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各位對上面所研究的“所有衆生之類,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這段經文,已經握住重心,現在這個疑問就不會産生。
爲什麼我這樣講呢?讓我從叁個角度來研究:
第一,經文明明說“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又在金剛經的下半部佛說“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請注意“如是”及“已”,換句話說,證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是在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之後。
第二,我們講衆生本空,是理解不是實證,如果你真實證衆生本空,則我是衆生,我也本空。換句話說您已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還問什麼爲什麼佛叫我們度衆生呢?
第叁,現在雖然滿目皆是衆生,你若不去滅度它,這個幻象老是存在,就造成生死流轉。要滅度它,要從幻象中透過而見其本體,則本體本空。所以在夢中不覺夢境是幻空,一定要醒後,方知是夢,是虛妄,是不實,滅度也是這個道理,所以雖然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你還是滅度無量無邊衆生。
依緣起性空立義
衆生本空,是佛法中的基本教理之一。衆生本空,可以從性空緣起的道理來解說,也可以從現代科學的知識來作譬喻得解。
我們先來研究緣起性空。要研究緣起性空,當先從諸法緣生講起。佛陀親證的真理,肯定了知世界上的一切現象和知識觀念,都是由各種因緣集合而生起或形成。如果你們懷疑世界上的一切東西都是由因緣集合而生的,不妨隨時隨地盡量去想它,看能否找出一種現象,它不是由任何因緣集合而生起,它是本來就存在,是永遠不變,永遠不變壞和滅亡,你可以將這種思維作爲一種功課,看看有沒有這種不由因緣生的現象,這種功課對你有很大幫助,唯有你自己想通了,才能堅定你的信心。
所謂緣起,就是宇宙一切萬物,如一件東西、一種現象、一種思想等,全是因若幹種的因緣聚合而生起,在人的心目中顯現出來,當這種因緣有所改變時,這些也隨之改變;當種種因緣消散時,這些也消失了。緣聚則生,緣散則滅,就叫做緣起。一切衆生,不論是有情無情,都是緣起的現象。
現在,我們要問,緣起的現象是如何發生的?一切衆生萬物萬象都顯現在虛空之中,爲什麼在虛空之中,會有這種種現象的生起和消滅呢?第一個答案各位一定會說,這很簡單,因爲虛空是空的,所以能含萬物,如果虛空是堅實的,就不能有萬物的生起和變動了。這個答案很對,因爲虛空是空的。
萬物是不是固定不變的呢?這是我的第二個問題。萬物如果是固定不變的話,盡管虛空是空的,萬物仍舊不變。白雲不會變形,人也不能走動,不能長大,甚至不可能生出來,所以萬物也是可變的。
虛空是空,萬物能變,那麼我們的第叁個問題是:什麼東西或力量使萬物在虛空中變動?人推車,車會動,這是人推的力量;火煮水,水能沸,這是火生熱的力量。花的種子埋在土裏,經過陽光水份的培養,種子會發芽,會長大,會開花,這是種子的因,加上泥土中的養份,水及陽光等力量而開花,這些不同的力量,佛法中都稱之爲“緣”。
以上所講都是以物質爲對象,車動、水沸、花開,這些都是人所能看到的,我們的結論是:虛空是空,萬物能變,所以歸納出緣起的真理。
現在,我們進一步來研究人的思想觀念,是否也是緣起的呢?我們常聽人說,某某人是受了孔孟學術思想的影響,或者說某某人是受了貝多芬音樂的感動。這個孔孟思想、貝多芬音樂就是緣,受影響、被感動即是緣起。有緣起就證明人的思想觀念,不是一生出來就固定不變的,它也像萬物萬象一樣能變。萬物在虛空中變,我們說因爲虛空是空的,所以萬物能變。那麼思想觀念是在什麼地方變呢?佛陀說:思想觀念是在你的本性中變。本性有如虛空,它是空的;正因爲是空的,所以思想觀念能在本性中生起、改變、消滅。
現在,我們再進一步問,虛空這個概念是不是也是緣起呢?如果沒有萬物,也就無所謂虛空。虛空在人的心目中,能大能小,它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所以虛空是人的一種觀念,它也是緣起。
從這裏我們得到一個結論,這個結論是本性是空的,由于各種不同的因緣在人的心中顯現虛空萬物、萬象及思想觀念,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宇宙及人生。
禅宗六祖惠能在聽五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大徹大悟,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自性本自清淨,即是“性空”;自性能生萬法,即是“緣起”。所以六祖開悟時所說的這兩句話,實在是性空緣起的實證注解。也說明了衆生本空,但並不是說衆生是沒有的。衆生即是六祖說的萬法。衆生或萬法都在本性中顯現,這有如萬影都在一面明亮的鏡中顯現是一樣的。說本性是空,也等于說鏡子是空,因爲鏡子是空的,所以各種影子都能在鏡中顯現,也因爲本性是空,所以能生萬法,在本性中顯現。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佛陀在金剛經中所講的“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衆生既然都是緣起,有如鏡中的影子。所謂滅度也是緣起的一種現象,並不實有。有衆生得滅度或者我在滅度衆生,也都是緣起的現象或觀念,也是虛妄不實的。因此推論到最後,實在沒有所謂的衆生得滅度,既然沒有實有的衆生,也沒有衆生得滅度的一種現象。凡所有實有的觀念,都是我們的五官給我們的虛妄的影像,所以我們說衆生本空。
衆生本空,似現代譬喻得解。
以上是依據緣起性空的佛法理論來解釋衆生本空,現在我們再以現代科學來舉例說明衆生本空。不過我得聲明,這個說法,只能說是我個人的經驗,提供各位參考。我個人覺得以現代科學作譬喻來體會,要比引經據典似乎更容易了解,因爲這種現代科學知識是現代人所特有,古代並沒有。佛陀在妙法蓮華經中說,一切智者,要以譬喻得解。譬喻就是說要用這個時代所能懂的例子來作比較,這就像如果我們對美國人講在河中淘米,他們決不能得解一樣。所以這也是身爲現代人的福報。
從另一個角度來研究,我想先請問各位,如果你和一位朋友在美術館欣賞同一幅畫,你和你的朋友所看到的,是否完全一樣呢?假如你的視力是正常的,而你的朋友有高度的近視眼,現在請他拿掉他的眼鏡,再請他看這幅名畫,那麼你們兩位看到的
峨是否完全一樣呢?如果你再換上一副用放大鏡或顯微鏡做的眼鏡,那麼在你們兩人的眼中,這一幅畫是否完全一樣呢?這說明了每一個人所看出去的世界並不是完全相同的。不過我們的眼睛的構造是差不多相同,所以即使有小小的不同,並不會妨礙我們的日常生活。
一個色盲的人就沒有這麼簡單了。一個生下來就瞎了眼的人,可就不能了解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看出去的世界。你不妨找一位天生的瞎子,向他解說什麼是你看到的,例如天上的飛機,或者早上海邊的朝陽等,看他能不能懂。
這些例子只是說明我們所看出去的東西,並不可靠,但並不表示這些東西是虛妄不實,或者是本性是空的。爲什麼呢?因爲我們自己也是虛妄不實世界中的一份子,時時受我們的眼睛、耳朵等影響,而不能看到宇宙真相。那麼怎樣才能不受眼睛和耳朵的影響呢?數千年來,不少宗教所教的禅定,其目的就是在減少因受眼耳等所受的影響,而造成不實的印象。
禅定的要點,是先得把你腦子裏裝滿不真實的印象、思想和觀念都空掉,這好比你要裝東西到一個瓶子裏,你得先把瓶子裏原有的東西都倒幹淨,瓶子空了才能裝東西。禅定也是如此。禅定和裝瓶子不同之處在于,修禅定的瓶子空了之後,並不另外再裝東西進去,而這個瓶中會自然散發一股香氣。什麼香氣呢?就是譬喻你本具的智慧,這種禅定的修習,在佛法中稱爲止觀。也就是妄心降伏,本性自顯,或者明心見性。
可是我們還沒有這種禅定工夫,妄心未降伏,本性也未顯露,怎麼辦呢?這裏提供一個以科學智識作譬輸來做觀想,隨時隨處持之以恒,不斷地觀想,慢慢的,妄想心自會減輕,這和一心念佛使妄心沒有機會生起來,是同一道理的。
怎麼觀想呢?先觀想所有的東西都是“能”。這個“能”只是人類用來表示一種概念的名詞,英文稱它爲ENERGY,這也是人定的一種名詞,至今尚無法嚴格地下定義說明ENERGY究竟是什麼?或者“能”究竟是什麼?
在愛因斯坦以前,科學家說世界上的一切,可以分爲兩大類:一是物質,二是能。物質之間可以互相變換,譬如水可以變冰,冰也可以變水;能之間也可以互相變化,如電可以變光、變熱,光熱也可以變成電。可是物質和能是兩件基本原素,不能互相變換。一直到愛因斯坦用數學計算,發現物質和能也可以互相變換,這就是著名的E=mc2方程式。最初很少人相信這個說法,直到原子彈(物質)爆發後(變成大量的熱和光),再也沒有人懷疑物質也是能的理論。如此一來,宇宙間的一切,都是“能”在各種不同的條件之下變現出來的現象。
現在我們將這個觀念先肯定下來,然後再練習觀想。以我個人的經驗,開始時先觀想簡單的物質(即無情的衆生),這樣較易下手。例如從水開始觀想:先拿一杯水,先透過水的外形,想水是H2O,是二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結合而成。再想這種原子都是能,想想什麼是能?能是不可捉摸,看不見,也沒有聲音,我們叫它能。再看這只杯子,也是許多原子組合而成,原來杯子也是能的變現,如此透視觀察下去,在你的眼睛前,這還是一只裝滿水的杯子,可是在你的觀念中,這全是不可捉摸的能,已經無形無相了。等你把簡單的物件觀想純熟了,就可逐漸透視比較複雜的東西。試試看,拿一只小狗來透視,觀想它的毛、皮、肉、血、骨等,你會發覺這些都是各種原子組織起來的。這些都是能,狗的叫聲也是能,它能跑、能跳也是能。而你手裏抱著的仍是同一只小狗…
《金剛經的研究(精簡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