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虚的话,没有一点虚妄。
“佛言不信何方可信乎?”
佛的话你要不信,你还信什么呢?所以我们有时候,虽然道理不能懂,咱们只要能信就成。有的道理很深,我们慢慢的才可以懂。有的能懂,那就好极了,那么我们先要信哪!
“所信佛言凡有二门,一信其理二信其事。”
信佛的话分成两类:第一是信他的理;第二是信他的事。我们面对一切问题,它都有理、有事。信他的理信什么呢?
“信于理者,信我心便是净土,我性便是弥陀也。”
信我心就是净土,我性就是弥陀。所以,密法就是,一旦修法他自己就证本尊了。比如我修观音,观音就在修法……这就把这个理和事结合起来了。所以我们也应该这么信:我心就是净土,我的本性就是弥陀,这叫信理。什么是信事呢?
“信其事者,信西方果有净土,西方有弥陀也”
信事就是:信西方真有净土,西方真有阿弥陀佛。这理、事两者都信,便跟蕅益大师一样了,蕅益大师告诉咱们“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亦一亦二,非一非二,如是信解,名这正信。”
理与事,既是一也是二,既不是一也不是二。这样的信解,事和理就很圆融了,成为绝代、不可思议,也才是真正的正信。
“如信理而不信事,信事而不信理,是谓偏信,非正信也。”
只信一边,信的就不圆满。如果我信理而不信事,信事而不信理,这叫偏信,不是正信。
“行人若未得如是正信,必须博问先知广考经论。”
如果你没有得到正信,那你就要向善知识去请教,去看书。
“则群疑自然冰释正信自然现前,方能发起大愿,策起大行直取菩提不在身后矣”
正信自然现前之后,才能发起大愿,才能引得起大行,从而直趋菩提,不要等下一辈子、或再下辈子、或再再下辈子了。
“有等天资高妙才看经论,便谓渠得正信,却被习气累牵,倒不能转动一步。不知此论注解非为正信也。”
有的人是天才,水平很高,一看经论,就以为得了正信。可是他却不知道,等到他的习气累劫以来的业障一出来,就会被束缚住。因为他的所谓正信,其实还是一种谬解,而不是真的正信。
“如信虎能噬人,岂敢轻撄。如信鸩能毒人,岂敢轻尝。今甘遭噬毒之祸而不之悔,则不信熟甚焉。”
要是真的正信,就像相信老虎能够吃人一样,你就不敢去找老虎了,这才是正信。同样,你要信净土也是如此,要有正信,你就不会半信半疑而心里放不下了。
三、念佛正行:
怎么修行?要正修行,而念佛才是正修行。
“净业行人既具正信当修正行。依真歇云:将这句佛号当个话头,二六时中,直下提撕,不以有心念,不以无心念,不以亦有亦无心念,不以非有非无心念。”
“真歇了”是一位大禅师的名,他的法号叫“真歇了”,意思是:真歇下来了。“真歇了”曾经说过:念佛正行也分好几种,各种根器便有各种不同的念法。你把这句佛号当成看话头一样,一切时间都用于提起这句佛号,不是用有心来念,也不是用无心来念,也不是用也有也无的心来念,也不是用非有非无的心来念。咱们一上来做不到这一点,这种念法叫做“理念”,一般人做不到。但是我们应当知道,知道念到什么程度呢?
“前后际断,一念不生,不涉阶梯超登佛地,此理持也。”
“前后际断”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我们的妄想一个紧跟著一个,一个妄想紧跟一个妄想,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们不管如何修行,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使你的妄想断掉。后际中间有个断,前面过去了,后面没生,从中间断开了。这种“前后际断”,妄想稍一断,你就能悟道了。如果断的彻底,不再起妄念了,那你就证道了。修行就是这么一件事,那么真正前后际断,一念不生,你就不需要再经过次第的修行了。念佛是圆顿法,是圆教,所以不讲次第,一超直入,也如同密宗的大圆满法。禅宗、净土宗都是圆顿教,一超直入。不是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那么爬著修。你念到这个程度的话,就可以直接超登佛地了!这就是“理持”。所以,密宗即身成佛跟这个道理是一样的。
“若事持者,专其志一其虑,只将一句弥陀佛靠著如一座须弥山相似,摇感不动。朝也如是念;暮也如是念;行也如是念;坐也如是念;应缘接物也如是念,纵遇顺逆境也如是念。”
虽然理持不容易做到,但这个事持,大家可以做得到。我的心很专,不去搞什么,也不去想别的。一门心思、一个心眼,就把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好。密念得就像靠在须弥山上似的,说什么也动摇不了。就是靠定了这句佛号了。你苦也罢、乐也罢、顺也罢、逆也罢,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朝也这样念,暮也这样念,行也这样念,坐也这样念,逆缘也这样念……总之,不要忘记这一句。这里要注意,顺、逆境界也这么念。
“净念相继,自得心开,与前理持者,未尝少异。”
清净的这么念便能够相继。大势至菩萨就是这样自得心开的。这跟那理持没什么两样。理持咱们做不到,但“净念相继,自得心开”,这是借用了大势至菩萨说的话:“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事持达到的心开跟理持的心开没有两样。所以佛法的特殊就在于平等。只要你能专心一致这么念的话,念的你心开的时候,就像孔子所说的:“有的生而知之,有的学而知,有的空而知之,这些知之也一矣。”你知道之后,也是一样的,所以道理就在于此。
“未得心开,临终时定生彼国,亦非中下之品矣。”
你念著念著虽清净了,但还没有得开悟,但到临命终时,也必生彼国,决定了生脱死,而且品位不低,还不是中下之品。这里禅师给你授记了,给你做保证了。但大家听起来还觉得很高。这里讲个例子:
古时候有一个人叫葛继芝,他的老婆是织布的。古时男耕女织,男的念书,女的就织布。有人教他妻子念佛,在织布时,拨一下梭子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整天这么念。当时很勤劳,整天得劳动织布。她丈夫是信外道修仙的,于是做丈夫的说:“你念这个没有意思,跟我学吧,修仙道去吧!”做妻的不为所动,就这么念,一天阿弥陀佛果真现前了,光明照耀。她赶紧顶礼,也叫她丈夫顶礼。他丈夫“啊!”看见了,但没看见全身,只看见了半身。于是他也顶礼了、相信了。“赶情念佛真能见佛呀!既然这样的话,临终接引都是事实的了。”于是他就把仙书都烧了。你看人家把这些书都烧了,夫妇俩都生净土了。这说明我们就是在这日常劳动之中也能修行念佛。还有一个例子:一个姓黄的打铁匠,打一下铁念一声佛,最后也成就了。就这么做,这最容易、最稳当,不出一点毛病,也不著魔。
说起著魔来,著魔的事情很多,所以禅堂把“楞严咒”挂上。你不用咒加持,光靠坐禅,那不著魔是不可能的呀!念佛的人,阿弥陀佛能派二十五个菩萨到娑婆世界来保护你,所以是最稳当的。
以上讲了“理持”、“事持”,前者顿超佛地,后者也能达到。而这两者都做不到又怎么样呢?下面就讲了:
“如或力量不及工夫未纯,必须随力修习。”
如果你做不到念佛绵密,那你就必须随你的力量,有多大力量你就使多大力量。你身体不好、你有病,你不能念那么绵密,那你就尽你最大可能性去念,这就叫随力。不是主动放弃。如果来了本好小说,看小说要紧,于是就把念佛的事给忘了;这个电视节目好,那我看电视要紧……这就是主动放弃了。没谁拉著你必须看电视、看小说不可。那你就把功课耽误了,这样主动放弃就不可原谅了。所以要“随力”。
“或者晨昏礼念,或者清晨十念”
明真法师就是这样,他是修禅宗的,但他每天早晨就修十念。
“积功累德,渐培善果,要在信愿坚固,临终必获往生,但品位稍低、见佛稍迟矣。”
这跟蕅益大师的话完全一致,只要你信愿坚固,临终必获往生,只不过品位稍低、见佛稍迟罢了。要点就在于你信心愿力坚固不坚固上,如果信愿坚固,临终必获往生。事情很多很忙,没有那么多时间,念不了那么多,念不了十万声,三万也念不了,那你就尽你的力量去念,十念都可以嘛!这是弥陀在大愿里说的。通过永觉元贤禅师的话,我们可见禅宗大师和净宗大德都是一个鼻孔出气呀!由此也就增加了咱们的信心。净宗、禅宗说的是一回事、一个道理、一个主张。不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持己见,吵闹不休,而是非常一致。
“然似榜末登第,要亦不恶也。”
这就好像你考试一样,你考了最末一名,中了举人,但你是最后一名的举人,但还是管你叫举人,并没有管你叫“不行、最末名举人”吗!举人的一切你照样可以享受。又像考大学一样,被录取了,但是其中有人没来,于是就由你补上了。跟考取的不是一样吗!你这也叫被录取呀!也比考不上强得多吗!所以,尽管品位低一点,但这样念佛也是正念。所以我们要念、要修持!
修净土宗念的是“南无阿弥陀佛”,如果是修密的或修其他法门,你把这一句咒语也这么念,得到的结果也是一样的。这一点我敢给大家保证!你真是在一句咒上也这么念,你这么念是莲花部的咒,和念其他部的咒是一样的。只要你的信心纯一,也可以!有人就念一句金刚咒,往生的也有啊!所以道理就在于此。当然,最好是净土宗,因为念佛为最主要的,其他咒,比如你念观音圣号,只要念到这样的程度,也可以往生。
四、兼修众福:
“净业行人专念阿弥陀佛名号,必须广修诸福以为之助。《观无量寿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二者受持三皈,足具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净业行人不仅要专念阿弥陀佛,也要广修众福,这是净业正因。以念佛为主,其余是助行。《观无量寿经》讲“想往生彼国者,当修三福。”过去正果老法师在讲经时跟我也说过:“我讲经就讲两个:一个讲出世三福…
《读《角虎集》有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