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甚麼是佛法▪P4

  ..續本文上一頁感這兩個東西,在衆生位時,是互相抵消,同時不並起的。以這樣一個水火矛盾的心,怎能達到悲智無礙的佛境地呢?這是絕不可能的事。

  大悲與大智並起,是諸佛的不可思議境界,也是我們學佛者研努力的目標。如果我們的心是矛盾性的,悲智不能並起,圓滿佛位是無法成就的。

  第四、人類的思想方式是顛倒性的

  我面前有一張桌子,靜靜地站在那兒,我們看不出這張桌子,有任何的動態,換句話說,眼識告訴我們,這張桌子是靜止的。可是我們的意識卻告訴我們說:根據科學的證明,這張桌子不但時時刻刻跟著地球在太空中運動,而且組成桌子的原子電子更是時時刻刻的在那兒運動。眼識和意識,及其他各識之間,其實是經常在那兒打架的。打架打得太多了,人類就養成了一種協調的本能,不去追究各識之間爭鬥沖突的孰是孰非,只要各識能相安無事,各盡其能就算了!如果我們認真推敲,人類的心識,真是一堆亂糟,一篇糊塗帳!這種各識各自爲政,各是其是,先入爲主,不求真理的現象,我稱之爲“顛倒性”。

  第五、人類的思想方式是虛弱性的

  人如果不能集中力量,來應付一切事,是很難成功的。力量集中,實在是成功的必要條件;力量分散,也是失敗的主因。人類心識既有八個,(注)這八個識,又各行其是,力量自然就分散了。我們工作最有效率的時候,也就是諸識集中力量,向某一問題進攻的時候。我們在應付一個大問題時,或遇見一個重大難關時,我們總是全神貫注的。普通人的心識力量,有百分之九十的時間,是分散的或消費了的。再進一步說:人的行動與思想,是都受“習氣”所支配的。無量的“習氣”或“潛能”,都潛伏在含藏識之內,一遇機緣,這種潛伏著的種子,即會發生作用,(名爲現行)于同一刹那,各識的種子,既都能遇緣而現行,而事實上又往往是諸識並起,因此力量自然分散。諸“智”同時並起,在“佛位”是妙用功德;諸“識”同時並起,在“衆生位”卻成了過患,這是一個很奇妙的事情。佛法裏有一句話:“衆生以菩提爲煩惱,諸佛以煩惱爲菩提。”是很有意義的。話不要扯得太遠。總之,人類的心識,是虛弱性的,沒有大力量的。要成就諸佛的大力用,以這樣虛弱的心識形態,是絕對不行的。

  注:八識是一抑異,爲一頗費推敲之問題,此處所謂八個,亦只是爲了說明而已,並不執定人真有八個心識,特此聲明。

  第六、人類的思想方式是執實性的

  這一點,是六種特性中最重要的一點。簡單說來,就是人類的思想,無論何時,都是“執實”的;執實者,執萬法爲實有,或執萬法有定相及自性。至于怎樣“執”,又怎樣的“執以爲實”,卻是個極複雜的心理問題及哲學問題。西藏中觀學派及無上密宗,對這一問題,有獨到的精辟論說,希望以後有機會和大家再研討。在這個廣泛的園地裏,今天只想提出一點來談談。

  我們看見這是一張桌子,那是一根柱子。我們任何人都會肯定的說:這張桌子不是那根柱子,那根柱子也不是這張桌子。人類思想的執實性,說來雖千頭萬緒,但如能了解,“這個是這個,那個是那個;這個不是那個,那個不是這個”這一基本執實形態,也就對執實性有一相當的了解了。人們出生之後,所受的教育,都是教你執實。教你這個是這個,那個是那個;是是是,非是非。一天到晚,盡是裝些這種執實的觀念。我想再舉一個有趣的故事,來幫忙各位了解人類思想的執實性。

  從前有一個老和尚,在房中無事閑坐著,身後站著個侍者小沙彌。那時門外有甲乙兩個和尚在爭論一個問題,雙方堅持不下。一會兒,甲和尚氣沖沖的跑進房來,對者和尚說:“師父,我說這個道理,是應該如此這般的,可是乙卻說我說的不對,您看是我說的對,還是他說的對?”老和尚對甲說:“你說得對!”甲和尚很高興的出去了。過了幾分鍾,乙和尚氣憤憤的跑進房來,他質問老和尚道:“師父,剛才甲和我辯論,他的見解根本錯誤。我是根據佛經上說的。我的意思是如此這般。您說是我對呢,還是他對?”老和尚說:“你說得對!”乙和尚歡天喜地的出去了。乙走後,站在老和尚背後的小沙彌,悄悄地在老和尚耳邊說:“師父,要就是甲對,要就是乙對,甲如對,乙就不對;乙如對,甲就不應該對;您怎麼可以向兩個人都說你對呢?”老和尚掉過頭來,對小沙彌望了一望,說:“你也對!”

  這是一個很有趣味,同時也極爲深刻的故事。這個故事,活現的說明了佛的無礙境界,與衆生的實執境界的大不相同。把華嚴的無礙哲學,描寫得淋漓盡致!

  由于以上所分析人類思想的六大特性,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就是:以人類現有的思想方式,是絕不能得到佛果的。用人類現有的思維方法,心識形態,是絕不能得到佛的“如所有智”,“盡所有智”,以及佛的“無緣大悲”,和佛的“無邊大能”的!然而大智、大悲和大能,是不是不可能達到呢?釋迦牟尼佛以身作則,拿他自已的修行過程作榜樣,明白的指示我們:如果我們能將現有的心識形態,思維方法轉變一下,把六個毛病都治好,本來具有的佛性,就能自然顯露。

  基于這個道理,佛法不教人在“所知的境”上努力,如科學家對于研究現象界的努力,或佛學家們對于考據經典的努力;佛法卻教人在“能知的心”上下功夫,把“能知的心”,擴大和發展到最高峰,大智、大悲和大能,都會自然而然的顯現。

  怎樣消滅病態

  既然明白了人類心識的六大特性,實是障礙成佛的主要因素;而人如想成佛,則非要根本消除這六種病態不可。然則,這六種病態,怎樣才能消滅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得講到佛法中最重要的教導—“定”、“慧”(“禅定”及“智慧”),或“止”、“觀”的學問了。定、慧實在是對治這六種根深蒂固的心識毛病之基本方法。

  禅定非佛法中所僅有,印度教及中國的道教,對禅定也都有極深刻的了解和精博的成就。在佛法中解說禅定和智慧的書籍,真是汗牛充棟,這裏只能極概括的向各位介紹,作一個開端。

  人類心識的六大病態,雖然其表相與功用,皆互不相同,可是他們卻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性:那就是這六大病態,都是“顫動性的”、“動作性的”和“進行性的”。我想用英文來幫助說明一下:那是Vibrating,Acting and Progressing。

  “思想”在英文中有很多不同的字,例如Thought,Reflection,Consideration Thinking……等等。在這些字裏面,我認爲Thinking這個動名詞,頗能描寫人類思想的動作性和進行性。在動詞Think後面加了一個ing,使人直接的感覺到思想的流動相。這個波動式的思想流續相,是心識病態的基本相狀。唯有用禅定的方法,去平息這個波動的心流,才能開始談到轉“識”成“智”。人類的流動心識,經過一番平靜的鍛煉後,就會發生許多質的、和相的變化。以禅定的力量作基礎,再加上抉擇慧,就能漸次伏滅心識的六大病態。普通人的心識是波動的,但入禅定時的心識卻是平靜的。用圖線來說明,有如下圖:

  通常的心識相(圖略)

  禅定的心識相(圖略)

  禅定原只是一種特殊的心理和生理現象,並無任何神秘怪誕之處。常人的心理和生理,有其相互的關聯,及相互的影響和作用,自成一套。禅定的心理和生理,也自成一套。不過若以普通人的眼光來看禅定,便認爲特殊罷了。

  這種特殊的心理、生理狀態,有許多不同的名稱,例如:“靜慮”、“禅定”、“止”、“瑜珈”等等。每個名詞,都著重在描寫此一特殊心理、生理現象的某一方面。梵文裏所用的Samadni(叁摩地),即是描述禅定的專門名詞之一。現在參照佛法、印度教、中國的道教中關于禅定的敘述解釋,試對“禅定”作如下的定義:

  “禅定是一種特殊的心理生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心理方面的顯著現象,是心注一境,無波動式妄念起伏的現象。生理方面的顯著現象,是呼吸作用,血液循環,和心髒跳動的緩慢、微細、以至于絕對的停止”。

  據佛學家們的研究所得:深的禅定境界,大都是呼吸停止,和心髒跳動停止的。于解釋人身之生理結構,認爲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排泄系統等等,都是爲了支持神經系統的作用而設的。神經系統,也只是爲了做精神(或心識)活動的依靠(緣)而已。在入定時,心識已幾乎停止其活動,其時神經系統已不必忙碌地工作去支持它,那麼爲了支持神經系統而設的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和心髒跳動等作用,都變成多余的了,根本不需要的了:明白了這個道理,對于入定時呼吸停止、心髒停跳等現象,也就不會大驚小怪,或發生淺視的懷疑態度了。

  禅定爲克治人類心識(思想)六大病態的一種方法,現更進一步向各位簡單介紹禅定的境界及重要的修法。

  禅定的叁步境界

  禅定的境界,在修行的過程中是逐漸改變的。大體講來,可以分爲叁個階段,或叁種境界。

  一

  修定的人,如果精進的話,不需好久,就會覺得在修定的時候,妄念特別多,比平常不修定的時候,還要多許多。同時煩惱特盛,心不能安。這是一般人要遭遇到的第一步境界。這種現象是好的,是進步不是退步。要曉得普通人的妄念,正如瀑流一樣,從不減少,不過在未修定時,自己不察覺罷了。

  妄念的瀑流,是一個非常可怕,非常頑固,非常不易調伏的東西。妄念流只有在修定有了相當進步時,才能覺到,才能覺察出每個妄念的起滅(一個完整的思潮的生滅相)。據說定力較好的修行者能覺察到:在持一遍觀世音心咒(即“嗡嘛呢叭咪吽”)己時有十個以上的妄念生滅,可見妄念的存在,正像瀑流一樣。“解深密經”上說:

  阿賴耶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

  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

  足證在我們的潛伏心…

《甚麼是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