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念佛叁昧論講記▪P5

  ..續本文上一頁告訴別人了。把自己個人的見解隨便拿來和人談,時下很多人有此毛病。這是謗法。

  引了華嚴兩段,一段是如來出現品,“菩薩摩诃薩應知自心”。一切大菩薩應當知道你們自己的心,佛教導菩薩第一句話就是此話。今天在座諸位也是菩薩摩诃薩,應當怎麼樣呢?應當“知自心”。自心之中,念念之中,常有佛成正覺。諸佛菩薩在哪成正覺?就在衆生的心念之中,我們不知道,所以是凡夫在迷。何以故?因爲“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一切如來都是不離這個心成正覺。佛的成就,就是知自心,如自心,證自心。當時華嚴會上諸菩薩摩诃薩的心是如此,一切衆生心亦如是,那就包括今天在座的人了,每一個人都包括在內了。一切衆生心,都是這樣,“悉有如來成等正覺”。在你心念之中,都有如來在心念之中成佛、成就正覺。你的心是“廣大周遍,無處不有,不離不斷、無有休息”。我們的自心,沒有斷滅,沒有停止的時候,在念念中常有諸佛成正覺。這是在華嚴會上釋迦牟尼教導諸大菩薩的。當時說華嚴的時候,稱爲毗盧遮那佛,稱爲盧舍那佛,就是釋迦牟尼佛。

  另一段話也是我常常引的,“無一衆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德相”。沒有一個衆生沒有如來的智慧、德相。大家聽到點奇異的功能,就羨慕得不得了。我修了多少年,還沒有什麼,他一下就有神通,很奇異,很羨慕他。其實這算什麼!咱們每一個人本來就有如來全部的智慧,如來的全部的功德。什麼奇異的功能,九牛一毛,可以忽略不計。我們既有與佛一樣的智慧,一樣的德相,爲什麼不顯現呢?爲什麼還在迷呢?爲什麼還勝不過煩惱?煩惱來了,例如有個老居士與街坊鬧氣,後來得病種種,煩惱還是勝不過。爲什麼呢?現指出這個原因:“但以妄想、顛倒、執著,不能證得”。有妄想,就顛倒,你就錯了,不知道是非。執著:碰到什麼事就抓住了,沾著。這是我的親人,那是我的仇人,我所討厭的人,我怎麼也不讓他好。執著的非常厲害,不能平等。那麼,就不能證得,就不能顯現。“若離妄想”,離開了妄想,一切智、自然的智慧、沒有障礙的智慧,就現前。事情就是這樣。此爲前次所講,很重要,所以今天再重覆一次。

  上次我說,說這段話時,十方諸佛都歡喜、放光,一切天女都散花,魔宮都震動,因爲此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是最殊勝的一件大事。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這就是大事因緣。所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就是佛的知見;這不是衆生的知見,也不是任何學者的知見,也不是任何宗教教主的知見,他們都沒有。佛的知見,最平等,一切衆生本來具足,但是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問題就這麼一點點。到這裏大家自然會問:“這個妄想執著,我們怎麼去啊!”,問題矛盾在這,焦點在這。我們跟佛一樣,但是現在不能證得,不能證得,就是爲了妄想執著。這個妄想我們怎麼去啊?

  【雲何離于妄想。】

  怎麼離妄想呢?底下的話,大家要注意,就是彭居士極殊勝之言,是淨土宗登峰造極的話,也是禅宗的登峰造極的話,也是密宗登峰造極的話。從密宗看,今天能聽到這個話,等于毗盧遮那如來給大家做大圓滿灌頂。怎麼去這個妄想?

  【須知一切衆生顛倒執著,全是諸佛法身。何以故。】

  此話易懂,但其意十分難懂。顛倒執著是什麼?就是諸佛的法身。你不知道這個,因此,顛倒執著就把你妨礙了,不能證得佛的智慧,你認識了這點,那成佛就是時間問題了。時間也是虛妄。至于何以顛倒執著就是佛的法身?因爲:

  【顛倒執著常自寂滅故。】

  這些顛倒,其常恒的本身就是寂滅,(涅槃就叫寂滅)。妄想,大家想一想,我這一念妄想從哪來?你能找得著妄想的來處?從哪來?你說我聽聽,從外面來的?從裏面來的?從什麼地方來的?從美國來呢?從廣濟寺這出來的?從心裏頭出來,你心在哪?找個地方我看看。你說不出來,無所從來。再看這一念妄想過去了,哪去了?它到哪去了?亦無所去,去處你也找不來。所以,一個妄想,就是一尊佛出現,如來啊,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這跟楞嚴的道理相通了。楞嚴應該讀作“首楞嚴”,此叁個字是專名詞,沒有翻譯,跟“般若”一樣,沒有翻譯。“首楞嚴”的意思是什麼?一切事究竟堅固。所以,楞嚴是經中之王,最難讀的一部經,最深入了。一切事究竟堅固。這個堅固,就是不生不滅,都是常恒的,離開生滅的,究竟的,是堅固的。一切事,就包括我們所謂的善事和惡事等等。楞嚴這個道理,跟這可以相通。

  《圓覺經》:“一切衆生本來成佛”,跟這裏也相通。你雖然顛倒執著,可是你本來成佛。因爲,這裏說:顛倒執著也是佛的法身,而且《圓覺經》說:“淫怒癡,戒定慧具是梵行”。殺盜淫叁毒,戒定慧叁無漏業,它們平等啊。

  所以《維摩诘經》指示不二法門。一切相不二,把這個體會了,就入不二法門了。一切顛倒執著,都是佛的法身。一切事都是佛的法身,所以“一切事究竟堅固”。你在這裏還有什麼分別對待?還有什麼叫“二”?當然入不二法門很難,但可以由此向不二法門趨近。若真正能夠信、承擔,就入不二法門了。

  這個道理很難懂,引經據典,經上是這麼說的,但是怎麼去體會呢?密教大圓滿裏說:如我們在水上,拿個手指頭在水上寫字,在水上畫畫。(大家回去拿個臉盆,可以試一試。)臉盆中是水,譬如咱們的本心,清淨的心。你在水面上寫個字,就出了字形,這是事相。這個事相是水上畫出來的,就同水上生波一樣。波代表妄想,水代表本心。但是波不是另外一件東西,波就是水裏出來的。所以,波就是水。波不是水,是什麼?雖有波之形相,但它就是“水”。所以,《資糧》講這個講得很深入,大家可以參考。但是,若是水很靜的時候,可以照見月亮及一些形相。水亂動,這會什麼都不能反映了。但是,它還是水,不是別的。這一點,我們要知道,它還是水。有波,波就是水。波代表妄,水代表真。妄就是真,就是真,就是法身。在水上寫字,這說明什麼呢?隨處出生,隨處消滅。寫的時候,出一道,寫過之後,這一道就沒了。沒有形迹,只是淨水。

  【于此信入,諸佛法身,無處不現。】

  你要在這個地方能夠相信、能夠入門,那麼,諸佛的法身沒有一處不實現。所以,咱們有很多修四臂觀音法的,四臂觀音法大圓滿偈:“所見一切皆法身”。修這個法的人,今天聽見了此論,可以增加信心,與此論是一致的。看見所有這一切都是法身了。禅宗有此話:“青青竹葉,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的竹葉,一片一片的,那是什麼?不是什麼植物的葉子,都是佛的法身。一朵朵的黃花、菊花,都是般若,都是大智慧。所以,大居士龐婆說:“百草頭上祖師意”。各種草的頭上,都是祖師的心意。祖師的心意,都在百草的頭上。這些話都是同一鼻孔通氣的。這些是無上醍醐。但是,一個不小心,它就變成“毒藥”。既然都平等了,持戒跟犯戒平等了。那我就專犯戒吧!淫怒癡、戒定慧具是梵行,那我的淫怒癡就不用息滅了。這就成爲毒藥了。應知:

  【清淨圓滿,中不容他。】

  一切事究竟堅固,都是清淨、都是圓滿,其中沒有另外的東西了。你說另外有一個東西,不是佛的法身,那佛的法身中就缺一塊。佛的法身遍一切,說這個不是佛的法身,那佛的法身不就缺這麼一塊了。無處不是,而且是清淨圓滿,這裏頭不能有其他的東西夾雜。

  【念念不迷,心心無所。】

  實相念佛也好,念佛法身也好,是個什麼境界?就是念念自心都不迷。你知道這一切,知道顛倒執著就是佛的法身,是消滅顛倒執著的最好的方法。就是這樣,比你要去壓它、消除它、抵製它,種種的辦法,來的直接。所以念念不迷、心心無所。一心和一心之間是相續的,沒有“所”。這個“所”字很重要。什麼叫心心無所?我們壞就壞在“所”字上。所以《楞嚴經》說:“所立照性亡”。你建了一個“所”,你能照見五蘊本空的本性,就喪失了。就壞在這個“所”字。“因明立所,生汝妄能”,《楞嚴經》是說:因爲看見了,覺得明淨,有一個感覺,就有了對方,就成了“所”,有所感覺了。同時也出生了一個能感覺的,就對立了,就矛盾了。所以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就是消滅這個“所”。

  觀音耳根圓通第一句“入流亡所”。觀世音菩薩能成觀音菩薩,是耳根圓通。他耳根圓通不是去聽聲音,他反聞自性,他就入流,入法性之流,忘了“所”。此“所”是所聞。衆生一切都有所。所就指你所聞、所見、所知、所證、所恨、所愛,都是所。入流,不聽聲音就忘了聲音這個所,一步一步的深入———還有個所覺,有個所覺,就有能覺,還得除去。于是,空之,就有一個所空和能空,又是能所,對立了。還得消滅,空也得滅。滅,生滅都滅完了,寂滅就現前了,就忽然出生二種殊勝。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下與六道衆生同一悲仰,二種殊勝。忘所,這就是心心無所。現在許許多多修練,練這個練那個,得到一些境界,都在“所”裏頭,他不知道,這不可能究竟的。有“所”感覺,“所”感受,所謂的進步,所謂的境界,皆是“所”。

  【從此起行。】

  所以修行應是這樣的修行,《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上四字是“念念無所”,下四字是“而生其心”。而且這樣,心心不迷,念念無所,從此起行。

  【具足大悲,究竟大慈。】

  很自然的,大慈大悲的心就起來了。

  【于身無所取,于修無所著,于法無所住。】

  境界就如此。第一句,對于這個身,不去取著它、不去保護它、不去留戀它。衆生就是迷惑。最初的迷惑就是見惑,見惑中頭一件就是“身見”。所以有個練氣功的人,去見明真長老。明真長老頭一句話告訴他,你要去身見。練氣功的人都爲身啦,修的是“身”,身體怎麼怎麼樣,什麼脈通了,什麼什麼周天了,什…

《華嚴念佛叁昧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