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世音菩萨修持方法 及证悟过程

  观世音菩萨修持方法 及证悟过程

  沈家桢博士著

  本文作者沈先生早年攻读科学,慧根深厚,近年在美经营企业,现为航业界钜子。从宾州大学张澄基教授共研佛学,过往甚密,对禅密二宗造诸均深。此文为沈先生在纽约大觉寺之讲词,内容精辟、创新,特为再版流通、俾能共尝法味!

  编者

  佛法的目的,在于解除一切众生的痛苦。苦痛中最普遍的为生老病死。当婴孩初生时,呱呱大哭,从来没有一个人是笑的,可知生的过程原是苦痛的。年轻时不能了解老的苦痛,年纪一大,便齿牙摇动,老眼昏花,行走艰难,种种衰老的痛苦,大凡身受者都很知道。病的痛苦,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死的经验,虽则我们还没有;可是从耳闻目见的情形来推测,很少人会感到死是快乐的;因为死不但使人完全放弃所喜爱,所依靠的一切,而且将人带入一个渺茫不知的前途。其他如和亲人分离;想见的人不容易见面,而憎厌的人却又偏偏碰头;要想得到的东西得不到;这些情况在佛家中称为“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都是人生的苦痛。在人生的过程中,快乐并不是没有,但往往是很短暂的;有时因这些暂时的快乐,反而引起相对的更大更久的苦痛。高楼巨厦,美女情男,富贵荣华,没有一样是能够持久的。所以佛法中除了上述的七种苦痛外,“无常”也是苦痛之一。

  如果佛家把人生看得如此苦痛,岂不是相信佛法会令人消沉悲观吗?其实这正好相反。这里我们得提到佛法的认识。佛法说:人生的一切苦痛,都是因妄想执著而来,因为妄想执著,妄生分别,认妄作真,将原有的永远真乐的本性湮没了,所以才有苦痛。每个人原都具有圆满真乐的本性,倘能认清妄想执著是什么,使妄想执著,烟消云散,则一切苦痛,亦随之而去。

  那么妄想执著究竟能否消除呢?佛家的答案是肯定的。佛法可并不叫人只求神拜佛,或祈求上帝赐以恩典,因为这些虽然可以助人获得精神上的寄托及安慰,但不能使人彻底消除妄想执著,因之也不能彻底解脱人生的苦痛。

  释迦牟尼佛凭他亲身证悟的经验,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今天我们要说的观世音菩萨,也是一个好榜样。这些经验告诉我们,凭自身的努力,本性可以显发;妄想执著—这一切苦痛的根源可以彻底消除。这犹如一间多年无光的暗室。明灯一亮,黑暗全消。释迦佛的榜样及以后历史上很多依照他的方法而得显发本性的成功者,为人类树立了对于佛家的认识。因为有了这个认识,它给人类的苦痛带来了可以解脱的希望。释迦佛并且强调:如果一个人能全心全意,像任何有大成就的科学家、哲学家等一样,废寝忘食,精益求精,即在此生,不必等到死后,自会那么一天,机缘成熟,妄想执著全消,苦痛永远解脱。因此,学习佛法,才是真正的有胆量面对现实,真正的有办法、有毅力、乐观、积极。他的胸襟,不仅是追求自己苦痛的解脱,而且是为了求全人类的永远真乐;最低限度,也是可以减轻人类的各种苦痛。

  ※ ※ ※ ※ ※ ※

  我们再进一步问:既然佛家有这个苦痛可以解脱的认识,其中有什么具体可行的方法,使我们能够消除妄想执著,显发原有的常乐本性呢?答案是方法极多,在无数的方法中,布施及禅定可算是两种最普通而基本的修法,何谓布施?简单的讲,这就是把你所喜爱的送给别人。这里我们得先认清:一切你所喜爱的,舍不得的,原来即是你的执著。执著愈深,你就愈舍不得送给别人。所以布施实在是一种去掉妄想执著的最好的训练。何谓禅定?定是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中,妄想就像镜子裹的影像,对镜子生不起作用一样。禅则是方法,禅(Dhyana)字中文也译作“静虑”,那是一种集中心力便生理心理都逐渐起变化以达到定的境界的训练。所以禅定并不是叫人像木头石块一样呆坐,而是要训练心力的集中;这裹面包含著一层层的深入,所谓过了一重山,又是一重山,要到那么一天,妄想执著,犹如捕风捉影,连名相都不存在时,方才有个消息。

  刚才乐渡法师说:我们人是顶幸运的,是顶有希望消除妄想执著,显发本性的。因为上了天堂,太快乐了,玩也忙不过来,还那里想得到修行,等到天福享尽,要想修时,就已经来不及了。做了畜生,在地狱里的,则没有机会听到佛法,不晓得怎样修行。唯有人,他有苦痛的刺激,使他想到修行;他有机缘听到佛法,使他知道如何修行。像在座的各位,不但获得人身,而且得闻佛法,真是万千众生中最幸运的,可见各位已经是多世勤修,有此一天,决非偶然。

  上面说了一个引子,简略的提到了佛法的目的,佛法的认识:

  也提到布施及禅定这两个修行的名词;顺便更提醒各位,不要错过这难得的做人的机缘。

  ※ ※ ※ ※ ※ ※

  为什么我今天要介绍观世音菩萨的修行方法呢?这裹有两个原因:第一,观世音对我们这个世界的人,发有极大的愿心,所以与我们有极深的渊源。知道观世音菩萨这个名号的人,也多得不可计数;因为有这样深的因缘,所以学习观世音所采取的修行方法,依之实行,顶容易收效。观世音是在布施及禅定两修持上,有登峰造极的成就的。他的布施,不但包括一切人们能够想像得到的财施,法施,而且能解除男人、女人、大人、小孩的一切畏惧恐怖,所以人们又尊称他为“施无畏者”。今天我要介绍的,则是著重于观世音菩萨修禅定的过程。第二,这条禅定的过程,是观世音菩萨在楞严会上,应释迦牟尼佛的建议而向大众报告的。那次会上,一共有二十五位修行极有造诣的提出他们的修行方法及心得。之后,释迦佛叫文殊菩萨作个结论。文殊菩萨就特别指出,观世音由耳根修禅定的法门,是最适合于这个世界人类的修行方法。因为上述的二个原因,乐渡法师选择了“观音圆通”这个题目,叫我来把我所了解的,贡献给各位,以供大家参考及讨论。

  ※ ※ ※ ※ ※ ※

  上面提到“观音圆通”是楞严经上记载观世音菩萨所讲述他用耳根修禅定的过程。现在我先将楞严经上的这段原文写在黑板上,那是:

  初于闻中 入流亡研 所入既寂 动静二相

  了然不生 如是渐增 闻所闻尽 尽闻不住

  觉所觉空 空觉极圆 空所空灭 生灭既灭

  寂灭现前 忽然超越 世出世间 十方圆明

  各位请记住:一、观世音修行用的是耳根,因此我们所讲的,都以听闻为主体。二、观世音菩萨所说的是他修行的过程,因此是由浅入深。我们大多数人都只能说是在修行的初期,因此关于观世音的初期修行经验,特别对我们有用。我将尽可能解释得详尽些,希望各位能够有所收获。

  ※ ※ ※ ※ ※ ※

  在研究观世音的修行过程中,对“我”、“闻性”、“闻”、“听”及“声”这五个名词,有先认识清楚的必要。这五个名词,实际上也代表妄想执著的五个层次。“声”是最浅最粗的妄想执著,而“我”则是最深最细也是最难消除的妄想执著。下面我当一一指出观世音菩萨如何一层层地消除妄想执著,来完成本性显现的修持。

  “声”、“听”、“闻”及“闻性”通常容易混作一谈,其实其中有很重要及根本的区别。观世音的初期修行,即是从认识这种区别开始。据传说观世音是在海滩边习禅定的,他每天听到海潮声音的来去。清晨醒来,万籁俱寂,潮声远来,打破了清静;不久潮声退去,耳边又恢复清静。随后潮声再来,静又消失了。观世音研究这潮声的来去,发觉潮声及清静这两个对象,在听觉(指所闻的闻性)中是此起彼伏的;潮声生,清静灭;潮声灭,清静生。可是两者有一相同之点,即是都不久存,都有生灭;而听觉则不然,它却老是在那儿。因为有听觉,所以能听到潮声,潮声去了,听觉并不随之而去;因为那时听到的是静。如果听觉随潮声而去,则不但分不出静,而且潮声再来时,又何能再听到次一个潮声,因此潮声有来有去生灭,而听觉则并无来去生灭。(注一)

  这个“声音”有来去生灭的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世人的妄想执著,实在是因为“跟追”这暂时生灭的声音而来。为使各位得一深刻的印象起见,我再举一个例:

  我现在打一下钟,“当—”我问:“有钟声没有?”大家回答:有钟声。”待钟声过去,我又问:“现在有钟声没有?”大家回答:“钟声没有了。”这答得很对,钟声是来了又去,也可以说是有生有灭。可是现在让我再打钟一下,“当——”而我问:“各位听见吗?”各位都说:“听见。”一回儿钟声消失,我又问:“各位听见吗?”有人答:“听不见了。”这话可有语病,好比盲人说不能看见一样,为什么呢?因为盲人并不是看不见,不过所看见的是黑暗而已。我们现在并不是听不见,不过听见的不是钟声而是静或其他声音而已。试想如果你的听觉没有了,你怎能知道钟声已息。又如果听觉没有了,你又怎能现在还听到我说话。可见消失的只是钟声,而不是你能听的听觉。钟声有来去,有生灭,而听觉则老是在那儿,并无来去,也没有生灭。这不动而能听的听觉,佛法中叫它为“闻性”。

  上面的二个例子,说明“闻性”和“声”的区别。一天到晚,在我们耳边忽上忽灭,一刻不留的是“声”。一直在那儿,不生不灭的是“闻性”。聋子也一样有“闻性”,但是听不到声音。

  ※ ※ ※ ※ ※ ※

  那么什么叫做“听”?而“听”和“闻”又有什么区别呢?

  大家都晓得,耳朵是听声音的。说得更详尽些,外面的波动震动耳膜,因此传达到脑子裹的听神经,就听到声音。所以“听”是“闻性”经耳及脑两器官而生声音感觉的一种作用。可是各位可晓得,发生有声音的感觉,却并不一定需要耳朵。十多年前,在加拿大的蒙得里城(Montreal)有一位范宣德(Vincent)博士用电极接触著人的脑子来做实验。他将一位女太太的脑壳打开一部分,当一对极细的电棒微触脑子的某一点时…

《观世音菩萨修持方法 及证悟过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