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世音菩萨修持方法 及证悟过程▪P2

  ..续本文上一页,这位太太忽然说她听到了某种熟悉的歌声。但当时并没有人在唱歌,而当电棒移开时,歌声亦即终止;电棒再触此点时,同样的歌声却又重来,她这个有歌声的感觉,显而易见,是只用了脑子,并未用到耳朵;我们叫这种作用为“闻”。正如梦中听人说话,也没有用耳朵,所以也只是“闻”,而不是“听”。

  现在我们对这四个名词:应该已有比较清楚的概念了。让我再来总结一下:“闻性”是人一直有的听的本能;它无来去,也没有生灭。闻性由脑子及耳而起的闻的作用称为“听”;其单由脑子而起闻的作用称为“闻”。“声音”则是听或闻的对象,它是有来去,有生灭的。事实上,每一个单独的声音,都是刹那生灭的。对此四个名词有了认识之后,我们就比较容易了解观世音所讲的修行过程了。

  ※ ※ ※ ※ ※ ※

  观世音说: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注二)。

  “初于闻中”,是说:“我在修行的初期,运用听觉。”这里我要请各位特别注意,在这修行的初期,观世音菩萨也是和我们一样:一、有“我”的强烈观念;二、知道运用“闻性”;三、有“闻”及“听”的作用;及四、听到“声音”,譬如上面所讲的潮声。为什么我在此处要强调观世音在修行的初期,也像我们凡夫一样,有“我”、“闻性”、“闻”、“听”及“声”等妄想执著呢?这是因为要反映以后观世音怎样逐一消除这种妄想执著。

  上面已说过,观世音是在海滩边修禅定的,因听潮声的来去,悟到声音在闻性中刹那生灭,并非永久的,实有的;而人之妄想烦恼,却都因执著这声音而来。所以观世音采用“入流亡所”的方法,使声音不再成为烦恼的根源。

  “入流亡所”应该分开来研究,现在我们先讨论“入流”。“入”是佛法中的一个专有名词,是表示人的各器官与外界接触的现象,所以佛法中有所谓“六入”,那是眼、耳、鼻、舌、身五外部器官与外界的接触,及脑意识与外界思想的接触的总称。此处的“入”则是“耳入”,是外界的波动震著耳膜,使人发生有声音的感觉的现象。

  “流”的意义是“不住”。金刚经里常提到“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不住”即是说不要将“入”留停下来,而要让它一接“即流”。所以观世音所说的“入流”,即是金刚经中的“不住声生心”。

  再说得详细些,“入流”就是说不要停留每一个因耳朵与外界接触所感到的单独的声音(单音),而要让每个单音像流水般的继续不绝的流去。这句话听上去好像很容易,实则很难。我们人的毛病,就是在留住这种单音,而将它们连贯起来,于是组成名词,连成句子,产生意义;妄想执著由此而生,烦恼苦痛由此而来。各位不信,让我们来试一试。

  现在我请智海法师发三个单音,各位听著。

  “观”。—“世”。—“音”。

  现在我问:“各位听到智海法师说了什么”?很多人答:“观世音”。诸位答“观世音”的,就没有做到“入流”。因为你们没有让“观”“世”“音”三个单音一“入”即“流”,而是将这三个单音都留住了下来,连贯了起来,组成“观世音”这个名词;并且很多位的脑子里,将平时所知关于观世音菩萨的一切,都连想了起来,这就是妄想执著啊!各位,不论“观世音”这个名词是好是坏,它一样的是妄想执著;所以要去掉妄想执著,就得“入流”。

  这样一试,各位也许反过来要说,那倒真不容易,人的脑子中就有这么的机能,将单音留住下来,连贯起来,叫我们怎能“不住”而让它“流”呢?这话也不尽然。我们仔细想一想,“入流”也并不这么难。此刻各位的耳朵和外界接触而产生的音声实在多得很:有汽车经过的声音,有小孩在外面吵闹的声音,有邻座呼吸的声音,还有很多其他的声音。可是各位很自然地将这些声音都“流”而“不住”。所“不流”的只是我在讲的声音。为什么呢?因为各位在注意我讲的话,要想知道我在说些什么,因此不让这些“入”流去,而将这些“入”留住,因此就听见我的话,也因此就产生许多思想上的反应。又譬如智海法师的三个单音,如果各位不将它们留住,每个单音都任它一触即流,单独的一个“观”声,一个“世”声,或一个“音”声,都产生不出观世音这个名词及因之而有的一切意义。各位自己可以将这个道理推面广之,自会觉得“入流”这个办法,确是很妙。

  “亡所”的亡是“亡失”、“消除”的意思;“所”是所听到的对象及因听到而引起的一切对象的简称。在佛学经书里常提到“能”“所”两个名词,“能”是指能起作用的主体,譬如能听的我,能看的我。“所”是指作用所及的对象,譬如所听到的声音,所看到的色彩。世界上有许多现象,都由此相对的“能、所”观念造成,是妄想执著的主要形态。所以“亡所”是说在修行中“亡失了听到的对象及因此对象而产生的一切对象。”让我来举一例子:

  记得有一次有一位居士说:“地下车(指纽约的Subway)的声音真闹,一坐进地下车,就被这乱烘烘的闹声音弄得心烦”。当我们分析这句话的时候,就会发现下列的层次:

  一、坐进地下车,耳朵与外界接触;(“入”)

  二、将每个单音留住了下来(不流而住),及发觉有声音;(听到的对象—这是第一个“所”)

  三、这声音是轰轰轰的;(单音连贯了起来,造成有意义的对象—这是第二个“所”)

  四、这轰轰的声音是地下车的声音;(联想起其他的对象—这是第三个“所”)

  五、地下车的闹声真烦心。(又联想起以往的经验而引起烦心的对象 这是第四个“所”)

  现在让我们将这些对象一层层的反推回去。

  一、尽管知道是地下车的闹声,但不去联想起以往因听到地下车闹声而烦心的经验—“亡”第四个“所”;

  二、尽管听到轰轰的声音,但不去管它是飞机的轰轰声呢,还是地下车的轰轰声,还是其他的轰轰声—“亡”第三个“所”;

  三、尽管听到有声音,可是不去分别它是轰轰声呢,还是吱吱声,还是其他各种的声音—“亡”第二个“所”;

  四、每个单音,任它一触即流(入流),不予留住连贯,闻性中不起有声音的感觉。“亡”第一个“所”。

  到此阶段,所有的“所”—对象,都已亡失,此种境界,便是“入流亡所”。

  各位现在明白了“入流亡所”的整个意义。观世音菩萨在他修行的初期,即是用的这个方法:在闻性中,耳入不住,亡失对象。这方法还可以分开来实行。根基较厚的可以单刀直入,迳从“入流”下手。烦恼较重的则逐步的从“亡所”修进,易收成效。譬如前面所说地下车闹声的例子。根基较厚的可以生进地下车后,心中仍清清净净,没有受到闹声的影响,这就是“入流”。烦恼较重的则可以先训练自己便不因此闹声而烦心,再训练自己不去分别这是何种声音,如是渐渐进步,以达到“亡所”的境界。

  ※ ※ ※ ※ ※ ※

  观世音接下去说: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这三句是说因“入流亡所”的不断训练。功夫渐深,在闻性中此时已没有任何可听的对象(“所已寂”),也没有了耳根和外界接触的现象(“人已寂”);闻性中清清净净,但并不昏沉或木然而无知觉(因此说“了然”,此时感觉到的既没有动的形相(声因动而来),也没有“静”的形相(与动相对的静)。在这个阶段,已经是“定”的境界了。不过“定”有程度的深浅,要一层层的深入,现在还只能说是初定的境界。在这境界中,前面指出的五项妄想执著—“我”、“闻性”、“闻”、“听”及“声”,还只能说去掉了“声”及“听”。可是因为去掉了“声”“听”这两妄想执著,人类的许多苦痛,已经可以减去很多。世人能到此境界,已能够有很多的快乐自在的受用。此时脑子中“闻”的作用还在。观世音到此境界,并不停止,而是努力深入推究,使“定”的程度日益加深,所以说:

  “如是渐增”

  ※ ※ ※ ※ ※ ※

  讲到此处,我想说一个寓言。因为在这以前的修行境界,有很多位可能已经达到。但自此以后,则都是定中用功夫,不容易为一般人所了解。先说一个寓言,不但希望增加各位的兴趣,也藉此说明我本人的立场。

  各位知道青蛙在它生足之前,只能在水中生活,要等长大,足生出来后,才能到岸上去。有一天一只母蛙从岸滩上回来,对一群只能在水中过活的小蛙说:“孩子们呀!那岸上可真舒服啊!阳光是这样的温暖,微风吹来,又是那么地凉爽!”各位,小蛙可能体会到此中的滋味?小蛙们吵著要叫母蛙解释得更清楚些,可是母蛙用尽它所能想像得到的形容词,无法使小蛙了解真滋味。一直要等到小蛙自己长出脚来时,一跳上岸,恍然大悟,原来那天母蛙所讲的是如此如此。

  在座的可能有母蛙在。但我本人却只是小蛙。因此我所讲的,只算是小蛙传述母蛙的话。如果各位中有的也是小蛙,那么我们只能说小蛙和小蛙瞎猜瞎摸一番;但希望我们这群小蛙,有那么一天,大家长出脚来,跳上岸去,那时才能真正了解观世音菩萨所讲的真相。

  ※ ※ ※ ※ ※ ※

  观世音菩萨接下去请:

  “闻所闻尽,尽闻不住”

  因为在此阶段,“闻”及“闻性”还在,观世音在定中,继续深入推究这“能闻的我”和“所闻的对象”究竟有什么区别?推究来,推究去,推到尽头,才恍然大悟,原来“能闻的我”和“所闻的对象”,其中并无分别。因此说“闻所闻尽”。第一个“闻”,是说“能闻”,也即是指“能闻的我”或“能闻的闻性”;接下去“所闻”即是“所闻的对象”。推到尽头,觉悟并无分别可求,所以说“尽”。这时因“闻性”及“闻”的观念已不存在,心中自在净乐,一般的苦痛,除生死外,可谓已完全消除;可是观世音并不以达到此境界为满足,也不停止,再继续深入推究,所以“尽闻不住”。就是说,能闻所闻,推到尽头,了知一无分别,但仍不停止,于是又接下去是:

  “觉所觉空,空觉极圆”

  定的境界,再深一层。在此境界,已只有一种“觉”在定中。

  但是什么人在“觉”呢?是“我”在觉。因此只要有觉的念头存在,还是有一个“我”。观世音再深入推究,观察这“能觉的我”及“所觉的对象”究有什么区别呢?研来研去,研到尽头,原来“能觉的我”与;“所觉的对象—觉”也没有分别,同是不可捉摸的“空”,因此说“觉所觉空”。

  在这个定的境界中,不复有肉体的我的存在,生死的苦痛,至此解脱。而这“空”的感觉,则是穷极三界,没有时间的限制;圆偏一切,也没有空间的边际。所以观世音菩萨说,他在这个阶段的境界是“空觉极圆”。但是这境界还没有到圆满的地位,观世音在空中继续修进,接下去是:

  “空所空灭”

  这时定的境界,自又更深一层。可是在这境界中,仍有一个空的感觉存在。是什么人在空中感到空呢?此时虽已没有肉体的我的存在,可是意识中的“我”还很微细的隐隐存在;也就是说,还有极轻微的妄想执著,没有除净。这时的境界,很容易被误解而认为已到修行的顶峰,其实还差最重要的一个最后关键,所以切不可停止,要百尺竿头,更上一级,加紧推究这“能空的我”和“所空的对象—空”又有什么区别呢?推究到头,不但“能空”“所空”原无分别,忽然连“空”也失其所在,因此说:“空所空灭”

  ※ ※ ※ ※ ※ ※

  到了这个境界,一切有生有灭,可生可灭的念头、感觉、观照,如“闻”、如“觉”、如“空”、如“我”,都完全解寂灭……妄想执著已一丝不存,人生的一切苦痛,都已解脱;正如黑暗消灭,所有的全是光明,所以说: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这已经是母蛙上岸的景象,所以“寂灭现前”切不可误作“现”在“我”的面“前”解。六祖慧能为防人误解,曾特别指出(坛经机缘品):“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此时已没有“我”的观念,所以“现前”是整体充满的意思。并没有前后、多少的比较观念。因此接下去说: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

  所有人世界的一切妄想执著,以及在禅定中所经过的层层深入的一切境界,统统不再留碍,也再没有本体或对象可以留碍。本性显现,这时观世音菩萨所能描写的只是:

  “十方圆明”

  “十方”者,指没有一个固定的中心点,(没有“我”,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向;“圆”是圆满不缺,无所不及,无有边际;而“明”则是无有障碍。这是用人类的语言文字,勉强表达本性的境界。“十方圆明”不但说明在本性之外,再找不到任何一物;没有佛,没有众生,而且连虚空也找不到。这就是佛学经书里的所谓“本性”,所谓“体”;也叫做“佛性”、“如来藏”、“真如”都代表这同一的境界。

  ※ ※ ※ ※ ※ ※

  在楞严经上记载著观世音菩萨接下去又讲了两句,那是说的由“体”起“用”。是证悟后,在本体空性中,自动显起的大慈大悲、普渡众生的作用。这时的境界:烦恼即是菩提,菩提即是烦恼,一切法不离本性,一切法即是本性。可是这种境界,以我们凡夫俗子的执著心理来思维度量,很容易和世间的妄想混为一谈,如若执著了“用”,反会妨碍禅定的进修,所以这两句就留下不解说了。好在各位知能悟“体”,“用”自然会有。这原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我这样的小蛙,还得先好好的在“入流亡所”上痛下功夫,至少可以去掉一些人间的执著烦恼;也希望大家的烦恼苦痛,可以因为学习观世音菩萨的修法而为之减轻。

  注一:此处所谓“听觉”(闻性)并无来去生灭,是与声音及静比较而言。倘依真如本性来讲,则听觉(闻性)仍旧是生灭法。再讲得彻底些,凡是一有名相,就有生灭,连“本性”这个名相,也是生灭法。只有“生灭两圆离”,到不可说不可说的境界,方才算真实。

  注二:楞严经历代疏解甚多,对“入流”多作逆流讲,即须陀洹果。意思是说众生循声流转,谓之为出;观世音反闻自性,谓之为入。这襄的讲法,和前人的注解,并不完全相同,是想用最浅而易懂的说法,使初期修行的学人,容易了解实行,有不妥之处,还望大德指正。

  

  

《观世音菩萨修持方法 及证悟过程》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