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行,隨時抓住機會。
因爲在家人修行要靠自己,別人幫不了您多少忙,所以健康對您十分重要。近年來,美國社會已經由醫治疾病逐漸進步爲預防疾病,這是一個好現象。希望各位同修對這一方面的新知識,盡量接受。您身體健康,住世久長,修行、種福、積功德的機會也就增加,非常重要。
我自己近年來有叁種警惕及一個目標,也想貢獻給各位供參考及討論:一、不要以爲一定有明天。二、不要批評。叁、不要爲煩惱所轉。並以福慧雙修爲目標。
【不要以爲一定有明天】
各位,我這句話並不是危言聳聽。幾年前,顯公法師等六個人坐一輛我的車子,由一位居培誠先生開車。我坐在司機後面窗邊的座位上。當車在高速公路上馳行時,右方同一方向開的一輛車,突然繞過我們的車前,撞在我車的左方。那時我正睡著,只覺車身一震,“碰”的一大聲,驚醒睜眼看時,只見那輛撞我們的車正好一個跟鬥翻了出去,我們的車也馬上停止。後來方才知道那輛車正好撞在我們的車前後門中間的鋼骨上,這是這輛車最堅固的一點,所以那輛車被彈了出去。各位請想一想,如果那輛車是撞在鋼骨的前方,即撞進前門,居君不死即傷;如果稍向後,撞進後門,我不死即傷,這真是差之毫厘的事。如果撞在後車門上,今天我就不可能和各位相聚!
在現代的高速度社會中,一個人隨時可以死亡的例子,真是舉不勝舉。相信各位親自遇到的經驗也一定很多。所以,我這一個警惕──不要以爲一定有明天,並不是故意恐嚇各位。
常聽見做母親的會說:“啊呀!我是很想修行呀,可是孩子還這麼小,家裏的事情又忙得透不過氣來,那裏有時間修行呢!等孩子們都成人了,我那時就可以安心修行哩!”各位,在座的年輕母親很多,不知有沒有生起過這種念頭?我可以告訴各位的,有一位母親十多年前曾這樣說過,可是她現在正忙著替女兒照料孩子!
也常聽見在做事的朋友講:我很喜歡學佛啊,可是現在每天上班,事情實在太多,不如等我退休之後,一定可以專心修行了。也有人說:現在那裏有時間修行,現在得盡力賺錢,不然等退休之後,連生活都沒有保障,還談甚麼修行。
各位,我和我的妻子和如都曾有過這種念頭。記得有一次我們討論到這個問題時,和如曾問我一句話,改變了我們的觀念。她說:“您知道您能活到幾歲?”我說:“這件事可沒有人能知道呀!”她說:“那麼算盤不能打得這樣如意呀!”各位,您們覺得怎樣?六十年來,我親眼看到不能等到孩子成人或等到退休就先走的,已有好幾位了!
去年年底,我參加了顯公法師在大覺寺主持的佛七,令我回憶起十七年前我在大覺寺第一次參加佛七的情景,不覺生起極大的感慨。因爲在這短短的十七年中,共同參加第一次佛七的在家佛友,竟沒有一人在此次重見。就我記憶所及,其中已有七位先後去世!如果這種事實還不能使我們相信無常的真理,實在可以說沈迷得太可怕了!
所以,以爲一定有明天,等明天再修的觀念,是在家人修行的大忌。
【不要批評】
我所講的批評是包括了批評事及批評人。
不批評並不是說不辨是非,在您沒有證入本性或空性之前,應該要辨別是非,應該對是非有所取舍。我的不要批評的警惕,一是要慎重叁思,不要輕易批評;二是減少造惡業的可能。各位,我們得自己承認,我們的智慧實在不夠,也沒有天眼通,看不到一件事今後的影響如何,因此批評很容易有錯誤,或者有所偏,不夠公正。錯誤、有偏或不公正的批評,害人害事,就會造成惡業,而最易犯的是口業。
各位,喜歡批評人是我見我相強烈的明顯表現,是成佛的極大障礙,也是我們在家人極易犯的毛病。其實天下很少有絕對的壞人,任何人都有他的長處及短處,重視一個人的長處,幫助他發展及發揮他潛伏著的長處,是真正善于教人用人的人。批評往往會增加自己的煩惱和我慢。
也有人講,我是爲他好,所以批評他。也有人講,沒有批評就沒有進步。民主國家,就靠老百姓可以公開批評,以防止作威作福的弊病。這些話都有它的道理。我所警惕的不批評是不要輕易任性的批評,須知道批評也會使人生反感,錯誤冤枉的批評更容易傷陰德。
【不要爲煩惱所轉】
各位,煩惱並不可怕,所怕的是爲它所轉及由它所引起的業障。怨嗔、灰心、退心都是由煩惱所引起,也即是爲煩惱所轉而産生的後果。
記得中國對日本抗戰的時候,我從德國回來,在中國昆明負責電話廠的製造部門,趕造軍用電話機,上面逼得很緊。我那時才二十八歲,督促著員工日夜加班,根本沒有休息,還要跑空襲警報,也沒有星期日或假期。可是後方昆明的工業條件極差,甚麼工具都沒法補充,往往有因爲缺少一件器材而不能製成成品的現象。近半年的工作,真可謂心力交瘁。有一天黃廠長到我工場來,說我們還有近一千架的軍用電話機沒有交貨,重慶又有電報來催。我聽了黃廠長的話,一聲不響。他走了之後,我馬上回家。寫了一封辭職信,叫妻子和如送去給黃廠長。和如看著我,也一聲不響。兩個人都流了淚。那天晚上兩個人幾乎沒有說話,和如知道我十分煩惱。第二天恽總經理及黃廠長同來我家中看我,半軟半硬的叫我將辭職信收回。各位,毫無疑問,我那天是生了煩惱,而且爲煩惱所轉,因爲我怨了黃廠長,我自己認爲已經賣命到這種程度,而他還要來催逼我,因此灰心不幹。後來想想,實在慚愧。我那時既沒有想到軍用電話機對抗戰的重要,也沒有顧慮到失業之後在昆明將怎樣,和如及我兩人的父母都在淪陷中的上海;更沒有體會到黃廠長受到重慶的壓力,而他卻不能像我這樣年少氣盛,一氣就辭職不管!各位,後果可能如此,這就是爲煩惱所轉。
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也常常會有這種情形,覺得已經學了很久一段時候,可是還不得要領,因而生起煩惱,爲煩惱所轉而灰心、退心、中斷。像這樣的修行,極難有所成就,結果是浪費許多寶貴的時間,到頭來還是沒有把握,隨著業報流轉。
因此,爲煩惱所轉是我們修行的大忌。各位,煩惱不必怕,它會自生自滅。一感覺有煩惱時,馬上想甚麼是這個煩惱可能引起的後果呀?是怨呢?是恨呢?是灰心呢?還是放棄呢?這些後果乃是我們的大患,因爲它們會像癌細胞一樣擴大,果又變因,因又生果。煩惱已經早就過去了,可是這些後果會造成無窮的業障!所以,各位,我這第叁點不要爲煩惱所轉,是在家人修行的一個重要點,盼望各位細心體會。
現在是我的總結論,即在家人修行要福慧雙修。福慧雙修各位都很知道,其實用不著我多講。我所想貢獻給各位的,只是我自己的一些經驗。我以往的幾十年中,雖也零零星星的讀過一些佛書,做過一些善事,其中也有可以算是修福的,也有可以算是修慧的,但並無一定的目標、標准或做法,只是隨緣做做而已。所以,幾十年中我劃的這條小船,可以說盡是遊蕩于大海之中,沒有確定的方向,也沒有上勁得力的劃。近叁年來,因爲研究了《金剛經》,對佛所講的“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而行布施”頗能相應,遂將這句經文作爲我修福修慧的指標。
【應無所住而行布施】
各位,“應無所住”是修慧,“而行布施”是修福。“應無所住而行布施”連起來,就成爲不住相的修福修慧,是無相功德。
甚麼叫做“應無所住而行布施”呢?我舉一個例:
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中,佛說:“若未來世,有諸國王、宰輔大臣、大長者、大刹利、大婆羅門等,遇先佛塔廟,或至經像,毀壞破落,乃能發心修補,是國王等或自營辦,或勸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結緣,是國王等百千生中常爲轉輪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爲小國王身。”各位,請想一想,百千生中常爲轉輪王身,百千生中常爲小國王身,這福報大不大?這就叫做人天福報。像各位現在贊助莊嚴寺造大佛像,修複千年破舊的古觀音像,都是這種人天福報。可是,人天福報,大是很大,還是有限的,爲甚麼有限呢?因爲您有所住,住在那裏呢?住在您是爲自己求福,物件狹隘,所以福報有限,這就叫做有相布施,還不是“應無所住而行布施”。
佛在《地藏經》中接下去又說:“更能于塔廟前發回向心,如是國王乃及諸人,盡成佛道,以此果報,無量無邊。”發回向心,即是將此功德回向法界一切衆生,你本來要回向的自己、父母、子女或一切其他人,都已包括在內。各位,法界無邊,衆生無量,所以您這回向的物件,也是無量無邊,這就變成心無所住。如是布施,才是“應無所住而行布施”,福德也就像經中所說,無量無邊,終成佛道。
所以,各位,我們在家人修福慧,只要記住一個最要緊的口訣 ── 隨時抓住機會,盡量布施,任何好事,都將功德回向法界一切衆生。
各位,我這裏所講的,比較嚴格,有些人或者會覺得難以做到,特別是歡喜早上多睡一會的朋友。不過我所講的,句句出自真心誠意。各位,如是因,如是果,是千真萬確的,不經一番寒澈骨,那得梅花撲鼻香!希望各位不要閱過就算了,要能真正得到益處,這是我衷心所祈望的。
《在家人如何修行的商討》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