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佛法
沈家桢博士著
—美國佛教會演講詞
前言
佛法與其他宗教的不同
怎樣才是佛
人類思想的病態
怎樣消滅病態
隨時隨地可修的方法
前言
世界上任何一個政治朝代,很少有超過一千年以上的統治時間,中國的周朝,號稱是一個極長的朝代,前後一共也不過八百多年;羅馬帝國,在東西分裂以前,統一的時期,也不過五百年左右。但是,世界上的五大宗教—佛教、印度教、基督教、回教、猶太教—都有千年以上的曆史。回教是最年輕的一個,到現在也已經一千多年;基督教則將近二千年;佛教、印度教和猶太教,都已超過兩千年。世界上以億萬計的個人死去了,萬千的家族滅絕了,萬千的國家和民族衰亡了,獨有宗教卻能在各種激蕩變亂中長存不墜。這個鐵的事實,說明宗教是全人類的一個永恒的需要。這個需要是超國家、超民族、超時間和超空間的。宗教不但不是迷信,而且是人類的第二生命。地球上有人類一天,就有宗教一天。有些人以爲食和色是人類兩個最根本的需要,其實這是不正確的。食和色是人類兩種生物性的需求,人類還有一個與其他動物不同的需要,那就是宗教性的需要。請注意:這裏所說的“宗教性的需要”,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宗教性的需要,就是人類心靈對真理永恒、圓滿,或至善、至美、至真的不停的追求。在這個片暫,苦痛和迷茫的人生中,人類最是需要心靈的依托,憑借和歸宿。人生有許多非人力所能補救的缺陷和迷悶,悲哀和苦惱,這些一切,只有在宗教中才能找到解釋和安慰。因此,宗教的需求,是人類最根本的叁大需要之一。它的力量,有時遠勝過其他兩大需要。因爲這個緣故,宗教才能在世界上留存這麼久!
以上系就需要的觀點來說明宗教的重要性,現任再就因果的道理,來檢討爲什麼宗教會在世界上永久留存。
古代的帝王,大都說不上有什麼政治理想,憑借權術與武力,得了天下以後,就樂享其成,還要把天下傳給子孫。他們的目的或發心,多半是自私的,絕少有廣大的理想和悲願。根據佛法所謂“如是因生如是果”的原理,以這種發心爲因地,焉能生萬世太平的果呢?現代的政治領袖,則都以自已的國家或勢力範圍的利益爲前提。爲了自己國家的利益,不惜犧牲正義,更不惜犧牲其他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與安樂。這種有限的心量,自私的企圖,和不擇手段的唯利主義,怎能爲全世界人類所景仰,而能永恒的在全世界人心中長存呢?宗教之所以恒久留存,就因爲他的教義多半是超國家、超種族和超現世的,在教義上具有國家性和種族性的宗教,例如日本的神道教和猶太民族的猶太教等,雖然也能因其具有宗教的超現世性,而能在其本國或本族長存不替,但終究不能超越國族的界限,成爲一個世界性的宗教,這就是如是因生如是果的明證。世界上任何政治主義及政治措施之所以不能在世界上留存長久,就是爲這種主義或措施,每每只是爲解決某時代當前的問題,或人生某一部分的問題。其“發心”既偏狹,其意圖多自私,所以其價值微小,不夠條件在人心中永恒存在。宗教就不同了,宗教的著眼點,不但要解決人類當前的問題,而且要解決人生永恒的問題;不但談人生,而且談人死;其心量不但超越國家、種族和階級,而且超越現世。所以宗教能長遠的爲全人類所需要。因爲現世的一切,縱然能夠滿足,亦不過是暫時的,人類絕不能因現世的滿足,而以爲得到真正的滿足。
以上說明宗教對人生的意義,也說明了爲什麼二千五百年迄今,佛法的需要和價值,而愈見得明顯,愈有研究及身體力行的必要。
什麼是佛法呢?通常介紹佛教或佛法,多是從曆史的觀點來敘述,從釋迦牟尼佛的誕生、出家、成道、傳教講到以後分南進的小乘佛教及北上的大乘佛教,以至傳入中國後分各宗各派的說法。這種用曆史的眼光來介紹佛法,雖然有它的價值,但對于“佛法是什麼?”的這個問題,終究遠僅說明了外表,而沒有深入骨髓。我今天並不想用叁言兩語在這短時間內。就可徹底解答什麼是佛法,但想不采用曆史性的介紹,而試將這個大問題,同叁個不同的方向來說明;至于我這種講法,究竟是否能使各位得到益處,還是要請各位不吝批評指正。
那叁個不同的方向呢?第一是比較佛法和其他宗教的不同。目的是在用襯托的方法來說明佛法。第二是以大乘佛法人人都具佛性的真理爲中心,說明我們還未成佛的原因及何以修禅定是成佛的途徑。目的在用直敘的方法深入佛法骨髓。第叁是針對現代一般人的生活情況,介紹若幹符合佛法修持原則而人人可以隨時隨地容易實行的方法。目的在使人人易于自己體驗,逐漸引入,終有一日,明白佛法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佛法與其他宗教的不同
一般人都以爲佛教只是世界上多種宗教的一種,凡是宗教,都是大同小異;其實佛法和其他的宗教有著大大的不同。在今日人類思想紊亂、彷徨,各種宗教都在聲嘶力竭想挽救這個崩潰的趨勢的時候,這些佛法和其他宗教的不同之點,正是說明佛法爲什麼是頂偉大、徹底、積極,足以擔當起挽救狂瀾,解脫人生痛苦的最上法門。
我這裏的所謂一般宗教,是指基督教、猶太教、回教等而言。這些宗教,在他們的教徒之間,也許認爲彼此的教義相差很大,不能相容相通;但我們如用佛教的教義來和這些宗教的普遍宣傳的教義比較,則覺得他們的基本教義,實很少大不相同處;因此爲易于說明起見,我將佛教以外的宗教,列爲一個系統,而拿佛法來和這個宗教系統作比較。
我歸納比較的結果,認爲佛法和其他的宗教有七個大不相同之點:
一、佛法否認上帝造世界最初的開始
所有一切的宗教,除佛教外,基督教也好,回教也好,猶太教也好,或其他任何宗教也好,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都相信有一個萬能的上帝,一個神聖不可侵犯的上帝;上帝創造世界,創造人類,上帝什麼都能做,什麼都可以做。
可是佛法卻不承認有這麼一位創造世界萬能全能的上帝,因爲佛法在基本理論上,根本不承認有一個創造世界的最初開始。佛法的理論:“開始”這個觀念,是因人類“有限”的心理,不能涵括萬千的因果關系,爲其本身的思想便利起見,所發明創造出來的一個假想或假定罷了。
讓我舉一個例來幫助說明:譬如講今天這個演講吧,大家都說是八點鍾開始,九點鍾終了。所以我們說這個演講是有確定的開始,和確定的終了。但是這個演講絕不是一個最初的開始。因爲顯而易見地,在演講開始之前,還有其他許多“因果相續”關系的存在。八點鍾以前,各位或在家中,或在其他的地方,紛紛到這裏來。這些都是在演講會以前所發生的事。對這些事而論,八點鍾的演講是終了而不是開始。演講會之後,各位又紛紛散去,坐車的坐車,走步的走步,這些都是在演講會以後所發生的事。對這些事而論,九點鍾的散會是開始而不是終了。因此“開始”這個概念,只有在對某一特指事物而言時,方有其意義,否則說沒有意義。最初的開始,或絕對的開始,是根本無意義的。
一般宗教的“宇宙原始”論,即是犯了這個錯誤。將漫漫無窮無盡的宇宙“因果大相續流”硬生生地憑著自已有限性的意思將它截斷,硬說有個開始。因爲有這麼一個最初開始的假想,所以接著就弄出一個創造世界的萬能上帝來。問題是:上帝如果是萬能而又慈悲,他老人家爲什麼不把他自己創造出來的我們這些苦痛的衆生,當皮球一樣,一腳踢上極樂天堂,豈不痛快!可是事實上,他沒有這樣做。
實則上帝也是人類思想上的假定。上帝這個概念,是由于古代人民震懾于宇宙間許多不能解釋的現象,如雷電、地震、海嘯、瘟疫等而來。人類創造出來這個“神”的觀念,不僅對宇宙現象的奇妙,有了解釋,同時也滿足了人類實際的需要,使他們得到了“安全感”。這種觀念,在人類政治社會的進展上有它的價值。可是要談真理,這種人爲的假定,就很難自圓其說。佛法不但說明“最初的開始”是人類有限性思維的産物;而且告訴我們,這個創造世界、造人造物的上帝,也是人類思想中的幻象。佛法的智慧因此超過了其他宗教的基本教義,這是佛法和其他宗教的最大的一個區別。
二、佛法的目的是要使人人成佛
佛教裏有至高的佛陀,有菩薩,也有天神;但是佛教裏的至尊的佛卻與其他宗教的上帝完全不同。要說明這一點,我想先對“佛”下個簡單的定義。通常我們簡稱釋迦牟尼佛爲佛。在曆史學家的眼光裏,釋迦牟尼佛是二千五百余年前印度的一位思想家;在佛教徒的心裏,釋迦牟尼佛是這個世界裏佛教的創始人或教主;可是在佛法裏,釋迦牟尼佛是萬萬千千,在無盡世界中,無量諸佛中的一位佛。我這裏所要向各位介紹的“佛”,是無量諸佛的通義,是廣義的。我試將“佛”的定義如下:
“佛”是一個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讓我重複一遍:“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換句話說:佛是大智、大悲(或謂全智、全悲)與大能的人。這裏請注意佛法與其他宗教的不同點:佛不是萬能,佛不能賜我們以解脫,他只能教導我們,我們還是要憑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脫。佛不能使我們上天堂,或判我們入地獄。
佛不僅是和其他宗教中的萬能的上帝不同,釋迦牟尼佛且告訴我們:這個理智、情感及能力都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佛法中也叫做佛性),人人原都具有。只是像平靜的湖面上起了波濤,失去了明鏡似的水面一樣;人類戀著于外境及現象,與假定的諸般設想,爲所謂生存、名利、情愛、權力疲于奔命,一直到老死,還不覺悟,因此埋沒了本具的佛性;使其本具的至高的理智,至富的情感及無限的能力,不能同時達到最圓滿的境地,不能從煩惱苦痛中解放出來。佛陀(釋迦牟尼佛)說法應世的目的,即是在教導衆生,開顯其本…
《甚麼是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