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P17

  ..续本文上一页要一千年,这个就是顿法。这个比方非常好。理是如此。事上,“事须渐除,因次第尽”。那就有次第的一步一步的消除干净。顿法、渐法都是不可执著这一个就反对那一个。实际上都是圆融的,顿中有渐、渐中也有顿。

  事上,因为,沩仰宗的祖师沩山的话:虽然顿悟之后,见与佛齐,还有无始以来,旷劫的习气,你得慢慢的消除。这就是事须渐除。宗门还有个偈子:“顿悟虽同佛,多生习气深,风停波尚涌,理契念犹侵”。顿悟虽然见解同佛,跟佛一样了,可是多生多劫以来习气很深。打个比方,“风停波尚涌”,无明的风不刮了,可是水波还在那起伏,为什么?有惯性。水有习惯,波已经在动了,没有风还会有波,过一会才能停。这就说明了,虽然你契理,开悟了,还有习气同杂念,“理契念犹侵”。所以,事要渐除。这四句话,说明上根利智,理上虽然可以顿悟,但是事上还要渐渐去除旷劫以来的烦恼、习气。

  底下又引华严,华严告诉我们:“十住初心即同诸佛”,这是华严最难懂的地方。修行成就四十二个位次。十住的初心,是刚开始的第一个位次。你要破无明,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四十二品无明,等到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把这个破了,才成佛。华严十住中的初住,是最初的,刚刚破无明。破一分无明,见了一分法身,是初住,“即同诸佛”。这是华严的道理。虽然四十二个位次,在头一个位次,后头还有四十一个位次比他高;可是《华严经》说,他就跟佛一样了。这就是非常难懂的地方。所以华严说“一位一切位”,证到了一个位,就可同一切的位。此处引证楞严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生灭灭已,寂灭现前”,观音忽然得了二种殊胜。教下说这个境界是初住,头一个位子,但是观音能到他方世界现作佛身给人说法。你看,这就是华严的道理,一位一切位。用我们的头脑是很难理解的。圆融之中,一切平等,而有差别;虽然有差别,一位一切位。所以,不落在有差别这一边,也不落在无差别那一边。我们众生要是承认了无差别,那就都一样了。要承认有差别,那就只有慢慢爬吧。有差别和无差别同时存在。这个道理在拙著《净土资粮》里面有个很好譬喻,很能帮助我们理解。今天时间紧了,不多说,大家可以翻一翻。

  虽然“五位进修,不无趣向”。五位是哪五位?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觉菩萨。到了等觉之后,再进一步就是佛,所以有五位。进修,从初住到十住,是一位,行、向、地同此。从行、向、地、等觉,不是没有趣向,是向佛的位,有所增进。这用我们众生的头脑就懂不了。他已经同于怫,他还要长、要进步,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有执著,只许那样,不许这样,就矛盾了。只许平等,不许有差别,这就矛盾。只许差别,不许平等,也就矛盾了。差别中有平等,平等中有差别,就不矛盾了。一个佛知见,一个众生知见。我们要学佛,从恭敬开始,拜佛,上供等等,这是极初的开始。“依教奉行”才是真恭敬。最后,就是要把我们的知见变成佛的知见,就成功了。所以,没有达到妙觉以前,妙觉就是佛了,不是没有往上升的变化。所以“阶次宛然”。每阶都是十个、十住、十行、十向、十地、四十个,等觉又一个,四十一品无明,还有一品无明,最后把这一品破了,就成佛了。“宛然”啦。

  底下再引华严的话,“十地始终”,十地的菩萨从初地到十地,他一念时间之内,他所见的佛,有的只见多少百佛,有的只见多少千佛,乃至到了十地,见百千亿那由他佛,百千个亿的那由他佛。“那由他”即亿,亿在中国代表过不同的数,有的时候当十万讲,有的时候当百万讲,有的时候当千万讲,有的时候当万万讲,目前这就当万万讲。十地能见百千个亿亿佛,这个数位大得无边了。十地跟初地就不一样,要大得多。所见的佛土,也“随所见之佛而为差等”。国土也有广、有殊胜、有微妙、有不可思议种种的情形。见得佛越多的水平,所见的佛土越殊胜、越广大。不一样啊!所以初住,还不到初地,就同于佛了。初地到十地所见的境界有这么大的差别。所以,就是说,上根利智虽然有所悟,还要知道这里头很有差别。

  【此土行人,纵能伏惑发悟,而未证无生,宁逃后有,不依佛力,功行难圆。必待回向乐邦,亲承授记,净诸余习,成满愿王,斯为一门超出妙庄严路。其或粗窥向上,未尽疑情,尤须专一持名,翘勤发愿,如子忆母,毕命为期。加以教观熏修,助发胜智,感应道交,功无虚弃,斯则全凭一念,便摄诸门。所贵绝利一原,切忌回头转脑。】

  “此土行人”,咱们娑婆世界,咱们当前,中国、地球上的修行人,“纵能伏惑发悟”,纵然能够把迷惑、无明的惑伏一伏,这不是破了无明,无明是一种惑。三种迷惑,见惑思惑是第一种,尘沙惑是第二种,无明惑是第三种。纵然有人修行的好,参禅,上根利智,能把这个惑伏一伏,伏一伏惑能够开悟,“发悟”就是开悟。纵然开悟,可是他没有证到无生法忍。证到无生法忍,在别教来说,真正证无生法忍,需要八地以上,那很不容易。所以,“花开见佛悟无生”。咱们都背的很熟,都会唱,但不知道悟无生有多深刻的意思。悟无生是了不起的事情,一旦悟入就是八地、九地的菩萨。

  地球上的修行人,纵然有的人开悟了,开悟就极少啊,千个万个难得一个半个,现在恐怕一亿里头也难得一个半个。中国十亿人口,咱们中国能出十个开悟的人嘛?恐怕不容易!这不是很明显了嘛!过去有几位,都圆寂了。有的人自称是开悟了,实际没有。

  没有证到无生法忍,“宁逃后有”,这话很深刻。对于参禅,开悟已经很难了,开悟而没证无生法忍,你怎么逃得出后有啊?什么叫“后有”?你死后,还有。这个“有”是三界的有,还是到欲界、色界、无色界去受生,叫后有。真正证得阿罗汉,不受后有,他没有“人我”了。阿罗汉是小乘极果,是圣人,证有余涅槃,确实涅槃了,他不受后有,不再轮回了。升天,那是多少劫,道教修得八万劫长寿,但是还要落空亡啊!八万劫完了,还是要堕落。开悟的人,你没有证无生法忍,你怎么逃得了后有啊?没有逃得了后有,那就跟没开悟的人一样,又轮回了。一轮回就不得了了。

  所以,“不依佛力,功行难圆”,你不依靠佛的力量,如大乘起信论讲弱鸟缠枝,弱鸟只能在树枝子旁边飞,不能飞远。小孩不能离开母亲,所以,我们众生就得依靠佛的力量。不能够乱跑、乱飞,鸟乱飞,结果飞不回来了。所以,要依靠佛,如婴儿靠母,如弱鸟缠枝,不要乱飞。所靠佛力,就是大乘起信论指引的,阿弥陀佛有“胜方便”,上面已讲,胜方便即依靠阿弥陀佛摄护行者,往生极乐,见佛闻法,“亲承授记,净诸余习”。阿弥陀佛给你授记,你无始劫以来的习气,都给你清净了。你发了大愿,普贤十大愿,大愿之王,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也是大愿王。这两个愿是一样的、同等的。你的愿王就圆满成就了,可以度一切众生成佛,这才是“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从这一个门就超出了,就是胜妙的最庄严之路。“唯此一事实”,就是这一条路。这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底下再引深一步。

  “粗窥向上”:仍是对禅宗说的,因为彭居士作论之时,禅宗极盛,禅宗看不起净土。禅宗不光是在佛教里头,居于一个统帅地位,就是儒家也无有不看禅门书籍的。当时一个人,若不习禅,就觉得自己没有水平,说话不文雅。若不懂禅,在当时是很大的一个不足。禅宗里,你粗粗的看到一点向上的气氛,可是自己心中的疑情还没有断。赞《金刚经》的偈子的第一句话就是“断疑生信”,头一个就是要断疑。此“疑”,不只是很粗的疑。生信,也不是只生很粗的信。我相信有阿弥陀佛,有极乐世界,相信释迦牟尼佛说的都是好的,相信要皈依,有因有果,我都信,这是很粗的信。真正信的话,要把《弥陀要解》,蕅益大师的六信,信理、信事、信自、信他、信因、信果,相信十方一切世界一切佛一切国土都是你自心所现的。你本人,跟释迦牟尼佛,跟阿弥陀佛没有分别。大家信不信?若能信,也只是:佛是这么说的,我怎么敢不信!可是,心里头还有点:“这是怎么回事?”,这就叫疑,你没有断这疑。要断疑,才是真信。所以,极细的纤疑,都永远断了。刚才讲的:“一位一切位”,初住就同于佛,这个你信不信呢?脑袋中仍有:这怎么回事?那么这疑情就仍存在。这就是“粗窥向上,未尽疑情。”

  那么怎么办呢?底下就指示道路:(1)“专一持名”,粗粗知点向上的人,尤其更加需要,所以,给我们大家指的路子很清楚,专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专一持名,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 (2)“翘勤发愿”,殷切、勤常的发愿,愿同生极乐国。欣慕弥陀与极乐之心,应“如子忆母”,像孩子想母亲一样。并应“毕命为期”,念佛和发愿应坚持到最后一口气,直到生命终了。“加以教观熏修”,这是要念,要发愿之外,还要读大乘经典,“助发胜智”,帮助你发生殊胜的智慧。上次说过,佛就是智慧。法相宗是转八识成四智。前五识,目耳鼻舌身转“成所作智”;第六识意识,转为“妙观察智”;第七识转为“平等性智”;第八识阿赖耶识,转为“大圆镜智”。八识转为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就是智慧,念佛就是要增长自己智慧。念佛发愿是感,发智成佛是应。感应之道自然相合,故云:“感应道交,功无虚弃”,用的工夫,绝不白费。

  “斯则全凭一念”,彭居士回答这问题了,就凭这一念,就是专念阿弥陀佛,“便摄诸门”,就把以前的五种,都摄在里头了。不但摄这五种,六度万行,一切持戒,一切禅定,一切法师的公案,一切密咒,全都摄尽,没有遗漏。所以,我们要依这个教言。

  台湾一位法师他谈到国外的一个实例,一个老太太,她信佛多年,就是杂,这也学学,那也学学,后来有人就劝她…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