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P19

  ..续本文上一页大阿僧祗劫与一弹指平等平等。长短大小久暂一多等一切平等。华严的“十玄”,非常难懂就在这。大家一时懂不了,不要紧,反正是先听一听。听一听也永为道种,因为这是佛的智慧。这念佛也如此。一个念佛法门就包括了华严无量无尽的法门。因为这一念本来就离开数量,不是任何数量所能局限的。底下又引杜顺的话。

  【且杜顺法界观。特设三门:一真空门,简妄情以显理,即前念佛法身是。二理事无碍门,融理事以显用,即前念佛功德是。三周遍含容门,摄事事以显元,即前念佛名字是。】

  杜顺是唐初高僧,他是华严宗第一代祖师。杜顺著法界观,当时,有一个人从杜顺那里到五台去参拜文殊。到了五台,看见一老人。老人说你干什么?他说我到这来参拜文殊。他说,你真傻,文殊在你那里,你到这里来找文殊干什么?他说,那谁是文殊?答:杜顺和尚是文殊。那赶紧回去,回去晚了赶不上。说完,老和尚不见了。赶紧回去,杜顺和尚已在前一天圆寂了。古时候,这种情况只有在大德最后时刻才显露,一显露就不住世了。不像现在有些人,尽说我是什么、什么的。这里头跟古德就不同了。

  杜顺和尚讲了三项。一个是真空门,真空门就是“简妄情以显理”,把咱们虚妄的情执都抛开,显现出本体,理就是本体。破了妄,显现出本体。这个是什么法门呢?就是前头讲的念佛法身。念佛法身,那其余的一切无非法身,分别的妄情便没有了,唯一显露的是法身。所以,禅宗有此话:“灵光独耀,迥脱根尘”,灵性的光明独耀,“孤立无侣”,没有什么可以作伴。根与尘全脱了。就是离开妄情以显理,就是念佛法身。你念到灵光独耀,那就行了。第一个是真空门。

  第二是理事无碍门。真空本体是如此。但是还有事,还要度众生。度众生,众生在事相里头,就必须有佛的国土,有世界,有种种,来摄受他们才行嘛!理和事要彼此无碍啊!“融理事以显用”,把理跟事融会在一起,以显妙用。我们现在就是这样。有极乐世界,我们就得往生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进修,以至于成佛。这就是用,用里头就有事了。极乐世界就是事。所以念佛功德,念报身佛,念极乐世界。我们临终所能见的阿弥陀佛的报身。程度高的人临终来接的是报身佛,程度低的人来接的是化身佛,再程度低,就不能看见佛来接,是梦见佛来接,也是往生。

  第三,周遍含容门,遍满一切法界是“周”,遍一切处是“遍”,“含容”是互相含,互相容。佛殿内三个灯,这个灯也照,那个灯也照,这个灯的光遍满大殿,每个灯也都如是。每一个光都遍满大殿,光和光之间,这个灯的光包含那个灯的光,那个灯的光包含这个灯的光,互相含容。佛跟佛也都是如此,佛土跟佛土也都是如此,就周遍含容了。“摄事事以显元”,一个事把一切的事都摄在里头了,以显此本元(本体)。这是什么呢?即“念佛名字是”。念佛名字,这名字就是本元,就是法身,包含一切,周遍一切,无所不具。所以,念佛为什么有那么大功德?你若能接受华严这个道理,一切佛土,一切佛,一切功德,都融入你这一句佛号里头。所以,你念这句佛,就是全法界。咱们以什么为宗?就是以“华藏入名字,持名入华藏”为宗。华藏世界的一切功德就入在名字里头,你持这名字,就入华藏,极乐世界就是华藏。你要相信持名入华藏,你先要理解,华藏一切功德入在名字里头了。所以不要老在回头转脑,找找这,找找那。干个什么,单修某个法。干那个事,又修那个法,忙不过来。

  又举一个例,当时浙江大旱,老百姓找莲池大师,请求大师祈雨。莲池大师说不会求雨,找别人吧,我没有求雨的法。这些人只相信大师。大师说我就只会念佛。众人说只要求雨就行,于是到田里来念佛。拿著木鱼,走在田埂上,一边走,一边念。走了一边,倾盆大雨下来了。这就是一切功德都在里头。若是必须会个求雨法,才能求雨;会个治病法,才能治病;会个驱鬼法,才能驱鬼;那就忙不完了。

  【又清凉疏分四法界:一心念佛,不杂余业,即入事法界。心佛双泯,一真独脱,即入理法界。即心即佛,大用齐彰,即入理事无碍法界。非佛非心,神妙不测,即入事事无碍法界。】

  清凉是唐代国师,他见到普贤行愿品了。所以,到他这时华严才圆满。杜顺没见到,只见六十华严。贤首见的是八十华严。(所以华严称贤首宗。)等到清凉国师,他就见到全部了。清凉把他著的疏,分为四个法界: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一心念佛,不杂余业,即入事法界”,这是人人可以做得到的。但是不见得人人肯做。是能做,不见得肯做。一心去念佛,不杂余业,不杂其他的所有别的事业,这就入了事法界,这是人人可以做得到,但是不见得有人肯把它做到。做到了之后,就是入事法界。

  第二,“心佛双泯,一真独脱,即入理法界”。理法界即本体,怎么能证入本体?心也没了,佛也没了,就是灵光独耀,一真独脱,就入了理法界。理法界就是本体,就是法身,什么都没有了。正念的时候,念而离念,连念也都离了,可是离念时仍然在念,无念而念。所以不住到任何上头去了。这时候, 没什么叫心,也没什么叫佛,也没有一切。然而,本心的光明,这一句佛号,是明明朗朗,这就入了理法界。

  “即心即佛,大用齐彰”,心就是佛,佛就是心。这种殊胜的大用,一齐都显现了。观经中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念佛的心,就是佛,“是心是佛”。这个心可以作佛,念佛就是作佛,“是心作佛”。前几年,南方有个比丘尼,死后火化,天灵盖不化,上有“心作心是”四字。修行人,真实修行,有很多殊胜的境界。“是心是佛”,指我们本来是佛,“是心作佛”,指我们起心念佛,于是大的妙用就显现了,这就理事无碍。心本来是理,念佛,度生这些作用是事。理事相融,圆融无碍。寂而常照,虽寂静无动,可是在“照”,虽然在照,什么都清清楚楚,可是心中无所动,照而恒寂。无念,而一句佛号朗朗现前;念佛而一心无动,万缘齐放。这是理事无碍。

  事事无碍就不好懂了。刚才说小的包括大的,短的时间包括长的,重重无尽,相入相摄,无穷无尽。如两镜对照,这个镜子照那个镜子,那个镜子照这个镜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套一套,没完没了。你拿两个镜子相对照一下,试试看。“非佛非心,神妙不测”正显不可思议。不可思,头脑没有用了,不可议,舌头也没有用了。所以说,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前云“摄事事以显元”,从事事无碍以显本体,此神妙不测的法门,即是———念佛名字。

  【是知一念佛门,无法不摄。故此经以毗卢为导,以极乐为归。既观弥陀,不离华藏。家珍具足,力用无边。不入此门,终非究竟。】

  所以一个念佛法门,四种法界(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全都可以入。因为事事无碍,所以你这一念的功德,包含无尽,一切具足。非心非佛,神妙不测,无所不摄。所以,这个经以毗卢为导,以极乐为归。毗卢遮那是法身,释迦牟尼佛是化身。华严讲的毗卢遮那,就是释迦牟尼的本身,也就是我们的本师。他指导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本师没有说你们都是我弟子,只能留在我的国土中。咱们的本师教导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作为导引。到了极乐世界,我们就回家了。游子回家了,在外头流浪,流浪汉苦极了,酸甜苦辣都吃够了,这一会又到了母亲跟前,母子又相会了,所以极乐是归宿。

  “既观弥陀,不离华藏”,既生极乐见到弥陀,但根本并没有离开华藏世界。因为极乐世界也如这个灯光,遍满整个大殿,它并没有局限在某一部份,极乐世界是遍满法界,华藏世界也是遍满法界,互含互摄,难思难议,不是众生我们这种妄情所能推测的。所以,这种情形下,“家珍具足”,你才知道家里的宝贝都具足了。“力用无边”,你可以分身到无量国土去度众生,去演说妙法。到这时候,你说法才真正能给众生真实之利。就像咱们所说的,往往有片面性、有误解,有的时候,甚至于还含点毒素。说是说法,有的时候还不免放毒。若真正见阿弥陀佛,这时候,悟了无生法忍。你可以分身到尘刹,不是在一个大殿里,可以到无量无边的世界,现种种身,说种种法,给众生真实之利。可见“不入此门,终非究竟”。不入到这个门里头,总不是究竟。

  这就回答,为什么一个念佛法门能把华藏的一切经卷的深奥意思都包括了。杜顺和尚的三方面,清凉国师的四法界,念佛全摄,这个道理讲得很清楚。不能全理解不要紧,只要知道结论就好。就是这一念,就这么殊胜。家珍具足,如极贫苦的人忽然回到家里,没想到自己是大富长者。信都不敢信,想都不敢想的事,这时候,都成了你的了。这是譬喻,法华“家珍”的譬喻。

  【又问:方山论谓他方净土,是权非实。准今所论,如何会通。】

  方山就是枣柏,就是李通玄。李通玄是居士,佛法里头居士的成就很不低。李通玄他在五台要著华严论,找个地方,老虎替他背经包,给他找个地方,泉水就出来了,自然有二个女侍者来招呼他,给他作饭洗衣。没有灯光的时候,眼睛放光,来著华严论。又叫枣柏,李世民的本家,亲属。为什么叫枣柏?因为对他很尊重,不说他名字。他一天就吃十个枣,柏树饼,把柏树叶压一压就吃,吃的非常简单。

  方山著的华严论,说他方净土,是权不是实。法华讲二乘都是权教,都是化城。阿罗汉,不是究竟,是化出来一个城市,接引你,你还得前进要成佛,枣柏认为他方的净土,都是权,也都是化城,不是究竟。问说:方山是这么说,你现在论得这么殊胜,怎么去圆融会通?也就是说,彭际清的主张跟枣柏不一样,跟后代很多大祖师也不一样,原因如下:

  【答:教分四土:一常寂光土,果佛所居。二实报土,法身大士所居。三有余土,二乘所居。四同居…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