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的研究▪P27

  ..續本文上一頁叁,一定可以想出許多更適合您的實際情形的方法。如果各位同修可以將您們所想出的方法,也能寫信告訴我,使我可以發更多更大的願,大家多結善緣,十分心感。

  我想介紹的第一個方法是:

  要發您能做得到的願,並且要發得大。

  這話怎麼講呢?我現在舉幾個相彷的例子,請各位細心體會,看那一個願最大。

  一、我願每日念十遍心經,將此功德回向父母,以報養育之恩;

  二、我願盡形壽每日念十遍心經,願以此功德,祈求世界和平;

  叁、我願每日念十遍心經;

  四、今年我願每日早晨念十遍心經;

  五、今年我願每日念十遍心經,保佑合家平安;

  六、我願念一千遍心經,祈禱某某的病早日恢複康健。

  各位,那一位願意說,這六個願中,那一個願您覺得發得最大?(有人答:第叁願。)很好!很好!

  各位請記住:一個願如果有期限,就不是大願。所以“今年”“盡形壽”“一千遍”都是期限,不是大願。

  願有了目的,有了希望,或有了對象的限製,也不是大願。所以“保佑合家平安”“回向父母”“世界和平”“早日病愈”都有了對象,都著了相,都有了限製,並不是虛空無盡,也不是大願。

  因此這六個願中,最大的願是那個最簡單的願:

  我願每日念十遍心經。

  這個願,您可以今世、下世、再下世一直念下去,此願無有了期,所以謂之大。

  此願沒有目標,即等于目標無量,回向功德,猶如虛空無盡,所以謂之大。

  此願沒有對象,即等于回向法界一切衆生,衆生無盡,所以謂之大。各位一定已經體會出如何發大願的秘訣。這種願是您可以做得到的,可是頂要緊的是不要中斷。

  第二個劃船方法我想介紹的是:

  在大菩薩們的宏願中,選一個您最歡善(相應)的願,依照您現在可以做到的逐漸實行。

  佛菩薩的宏願很多,在中國的佛法傳統中以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爲最易選擇。這十個都是大願,一樣的功德無量。我現在念出來,各位若聽到某一願時,心中生起歡喜的相應,您就不妨選這個願作爲開始:

  禮敬諸佛 稱贊如來 廣修供養 忏悔業障 隨喜功德

  請轉*輪 請佛住世 常隨佛學 恒順衆生 普皆回向

  我現在舉兩個例。譬如您覺得禮敬諸佛對您相應,您就依照您的實際情形,發一個可以做得到的願,說:我願每日對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禮敬十拜。

  如果您的配偶或父母是信耶稣教的,您不便在家中供佛禮拜,或病臥床上,都可以用觀想或合掌以代替禮拜,只要至誠,一樣是禮敬,並無差別。這個願即是一個有無量無邊功德的大願。

  又譬如說,您對廣修供養相應,您可以發一個願:我願每日誦《金剛經》一遍,供養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菩薩,一切賢聖大德。

  這也是一個無量無邊的大願。倘若時間不允許您誦《金剛經》,那麼心經亦可以。這都是法供養,而諸供養中以法供養爲最大。

  第叁個劃船方法是一種善巧方便,只要您心真誠,小願可以變大願。

  這方法是在您發任何願回向時,在您原本回向之後,一定加一句:“願以此功德回向法界一切衆生。”

  如果袁了凡先生懂得這個善巧方便,他在發願要做叁千件善事,使他能中舉人時,再加一句,願以此功德回向法界一切衆生,他不但照樣中舉人,而且更造了無相的因,將來會結無相的果,無相的果,即是佛果。

  願各位在這次莊嚴寺的夏令營中法喜充滿,功德無量,並願我們大家以此功德,回向法界一切衆生。謝謝各位。

  一九九叁年講于莊嚴寺佛學夏令營

  (叁十一)修福

  今年在莊嚴寺夏令營中,我以“願力”爲題,作了一次講演。其中引用了《了凡四訓》中袁了凡所發的要做叁千件善事求中舉人的願。最近收到一位朋友的信,他說:袁了凡的許願,只是爲了他自己想中舉人,何以福報能有如此之大?他覺得我這個例子舉得不恰當,遠不如第二個例子,爲居和如繼續每天早晨念《金剛經》,那才是真心大願,應該感得大的福報。

  這位朋友自有他的見地,我很欽佩,也因此引起我想對佛學中的幾個術語:福、求福、修福、福德、功德作一些研究,希望對通常所謂的“修福”有一個比較正確的認識,以幫助我們修持。這是今天應繼如法師之囑,來大覺寺和各位同修研究這個題目的緣起。

  凡是學佛的人,都想修福,所以究竟怎樣才是修福,應該是我們都希望明白的課題。我今天並不想追究高深的理論,而是想尋找出一般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得到的修福方法,使我們可以在不知不覺中,符合了佛陀所指示的做福德、功德的正知正見。

  求福、修福、做福德、做功德都是佛教中所提倡的事,但是這些“因”所能結出來的“果”,卻有程度深淺的不同,及究竟和不夠究竟的差別。所以求福並不是修福,做福德也並不是做功德。

  今天我想分爲叁個段落來和各位研究:

  一、求福和修福有什麼不同?

  二、福德和功德有什麼不同?

  叁、我們應該怎樣修福?

  一、求福和修福有什麼不同?

  在說明什麼是求福,什麼是修福之前,我先舉幾個例子請各位來評定,也許可以幫助大家對求福及修福有更深刻的印象。

  第一個例子:在莊嚴寺觀音殿的正中,有一尊五彩的磁的觀世音菩薩像,旁邊站著一位張著笑口,活潑可愛的童子像。有一天我正好在殿上,看見有一對年輕男女,很虔誠地跪在觀世音菩薩前面祈求。這位年輕的太太看見我在邊上,很自然的問我:“請問你曉得這裏的簽筒在那裏?”我答:“這裏並沒有求簽設備。”她問:“那末我們怎麼知道觀世音菩薩答應或不答應呢?”我說:“你不妨抛一個二毛五的角子,看見老鷹在上面,不就可以表示觀世音菩薩已答應了你們嗎?”他們大概很同意這個建議,馬上拿出一個角子,又祈求了一回,往上一抛,只見他們都望著地上,滿臉笑容的又拜了一拜,高高興興的走出殿門去了。

  各位覺得這對年輕男女是在求福呢?還是修福?

  (所有的回答幾乎都是求福。)

  第二個例子:中國唐朝時代,有一位玄奘大師(就是通俗小說西遊記中所說的唐僧),他千辛萬苦,冒了生命的危險,經過沙漠地區,遠去印度,收集了許多佛經,回來中國,然後以他一生的精力,將很多經典譯成中文,是一位奠定在中國發揚佛教的重要人物。各位常念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即是他所翻譯的。

  各位,玄奘大師的取經譯經,是求福呢?還是修福?

  (幾乎一致的回答是修福。)

  第叁個例:大約兩年前,那時和如紀念圖書館正落成,《金剛經的研究》這本書也已出版。我收到一封不具名也沒有地址的短信,大概是一位女士寫的。她說她讀了我講述的《金剛經的研究》,對于居和如十八年每日早晨念一遍《金剛經》的記載,覺得念《金剛經》有這樣的福報,實在太好了,不但生前有一個好丈夫,死後還造圖書館紀念她,很受感動。現在她也開始每天早晨念一遍《金剛經》。

  各位,她是爲了求福呢?還是在修福?

  (回答頗不一致。)

  第四個例子:就拿《了凡四訓》中袁了凡的第叁個願──做一萬件善事,求中進士爲例。袁了凡中了進士之後,派去四川做縣官。明朝時代,縣官的權很大,他可以不必請示上司就決定更變老百姓應繳納的糧稅。袁了凡做了縣官後,體恤農民的艱苦,下令減稅,萬民騰歡,感得神明托夢,說他這件減稅善舉,已滿足了他做一萬件善事的誓願。

  各位,袁了凡減稅這一個決定,是爲了求福呢?還是在修福?

  (有的答:袁了凡是在還他求中進士的願,應該是求福。有的答:袁了凡的減稅,是爲萬民著想,心中甚至于並不一定有還願的想法,因此他這一舉動,應該是修福。)

  各位,你們都答得很好。

  求福似乎比較簡單明了。所以讓我們先來研究修福。因爲我近年來讀誦研習,都以《金剛經》爲中心,所以想以《金剛經》中對“修福”的觀念,和各位加以研究。

  各位所常念的《金剛經》是鸠摩羅什大師所譯。在他所譯的《金剛經》中有這麼一段:佛說後世“有持戒、修福者”,于佛所說的教理,“能生信心,以此爲實。”這裏鸠摩羅什用了“持戒、修福”四個字。在《金剛經》的另一種譯本中,即玄奘大師的《大般若波羅密經》第五七七卷,玄奘大師將這四個字譯成“具足屍羅,具德具慧。”屍羅是戒字的梵文音譯,所以“具足屍羅”即是“持戒”;而“具德、具慧”即是“修福”。換句話說,要具備德及慧兩個條件,方是修福。

  什麼是“德”?佛書中有一句經文叫“善滿稱德”。通俗些講,就是說你善事做到家了,稱爲有德。德又有“福德”和“功德”之分別,這其間相差很遠,我們在第二點討論中,將細細研究。這裏玄奘大師所用的“具德”,應該說是福德和功德兩種都具備。換句話說:修福的人不是單做福德,也須做功德。

  什麼是“慧”呢?慧即是智慧,大智慧在佛經中就叫般若,這是梵文的音譯,讀作“缽弱”。

  所以修福的人,不但是修德──修福德,修功德;還得修慧,六波羅密中的禅定、般若都包括在內。

  因爲修功德又修智慧,所以修福的人必定心胸廣大,我執輕微,以衆生爲對象,以普渡爲願力,這就和求福的只爲了自己或小我的幸福、財富、名望、權勢等有了極大的不同。

  不過話得說回來,“修福”固然是我們學佛的應該致力學習的法門,但“求福”還是值得提倡的。不但能求福總遠比不知求福的好,而且在這個時代,高談修福,怕有拒人千裏的流弊。所以一切善事,不論爲己爲人,不論是大是小,我們都要贊揚稱頌。對十善道行之有素的人,自會慢慢的懂得“不住相布施”及做功德的優勝向往,這是修菩薩行的同修們所應該特別注意的善巧方便。

  二、福德和功德有什麼不同?

  禅宗裏有一個很出名的掌故,那是達摩祖師初到中國和梁武帝的一段不相投機的對話。

  梁武帝聽說西天有一位大德來臨,就興致很高的接見他,並問達摩…

《金剛經的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