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感这两个东西,在众生位时,是互相抵消,同时不并起的。以这样一个水火矛盾的心,怎能达到悲智无碍的佛境地呢?这是绝不可能的事。
大悲与大智并起,是诸佛的不可思议境界,也是我们学佛者研努力的目标。如果我们的心是矛盾性的,悲智不能并起,圆满佛位是无法成就的。
第四、人类的思想方式是颠倒性的
我面前有一张桌子,静静地站在那儿,我们看不出这张桌子,有任何的动态,换句话说,眼识告诉我们,这张桌子是静止的。可是我们的意识却告诉我们说:根据科学的证明,这张桌子不但时时刻刻跟著地球在太空中运动,而且组成桌子的原子电子更是时时刻刻的在那儿运动。眼识和意识,及其他各识之间,其实是经常在那儿打架的。打架打得太多了,人类就养成了一种协调的本能,不去追究各识之间争斗冲突的孰是孰非,只要各识能相安无事,各尽其能就算了!如果我们认真推敲,人类的心识,真是一堆乱糟,一篇糊涂帐!这种各识各自为政,各是其是,先入为主,不求真理的现象,我称之为“颠倒性”。
第五、人类的思想方式是虚弱性的
人如果不能集中力量,来应付一切事,是很难成功的。力量集中,实在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力量分散,也是失败的主因。人类心识既有八个,(注)这八个识,又各行其是,力量自然就分散了。我们工作最有效率的时候,也就是诸识集中力量,向某一问题进攻的时候。我们在应付一个大问题时,或遇见一个重大难关时,我们总是全神贯注的。普通人的心识力量,有百分之九十的时间,是分散的或消费了的。再进一步说:人的行动与思想,是都受“习气”所支配的。无量的“习气”或“潜能”,都潜伏在含藏识之内,一遇机缘,这种潜伏著的种子,即会发生作用,(名为现行)于同一刹那,各识的种子,既都能遇缘而现行,而事实上又往往是诸识并起,因此力量自然分散。诸“智”同时并起,在“佛位”是妙用功德;诸“识”同时并起,在“众生位”却成了过患,这是一个很奇妙的事情。佛法里有一句话:“众生以菩提为烦恼,诸佛以烦恼为菩提。”是很有意义的。话不要扯得太远。总之,人类的心识,是虚弱性的,没有大力量的。要成就诸佛的大力用,以这样虚弱的心识形态,是绝对不行的。
注:八识是一抑异,为一颇费推敲之问题,此处所谓八个,亦只是为了说明而已,并不执定人真有八个心识,特此声明。
第六、人类的思想方式是执实性的
这一点,是六种特性中最重要的一点。简单说来,就是人类的思想,无论何时,都是“执实”的;执实者,执万法为实有,或执万法有定相及自性。至于怎样“执”,又怎样的“执以为实”,却是个极复杂的心理问题及哲学问题。西藏中观学派及无上密宗,对这一问题,有独到的精辟论说,希望以后有机会和大家再研讨。在这个广泛的园地里,今天只想提出一点来谈谈。
我们看见这是一张桌子,那是一根柱子。我们任何人都会肯定的说:这张桌子不是那根柱子,那根柱子也不是这张桌子。人类思想的执实性,说来虽千头万绪,但如能了解,“这个是这个,那个是那个;这个不是那个,那个不是这个”这一基本执实形态,也就对执实性有一相当的了解了。人们出生之后,所受的教育,都是教你执实。教你这个是这个,那个是那个;是是是,非是非。一天到晚,尽是装些这种执实的观念。我想再举一个有趣的故事,来帮忙各位了解人类思想的执实性。
从前有一个老和尚,在房中无事闲坐著,身后站著个侍者小沙弥。那时门外有甲乙两个和尚在争论一个问题,双方坚持不下。一会儿,甲和尚气冲冲的跑进房来,对者和尚说:“师父,我说这个道理,是应该如此这般的,可是乙却说我说的不对,您看是我说的对,还是他说的对?”老和尚对甲说:“你说得对!”甲和尚很高兴的出去了。过了几分钟,乙和尚气愤愤的跑进房来,他质问老和尚道:“师父,刚才甲和我辩论,他的见解根本错误。我是根据佛经上说的。我的意思是如此这般。您说是我对呢,还是他对?”老和尚说:“你说得对!”乙和尚欢天喜地的出去了。乙走后,站在老和尚背后的小沙弥,悄悄地在老和尚耳边说:“师父,要就是甲对,要就是乙对,甲如对,乙就不对;乙如对,甲就不应该对;您怎么可以向两个人都说你对呢?”老和尚掉过头来,对小沙弥望了一望,说:“你也对!”
这是一个很有趣味,同时也极为深刻的故事。这个故事,活现的说明了佛的无碍境界,与众生的实执境界的大不相同。把华严的无碍哲学,描写得淋漓尽致!
由于以上所分析人类思想的六大特性,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就是:以人类现有的思想方式,是绝不能得到佛果的。用人类现有的思维方法,心识形态,是绝不能得到佛的“如所有智”,“尽所有智”,以及佛的“无缘大悲”,和佛的“无边大能”的!然而大智、大悲和大能,是不是不可能达到呢?释迦牟尼佛以身作则,拿他自已的修行过程作榜样,明白的指示我们:如果我们能将现有的心识形态,思维方法转变一下,把六个毛病都治好,本来具有的佛性,就能自然显露。
基于这个道理,佛法不教人在“所知的境”上努力,如科学家对于研究现象界的努力,或佛学家们对于考据经典的努力;佛法却教人在“能知的心”上下功夫,把“能知的心”,扩大和发展到最高峰,大智、大悲和大能,都会自然而然的显现。
怎样消灭病态
既然明白了人类心识的六大特性,实是障碍成佛的主要因素;而人如想成佛,则非要根本消除这六种病态不可。然则,这六种病态,怎样才能消灭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讲到佛法中最重要的教导—“定”、“慧”(“禅定”及“智慧”),或“止”、“观”的学问了。定、慧实在是对治这六种根深蒂固的心识毛病之基本方法。
禅定非佛法中所仅有,印度教及中国的道教,对禅定也都有极深刻的了解和精博的成就。在佛法中解说禅定和智慧的书籍,真是汗牛充栋,这里只能极概括的向各位介绍,作一个开端。
人类心识的六大病态,虽然其表相与功用,皆互不相同,可是他们却都有著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这六大病态,都是“颤动性的”、“动作性的”和“进行性的”。我想用英文来帮助说明一下:那是Vibrating,Acting and Progressing。
“思想”在英文中有很多不同的字,例如Thought,Reflection,Consideration Thinking……等等。在这些字里面,我认为Thinking这个动名词,颇能描写人类思想的动作性和进行性。在动词Think后面加了一个ing,使人直接的感觉到思想的流动相。这个波动式的思想流续相,是心识病态的基本相状。唯有用禅定的方法,去平息这个波动的心流,才能开始谈到转“识”成“智”。人类的流动心识,经过一番平静的锻炼后,就会发生许多质的、和相的变化。以禅定的力量作基础,再加上抉择慧,就能渐次伏灭心识的六大病态。普通人的心识是波动的,但入禅定时的心识却是平静的。用图线来说明,有如下图:
通常的心识相(图略)
禅定的心识相(图略)
禅定原只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和生理现象,并无任何神秘怪诞之处。常人的心理和生理,有其相互的关联,及相互的影响和作用,自成一套。禅定的心理和生理,也自成一套。不过若以普通人的眼光来看禅定,便认为特殊罢了。
这种特殊的心理、生理状态,有许多不同的名称,例如:“静虑”、“禅定”、“止”、“瑜珈”等等。每个名词,都著重在描写此一特殊心理、生理现象的某一方面。梵文里所用的Samadni(三摩地),即是描述禅定的专门名词之一。现在参照佛法、印度教、中国的道教中关于禅定的叙述解释,试对“禅定”作如下的定义:
“禅定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生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心理方面的显著现象,是心注一境,无波动式妄念起伏的现象。生理方面的显著现象,是呼吸作用,血液循环,和心脏跳动的缓慢、微细、以至于绝对的停止”。
据佛学家们的研究所得:深的禅定境界,大都是呼吸停止,和心脏跳动停止的。于解释人身之生理结构,认为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等等,都是为了支持神经系统的作用而设的。神经系统,也只是为了做精神(或心识)活动的依靠(缘)而已。在入定时,心识已几乎停止其活动,其时神经系统已不必忙碌地工作去支持它,那么为了支持神经系统而设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心脏跳动等作用,都变成多余的了,根本不需要的了:明白了这个道理,对于入定时呼吸停止、心脏停跳等现象,也就不会大惊小怪,或发生浅视的怀疑态度了。
禅定为克治人类心识(思想)六大病态的一种方法,现更进一步向各位简单介绍禅定的境界及重要的修法。
禅定的三步境界
禅定的境界,在修行的过程中是逐渐改变的。大体讲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或三种境界。
一
修定的人,如果精进的话,不需好久,就会觉得在修定的时候,妄念特别多,比平常不修定的时候,还要多许多。同时烦恼特盛,心不能安。这是一般人要遭遇到的第一步境界。这种现象是好的,是进步不是退步。要晓得普通人的妄念,正如瀑流一样,从不减少,不过在未修定时,自己不察觉罢了。
妄念的瀑流,是一个非常可怕,非常顽固,非常不易调伏的东西。妄念流只有在修定有了相当进步时,才能觉到,才能觉察出每个妄念的起灭(一个完整的思潮的生灭相)。据说定力较好的修行者能觉察到:在持一遍观世音心咒(即“嗡嘛呢叭咪吽”)己时有十个以上的妄念生灭,可见妄念的存在,正像瀑流一样。“解深密经”上说:
阿赖耶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
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足证在我们的潜伏心…
《甚么是佛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