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甚么是佛法▪P3

  ..续本文上一页个人世间相对立的处所。天堂、人世及地狱,似乎包括了整个宇宙。人世是暂时的考验场,天堂或地狱,才是真正的人生之终点。这是一个有限的及消极的论调。佛教所讲的净土,却根本与此不同。佛法的宇宙观是无限的。大乘佛教,在开显诸佛广大庄严境界时,明白地说明宇宙的无限性。恒河沙数世界,也仅是无尽法界中的一粟罢了。所以其他宗教里的天堂,只有一个;而佛法中的净土,却多得不可思议。像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只不过是广大无边,无穷无尽的法界中的一处净土罢了。进而言之,佛法中了义的净土,可以在西方,也可以在东方、也可以即是这个世界。维摩诘经里说:“心净则国土净”。你能自净其心,此土即是净土。所以往生净土,与投生这个世界,本质上并无不同,也绝对不是一切的终点。

  其他宗教里所讲的登天堂,所谓永生,是和上帝在一起,去享乐的。佛法根据因果的原理,认为以有限的善因,是不可能得到无限永生的善果的。所以上天堂去享受,将你的善因享受完了之后,还是要掉下来的。像仰天射箭一样,势力尽了之后,箭就又回跌下来。佛法的往生净土,是说凭借著你的净因,你就能够到一个良好的修行环境(净土)里去而已。在诸佛宏愿的感应下,整个环境都能助你修行。修行有了成就,依照你自己的愿力,并不一定永远住在这个净土,而是要到他方无尽世界去和再到这个世界来度脱众生。

  综结的说:住天堂去享乐实在是有限宇宙论者的自私和消极的幻恋;而往生净土去修行,则是无尽志愿菩萨的方便庄严!

  怎样才是佛

  佛法与其他的宗教的教义,不相同的地方很多,前面所列举的七点,只是捡最普通及比较容易懂的来说,目的想用衬托的方法,帮大家对“什么是佛法”增加一些了解。现在进一步从另一个方面来研究:(一)怎样才是佛;(二)人类什么缺憾所以不能显现这本具的佛性;及(三)佛陀传给我们什么方法使我们可以修炼以达到理智、情感及能力都同时存在在最圆满境地的人格?

  前面我已对“佛”试下了一个定义: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我这里必需说明一下,这个定义,并不能表示绝对的佛性,而只是凭人的脑筋思想范围内,想对佛性作一个比较容易了解的解释罢了。说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也就是说:佛是大智、大悲和大能的人。什么叫做大智、大悲及大能呢?让我逐一的解释一下:

  第一、什么叫做大智

  佛的大智,包括两方面的大智慧:一个是纵深的,一个是横面的。这个纵深的智慧,佛家称为“如所有智”;这个横面的智慧,佛家称为“尽所有智”。“如所有智”就是深入法性最深一层的智慧;“尽所有智”就是遍知一切法相,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智慧。

  我们先来谈谈“如所有智”:我面前有一杯水,这杯水在常人的眼光看来,不过是一杯解渴的饮料而已。可是在化学家的眼光看来,却是氢二氧一的化合物。在物理学家的眼光看来,是无数的电子活动,或更近代的看法,是能Encrgy的一种形体。在哲学家的眼光里,是一连串的因果关系,或本体的表现。在菩萨的眼光看来,是心识变现的幻相。在佛的眼光里,却是圆满佛性的流露。因此证明,对同一事物,了解的深度,竟可以有这样的差别悬殊。佛的“如所有智”,不但要透过凡夫、科学家、哲学家的境界,而且要透过圣哲们的境界,处于法性尽地,不可思议的如如境地—法性实相。这种境界,非语言思虑所能及到,只能以“如”字来代表,所以这个智慧,佛法里名之曰“如所有智”。

  什么是“尽所有智”呢?“尽所有智”就是无所不晓的智慧。这种智慧的说法,是很难为一般人所接受的。一个人怎能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呢?庄子说得好:“吾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廿世纪的人们,对于庄子这两句话,尤其痛切的同感。从前的时候,也许还有所谓“通儒”三教九流,无所不知。在今天,一个人一辈子研究某一种学问的一个专题,就够他一辈子的努力了,那能谈得上“无所不知”呢!因此一般人都认为这种智慧是不可能有的。其实说这是不可能的人忽略了顶重要顶基本的一个关键,要晓得他之所谓不可能,是依据了人类习惯了的思想方法、特性及感觉来讲的;而人类的心识形态,思想方法却正是使人不能达到“尽所有智”,不能成佛的根本大障碍:这个毛病,如能根除,“尽所有智”,自能显现。

  第二、什么叫做大悲

  大悲就是至上的、无比的,和圆满的慈爱。至上的慈悲,是应该有两方面的:一个是视一切有情如自己、无差别、无厌倦的“平等大悲”;一个是显、空双融,无生心性中法尔流露出的“无缘大悲”。

  佛的大悲,不只是单纯的高度情感,而是最极情感,与最极理智,融为一体,不可分的“智慧”。佛的理智和情感,是和普通众生不一样的。众生的理智和情感,是相消而不相成的;是时高时低,此起彼伏的,是不能并起的。佛的情感和理智(悲智),却是相成而不相消的,是同时并起的;是永远保持在最上高极而不退失的。理智与情感,在众生位,是水火不相容;在佛陀位,却成为水火相济。理智与情感,在众生位,是两个东西;在佛陀位,却融成了一个整体。这个不可分开的理智和情感,佛法上叫做“无缘大悲”。无缘是理智之极,大悲是情感之极。至极的理智与至极的情感,化合为一,就是所谓“无缘大悲”;而其表现出来的慈爱,则是平等一律,不分怨亲,不分种族,不分教派,甚至于不分动物植物,悲爱所庇,如阳光普照,所以叫“平等大悲”。

  第三、什么叫做大能

  佛的“大能”,与其他宗教中研宣传的上帝“万能”,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万能者,无所不能也。换句话说,万能的上帝,如果高兴,他有能力把所有的人类,一并带到天堂,去享天福;可是佛陀却没有这样大的能耐。佛的能力,虽然是无限的,却不是人类思想中的所谓万能。佛的能力,只能做助缘,而不能做“亲因”。其他宗教却说:神不但能为一切做助缘,亦为一切的“亲因”。这是违背因果律,违反理性的说法。

  刚才我说佛的能力,是无限的,但却不是万能的,这句话需要解释一下,我用一个譬喻来说:

  太阳的热能,是广大无限的,但是我们的吸收或利用多少太阳能,则要看我们自己的努力及条件来决定。用一个普通的放大镜,可以吸收太阳热能来燃著一枝火柴;用一个较大较强的放大镜,可以吸收太阳热能来燃著一根木头;现在科学家工程师可以用吸收镜,吸收太阳能来充作工厂的能源。佛的能力与加持,应该用这个譬喻去了解,在不坏缘起,不坏因果法则之下,去了解佛的大能。

  人类想想的病态

  以上我把佛的大智、大悲及大能大略地解释了一下,同时也提到人类的心识形态及思维方法实在是障碍成佛的主要因素。那么,究竟人类的心识形态及思维方法有什么缺点及特性,障碍人类原具的佛性呢?人类的思想大致讲来,有六种特性:

  第一、人类的思想方式是累积性的

  这话怎么样讲呢?我们在儿童时代,父母教我们认字,认一个个的字,例如一、二、三、四。长大一点,进小学,先生教我们一句句的句子,进中学,先生教我们读文章。进了大学,我们研究论文。再拿数学来做例,我们先学加减乘除,再学代数几何,三角微积分。我们学习的方法是渐进的,是一点点积聚起来的;亦即是我所谓的累积性的方式。用这种累积的方式,是否能得到“尽所有智”呢?当然是不可能的。这不是因为知识太多了,我们不能完全知道,而是因为我们求知的方法不对。试问用累积性的方式,怎能达到尽头呢?一点点的往上面堆,是永远也堆不到顶的。

  第二、人类的思想方式是有限性的

  人类的心,只能在一个时间内,思想一件事物或几件事物,而不能思想无限的事物。依佛教唯识学者的看法,人有八识,也就是说,人的“心”有八种不同的功能。这八种不同的功能皆有其先天的有限性。如眼识,只能见色法中的某一部份,色法中的无表色,是普通肉眼所不能见到的。用近代科学常识来说,普通眼识及耳识,所能见到和听到的,只是在波长中极小的一段,在眼识及耳识中所感觉出来的颜色和声音;高波及短波的“色”及“声”,就都看不见听不到了。鼻、舌、身三识,也是一样。至于第六意识,表面上虽较其他前面所讲的五识活跃锐利,实际上它的功能,也是很有限的。第七识只缘假像的我,使什么都以我为中心,当然更属有限性的。至于第八根本识,是否有限一点,许多人的看法,颇不一致,我认为说第八识的功能,在众生位是有限的,恐亦不太过;如果从“大圆镜智”的无限性,来看这第八识—阿赖耶识,就很明显的反映出阿赖耶识的有限性了。

  第三、人类的思想方式是矛盾性的

  人生的苦痛,原是多端的。这千万种不同的苦痛当中,有许多苦痛,是因为理智和情感的冲突所产生的。我们的情感,要我们这样做,可是我们的理智,却告诉我们不应该这样做。人生的悲喜剧,无非是冷酷的理智,和热烈的情感,这两个导演冲突决斗之下的产品。可怜的人类,在这两大相反的巨流冲激之下,真是尝尽了辛酸。如果我们说人们一生的经历,无非是情感和理智反复消长的纪程,亦不为太过。理智和情感,在人类的心中,是两个水火不相容的东西:一个是冷的,一个是热的,情感是先天本能的冲动,理智却大半是后天学习及经验的结论。人类心中的理智及情感,还有一个特性,就是这个冷的理智,和这个热的情感,不能在同一时间存在。理智到了高潮的时候,情感总是低潮。例如:我们专心地思想一个数学题目,或哲理上的困难问题时,我们当时的情感总是很微弱的。可是当我们与人恋爱,或是吵架的时候,那也就是情感发挥到高潮的时候,那时的理智,总是非常低弱的。因此我们证明,理智和情…

《甚么是佛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