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甚麼是佛法▪P6

  ..續本文上一頁而已,但我在此地僅指金錢一項來講,可以和前面所講的古玩大王做個比較。乙這樣地幾十年如一日,生活中充滿著豐富的安慰和愉快。經常地有許多年輕的夫婦經過他所住的城市時去看望他。不一定都是直接受過他的幫忙的,慕名而去討教致意的,也不在少數。他那種慈祥的態度,內心的安靜和快樂,見到他的人,沒有不稱贊羨慕的。

  各位,同樣是這許多錢,可是甲、乙的運用不同而可以産生這麼大的區別!

  上面這兩個例子,好像講得過份一些,目的是做一個顯明的比較罷了。第一個例子的甲,絕不是看見橋戲就嫉惡如仇似的碰也不去碰它,他有時侯也會應朋友之邀而來一、二次的。第二個例子裏的乙,也不是說將他所有的錢都用來幫助青年人,而自己過貧窮的生活。總之,各位都明白這兩個例子的用意,我是在說明:一個人的財物,運用的得當與否,是有很大的差別的;而一個人的時間,如果糊裏糊塗的浪費了,不能好好運用,則更是可惜!

  我想再進一步講一個人時間的寶貴,誰都知道,一個人的時間是有限的。即使活到一百歲,還有多少年也是想像得出的,又何況人一上了年紀,眼睛、耳朵、牙齒、樣樣都大打折扣。一天的時間只不過相當于年輕時的半天,也許還不到。所以人的有用的時間,實在有限得很,時間一去,又是不能重再叫它回來;而運用的得當與否,又影響這麼的大。既然時間是這樣的寶貴,我們怎麼可以輕易浪費呢!所以怎樣方可以將我們這寶貴的時間,利用得有價值些,有意義些,是一個有思想志氣的人,所應該常常自己想到,常常自己警惕的。

  因爲這個緣故,我雖然十分同意你爲了生活、事業、家庭、兒孫,你忙不過來,靜不下來,我還是想提出機個辦法,從另一個方面再來研究什麼是佛法,要想使各位明白,佛法修持並不一定要有清靜的環境;佛法並不全是高深不可及,艱深難學的法門;佛法實在是在日常生活之中,煩惱很重的情況下,都有辦法,可以修行。而且這所謂修行,還不就是平常的生活方式—人生活動—一些沒有什麼特別了不起,只不過將你一部份的時間,運用得更有價值,更有意義一些。這種生活,不但是對你的未來,即是對你現在的精神、健康,都有很大的裨益。

  隨時隨地可修的方法

  下面是我想得到的幾種隨時隨地可行的辦法。每個人因爲環境不同,興趣不同,有人歡喜這一種辦法,有人卻以那一種較爲適宜,所以我提出的辦法,只是供各位參考而已,各位舉一反叁,一定可以自己想出更多更好更適合的方法,來做這種有意義的修行的實驗。

  那幾種方法呢?

  第一、利用各種機會安定你的心境

  各位中如果有過晚上睡不著的經驗的,一定能夠了解安靜的心境是何等的重要。安定心境的好處,不僅是修佛法的正道,而且對于你的身體的健康,心理的健全都有莫大的關系。定心並不是叫你不要有思想,而是叫你的心不要散亂。佛法中有兩種辦法,可以幫助你將心安定下來,不會胡思亂想的散亂:第一種是““松”字訣。隨時隨地記著這個“松”字。肉體要盡可能放松,精神也要盡量放松。心裏一緊張起來,肌肉緊張了,要馬上放松;聲音提高起來了,心情暴躁起來了,要馬上放松。總之,緊張是散亂的主因,而“松”能助你安定。所以“松”是第一個妙方,隨時隨地,都可記得。

  佛法中的第二個安定心境的方法,是集中思想。佛法是講因果的,所以非常重視願力。諸佛菩薩都有救度世人的宏願,如果人的心境,和佛菩薩的願力相應,正像收音機轉到某一波長,能夠收音一樣,會得願力的感應,助你定心。所以佛法中頂簡單也頂普遍的教人集中思想,安定心境的方法,是默念或誦佛號。譬如一心念阿彌陀佛,念觀世音菩薩,都是頂有效的好辦法。

  我這裏要著重的是我人如何才能隨時隨地利用機會。一般人總覺得自己太忙,沒有時間做這種對身心有益的事。可是如果你真能仔細檢討一下,則你會發覺,一天之中,實在有很多的時間,可以利用。

  讓我舉一個實際的例子:有一位女太太,神經常常緊張,很怕坐汽車。每次坐別人開的車子,總是拳頭握得緊緊的,眼睛盯著前面,好像隨時准備碰車出毛病的樣子,車坐不了多久,人就感覺很痕累。有一天,她忽然想起,爲什麼不在坐車子的時候念觀世音菩薩呢?自此以後,她每次坐汽車時,總是閉上眼睛念觀世音菩薩。起初,心還是定不下來,車子稍微頓一頓,馬上睜開眼來看個究竟,車外稍有一些特殊的響聲,馬上東張西望,唯恐已經碰了車。漸漸的,念觀世音菩薩念上了勁,不但一上車就會自然而然的念觀世音,現在而且已經用不著閉眼睛,車外的境物聲響,對她似乎已不大關心,只是一心專注的念觀世音菩薩。她現在不僅是坐汽車時神經緊張已完全消除,而且平時的神經質態度,說來奇怪,竟也不知好了多少。

  因爲每個人的環境及生活狀態不同,利用機會一定要每個人自己去找。我有一個朋友,他坐上飛機火車任何的交通工具,總是看佛經或念佛誦咒。有的人利用辦公時間的中午;有的人利用走路的時候,洗澡的時候,甚至于做頭發、理發的時候;有功夫深的,竟可以陪人去看戲,看電影,而他竟能在戲院中念佛念經。總之,機會很多,全看我們自己是否能夠利用。

  更進一步言:你如果能細心體味一下,你在一天之內,說多少不必說的話,做多少不必做的事,這些時間,是否可以利用呢?

  第二、遇事試作進一步觀

  進一步觀也就是透過一層想一想。拿那位怕坐汽車的神經緊張的女太太來做例。我們很容易推想,她之所以坐汽車時,神經緊張,握拳凸目,是因爲她懼怕撞車,傷害她自身,或同事中她所心愛的人。但她如果能作進一步想:這種神經緊張及握拳凸眼,究竟對行車之安全有什麼幫忙呢?這輛車會因爲她的神經緊張而更安全些嗎?透過眼前的一層,進一步想一想,就可能啞然失笑,知道這種神經緊張,原毫無用處!

  這類庸人自擾,以幻想爲真實,弄得坐立不安,睡眠不穩的例子,真是舉不勝舉。對這類事,若能夠透過表面作進一步的觀察,則自會煙消雲散。

  神經緊張,疑神疑鬼,屬于情感;進一步觀,透過一層去想,是理智的作用。隨時隨地能夠作進一步觀,即是訓練理智與情感並起。這種修法,可以減少許多的無謂煩惱,使生活愉快輕松而有趣味。

  第叁、將你自己比作佛

  上面我們講過,佛是大智大悲的人格,是理智和情感同時達到最圓滿境界的人格,是至善至美至真的人格。同時提到,人人原本具有和佛一樣的本性,只是受了分別思惟和幻覺的影響,以致埋沒了本性。

  這第叁個修法是常常提醒自己:應向“開顯本具佛性”的方向去努力。例如,在要發怒時:應立提正念:“這樣是不是順乎佛性之道呢?”“如果佛陀處于這樣的境況,他會不會像我一樣的發怒呢?”我們雖不能和佛陀一樣,但我們既以“仿效佛陀的言行,以開顯本具之佛性”爲我們的人生觀,則我們的一切努力,也應照這方向去發展,對此當前之境,就不致于像平常人的容易放肆發怒。如果我們能常將“仿效佛陀”四個字記在心裏,一切言行,自會與本性相應,與佛法相應了。

  習慣此點之後,更進一步,就要放棄比較和仿效,而將自已直接想作佛。“我是佛,我遇到這種境況,將如何處置?”佛說人人本具佛性,你把自己想作佛,並沒過份。切切不要自已畏懼,不敢自比作佛,放棄一個極好的修行方法。

  第四、時時要想到因果

  相信因果,是佛法中一個頂基本的理論。人在沒有成佛之前,是沒法跳出因果圈子的。有這樣的因,一定會産生這樣的果,絲毫不能勉強。有的人做了壞事,硬說不相信因果,這種人只是自己騙自己,其實他心裏毫無把握,只是口硬心裏慌,一旦惡果成熟,亦無人能替他代受!

  爲什麼許多人都不相信有因果呢?因爲人類的智識,只能及到今生此世;過去世是怎樣的?未來世又是怎樣?都是我們智識領域以外的事。可是據佛法言,今世的因,並不一定在今世成熟,這要看這種因的性質及輕重而定,有的因可能要來世或幾世之後,方才成熟。今世的果,更不一定是因于今生所種的因,而可能是前世或許多世前所種的因。強烈的因是可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如即在今世)結果的,但這只是指非常強的大善事或大惡業而言,方能在今世見到現果。

  還有,一個人的種因,並不一定全是善因或者全是惡因,往往是多種善惡的因都有;有的果也可能由于緣的不足而消沈,因此單看某個人某件作業(因),就很難說他一定會得如何的果。

  明白了上面所講的道理之後,看到世界上往往有許多害人利己的人,終身享樂;而不少忍讓樂善的人,卻常常吃虧,就不會有因果無信的感慨,更不必恨人生無是非,無果報,而生悲觀傍徨的斷見。

  佛法說任何因,不論大小,一定會産生它應有的果。“法華經”上明明講,任何微小的功德,如向佛像低頭稍稍致敬,如小聲唱念一、二句經句或佛號。這種小因,都會漸漸成熟,最後得成佛道。所以我們倘若能隨時隨地想到因果,就自然而然的會種下多種善因,無論其大小;至少也可以少種點惡因。此種隨時隨地想著因果的習慣,一旦養成,力量是很大的。各位不妨從今天起,就試試看,在做任何事時,都想想此事的可能因果如何,即是一種極有力量的修法。

  第五、發菩提心

  菩提心是佛學裏的一個專門名詞,需要解釋一下。簡單的說來,就是你觀所有的人都和自己一樣,要盡你的可能來解脫一切衆生的痛苦,使一切衆生都能有佛的知見和成就。

  隨時隨地發菩提心,就是隨時隨地連想起這種普救衆生的決心。普救衆生,也可以說是大乘佛法的基本悲願,我們在做任何事,遇到任何人,都能時時想到將這了脫生死,解脫苦痛的佛法,判紹給人,即已經在佛法譬修持上,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我這裏要想著重的是我們應時時提醒自己,檢討是否時時在興起這普救衆生的悲願。倘若在做任何事時,能提醒檢討:這件事究竟對解除人類痛苦或衆生沈迷有何幫助?這樣你的菩提心已經不小,用佛法的術語來說,你已經具有菩薩心腸了。

  菩提心並不是一下子就會發起,普通人只好慢慢的增進。第一步不要待存害人。第二步常常自已提醒,我做這件事,與別人有益沒有。第叁步進一步想是否能夠幫他脫離人生種種的痛苦。開始時的對象,每每是很狹窄的,也許只及到你的至親好友,慢慢及到你認識的一小群人。但倘若對這一小群人,你能時時興起這種助人救人的念頭及行動,你的菩提心,可已經就不算小了。

  漸漸的你會將這種慈悲解救人類的心推廣開去,超越地域國家的界限,普及一般的大衆,不受民族宗教人爲的限製。這時你的菩提心已經相當偉大廣潤。久而久之,你這種慈悲救度的心情,就會超越人類的界限,而普及一切衆生;再久而久之,你就可以不受今世的限製而普及過去未來。到這種境界,空間時間的領域,都已擴大。隨時隨地,做任何事,起任何念,都念念不忘于普度無數無量無邊的衆生。救度一個衆生,即救度無數無量的衆生;救度無數無量的衆生,還同于救度一個衆生;因爲諸佛、衆生及我,本是一體無別的。虛空無盡,本性無際,到此境界,你的理智和情感已平等一味了!

  

  

《甚麼是佛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