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念佛叁昧論講記▪P19

  ..續本文上一頁大阿僧祗劫與一彈指平等平等。長短大小久暫一多等一切平等。華嚴的“十玄”,非常難懂就在這。大家一時懂不了,不要緊,反正是先聽一聽。聽一聽也永爲道種,因爲這是佛的智慧。這念佛也如此。一個念佛法門就包括了華嚴無量無盡的法門。因爲這一念本來就離開數量,不是任何數量所能局限的。底下又引杜順的話。

  【且杜順法界觀。特設叁門:一真空門,簡妄情以顯理,即前念佛法身是。二理事無礙門,融理事以顯用,即前念佛功德是。叁周遍含容門,攝事事以顯元,即前念佛名字是。】

  杜順是唐初高僧,他是華嚴宗第一代祖師。杜順著法界觀,當時,有一個人從杜順那裏到五臺去參拜文殊。到了五臺,看見一老人。老人說你幹什麼?他說我到這來參拜文殊。他說,你真傻,文殊在你那裏,你到這裏來找文殊幹什麼?他說,那誰是文殊?答:杜順和尚是文殊。那趕緊回去,回去晚了趕不上。說完,老和尚不見了。趕緊回去,杜順和尚已在前一天圓寂了。古時候,這種情況只有在大德最後時刻才顯露,一顯露就不住世了。不像現在有些人,盡說我是什麼、什麼的。這裏頭跟古德就不同了。

  杜順和尚講了叁項。一個是真空門,真空門就是“簡妄情以顯理”,把咱們虛妄的情執都抛開,顯現出本體,理就是本體。破了妄,顯現出本體。這個是什麼法門呢?就是前頭講的念佛法身。念佛法身,那其余的一切無非法身,分別的妄情便沒有了,唯一顯露的是法身。所以,禅宗有此話:“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靈性的光明獨耀,“孤立無侶”,沒有什麼可以作伴。根與塵全脫了。就是離開妄情以顯理,就是念佛法身。你念到靈光獨耀,那就行了。第一個是真空門。

  第二是理事無礙門。真空本體是如此。但是還有事,還要度衆生。度衆生,衆生在事相裏頭,就必須有佛的國土,有世界,有種種,來攝受他們才行嘛!理和事要彼此無礙啊!“融理事以顯用”,把理跟事融會在一起,以顯妙用。我們現在就是這樣。有極樂世界,我們就得往生極樂世界,在極樂世界進修,以至于成佛。這就是用,用裏頭就有事了。極樂世界就是事。所以念佛功德,念報身佛,念極樂世界。我們臨終所能見的阿彌陀佛的報身。程度高的人臨終來接的是報身佛,程度低的人來接的是化身佛,再程度低,就不能看見佛來接,是夢見佛來接,也是往生。

  第叁,周遍含容門,遍滿一切法界是“周”,遍一切處是“遍”,“含容”是互相含,互相容。佛殿內叁個燈,這個燈也照,那個燈也照,這個燈的光遍滿大殿,每個燈也都如是。每一個光都遍滿大殿,光和光之間,這個燈的光包含那個燈的光,那個燈的光包含這個燈的光,互相含容。佛跟佛也都是如此,佛土跟佛土也都是如此,就周遍含容了。“攝事事以顯元”,一個事把一切的事都攝在裏頭了,以顯此本元(本體)。這是什麼呢?即“念佛名字是”。念佛名字,這名字就是本元,就是法身,包含一切,周遍一切,無所不具。所以,念佛爲什麼有那麼大功德?你若能接受華嚴這個道理,一切佛土,一切佛,一切功德,都融入你這一句佛號裏頭。所以,你念這句佛,就是全法界。咱們以什麼爲宗?就是以“華藏入名字,持名入華藏”爲宗。華藏世界的一切功德就入在名字裏頭,你持這名字,就入華藏,極樂世界就是華藏。你要相信持名入華藏,你先要理解,華藏一切功德入在名字裏頭了。所以不要老在回頭轉腦,找找這,找找那。幹個什麼,單修某個法。幹那個事,又修那個法,忙不過來。

  又舉一個例,當時浙江大旱,老百姓找蓮池大師,請求大師祈雨。蓮池大師說不會求雨,找別人吧,我沒有求雨的法。這些人只相信大師。大師說我就只會念佛。衆人說只要求雨就行,于是到田裏來念佛。拿著木魚,走在田埂上,一邊走,一邊念。走了一邊,傾盆大雨下來了。這就是一切功德都在裏頭。若是必須會個求雨法,才能求雨;會個治病法,才能治病;會個驅鬼法,才能驅鬼;那就忙不完了。

  【又清涼疏分四法界:一心念佛,不雜余業,即入事法界。心佛雙泯,一真獨脫,即入理法界。即心即佛,大用齊彰,即入理事無礙法界。非佛非心,神妙不測,即入事事無礙法界。】

  清涼是唐代國師,他見到普賢行願品了。所以,到他這時華嚴才圓滿。杜順沒見到,只見六十華嚴。賢首見的是八十華嚴。(所以華嚴稱賢首宗。)等到清涼國師,他就見到全部了。清涼把他著的疏,分爲四個法界: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一心念佛,不雜余業,即入事法界”,這是人人可以做得到的。但是不見得人人肯做。是能做,不見得肯做。一心去念佛,不雜余業,不雜其他的所有別的事業,這就入了事法界,這是人人可以做得到,但是不見得有人肯把它做到。做到了之後,就是入事法界。

  第二,“心佛雙泯,一真獨脫,即入理法界”。理法界即本體,怎麼能證入本體?心也沒了,佛也沒了,就是靈光獨耀,一真獨脫,就入了理法界。理法界就是本體,就是法身,什麼都沒有了。正念的時候,念而離念,連念也都離了,可是離念時仍然在念,無念而念。所以不住到任何上頭去了。這時候, 沒什麼叫心,也沒什麼叫佛,也沒有一切。然而,本心的光明,這一句佛號,是明明朗朗,這就入了理法界。

  “即心即佛,大用齊彰”,心就是佛,佛就是心。這種殊勝的大用,一齊都顯現了。觀經中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念佛的心,就是佛,“是心是佛”。這個心可以作佛,念佛就是作佛,“是心作佛”。前幾年,南方有個比丘尼,死後火化,天靈蓋不化,上有“心作心是”四字。修行人,真實修行,有很多殊勝的境界。“是心是佛”,指我們本來是佛,“是心作佛”,指我們起心念佛,于是大的妙用就顯現了,這就理事無礙。心本來是理,念佛,度生這些作用是事。理事相融,圓融無礙。寂而常照,雖寂靜無動,可是在“照”,雖然在照,什麼都清清楚楚,可是心中無所動,照而恒寂。無念,而一句佛號朗朗現前;念佛而一心無動,萬緣齊放。這是理事無礙。

  事事無礙就不好懂了。剛才說小的包括大的,短的時間包括長的,重重無盡,相入相攝,無窮無盡。如兩鏡對照,這個鏡子照那個鏡子,那個鏡子照這個鏡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套一套,沒完沒了。你拿兩個鏡子相對照一下,試試看。“非佛非心,神妙不測”正顯不可思議。不可思,頭腦沒有用了,不可議,舌頭也沒有用了。所以說,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前雲“攝事事以顯元”,從事事無礙以顯本體,此神妙不測的法門,即是———念佛名字。

  【是知一念佛門,無法不攝。故此經以毗盧爲導,以極樂爲歸。既觀彌陀,不離華藏。家珍具足,力用無邊。不入此門,終非究竟。】

  所以一個念佛法門,四種法界(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全都可以入。因爲事事無礙,所以你這一念的功德,包含無盡,一切具足。非心非佛,神妙不測,無所不攝。所以,這個經以毗盧爲導,以極樂爲歸。毗盧遮那是法身,釋迦牟尼佛是化身。華嚴講的毗盧遮那,就是釋迦牟尼的本身,也就是我們的本師。他指導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本師沒有說你們都是我弟子,只能留在我的國土中。咱們的本師教導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作爲導引。到了極樂世界,我們就回家了。遊子回家了,在外頭流浪,流浪漢苦極了,酸甜苦辣都吃夠了,這一會又到了母親跟前,母子又相會了,所以極樂是歸宿。

  “既觀彌陀,不離華藏”,既生極樂見到彌陀,但根本並沒有離開華藏世界。因爲極樂世界也如這個燈光,遍滿整個大殿,它並沒有局限在某一部份,極樂世界是遍滿法界,華藏世界也是遍滿法界,互含互攝,難思難議,不是衆生我們這種妄情所能推測的。所以,這種情形下,“家珍具足”,你才知道家裏的寶貝都具足了。“力用無邊”,你可以分身到無量國土去度衆生,去演說妙法。到這時候,你說法才真正能給衆生真實之利。就像咱們所說的,往往有片面性、有誤解,有的時候,甚至于還含點毒素。說是說法,有的時候還不免放毒。若真正見阿彌陀佛,這時候,悟了無生法忍。你可以分身到塵刹,不是在一個大殿裏,可以到無量無邊的世界,現種種身,說種種法,給衆生真實之利。可見“不入此門,終非究竟”。不入到這個門裏頭,總不是究竟。

  這就回答,爲什麼一個念佛法門能把華藏的一切經卷的深奧意思都包括了。杜順和尚的叁方面,清涼國師的四法界,念佛全攝,這個道理講得很清楚。不能全理解不要緊,只要知道結論就好。就是這一念,就這麼殊勝。家珍具足,如極貧苦的人忽然回到家裏,沒想到自己是大富長者。信都不敢信,想都不敢想的事,這時候,都成了你的了。這是譬喻,法華“家珍”的譬喻。

  【又問:方山論謂他方淨土,是權非實。准今所論,如何會通。】

  方山就是棗柏,就是李通玄。李通玄是居士,佛法裏頭居士的成就很不低。李通玄他在五臺要著華嚴論,找個地方,老虎替他背經包,給他找個地方,泉水就出來了,自然有二個女侍者來招呼他,給他作飯洗衣。沒有燈光的時候,眼睛放光,來著華嚴論。又叫棗柏,李世民的本家,親屬。爲什麼叫棗柏?因爲對他很尊重,不說他名字。他一天就吃十個棗,柏樹餅,把柏樹葉壓一壓就吃,吃的非常簡單。

  方山著的華嚴論,說他方淨土,是權不是實。法華講二乘都是權教,都是化城。阿羅漢,不是究竟,是化出來一個城市,接引你,你還得前進要成佛,棗柏認爲他方的淨土,都是權,也都是化城,不是究竟。問說:方山是這麼說,你現在論得這麼殊勝,怎麼去圓融會通?也就是說,彭際清的主張跟棗柏不一樣,跟後代很多大祖師也不一樣,原因如下:

  【答:教分四土:一常寂光土,果佛所居。二實報土,法身大士所居。叁有余土,二乘所居。四同居…

《華嚴念佛叁昧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