..續本文上一頁不虛的話,沒有一點虛妄。
“佛言不信何方可信乎?”
佛的話你要不信,你還信什麼呢?所以我們有時候,雖然道理不能懂,咱們只要能信就成。有的道理很深,我們慢慢的才可以懂。有的能懂,那就好極了,那麼我們先要信哪!
“所信佛言凡有二門,一信其理二信其事。”
信佛的話分成兩類:第一是信他的理;第二是信他的事。我們面對一切問題,它都有理、有事。信他的理信什麼呢?
“信于理者,信我心便是淨土,我性便是彌陀也。”
信我心就是淨土,我性就是彌陀。所以,密法就是,一旦修法他自己就證本尊了。比如我修觀音,觀音就在修法……這就把這個理和事結合起來了。所以我們也應該這麼信:我心就是淨土,我的本性就是彌陀,這叫信理。什麼是信事呢?
“信其事者,信西方果有淨土,西方有彌陀也”
信事就是:信西方真有淨土,西方真有阿彌陀佛。這理、事兩者都信,便跟蕅益大師一樣了,蕅益大師告訴咱們“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亦一亦二,非一非二,如是信解,名這正信。”
理與事,既是一也是二,既不是一也不是二。這樣的信解,事和理就很圓融了,成爲絕代、不可思議,也才是真正的正信。
“如信理而不信事,信事而不信理,是謂偏信,非正信也。”
只信一邊,信的就不圓滿。如果我信理而不信事,信事而不信理,這叫偏信,不是正信。
“行人若未得如是正信,必須博問先知廣考經論。”
如果你沒有得到正信,那你就要向善知識去請教,去看書。
“則群疑自然冰釋正信自然現前,方能發起大願,策起大行直取菩提不在身後矣”
正信自然現前之後,才能發起大願,才能引得起大行,從而直趨菩提,不要等下一輩子、或再下輩子、或再再下輩子了。
“有等天資高妙才看經論,便謂渠得正信,卻被習氣累牽,倒不能轉動一步。不知此論注解非爲正信也。”
有的人是天才,水平很高,一看經論,就以爲得了正信。可是他卻不知道,等到他的習氣累劫以來的業障一出來,就會被束縛住。因爲他的所謂正信,其實還是一種謬解,而不是真的正信。
“如信虎能噬人,豈敢輕撄。如信鸩能毒人,豈敢輕嘗。今甘遭噬毒之禍而不之悔,則不信熟甚焉。”
要是真的正信,就像相信老虎能夠吃人一樣,你就不敢去找老虎了,這才是正信。同樣,你要信淨土也是如此,要有正信,你就不會半信半疑而心裏放不下了。
叁、念佛正行:
怎麼修行?要正修行,而念佛才是正修行。
“淨業行人既具正信當修正行。依真歇雲:將這句佛號當個話頭,二六時中,直下提撕,不以有心念,不以無心念,不以亦有亦無心念,不以非有非無心念。”
“真歇了”是一位大禅師的名,他的法號叫“真歇了”,意思是:真歇下來了。“真歇了”曾經說過:念佛正行也分好幾種,各種根器便有各種不同的念法。你把這句佛號當成看話頭一樣,一切時間都用于提起這句佛號,不是用有心來念,也不是用無心來念,也不是用也有也無的心來念,也不是用非有非無的心來念。咱們一上來做不到這一點,這種念法叫做“理念”,一般人做不到。但是我們應當知道,知道念到什麼程度呢?
“前後際斷,一念不生,不涉階梯超登佛地,此理持也。”
“前後際斷”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我們的妄想一個緊跟著一個,一個妄想緊跟一個妄想,從來沒有停止過。我們不管如何修行,其最終的目的就是要使你的妄想斷掉。後際中間有個斷,前面過去了,後面沒生,從中間斷開了。這種“前後際斷”,妄想稍一斷,你就能悟道了。如果斷的徹底,不再起妄念了,那你就證道了。修行就是這麼一件事,那麼真正前後際斷,一念不生,你就不需要再經過次第的修行了。念佛是圓頓法,是圓教,所以不講次第,一超直入,也如同密宗的大圓滿法。禅宗、淨土宗都是圓頓教,一超直入。不是要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那麼爬著修。你念到這個程度的話,就可以直接超登佛地了!這就是“理持”。所以,密宗即身成佛跟這個道理是一樣的。
“若事持者,專其志一其慮,只將一句彌陀佛靠著如一座須彌山相似,搖感不動。朝也如是念;暮也如是念;行也如是念;坐也如是念;應緣接物也如是念,縱遇順逆境也如是念。”
雖然理持不容易做到,但這個事持,大家可以做得到。我的心很專,不去搞什麼,也不去想別的。一門心思、一個心眼,就把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好。密念得就像靠在須彌山上似的,說什麼也動搖不了。就是靠定了這句佛號了。你苦也罷、樂也罷、順也罷、逆也罷,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朝也這樣念,暮也這樣念,行也這樣念,坐也這樣念,逆緣也這樣念……總之,不要忘記這一句。這裏要注意,順、逆境界也這麼念。
“淨念相繼,自得心開,與前理持者,未嘗少異。”
清淨的這麼念便能夠相繼。大勢至菩薩就是這樣自得心開的。這跟那理持沒什麼兩樣。理持咱們做不到,但“淨念相繼,自得心開”,這是借用了大勢至菩薩說的話:“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事持達到的心開跟理持的心開沒有兩樣。所以佛法的特殊就在于平等。只要你能專心一致這麼念的話,念的你心開的時候,就像孔子所說的:“有的生而知之,有的學而知,有的空而知之,這些知之也一矣。”你知道之後,也是一樣的,所以道理就在于此。
“未得心開,臨終時定生彼國,亦非中下之品矣。”
你念著念著雖清淨了,但還沒有得開悟,但到臨命終時,也必生彼國,決定了生脫死,而且品位不低,還不是中下之品。這裏禅師給你授記了,給你做保證了。但大家聽起來還覺得很高。這裏講個例子:
古時候有一個人叫葛繼芝,他的老婆是織布的。古時男耕女織,男的念書,女的就織布。有人教他妻子念佛,在織布時,撥一下梭子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整天這麼念。當時很勤勞,整天得勞動織布。她丈夫是信外道修仙的,于是做丈夫的說:“你念這個沒有意思,跟我學吧,修仙道去吧!”做妻的不爲所動,就這麼念,一天阿彌陀佛果真現前了,光明照耀。她趕緊頂禮,也叫她丈夫頂禮。他丈夫“啊!”看見了,但沒看見全身,只看見了半身。于是他也頂禮了、相信了。“趕情念佛真能見佛呀!既然這樣的話,臨終接引都是事實的了。”于是他就把仙書都燒了。你看人家把這些書都燒了,夫婦倆都生淨土了。這說明我們就是在這日常勞動之中也能修行念佛。還有一個例子:一個姓黃的打鐵匠,打一下鐵念一聲佛,最後也成就了。就這麼做,這最容易、最穩當,不出一點毛病,也不著魔。
說起著魔來,著魔的事情很多,所以禅堂把“楞嚴咒”挂上。你不用咒加持,光靠坐禅,那不著魔是不可能的呀!念佛的人,阿彌陀佛能派二十五個菩薩到娑婆世界來保護你,所以是最穩當的。
以上講了“理持”、“事持”,前者頓超佛地,後者也能達到。而這兩者都做不到又怎麼樣呢?下面就講了:
“如或力量不及工夫未純,必須隨力修習。”
如果你做不到念佛綿密,那你就必須隨你的力量,有多大力量你就使多大力量。你身體不好、你有病,你不能念那麼綿密,那你就盡你最大可能性去念,這就叫隨力。不是主動放棄。如果來了本好小說,看小說要緊,于是就把念佛的事給忘了;這個電視節目好,那我看電視要緊……這就是主動放棄了。沒誰拉著你必須看電視、看小說不可。那你就把功課耽誤了,這樣主動放棄就不可原諒了。所以要“隨力”。
“或者晨昏禮念,或者清晨十念”
明真法師就是這樣,他是修禅宗的,但他每天早晨就修十念。
“積功累德,漸培善果,要在信願堅固,臨終必獲往生,但品位稍低、見佛稍遲矣。”
這跟蕅益大師的話完全一致,只要你信願堅固,臨終必獲往生,只不過品位稍低、見佛稍遲罷了。要點就在于你信心願力堅固不堅固上,如果信願堅固,臨終必獲往生。事情很多很忙,沒有那麼多時間,念不了那麼多,念不了十萬聲,叁萬也念不了,那你就盡你的力量去念,十念都可以嘛!這是彌陀在大願裏說的。通過永覺元賢禅師的話,我們可見禅宗大師和淨宗大德都是一個鼻孔出氣呀!由此也就增加了咱們的信心。淨宗、禅宗說的是一回事、一個道理、一個主張。不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各持己見,吵鬧不休,而是非常一致。
“然似榜末登第,要亦不惡也。”
這就好像你考試一樣,你考了最末一名,中了舉人,但你是最後一名的舉人,但還是管你叫舉人,並沒有管你叫“不行、最末名舉人”嗎!舉人的一切你照樣可以享受。又像考大學一樣,被錄取了,但是其中有人沒來,于是就由你補上了。跟考取的不是一樣嗎!你這也叫被錄取呀!也比考不上強得多嗎!所以,盡管品位低一點,但這樣念佛也是正念。所以我們要念、要修持!
修淨土宗念的是“南無阿彌陀佛”,如果是修密的或修其他法門,你把這一句咒語也這麼念,得到的結果也是一樣的。這一點我敢給大家保證!你真是在一句咒上也這麼念,你這麼念是蓮花部的咒,和念其他部的咒是一樣的。只要你的信心純一,也可以!有人就念一句金剛咒,往生的也有啊!所以道理就在于此。當然,最好是淨土宗,因爲念佛爲最主要的,其他咒,比如你念觀音聖號,只要念到這樣的程度,也可以往生。
四、兼修衆福:
“淨業行人專念阿彌陀佛名號,必須廣修諸福以爲之助。《觀無量壽經》雲: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二者受持叁皈,足具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淨業行人不僅要專念阿彌陀佛,也要廣修衆福,這是淨業正因。以念佛爲主,其余是助行。《觀無量壽經》講“想往生彼國者,當修叁福。”過去正果老法師在講經時跟我也說過:“我講經就講兩個:一個講出世叁福…
《讀《角虎集》有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