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的研究
沈家桢居士著
緣起
(一)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建議
(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叁)爲什麼勸您念《金剛經》
(四)《金剛經》的功德
(五)《金剛經》能消業障
(六)爲什麼《金剛經》只列了千二百五十大比丘而沒有列菩薩?
(七)爲什麼有“爾時,世尊食時”這一段日常生活的記錄?
(八)“雲何應住”和“應雲何住”
(九)爲什麼佛答“諸菩薩摩诃薩”和先答“應雲何降伏其心”?
(十)降伏其心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十一)爲什麼佛列了那麼多衆生的類別?
(十二)什麼叫做“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
(十叁)既然實無衆生得滅度者,爲什麼佛又叫我們去度無量無邊的衆生呢?
(十四)什麼是“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
(十五)爲什麼佛要問“虛空可思量不?”
(十六)爲什麼佛要問“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十七)爲什麼佛要問“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十八)萬裏長江直瀉大海祝各位福慧雙修
(十九)“而實無來”與“而實無不來”
(二十)燃燈佛在《金剛經》中的重要意義
(二十一)《金剛經》與西方極樂世界
(二十二)“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淺談
(二十叁)再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二十四)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一)
(二十五)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二)
(二十六)《金剛經》日用
(二十七)在家人如何修行的商討
(二十八)“苦、空、無我”的叁個修行階段
(二十九)從因果的觀點來研究忍辱
(叁十)願力
(叁十一)修福
(叁十二)緣
(叁十叁)悲
緣起
一九八九年我應紐約菩提心基金會之邀,在僑聲廣播電臺菩提心節目中講“《金剛經》的研究”,每星期十五分鍾,共計二十五次,由莊博慧、傅麗卿兩位將演講稿的錄音帶整理成文。講的宗旨,是想抛磚引玉,藉此引發學佛的朋友,研究《金剛經》或讀誦《金剛經》的興趣,因而得大利益,走上菩提大道。亦因此之故,將王沈醒園居士所記錄的一篇講詞,“爲什麼勸您念《金剛經》”列在卷首。在此我謹向她們叁位及社會各界人士致最大的敬意,願他們福德無邊。
佛在《金剛經》裏說,他從前還未成佛,在做菩薩的時候,他曾供養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的佛,沒有漏失過一位。照理來說,他供養了這麼多的佛,其功德應該是大得無法想像,可是佛說,他供養了這麼多佛的功德,還不及在末法時代,能夠受持《金剛經》所得的功德大。謹願受持《金剛經》的朋友同證佛道,早登無上菩提!
(一)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建議
最近在紐約大覺寺講了兩次“如何讀《金剛經》”,著重于字音及如何讀斷句子,好像頗得聽衆的歡迎。特別是初讀《金剛經》的,發覺有許多地方,和他原先以爲是對的並不相同。事後有人建議我應該將它寫出來,也許有很多人會得到好處。其實,只要誠心誦經,念錯幾個字也沒多大關系,各地方言就有許多不同,頂要緊的是掌握住經中的意義。又何況我所知有限,所謂對,也是主觀的見解,不過能夠滿足幾位同修的願望,也是應該,所以就寫出來,抛磚引玉,望能多得讀者的指正,歡迎有新的意見。
中國的文字很美,包容性極大,古文不用標點,所以往往有各種不同的讀法和解釋。千余年來,因爲抄寫及印刷校對的不夠精確,差異錯誤,在所難免。《金剛經》版本極多,各種版本有不同出入的地方,恐怕比任何經典都多,于是許多大德的注解,因爲依據不同版本的經文,也可能頗有出入,有的地方,使讀者莫知適從!譬如須菩提第一次所問的“應雲何住”,許多近代版本印成“雲何應住”,一字易位,影響極大。又如“不”字,可有叁種不同的讀音及意義,也容易爲人忽略。
依據我看了近二十種不同版本的結論,認爲臺灣大乘精舍印行的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校正本》爲最合理,他參考了十一種版本的經文、注、疏、贊述,有敦煌石室發現的一千多年前唐朝書法家柳公權書寫的《金剛經》(石刻)文,有九百多年前東傳到日本再傳回來中國的《金剛經注》,以及清朝乾隆時的《金剛經疏記彙編》等等,江居士的校正嚴謹,是值得介紹的。
這次即采用這本校正本作爲藍本,經文與目前的流通本,有多處不同。我建議讀經大德參考大乘精舍所印江居士的校正本內的校勘記。另外,我依照下列二個原則,加以注音及簡單的標點。
(一)一個字如有多種讀音及意義的,則根據《辭海》加以注釋。
(二)加入簡單標點符號,並不采用校正本原有的標點。
很有趣的是,《金剛經》的前半部,似乎讀音、句讀等的問題比較多,後半部則很少。現在請各位逐字逐句的研讀下去。如果覺得太長,不妨中途休息。如果能有一字一句合您的意的,就很不錯了。
(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般若是梵文 PRAJ□□ 的音譯,通常念“缽弱”音 BoRuoh)
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只(1)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2)衆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3)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時,長老須菩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4)右肩,右膝著(5)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6)心,應雲何往?雲何降(7)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谛聽!當爲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願樂(8)欲聞。”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複(9)次,須菩提!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于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10)
“不(11)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12)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衆生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13)
“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衆生若心取相,則爲著我人衆生壽者。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甯爲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若複(14)有人,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15)等,爲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須菩提!于意雲何?須陀洹(16)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于意雲何?斯陀含(17)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那含(18)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爲不來,而實無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佛告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
“須菩提!于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
《金剛經的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