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人世間相對立的處所。天堂、人世及地獄,似乎包括了整個宇宙。人世是暫時的考驗場,天堂或地獄,才是真正的人生之終點。這是一個有限的及消極的論調。佛教所講的淨土,卻根本與此不同。佛法的宇宙觀是無限的。大乘佛教,在開顯諸佛廣大莊嚴境界時,明白地說明宇宙的無限性。恒河沙數世界,也僅是無盡法界中的一粟罷了。所以其他宗教裏的天堂,只有一個;而佛法中的淨土,卻多得不可思議。像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只不過是廣大無邊,無窮無盡的法界中的一處淨土罷了。進而言之,佛法中了義的淨土,可以在西方,也可以在東方、也可以即是這個世界。維摩诘經裏說:“心淨則國土淨”。你能自淨其心,此土即是淨土。所以往生淨土,與投生這個世界,本質上並無不同,也絕對不是一切的終點。
其他宗教裏所講的登天堂,所謂永生,是和上帝在一起,去享樂的。佛法根據因果的原理,認爲以有限的善因,是不可能得到無限永生的善果的。所以上天堂去享受,將你的善因享受完了之後,還是要掉下來的。像仰天射箭一樣,勢力盡了之後,箭就又回跌下來。佛法的往生淨土,是說憑借著你的淨因,你就能夠到一個良好的修行環境(淨土)裏去而已。在諸佛宏願的感應下,整個環境都能助你修行。修行有了成就,依照你自己的願力,並不一定永遠住在這個淨土,而是要到他方無盡世界去和再到這個世界來度脫衆生。
綜結的說:住天堂去享樂實在是有限宇宙論者的自私和消極的幻戀;而往生淨土去修行,則是無盡志願菩薩的方便莊嚴!
怎樣才是佛
佛法與其他的宗教的教義,不相同的地方很多,前面所列舉的七點,只是撿最普通及比較容易懂的來說,目的想用襯托的方法,幫大家對“什麼是佛法”增加一些了解。現在進一步從另一個方面來研究:(一)怎樣才是佛;(二)人類什麼缺憾所以不能顯現這本具的佛性;及(叁)佛陀傳給我們什麼方法使我們可以修煉以達到理智、情感及能力都同時存在在最圓滿境地的人格?
前面我已對“佛”試下了一個定義: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我這裏必需說明一下,這個定義,並不能表示絕對的佛性,而只是憑人的腦筋思想範圍內,想對佛性作一個比較容易了解的解釋罷了。說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也就是說:佛是大智、大悲和大能的人。什麼叫做大智、大悲及大能呢?讓我逐一的解釋一下:
第一、什麼叫做大智
佛的大智,包括兩方面的大智慧:一個是縱深的,一個是橫面的。這個縱深的智慧,佛家稱爲“如所有智”;這個橫面的智慧,佛家稱爲“盡所有智”。“如所有智”就是深入法性最深一層的智慧;“盡所有智”就是遍知一切法相,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智慧。
我們先來談談“如所有智”:我面前有一杯水,這杯水在常人的眼光看來,不過是一杯解渴的飲料而已。可是在化學家的眼光看來,卻是氫二氧一的化合物。在物理學家的眼光看來,是無數的電子活動,或更近代的看法,是能Encrgy的一種形體。在哲學家的眼光裏,是一連串的因果關系,或本體的表現。在菩薩的眼光看來,是心識變現的幻相。在佛的眼光裏,卻是圓滿佛性的流露。因此證明,對同一事物,了解的深度,竟可以有這樣的差別懸殊。佛的“如所有智”,不但要透過凡夫、科學家、哲學家的境界,而且要透過聖哲們的境界,處于法性盡地,不可思議的如如境地—法性實相。這種境界,非語言思慮所能及到,只能以“如”字來代表,所以這個智慧,佛法裏名之曰“如所有智”。
什麼是“盡所有智”呢?“盡所有智”就是無所不曉的智慧。這種智慧的說法,是很難爲一般人所接受的。一個人怎能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呢?莊子說得好:“吾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以有涯逐無涯,殆矣!”廿世紀的人們,對于莊子這兩句話,尤其痛切的同感。從前的時候,也許還有所謂“通儒”叁教九流,無所不知。在今天,一個人一輩子研究某一種學問的一個專題,就夠他一輩子的努力了,那能談得上“無所不知”呢!因此一般人都認爲這種智慧是不可能有的。其實說這是不可能的人忽略了頂重要頂基本的一個關鍵,要曉得他之所謂不可能,是依據了人類習慣了的思想方法、特性及感覺來講的;而人類的心識形態,思想方法卻正是使人不能達到“盡所有智”,不能成佛的根本大障礙:這個毛病,如能根除,“盡所有智”,自能顯現。
第二、什麼叫做大悲
大悲就是至上的、無比的,和圓滿的慈愛。至上的慈悲,是應該有兩方面的:一個是視一切有情如自己、無差別、無厭倦的“平等大悲”;一個是顯、空雙融,無生心性中法爾流露出的“無緣大悲”。
佛的大悲,不只是單純的高度情感,而是最極情感,與最極理智,融爲一體,不可分的“智慧”。佛的理智和情感,是和普通衆生不一樣的。衆生的理智和情感,是相消而不相成的;是時高時低,此起彼伏的,是不能並起的。佛的情感和理智(悲智),卻是相成而不相消的,是同時並起的;是永遠保持在最上高極而不退失的。理智與情感,在衆生位,是水火不相容;在佛陀位,卻成爲水火相濟。理智與情感,在衆生位,是兩個東西;在佛陀位,卻融成了一個整體。這個不可分開的理智和情感,佛法上叫做“無緣大悲”。無緣是理智之極,大悲是情感之極。至極的理智與至極的情感,化合爲一,就是所謂“無緣大悲”;而其表現出來的慈愛,則是平等一律,不分怨親,不分種族,不分教派,甚至于不分動物植物,悲愛所庇,如陽光普照,所以叫“平等大悲”。
第叁、什麼叫做大能
佛的“大能”,與其他宗教中研宣傳的上帝“萬能”,是有很大的不同的。萬能者,無所不能也。換句話說,萬能的上帝,如果高興,他有能力把所有的人類,一並帶到天堂,去享天福;可是佛陀卻沒有這樣大的能耐。佛的能力,雖然是無限的,卻不是人類思想中的所謂萬能。佛的能力,只能做助緣,而不能做“親因”。其他宗教卻說:神不但能爲一切做助緣,亦爲一切的“親因”。這是違背因果律,違反理性的說法。
剛才我說佛的能力,是無限的,但卻不是萬能的,這句話需要解釋一下,我用一個譬喻來說:
太陽的熱能,是廣大無限的,但是我們的吸收或利用多少太陽能,則要看我們自己的努力及條件來決定。用一個普通的放大鏡,可以吸收太陽熱能來燃著一枝火柴;用一個較大較強的放大鏡,可以吸收太陽熱能來燃著一根木頭;現在科學家工程師可以用吸收鏡,吸收太陽能來充作工廠的能源。佛的能力與加持,應該用這個譬喻去了解,在不壞緣起,不壞因果法則之下,去了解佛的大能。
人類想想的病態
以上我把佛的大智、大悲及大能大略地解釋了一下,同時也提到人類的心識形態及思維方法實在是障礙成佛的主要因素。那麼,究竟人類的心識形態及思維方法有什麼缺點及特性,障礙人類原具的佛性呢?人類的思想大致講來,有六種特性:
第一、人類的思想方式是累積性的
這話怎麼樣講呢?我們在兒童時代,父母教我們認字,認一個個的字,例如一、二、叁、四。長大一點,進小學,先生教我們一句句的句子,進中學,先生教我們讀文章。進了大學,我們研究論文。再拿數學來做例,我們先學加減乘除,再學代數幾何,叁角微積分。我們學習的方法是漸進的,是一點點積聚起來的;亦即是我所謂的累積性的方式。用這種累積的方式,是否能得到“盡所有智”呢?當然是不可能的。這不是因爲知識太多了,我們不能完全知道,而是因爲我們求知的方法不對。試問用累積性的方式,怎能達到盡頭呢?一點點的往上面堆,是永遠也堆不到頂的。
第二、人類的思想方式是有限性的
人類的心,只能在一個時間內,思想一件事物或幾件事物,而不能思想無限的事物。依佛教唯識學者的看法,人有八識,也就是說,人的“心”有八種不同的功能。這八種不同的功能皆有其先天的有限性。如眼識,只能見色法中的某一部份,色法中的無表色,是普通肉眼所不能見到的。用近代科學常識來說,普通眼識及耳識,所能見到和聽到的,只是在波長中極小的一段,在眼識及耳識中所感覺出來的顔色和聲音;高波及短波的“色”及“聲”,就都看不見聽不到了。鼻、舌、身叁識,也是一樣。至于第六意識,表面上雖較其他前面所講的五識活躍銳利,實際上它的功能,也是很有限的。第七識只緣假像的我,使什麼都以我爲中心,當然更屬有限性的。至于第八根本識,是否有限一點,許多人的看法,頗不一致,我認爲說第八識的功能,在衆生位是有限的,恐亦不太過;如果從“大圓鏡智”的無限性,來看這第八識—阿賴耶識,就很明顯的反映出阿賴耶識的有限性了。
第叁、人類的思想方式是矛盾性的
人生的苦痛,原是多端的。這千萬種不同的苦痛當中,有許多苦痛,是因爲理智和情感的沖突所産生的。我們的情感,要我們這樣做,可是我們的理智,卻告訴我們不應該這樣做。人生的悲喜劇,無非是冷酷的理智,和熱烈的情感,這兩個導演沖突決鬥之下的産品。可憐的人類,在這兩大相反的巨流沖激之下,真是嘗盡了辛酸。如果我們說人們一生的經曆,無非是情感和理智反複消長的紀程,亦不爲太過。理智和情感,在人類的心中,是兩個水火不相容的東西:一個是冷的,一個是熱的,情感是先天本能的沖動,理智卻大半是後天學習及經驗的結論。人類心中的理智及情感,還有一個特性,就是這個冷的理智,和這個熱的情感,不能在同一時間存在。理智到了高潮的時候,情感總是低潮。例如:我們專心地思想一個數學題目,或哲理上的困難問題時,我們當時的情感總是很微弱的。可是當我們與人戀愛,或是吵架的時候,那也就是情感發揮到高潮的時候,那時的理智,總是非常低弱的。因此我們證明,理智和情…
《甚麼是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