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世音菩薩修持方法 及證悟過程

  觀世音菩薩修持方法 及證悟過程

  沈家桢博士著

  本文作者沈先生早年攻讀科學,慧根深厚,近年在美經營企業,現爲航業界钜子。從賓州大學張澄基教授共研佛學,過往甚密,對禅密二宗造諸均深。此文爲沈先生在紐約大覺寺之講詞,內容精辟、創新,特爲再版流通、俾能共嘗法味!

  編者

  佛法的目的,在于解除一切衆生的痛苦。苦痛中最普遍的爲生老病死。當嬰孩初生時,呱呱大哭,從來沒有一個人是笑的,可知生的過程原是苦痛的。年輕時不能了解老的苦痛,年紀一大,便齒牙搖動,老眼昏花,行走艱難,種種衰老的痛苦,大凡身受者都很知道。病的痛苦,幾乎每個人都經曆過。死的經驗,雖則我們還沒有;可是從耳聞目見的情形來推測,很少人會感到死是快樂的;因爲死不但使人完全放棄所喜愛,所依靠的一切,而且將人帶入一個渺茫不知的前途。其他如和親人分離;想見的人不容易見面,而憎厭的人卻又偏偏碰頭;要想得到的東西得不到;這些情況在佛家中稱爲“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都是人生的苦痛。在人生的過程中,快樂並不是沒有,但往往是很短暫的;有時因這些暫時的快樂,反而引起相對的更大更久的苦痛。高樓巨廈,美女情男,富貴榮華,沒有一樣是能夠持久的。所以佛法中除了上述的七種苦痛外,“無常”也是苦痛之一。

  如果佛家把人生看得如此苦痛,豈不是相信佛法會令人消沈悲觀嗎?其實這正好相反。這裏我們得提到佛法的認識。佛法說:人生的一切苦痛,都是因妄想執著而來,因爲妄想執著,妄生分別,認妄作真,將原有的永遠真樂的本性湮沒了,所以才有苦痛。每個人原都具有圓滿真樂的本性,倘能認清妄想執著是什麼,使妄想執著,煙消雲散,則一切苦痛,亦隨之而去。

  那麼妄想執著究竟能否消除呢?佛家的答案是肯定的。佛法可並不叫人只求神拜佛,或祈求上帝賜以恩典,因爲這些雖然可以助人獲得精神上的寄托及安慰,但不能使人徹底消除妄想執著,因之也不能徹底解脫人生的苦痛。

  釋迦牟尼佛憑他親身證悟的經驗,爲我們樹立了一個榜樣;今天我們要說的觀世音菩薩,也是一個好榜樣。這些經驗告訴我們,憑自身的努力,本性可以顯發;妄想執著—這一切苦痛的根源可以徹底消除。這猶如一間多年無光的暗室。明燈一亮,黑暗全消。釋迦佛的榜樣及以後曆史上很多依照他的方法而得顯發本性的成功者,爲人類樹立了對于佛家的認識。因爲有了這個認識,它給人類的苦痛帶來了可以解脫的希望。釋迦佛並且強調:如果一個人能全心全意,像任何有大成就的科學家、哲學家等一樣,廢寢忘食,精益求精,即在此生,不必等到死後,自會那麼一天,機緣成熟,妄想執著全消,苦痛永遠解脫。因此,學習佛法,才是真正的有膽量面對現實,真正的有辦法、有毅力、樂觀、積極。他的胸襟,不僅是追求自己苦痛的解脫,而且是爲了求全人類的永遠真樂;最低限度,也是可以減輕人類的各種苦痛。

  ※ ※ ※ ※ ※ ※

  我們再進一步問:既然佛家有這個苦痛可以解脫的認識,其中有什麼具體可行的方法,使我們能夠消除妄想執著,顯發原有的常樂本性呢?答案是方法極多,在無數的方法中,布施及禅定可算是兩種最普通而基本的修法,何謂布施?簡單的講,這就是把你所喜愛的送給別人。這裏我們得先認清:一切你所喜愛的,舍不得的,原來即是你的執著。執著愈深,你就愈舍不得送給別人。所以布施實在是一種去掉妄想執著的最好的訓練。何謂禅定?定是一種境界,在這種境界中,妄想就像鏡子裹的影像,對鏡子生不起作用一樣。禅則是方法,禅(Dhyana)字中文也譯作“靜慮”,那是一種集中心力便生理心理都逐漸起變化以達到定的境界的訓練。所以禅定並不是叫人像木頭石塊一樣呆坐,而是要訓練心力的集中;這裹面包含著一層層的深入,所謂過了一重山,又是一重山,要到那麼一天,妄想執著,猶如捕風捉影,連名相都不存在時,方才有個消息。

  剛才樂渡法師說:我們人是頂幸運的,是頂有希望消除妄想執著,顯發本性的。因爲上了天堂,太快樂了,玩也忙不過來,還那裏想得到修行,等到天福享盡,要想修時,就已經來不及了。做了畜生,在地獄裏的,則沒有機會聽到佛法,不曉得怎樣修行。唯有人,他有苦痛的刺激,使他想到修行;他有機緣聽到佛法,使他知道如何修行。像在座的各位,不但獲得人身,而且得聞佛法,真是萬千衆生中最幸運的,可見各位已經是多世勤修,有此一天,決非偶然。

  上面說了一個引子,簡略的提到了佛法的目的,佛法的認識:

  也提到布施及禅定這兩個修行的名詞;順便更提醒各位,不要錯過這難得的做人的機緣。

  ※ ※ ※ ※ ※ ※

  爲什麼我今天要介紹觀世音菩薩的修行方法呢?這裹有兩個原因:第一,觀世音對我們這個世界的人,發有極大的願心,所以與我們有極深的淵源。知道觀世音菩薩這個名號的人,也多得不可計數;因爲有這樣深的因緣,所以學習觀世音所采取的修行方法,依之實行,頂容易收效。觀世音是在布施及禅定兩修持上,有登峰造極的成就的。他的布施,不但包括一切人們能夠想像得到的財施,法施,而且能解除男人、女人、大人、小孩的一切畏懼恐怖,所以人們又尊稱他爲“施無畏者”。今天我要介紹的,則是著重于觀世音菩薩修禅定的過程。第二,這條禅定的過程,是觀世音菩薩在楞嚴會上,應釋迦牟尼佛的建議而向大衆報告的。那次會上,一共有二十五位修行極有造詣的提出他們的修行方法及心得。之後,釋迦佛叫文殊菩薩作個結論。文殊菩薩就特別指出,觀世音由耳根修禅定的法門,是最適合于這個世界人類的修行方法。因爲上述的二個原因,樂渡法師選擇了“觀音圓通”這個題目,叫我來把我所了解的,貢獻給各位,以供大家參考及討論。

  ※ ※ ※ ※ ※ ※

  上面提到“觀音圓通”是楞嚴經上記載觀世音菩薩所講述他用耳根修禅定的過程。現在我先將楞嚴經上的這段原文寫在黑板上,那是:

  初于聞中 入流亡研 所入既寂 動靜二相

  了然不生 如是漸增 聞所聞盡 盡聞不住

  覺所覺空 空覺極圓 空所空滅 生滅既滅

  寂滅現前 忽然超越 世出世間 十方圓明

  各位請記住:一、觀世音修行用的是耳根,因此我們所講的,都以聽聞爲主體。二、觀世音菩薩所說的是他修行的過程,因此是由淺入深。我們大多數人都只能說是在修行的初期,因此關于觀世音的初期修行經驗,特別對我們有用。我將盡可能解釋得詳盡些,希望各位能夠有所收獲。

  ※ ※ ※ ※ ※ ※

  在研究觀世音的修行過程中,對“我”、“聞性”、“聞”、“聽”及“聲”這五個名詞,有先認識清楚的必要。這五個名詞,實際上也代表妄想執著的五個層次。“聲”是最淺最粗的妄想執著,而“我”則是最深最細也是最難消除的妄想執著。下面我當一一指出觀世音菩薩如何一層層地消除妄想執著,來完成本性顯現的修持。

  “聲”、“聽”、“聞”及“聞性”通常容易混作一談,其實其中有很重要及根本的區別。觀世音的初期修行,即是從認識這種區別開始。據傳說觀世音是在海灘邊習禅定的,他每天聽到海潮聲音的來去。清晨醒來,萬籁俱寂,潮聲遠來,打破了清靜;不久潮聲退去,耳邊又恢複清靜。隨後潮聲再來,靜又消失了。觀世音研究這潮聲的來去,發覺潮聲及清靜這兩個對象,在聽覺(指所聞的聞性)中是此起彼伏的;潮聲生,清靜滅;潮聲滅,清靜生。可是兩者有一相同之點,即是都不久存,都有生滅;而聽覺則不然,它卻老是在那兒。因爲有聽覺,所以能聽到潮聲,潮聲去了,聽覺並不隨之而去;因爲那時聽到的是靜。如果聽覺隨潮聲而去,則不但分不出靜,而且潮聲再來時,又何能再聽到次一個潮聲,因此潮聲有來有去生滅,而聽覺則並無來去生滅。(注一)

  這個“聲音”有來去生滅的一點,非常重要,因爲世人的妄想執著,實在是因爲“跟追”這暫時生滅的聲音而來。爲使各位得一深刻的印象起見,我再舉一個例:

  我現在打一下鍾,“當—”我問:“有鍾聲沒有?”大家回答:有鍾聲。”待鍾聲過去,我又問:“現在有鍾聲沒有?”大家回答:“鍾聲沒有了。”這答得很對,鍾聲是來了又去,也可以說是有生有滅。可是現在讓我再打鍾一下,“當——”而我問:“各位聽見嗎?”各位都說:“聽見。”一回兒鍾聲消失,我又問:“各位聽見嗎?”有人答:“聽不見了。”這話可有語病,好比盲人說不能看見一樣,爲什麼呢?因爲盲人並不是看不見,不過所看見的是黑暗而已。我們現在並不是聽不見,不過聽見的不是鍾聲而是靜或其他聲音而已。試想如果你的聽覺沒有了,你怎能知道鍾聲已息。又如果聽覺沒有了,你又怎能現在還聽到我說話。可見消失的只是鍾聲,而不是你能聽的聽覺。鍾聲有來去,有生滅,而聽覺則老是在那兒,並無來去,也沒有生滅。這不動而能聽的聽覺,佛法中叫它爲“聞性”。

  上面的二個例子,說明“聞性”和“聲”的區別。一天到晚,在我們耳邊忽上忽滅,一刻不留的是“聲”。一直在那兒,不生不滅的是“聞性”。聾子也一樣有“聞性”,但是聽不到聲音。

  ※ ※ ※ ※ ※ ※

  那麼什麼叫做“聽”?而“聽”和“聞”又有什麼區別呢?

  大家都曉得,耳朵是聽聲音的。說得更詳盡些,外面的波動震動耳膜,因此傳達到腦子裹的聽神經,就聽到聲音。所以“聽”是“聞性”經耳及腦兩器官而生聲音感覺的一種作用。可是各位可曉得,發生有聲音的感覺,卻並不一定需要耳朵。十多年前,在加拿大的蒙得裏城(Montreal)有一位範宣德(Vincent)博士用電極接觸著人的腦子來做實驗。他將一位女太太的腦殼打開一部分,當一對極細的電棒微觸腦子的某一點時…

《觀世音菩薩修持方法 及證悟過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