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念佛叁昧論講記▪P17

  ..續本文上一頁要一千年,這個就是頓法。這個比方非常好。理是如此。事上,“事須漸除,因次第盡”。那就有次第的一步一步的消除幹淨。頓法、漸法都是不可執著這一個就反對那一個。實際上都是圓融的,頓中有漸、漸中也有頓。

  事上,因爲,沩仰宗的祖師沩山的話:雖然頓悟之後,見與佛齊,還有無始以來,曠劫的習氣,你得慢慢的消除。這就是事須漸除。宗門還有個偈子:“頓悟雖同佛,多生習氣深,風停波尚湧,理契念猶侵”。頓悟雖然見解同佛,跟佛一樣了,可是多生多劫以來習氣很深。打個比方,“風停波尚湧”,無明的風不刮了,可是水波還在那起伏,爲什麼?有慣性。水有習慣,波已經在動了,沒有風還會有波,過一會才能停。這就說明了,雖然你契理,開悟了,還有習氣同雜念,“理契念猶侵”。所以,事要漸除。這四句話,說明上根利智,理上雖然可以頓悟,但是事上還要漸漸去除曠劫以來的煩惱、習氣。

  底下又引華嚴,華嚴告訴我們:“十住初心即同諸佛”,這是華嚴最難懂的地方。修行成就四十二個位次。十住的初心,是剛開始的第一個位次。你要破無明,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四十二品無明,等到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把這個破了,才成佛。華嚴十住中的初住,是最初的,剛剛破無明。破一分無明,見了一分法身,是初住,“即同諸佛”。這是華嚴的道理。雖然四十二個位次,在頭一個位次,後頭還有四十一個位次比他高;可是《華嚴經》說,他就跟佛一樣了。這就是非常難懂的地方。所以華嚴說“一位一切位”,證到了一個位,就可同一切的位。此處引證楞嚴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生滅滅已,寂滅現前”,觀音忽然得了二種殊勝。教下說這個境界是初住,頭一個位子,但是觀音能到他方世界現作佛身給人說法。你看,這就是華嚴的道理,一位一切位。用我們的頭腦是很難理解的。圓融之中,一切平等,而有差別;雖然有差別,一位一切位。所以,不落在有差別這一邊,也不落在無差別那一邊。我們衆生要是承認了無差別,那就都一樣了。要承認有差別,那就只有慢慢爬吧。有差別和無差別同時存在。這個道理在拙著《淨土資糧》裏面有個很好譬喻,很能幫助我們理解。今天時間緊了,不多說,大家可以翻一翻。

  雖然“五位進修,不無趣向”。五位是哪五位?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覺菩薩。到了等覺之後,再進一步就是佛,所以有五位。進修,從初住到十住,是一位,行、向、地同此。從行、向、地、等覺,不是沒有趣向,是向佛的位,有所增進。這用我們衆生的頭腦就懂不了。他已經同于怫,他還要長、要進步,這不是自相矛盾嗎?有執著,只許那樣,不許這樣,就矛盾了。只許平等,不許有差別,這就矛盾。只許差別,不許平等,也就矛盾了。差別中有平等,平等中有差別,就不矛盾了。一個佛知見,一個衆生知見。我們要學佛,從恭敬開始,拜佛,上供等等,這是極初的開始。“依教奉行”才是真恭敬。最後,就是要把我們的知見變成佛的知見,就成功了。所以,沒有達到妙覺以前,妙覺就是佛了,不是沒有往上升的變化。所以“階次宛然”。每階都是十個、十住、十行、十向、十地、四十個,等覺又一個,四十一品無明,還有一品無明,最後把這一品破了,就成佛了。“宛然”啦。

  底下再引華嚴的話,“十地始終”,十地的菩薩從初地到十地,他一念時間之內,他所見的佛,有的只見多少百佛,有的只見多少千佛,乃至到了十地,見百千億那由他佛,百千個億的那由他佛。“那由他”即億,億在中國代表過不同的數,有的時候當十萬講,有的時候當百萬講,有的時候當千萬講,有的時候當萬萬講,目前這就當萬萬講。十地能見百千個億億佛,這個數位大得無邊了。十地跟初地就不一樣,要大得多。所見的佛土,也“隨所見之佛而爲差等”。國土也有廣、有殊勝、有微妙、有不可思議種種的情形。見得佛越多的水平,所見的佛土越殊勝、越廣大。不一樣啊!所以初住,還不到初地,就同于佛了。初地到十地所見的境界有這麼大的差別。所以,就是說,上根利智雖然有所悟,還要知道這裏頭很有差別。

  【此土行人,縱能伏惑發悟,而未證無生,甯逃後有,不依佛力,功行難圓。必待回向樂邦,親承授記,淨諸余習,成滿願王,斯爲一門超出妙莊嚴路。其或粗窺向上,未盡疑情,尤須專一持名,翹勤發願,如子憶母,畢命爲期。加以教觀熏修,助發勝智,感應道交,功無虛棄,斯則全憑一念,便攝諸門。所貴絕利一原,切忌回頭轉腦。】

  “此土行人”,咱們娑婆世界,咱們當前,中國、地球上的修行人,“縱能伏惑發悟”,縱然能夠把迷惑、無明的惑伏一伏,這不是破了無明,無明是一種惑。叁種迷惑,見惑思惑是第一種,塵沙惑是第二種,無明惑是第叁種。縱然有人修行的好,參禅,上根利智,能把這個惑伏一伏,伏一伏惑能夠開悟,“發悟”就是開悟。縱然開悟,可是他沒有證到無生法忍。證到無生法忍,在別教來說,真正證無生法忍,需要八地以上,那很不容易。所以,“花開見佛悟無生”。咱們都背的很熟,都會唱,但不知道悟無生有多深刻的意思。悟無生是了不起的事情,一旦悟入就是八地、九地的菩薩。

  地球上的修行人,縱然有的人開悟了,開悟就極少啊,千個萬個難得一個半個,現在恐怕一億裏頭也難得一個半個。中國十億人口,咱們中國能出十個開悟的人嘛?恐怕不容易!這不是很明顯了嘛!過去有幾位,都圓寂了。有的人自稱是開悟了,實際沒有。

  沒有證到無生法忍,“甯逃後有”,這話很深刻。對于參禅,開悟已經很難了,開悟而沒證無生法忍,你怎麼逃得出後有啊?什麼叫“後有”?你死後,還有。這個“有”是叁界的有,還是到欲界、色界、無色界去受生,叫後有。真正證得阿羅漢,不受後有,他沒有“人我”了。阿羅漢是小乘極果,是聖人,證有余涅槃,確實涅槃了,他不受後有,不再輪回了。升天,那是多少劫,道教修得八萬劫長壽,但是還要落空亡啊!八萬劫完了,還是要墮落。開悟的人,你沒有證無生法忍,你怎麼逃得了後有啊?沒有逃得了後有,那就跟沒開悟的人一樣,又輪回了。一輪回就不得了了。

  所以,“不依佛力,功行難圓”,你不依靠佛的力量,如大乘起信論講弱鳥纏枝,弱鳥只能在樹枝子旁邊飛,不能飛遠。小孩不能離開母親,所以,我們衆生就得依靠佛的力量。不能夠亂跑、亂飛,鳥亂飛,結果飛不回來了。所以,要依靠佛,如嬰兒靠母,如弱鳥纏枝,不要亂飛。所靠佛力,就是大乘起信論指引的,阿彌陀佛有“勝方便”,上面已講,勝方便即依靠阿彌陀佛攝護行者,往生極樂,見佛聞法,“親承授記,淨諸余習”。阿彌陀佛給你授記,你無始劫以來的習氣,都給你清淨了。你發了大願,普賢十大願,大願之王,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也是大願王。這兩個願是一樣的、同等的。你的願王就圓滿成就了,可以度一切衆生成佛,這才是“一門超出妙莊嚴路”。從這一個門就超出了,就是勝妙的最莊嚴之路。“唯此一事實”,就是這一條路。這就回答了這個問題。底下再引深一步。

  “粗窺向上”:仍是對禅宗說的,因爲彭居士作論之時,禅宗極盛,禅宗看不起淨土。禅宗不光是在佛教裏頭,居于一個統帥地位,就是儒家也無有不看禅門書籍的。當時一個人,若不習禅,就覺得自己沒有水平,說話不文雅。若不懂禅,在當時是很大的一個不足。禅宗裏,你粗粗的看到一點向上的氣氛,可是自己心中的疑情還沒有斷。贊《金剛經》的偈子的第一句話就是“斷疑生信”,頭一個就是要斷疑。此“疑”,不只是很粗的疑。生信,也不是只生很粗的信。我相信有阿彌陀佛,有極樂世界,相信釋迦牟尼佛說的都是好的,相信要皈依,有因有果,我都信,這是很粗的信。真正信的話,要把《彌陀要解》,蕅益大師的六信,信理、信事、信自、信他、信因、信果,相信十方一切世界一切佛一切國土都是你自心所現的。你本人,跟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沒有分別。大家信不信?若能信,也只是:佛是這麼說的,我怎麼敢不信!可是,心裏頭還有點:“這是怎麼回事?”,這就叫疑,你沒有斷這疑。要斷疑,才是真信。所以,極細的纖疑,都永遠斷了。剛才講的:“一位一切位”,初住就同于佛,這個你信不信呢?腦袋中仍有:這怎麼回事?那麼這疑情就仍存在。這就是“粗窺向上,未盡疑情。”

  那麼怎麼辦呢?底下就指示道路:(1)“專一持名”,粗粗知點向上的人,尤其更加需要,所以,給我們大家指的路子很清楚,專一念南無阿彌陀佛,專一持名,一心專念南無阿彌陀佛。 (2)“翹勤發願”,殷切、勤常的發願,願同生極樂國。欣慕彌陀與極樂之心,應“如子憶母”,像孩子想母親一樣。並應“畢命爲期”,念佛和發願應堅持到最後一口氣,直到生命終了。“加以教觀熏修”,這是要念,要發願之外,還要讀大乘經典,“助發勝智”,幫助你發生殊勝的智慧。上次說過,佛就是智慧。法相宗是轉八識成四智。前五識,目耳鼻舌身轉“成所作智”;第六識意識,轉爲“妙觀察智”;第七識轉爲“平等性智”;第八識阿賴耶識,轉爲“大圓鏡智”。八識轉爲四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就是智慧,念佛就是要增長自己智慧。念佛發願是感,發智成佛是應。感應之道自然相合,故雲:“感應道交,功無虛棄”,用的工夫,絕不白費。

  “斯則全憑一念”,彭居士回答這問題了,就憑這一念,就是專念阿彌陀佛,“便攝諸門”,就把以前的五種,都攝在裏頭了。不但攝這五種,六度萬行,一切持戒,一切禅定,一切法師的公案,一切密咒,全都攝盡,沒有遺漏。所以,我們要依這個教言。

  臺灣一位法師他談到國外的一個實例,一個老太太,她信佛多年,就是雜,這也學學,那也學學,後來有人就勸她…

《華嚴念佛叁昧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