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爲功德很大,見了達摩,他就問:我有什麼功德?達摩說:你沒有功德。他就吃不消了。因爲他覺得我做了這麼多好事,修了這麼多廟,度了這麼多出家人,是個大功德。因爲他有這一念之後,所以達摩就直指你沒功德,這都是福德。所以《金剛經》雲:“度無量衆生,實無一衆生而得滅度者”。這就沒有執著了。
例如布施應該叁輪體空。叁輪體空又一個比喻,用一個實例來說,就好明白了。我把這頂帽子,送給他了。什麼叫叁輪體空呢?內,不見給帽子的我;外,不見接受我帽子的人;中,不見帽子。但是我給他了,他正缺帽子,我給他了。他得到好處,可是我一毫也沒有給他帽子給他好處之相,這叫叁輪體空。離開外、內、中一切相,這就是般若。我們有時候做事,老惦記著,希望別人都知道我做了,我給誰,什麼什麼好處。佛菩薩會給我什麼好報?這都把一個無量的東西變成有量了。
所以,發菩提心,是首要的。這是本論之用。至于宗呢?本論以“華藏入名字,持名入華藏”爲宗。以上所講,法身報化身無量無邊,華藏世界,無量無邊的世界,無量無邊的佛菩薩,無量無邊的佛土莊嚴,都在這一個名字裏頭。所以說“華藏入名字”。我們念名字,不是只念個字,而是整個的華藏世界,依正的一切莊嚴、一切功德,都在裏頭。所以持名就遍攝華藏依正一切功德,論雲“十方叁世,當念無余,不曆刹那,成佛已竟”,故雲“持名入華藏”。
本論的用呢?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往生極樂,一生成辦。”所以論中,處處要發菩提心。本論讓你知道發菩提心,要一向專念,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要求生極樂。往生極樂是圓登四土。初一往生,假定不能上品生,是凡聖同居土,但四土也不像此處,國和國之間有國境線,不能越境,從凡聖同居土到方便有余土,還要辦護照,沒有這個事。所以,“發菩提心,圓登四土”
,就是這個論的作用。勸大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求生極樂,往生極樂,圓登四土。有圓滿之見,你很快就可以從凡聖同居土,上升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
到了極樂世界,悟入無生以後,到各個世界去教化衆生。教化他們發菩提心。這是共同的,不管你是誰,是男、是女、是老、是少,都得發菩提心。底下才是“隨其根性、教化成熟”,才有區別對待。你是學密的、那是學禅的、那是學淨土的。但是不管你學什麼,你先去發菩提心。有的還要從小乘過度。由于根器不同,所以相機教導他、度化他,讓他成熟。“乃至盡于未來劫海”,未來劫多的像海那麼多,時間就不可說了。“廣能利益一切衆生”,沒有窮盡。所以,我們往生後也是如此,就做這樣偉大的事情。
【全部華嚴,于此結果。諸有智人,決宜信入。一念因循,輪回無盡。嗚呼苦哉!】
《華嚴經》就在這結果了。諸經之王,最後給你指一個歸路,就是回歸極樂。華嚴晉朝翻譯的是六十卷,唐朝翻譯的是八十華嚴,現在流行的是八十一卷華嚴,怎麼出了個一卷?八十華嚴翻譯好了之後,又進了一個華嚴。這個稱爲四十華嚴,這經知道的人、見過的人都很少,因爲沒有單印本。大藏經裏有四十華嚴。夏師所印叁種寶典中的觀自在菩薩章,就是四十華嚴裏面的。普賢行願品是四十華嚴裏面最末的一品,于是把這一品挪過來補在八十華嚴的後頭,到這才全。四十華嚴的末一品,補在八十華嚴之後,于是成爲全經。普賢行願品來,這個經才圓滿。整個的華嚴的結束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諸有智人”,一切有智慧的人,“決宜信入”,應當決定要相信、要入這個門。“一念因循”,因循:我等等再說,還有些事沒放下,或者有人說,等我退休嘛,或等什麼事辦完再說吧!一念因循,這一念就提不起來,這心就發不起來。這一念因循不是小事,你這輪回六道就無窮無盡了。
這輪回,過去很多人不相信輪回,因爲中國的學問裏頭沒說過輪回;其他的宗教,也沒有什麼宗教說過輪回。這個很深。現在國外證明輪回的書,多起來了,外國人寫的。因爲他們重視,做了大量調查,外國人就是認真,喜歡調查研究,他寫出書來,證明輪回決定不虛。《淨土資糧》的初版、再版舉了兩個輪回的例子,故事內容幾乎一模一樣,可是一個在大西北、一個在大西南。一個孩子,兩套父母。《資糧》都有,大家可以看一看。
以下是西南的事。父母生下孩子之後,當這孩子會說話時,對父親母親說:你們不是我父母,我有父母。我的父親叫什麼,母親叫什麼,家在哪。我要找我的父母。他父母當然不理他。父母不管這事,他到大街上,碰到人就說:“求求你,你給我帶個信,我是他們的孩子,我在那裏,叫什麼名字,我父親叫什麼”。他的前生父母並不太遠,信就送到了。聽得太多了,父母就研究,父親是黨員,說我做這事不大合適,是幹都,身分不合。但聽得太多了,不像是假的,就跟太太說,你跟妹妹去吧。兩人去了,介紹了身份,主人說,歡迎,歡迎,你坐一坐,孩子在外頭,我把他叫回來。孩子一回來,看到前生的媽媽,抱著媽媽腿就哭了。孩子,他認得媽媽,經過幾年,中年人老一點,差不了多少,還是認識。媽媽對于這個轉世的孩子,她一點印象沒有,認不出來。她還沒怎麼心動。這孩子哭了一會就站在旁邊,就叫:媽,我就是春耕。這一說,媽媽哭了,把孩子抱過來,春耕是她孩子的小名。于是相認了。前生的媽媽接孩子回家,快到家的時候,叫孩子自己走,他就往前跑。跑到自己家,躺到自己床上。家人還要考驗他,把他前生的和兄弟姐妹的毛衣毛褲放在一起,叫他挑出哪些是前生自己的,他就挑出來了。他還說怎麼死,怎麼大家送葬,一切看得清清楚楚,誰怎麼樣,誰又怎麼樣。途中來了一個大鬼來抓他,他非常害怕。那個時候,他不自覺的,念了“南無阿彌陀佛”,鬼就沒有了。父母解釋,我們可沒跟孩子說這個,他念阿彌陀佛,可能是從姥姥那聽來的。所以你看,因果的事,就是如此。
念佛往生,要是一念因循,實在可惜。這次美國和臺灣來的一位法師,也說了一件事情。一個老太太修行的很雜,這也搞一點,那也搞一點。有人就勸她,你這麼雜不好,年歲也大了,你專門念佛吧。她接受了這個意見,就專門念佛。念了叁年,一天到了吃飯的時候,她還不出來,大家推門進去,老太婆端坐,死了。腿上擺的是一份遺囑,兒孫的孝服全早都做好了,一份一份,整整齊齊,寫好名字,擺在床上。她早就知道什麼時候要走,利用晚上別人睡覺的時候縫好了。她從容、鎮定、樂觀、端坐,遺囑事前寫好了。就是叁年功夫。所以,我們要專,不能太雜了,尤其是牽扯一些外道的東西。要牽扯外道的東西,連叁皈依都不清淨,連叁皈依都不是,就不是佛教徒。這個老太太接受了這個,叁年,就這麼安祥走了。所以,有智之人,決宜信入,一念因循,就輪回無盡,嗚呼!苦哉!可悲可痛。輪回雖然是虛妄,就像你作惡夢一樣,作惡夢時,你非常害怕,非常緊張,就希望醒。雖然,我們入輪回入地獄是個夢,沒醒的時候,你那個痛苦,你就體會那夢境吧,夢裏的緊張,那不是很逼真嘛?現在我們就是如夢,要醒這個夢,怎麼才能醒?念佛往生是最好的辦法。
在研究華嚴念佛叁昧論,開始的時候,就說過:華嚴是經中之王,沒有比之更尊、更貴、更殊勝、更圓滿的了。所以,稱爲經中之王。這部經裏講了很多叁昧,叁昧之中,念佛叁昧是叁昧中的王。所以,華嚴念佛叁昧是王裏頭的王,極殊勝。主要的內容,已做了一個粗淺的彙報。下面介紹問答。通過問答,可對內容有更深入一步的了解。
【或問:如上五門,爲當從一門入,爲是五門並入。】
論上講了五種念佛,念法身是一、念報化身是二、念名字是叁、念本師毗盧遮那是四、念阿彌陀佛是五。這五門是從一門入,還是五門一起入?我們怎麼入毗盧華藏世界,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答:上根利智,了得自性彌陀,全顯唯心淨土。舉一法身,攝無不盡。然理則頓悟,事須漸除。故華嚴教指,十住初心即同諸佛。然五位進修,不無趣向,未臻妙覺,階次宛然,至十地始終。以大願力,于一念頃見多百佛多千佛,乃至百千億那由他佛。所居之地,悉隨所見之佛而爲差等。】
問答又比前面的內容更深入一步。問答說:“上根利智”,上根,根有上中下,有利有鈍。上根利智,根器是上等,智慧很猛利,如快刀。這樣的人,能夠“了得自性彌陀”。此“了”字意義很深,不是僅是理解,要比理解深入很多。“了”是說能解決,真正能把這個問題徹底地理解了;不是恍恍忽忽,將信將疑,似是而非,不清不楚的。能徹底的“了”,就是徹底的“照”,這是頓悟。徹底的了解“自性彌陀”,彌陀不在我的自性以外。所以,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講六信,要信自。(自性,自身的本性),一切都是從自心的本性,自己的妙明真心所流現。相信彌陀不是心外一個佛,就是自心的佛。你能信“唯心淨土”,極樂世界有種種莊嚴,《阿彌陀經》講黃金爲地、寶池林樹、種種異鳥,這一切也都是自心。如果能夠這樣單提個法身,只念法身佛,就“攝無不盡”,把後面的念報化身佛,念名字等等,全攝在裏面沒有欠少,沒有余剩。所以說如果是上根利智,就是一個念法身,就全夠了。這個回答很直接。
對淨土宗來說,以上就是所謂的理念。念佛有事念、有理念。證得念佛叁昧,一心不亂,有事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就淺,理一心就深。事念,就容易;理念,凡夫就很難辦到。真能夠理念,其余的就都包括在內了。
然而“理則頓悟、事須漸除”,此二句話出《首楞嚴經》。《首楞嚴經》中是四句:“理則頓悟,乘悟並消”。在理上(在本體上)就是頓然的領悟。證悟、頓悟,則疑情迷惑都消了。悟的智慧之光一照,千年暗室,一千年的黑暗,燈一亮,黑暗馬上就消了。消的過程不需…
《華嚴念佛叁昧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