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個講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所以大家要修“出世叁福”。而彌陀第十八大願就是:“願生我國,一切願來的,乃至十念,不生者不取正覺。”所以,你念十句都可以嗎!
“叁福”指:
一是“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說明尊師孝親很重要。今天師父活著的時候,我們可以奉持,師父往生了,離開人間了,那麼我們今天怎麼做呢?大家要修法超薦,拿法回向,這就是修世福嗎!“慈心不殺”,不要去殺生,要愛惜衆生的生命,你不要讓它死。中國有句老話“天有好生之德”,我們既然信了佛,就要慈心不殺。要修十善業,“修十善業”就是“五戒”、“十善”。
二是“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我們大家受戒都很踴躍,我們要很好的把這戒研究清楚,受了戒就不可以再犯,因爲破戒之罪嚴重極了!不管你知道不知道,既然是受了戒,你破戒就要受報。因此,我們受了戒就要好好研究清楚哪些是破戒的。菩薩戒要求很高、很深,我們不受則已,受了必須要發心受持,萬一犯了戒,就趕緊忏悔。允許忏悔。但是你破了戒,你也不忏悔,你也不知道,整天在破戒之中,那你就是再做多少功德也頂不回來呀!“出世叁福”的第二就是持戒。
叁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有關“出世叁福”,正果法師講的很多,所以我們就在此念念罷了。我們今天念到這,就更加追思這位導師了。有導師的好的教導,這很重要!
以上叁種業是叁世諸佛的淨業正因。他們成就正業都以這個爲正因。
“肇法師雲:有爲雖僞,棄之則佛道難成。無爲雖真執之,則慧性不朗。”
僧肇法師說:你所修的法,雖然還都是有爲法,有爲法雖然不真實,但你把它扔了,你的佛道就更難成了。孝順父母不是有爲法嗎,有爲法雖然不真實、不究竟,可是你把它扔了,你的佛道難成。無爲法雖真,但你執著無爲法,有爲法我都不要,而去要無爲,這本身就已經是有爲了!你盲目地執著于無爲法,這不就是有爲了嗎!所以,一旦執著無爲,你的智慧就不明朗了。
“汝今欲修念佛叁昧,求生淨土速成佛果菩提者,須是專以念佛爲正行,更以福德爲兼修。晨夕常勤供養叁寶,禮拜、忏悔、布施、持戒,潔白叁業增修淨緣。所修一切善根,悉皆回向淨土,成就念佛功德。”
想要修念佛叁昧,求生淨土修成佛果,那就必須以專心念佛爲正行,更以福德爲兼行。早上要好好的念佛、禮拜、忏悔、布施、持戒,這一些都是種善,從身、口、意這叁業上都讓它潔白,以此增修淨行。所修一切善根都回向淨土,這就是順水行舟,再加上搖橹,就更好了嘛。
五、念佛正願:
“五念正願,慈照導師雲:有行無願其行必孤;有願無行其願必虛;行願雙資方登寶地。”
說來說去跟蕅益大師所談的“信願行”叁資糧是一致的。頭一條勸我們講這個理、講這個事;第二條讓我們正信;第叁條就是行,就是讓你念佛,有信、有願、有行;第四條就是兼修衆福,還是行;這第五條就是願。所以,信、願、行是叁個資糧,缺一不可。這裏,禅宗大德所說的,跟咱們淨土宗大德所說是一回事,就是要正信、要有願、要有行。這裏說的是正願。
你雖然在修,但你沒有願,你這個行就生不了啊!而只知道發願要求生淨土,但就是沒有去做,你這個願就成了虛願了。又有行又有願,才能登到極樂世界的寶地。
“故凡念佛者必發正願。正願者,非願生人天福報,也非願權乘小果,也非願我一人得生淨土得證菩提也。乃是願一切衆生同生淨土,同證菩提也。”
所以勸咱們發正願,《阿彌陀經》處處勸咱們發願,要求生淨土。這個正願是什麼?並不是求人天福報。現在往往還是求人天的事多,求這個求那個……也不是要求證阿羅漢等果位;也不是願我一個人求生淨土。以爲我一個得生淨土,這生死可怕,我可出去了!……這麼想就不是正願了!正願是什麼呢?就是願一切衆生同生淨土同證菩提。正如經本後的那個回向偈所寫:“同生極樂國”。所以,處處都啓發咱們,不是爲我自己,而是“若有見聞者,同生極樂國。”這個見聞者,大家不要以爲咱們念佛,就光爲的是咱們自己能聽到。你要知道虛空之中,你眼所看不見的有許多的見聞者呢!而且我們這個音聲是遍一切處的。說老實話,這見聞者是很多很多的。
“此願一發即能具無量功德,能消無量業垢,能破無量魔網,永爲成佛真種。即所謂菩提心也。”
此願一發,這個話很重要,大家注意聽,一發這樣的願,就能夠具足無量的功德。“具”是什麼?具就是具有、具足。這個願一發,就能具足無量的功德;能夠消無量的業障和垢習;能夠破無量的魔網。魔網是重重,實際生活中真是如此,實在可怕。雖說是一面魔網,但你不知道自己只不定就在哪塊魔網上呢!有的人就被“色”網上了;有的人被“名”網上了;有的人就被“利”網上了……這魔網太多了!但是你這個願一發,就能夠破魔網,永爲成佛真種。這個“真的種”就是佛種。你發願,就永遠成爲佛種。你就要有這樣廣大的願:願自己的修行回向一切衆生同生極樂世界。這就是所謂的“菩提心”。所以,菩提心是諸善中王,你才發菩提心就好像鳥出蛋殼一樣。鳥在蛋裏頭還沒出蛋殼呢,它就會叫喚。叫喚的聲音就超過一切鳥。這是比喻我們凡夫,你發了菩提心,就如那個鳥還沒出蛋殼哪,也就是還屬凡夫呢,可是你已經超過許多許多其他的鳥了。所以大願不可不發,菩提心不可不發。
“故行人宜日日如是發,時時如是發。”
所以行人應該日日如是發,時時如是發,老是這樣一條心,以這樣的心來修行,來行一切善。
“願力堅固無有變異,則一切萬善悉成淨土正因,菩提妙行矣。又何慮其不往生乎。”
你的願力很艱,不會變、不會退了,就如廣濟寺有一個念佛者,念到佛來接他了,所以他都沒想到能這麼快,一想還有很多事情沒辦完,“阿彌陀佛,我跟你請假,再給我幾年假”,要是這麼想就變了嘛!只要不變異,那麼一切萬善都成了淨土的正因,菩提的妙種,因此你還怕什麼不往生的呢!
六、臨終正念:
還是講行,就是講要堅持到最後。所以我們貴就貴在能堅持。這麼殊勝的一個法,咱們凡夫能念就能往生,就能超生死,就能到了極樂世界。念佛往生的神通遠超一切阿羅漢,去了之後承佛威力,在極樂世界到娑婆世界,一頓飯功夫就打一個來回。所以到極樂世界,你要到兜率天拜彌勒,那就是一頓飯功夫的來回。可見神通到了這種程度。都是超過你本業所能得的,這是彌陀的願力,超勝一切。
“淨業之功積于平日,而臨終最後一念最爲緊要。”
所以你要堅持才成!往往念佛的人,雖然一時沒有見佛、沒有得到什麼瑞相,但這是一種考驗。沒有得到什麼瑞相,你還能堅持念到最後,信心堅固、願力堅固。信心堅固必定往生。但到臨終之時,你功敗垂成、功虧一篑了,也就是到最後,你都快成功了,但這時你卻不念了,那就太可惜了呀!所以臨終一念十分重要,我們一定要堅持,不管什麼困難,就這句佛號堅持到底!最後只要你能念,哪怕是曾犯有“五逆十惡”,通過臨終十念,地獄就消除了,就往生極樂世界了。最後的關鍵,不是你平常只有十念就可以了,要靠平日的功夫,這對于在最後的關頭,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蓋以生淨土、穢,入聖入凡,唯此一念爲之轉移也。”
無論你生淨土還是生穢土,也無論你是入聖還是入凡,乃至驢胎馬腹、刀床劍樹……這一切都是憑人的最後一念的結果。所以這最後一念十分的重要!有的人一向很好,最後卻生起嗔恨心,于是他就變成了蛇或其他生命。
“每見念佛之人,尋常俱說求生淨土,及臨命終時多無正念。”
每每見到念佛的人,平常都說求生淨土,老說求生淨土,可到臨終時都無正念,很多人就是這樣。爲什麼說往生不了呢?一輩子努力到了臨終的時候不行了,因爲沒有正念。這還是古人說的呢!古人有這種情況,現在恐怕更嚴重了。
“或者貪生怕死,戀此皮囊。”
就是因爲貪生怕死,貪戀這個肉體。在活著的時候,盡量想法保護他、愛護他、將養他……可到了臨死的時候,唉呦!唉呦!……你這麼愛護的肉身還是得扔,可這時你舍不得呀!舍不得就不行了,正念就維持不住了。
“或目顧妻兒難忍分別。”
還有些人,臨終看看愛人、看看孩子,于是眼睛流下來了,因爲難舍難分,正是愛別離苦呀!我們常看到這種情況,有的上火車、上飛機前還在哭呢,不知道何時才能相見。你就這樣,到離別的時候,情感不消除,你看不淡,還依依不舍,那你這佛號就念不成了,往生也就沒希望了。
“或系綴家財放舍不下。”
我在哪還有多少錢、在什麼什麼地方、還沒有來得及跟家裏人說、怎麼可以告訴、怎麼處理、怎麼分……這一系列的事你還惦念著呢,那你就不可能再産生念佛的正念!
“或因境界不順抱恨面終”
或者遇到不順心的事,比如受冤枉、受抱恨……于是心裏很恨、很有勞騷、很委屈……這都會使你失去正念。
“或因病苦逼迫飲痛而去。”
既然平日就早已經失去正念了,那你就甘受“淪墮”了。病疼艱苦呀!躺在床上,身上插著各種救命的管子,處于如此痛苦之中,那你就不容易維持正念了。
“既失正念,甘從淪墮。”
既然已經失去正念了,那你就只能甘受“淪墮”了!所以在這種時候,就是要咬緊牙關,真正就是憑這一句佛號才成!
底下也說了,臨終不要害怕!這是禅宗的觀點,也是淨土宗的殊勝之處。確實要經受住考驗才成。我們要知道,咱們平常真正能如法修持,真正是正信、正願,並且信念堅固,那你在臨終的時候,佛就來接引你。佛就會慈悲加佑于你,令你自心不亂,這就是咱們往生最大的憑證。可是你得符合彌陀這個願力才成呀!你真正有願生彼國的心,而不是叁心二意。一心一意,信念不變,不但每天有修持,就是臨終你也不放棄,願意往生,這個時候佛就加被你,而且用叁昧力使你也得到一種叁昧,于是你就能夠正念分明。如果得不到加持,只是靠自己,但到這個時候你又失掉了正念,那就很難說了!還有,最後你能夠這麼念的話,也能夠感佛接引。你本來不能受接引,但這個時候你能夠這麼堅固信念,于是佛就慈悲加佑來接引你。
“我今勸行人,到此只要谛信經文,堅凝正念。”
我今天在勸行人哪!到這個時候,只要谛信經文,相信經上的話,佛肯定臨終來接引你哪!來加持你啊!
“慈悲加佑,令心不亂。”
這八個字,在玄奘大師翻譯的《阿彌陀經》裏頭有,咱們念的《阿彌陀經》是秦譯本,所以沒有。通過這八個字,就特別地顯出了“他力”的特點。阿彌陀佛來慈悲加佑你,咱們只要一心不亂,那就沒問題了!可是,如果念不到一心不亂的地步,這又怎麼辦呢?對此,玄奘大師翻譯的《阿彌陀經》裏的這八個字就使你有信心了。佛來接引你,佛的慈悲加持你,可以讓你內心不亂。所以淨土念佛法門稱爲“他力門”,不可思議處就在這。咱們補充這句話,就是提醒大家,如果你臨終失掉正念了,得不到佛的接引,那就要淪墮了。
“百般放下念佛待盡。嗚呼!死門事大,頃刻來生,念差錯曆劫受苦,可不慎哉。”
你要百般的放下,就信一句佛號,要念到底!所以關鍵就是在這,這是大禅師、禅宗的大德,他從禅宗開悟,自己念佛,研究經典。對這個淨土法門,總結的綱要就是他的這篇文章。
臨終一念還是修行,所以要修行到最後。以上說了這六條,歸納起來還就是“信、願、行”。這其中,“信、願”最關鍵。蕅益大師也說,你只要信願堅固,“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到底能不能往生,就全靠你有沒有信和願。信要正信,真實的願力,既然願生極樂,就別再留戀娑婆了!你又留戀娑婆,又說我願生極樂,腳踩兩只船,這個願就不堅了,臨終怎麼樣那就難說了。如果真是深信切願,那你就一定往生。
不管你念的好壞,念到什麼情況,品位高低憑你念佛的高下,念到理一心,那當下就是大菩薩。能念到事一心,就是羅漢。你不到這個程度,需要慢慢花開見佛,就要看你念佛的情況了。所以,我們既然是修淨土了,各人有個人的情況,但大家都能努力去念,這其中最要緊的是正信,真正發起大願,正如前面永覺元賢禅師所說的:你發起大願,你就具足無量的功德,你就消無量的業障。因爲你這樣就破無窮的業網了。這跟蕅益大師的說法都是一致的。所以,我們還是用蕅益大師的話再把這個地方補充一下,咱們這個修行的路就更清楚了,也就操之在我了。
當年,我的先師夏蓮居老師,聽到淨土法門,回來後在屋子裏就這麼樂了好幾天,太歡喜了!他說:“這回我可有辦法出去了!”如除了這個法門,要出這六道,那就太難了!那要斷盡了見、思惑才能出得去。要斷見、思惑,不光是指咱們人世間的貪、嗔、癡、慢,還要把欲界天的、色界天的、無色界天的貪嗔癡慢全都去掉不可,這樣你才能出六道。所以,要出六道是這麼難哪!如今,咱們就是憑這一句佛號,有信、有願,還不管你念多念少、念好念壞,只要你有信有願,就決定可往生!因此,咱們出娑婆世界往生極樂,是人人都有份的!希望大家都能跟夏老師一樣,都歡喜呀!
爲了將來咱們結一個在極樂世界再相會的因,我以上的供養就到這了,謝謝大家!
(全文完)
《讀《角虎集》有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