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三,一定可以想出许多更适合您的实际情形的方法。如果各位同修可以将您们所想出的方法,也能写信告诉我,使我可以发更多更大的愿,大家多结善缘,十分心感。
我想介绍的第一个方法是:
要发您能做得到的愿,并且要发得大。
这话怎么讲呢?我现在举几个相彷的例子,请各位细心体会,看那一个愿最大。
一、我愿每日念十遍心经,将此功德回向父母,以报养育之恩;
二、我愿尽形寿每日念十遍心经,愿以此功德,祈求世界和平;
三、我愿每日念十遍心经;
四、今年我愿每日早晨念十遍心经;
五、今年我愿每日念十遍心经,保佑合家平安;
六、我愿念一千遍心经,祈祷某某的病早日恢复康健。
各位,那一位愿意说,这六个愿中,那一个愿您觉得发得最大?(有人答:第三愿。)很好!很好!
各位请记住:一个愿如果有期限,就不是大愿。所以“今年”“尽形寿”“一千遍”都是期限,不是大愿。
愿有了目的,有了希望,或有了对象的限制,也不是大愿。所以“保佑合家平安”“回向父母”“世界和平”“早日病愈”都有了对象,都著了相,都有了限制,并不是虚空无尽,也不是大愿。
因此这六个愿中,最大的愿是那个最简单的愿:
我愿每日念十遍心经。
这个愿,您可以今世、下世、再下世一直念下去,此愿无有了期,所以谓之大。
此愿没有目标,即等于目标无量,回向功德,犹如虚空无尽,所以谓之大。
此愿没有对象,即等于回向法界一切众生,众生无尽,所以谓之大。各位一定已经体会出如何发大愿的秘诀。这种愿是您可以做得到的,可是顶要紧的是不要中断。
第二个划船方法我想介绍的是:
在大菩萨们的宏愿中,选一个您最欢善(相应)的愿,依照您现在可以做到的逐渐实行。
佛菩萨的宏愿很多,在中国的佛法传统中以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为最易选择。这十个都是大愿,一样的功德无量。我现在念出来,各位若听到某一愿时,心中生起欢喜的相应,您就不妨选这个愿作为开始:
礼敬诸佛 称赞如来 广修供养 忏悔业障 随喜功德
请转*轮 请佛住世 常随佛学 恒顺众生 普皆回向
我现在举两个例。譬如您觉得礼敬诸佛对您相应,您就依照您的实际情形,发一个可以做得到的愿,说:我愿每日对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礼敬十拜。
如果您的配偶或父母是信耶稣教的,您不便在家中供佛礼拜,或病卧床上,都可以用观想或合掌以代替礼拜,只要至诚,一样是礼敬,并无差别。这个愿即是一个有无量无边功德的大愿。
又譬如说,您对广修供养相应,您可以发一个愿:我愿每日诵《金刚经》一遍,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一切贤圣大德。
这也是一个无量无边的大愿。倘若时间不允许您诵《金刚经》,那么心经亦可以。这都是法供养,而诸供养中以法供养为最大。
第三个划船方法是一种善巧方便,只要您心真诚,小愿可以变大愿。
这方法是在您发任何愿回向时,在您原本回向之后,一定加一句:“愿以此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
如果袁了凡先生懂得这个善巧方便,他在发愿要做三千件善事,使他能中举人时,再加一句,愿以此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他不但照样中举人,而且更造了无相的因,将来会结无相的果,无相的果,即是佛果。
愿各位在这次庄严寺的夏令营中法喜充满,功德无量,并愿我们大家以此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谢谢各位。
一九九三年讲于庄严寺佛学夏令营
(三十一)修福
今年在庄严寺夏令营中,我以“愿力”为题,作了一次讲演。其中引用了《了凡四训》中袁了凡所发的要做三千件善事求中举人的愿。最近收到一位朋友的信,他说:袁了凡的许愿,只是为了他自己想中举人,何以福报能有如此之大?他觉得我这个例子举得不恰当,远不如第二个例子,为居和如继续每天早晨念《金刚经》,那才是真心大愿,应该感得大的福报。
这位朋友自有他的见地,我很钦佩,也因此引起我想对佛学中的几个术语:福、求福、修福、福德、功德作一些研究,希望对通常所谓的“修福”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以帮助我们修持。这是今天应继如法师之嘱,来大觉寺和各位同修研究这个题目的缘起。
凡是学佛的人,都想修福,所以究竟怎样才是修福,应该是我们都希望明白的课题。我今天并不想追究高深的理论,而是想寻找出一般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得到的修福方法,使我们可以在不知不觉中,符合了佛陀所指示的做福德、功德的正知正见。
求福、修福、做福德、做功德都是佛教中所提倡的事,但是这些“因”所能结出来的“果”,却有程度深浅的不同,及究竟和不够究竟的差别。所以求福并不是修福,做福德也并不是做功德。
今天我想分为三个段落来和各位研究:
一、求福和修福有什么不同?
二、福德和功德有什么不同?
三、我们应该怎样修福?
一、求福和修福有什么不同?
在说明什么是求福,什么是修福之前,我先举几个例子请各位来评定,也许可以帮助大家对求福及修福有更深刻的印象。
第一个例子:在庄严寺观音殿的正中,有一尊五彩的磁的观世音菩萨像,旁边站著一位张著笑口,活泼可爱的童子像。有一天我正好在殿上,看见有一对年轻男女,很虔诚地跪在观世音菩萨前面祈求。这位年轻的太太看见我在边上,很自然的问我:“请问你晓得这里的签筒在那里?”我答:“这里并没有求签设备。”她问:“那末我们怎么知道观世音菩萨答应或不答应呢?”我说:“你不妨抛一个二毛五的角子,看见老鹰在上面,不就可以表示观世音菩萨已答应了你们吗?”他们大概很同意这个建议,马上拿出一个角子,又祈求了一回,往上一抛,只见他们都望著地上,满脸笑容的又拜了一拜,高高兴兴的走出殿门去了。
各位觉得这对年轻男女是在求福呢?还是修福?
(所有的回答几乎都是求福。)
第二个例子:中国唐朝时代,有一位玄奘大师(就是通俗小说西游记中所说的唐僧),他千辛万苦,冒了生命的危险,经过沙漠地区,远去印度,收集了许多佛经,回来中国,然后以他一生的精力,将很多经典译成中文,是一位奠定在中国发扬佛教的重要人物。各位常念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即是他所翻译的。
各位,玄奘大师的取经译经,是求福呢?还是修福?
(几乎一致的回答是修福。)
第三个例:大约两年前,那时和如纪念图书馆正落成,《金刚经的研究》这本书也已出版。我收到一封不具名也没有地址的短信,大概是一位女士写的。她说她读了我讲述的《金刚经的研究》,对于居和如十八年每日早晨念一遍《金刚经》的记载,觉得念《金刚经》有这样的福报,实在太好了,不但生前有一个好丈夫,死后还造图书馆纪念她,很受感动。现在她也开始每天早晨念一遍《金刚经》。
各位,她是为了求福呢?还是在修福?
(回答颇不一致。)
第四个例子:就拿《了凡四训》中袁了凡的第三个愿──做一万件善事,求中进士为例。袁了凡中了进士之后,派去四川做县官。明朝时代,县官的权很大,他可以不必请示上司就决定更变老百姓应缴纳的粮税。袁了凡做了县官后,体恤农民的艰苦,下令减税,万民腾欢,感得神明托梦,说他这件减税善举,已满足了他做一万件善事的誓愿。
各位,袁了凡减税这一个决定,是为了求福呢?还是在修福?
(有的答:袁了凡是在还他求中进士的愿,应该是求福。有的答:袁了凡的减税,是为万民著想,心中甚至于并不一定有还愿的想法,因此他这一举动,应该是修福。)
各位,你们都答得很好。
求福似乎比较简单明了。所以让我们先来研究修福。因为我近年来读诵研习,都以《金刚经》为中心,所以想以《金刚经》中对“修福”的观念,和各位加以研究。
各位所常念的《金刚经》是鸠摩罗什大师所译。在他所译的《金刚经》中有这么一段:佛说后世“有持戒、修福者”,于佛所说的教理,“能生信心,以此为实。”这里鸠摩罗什用了“持戒、修福”四个字。在《金刚经》的另一种译本中,即玄奘大师的《大般若波罗密经》第五七七卷,玄奘大师将这四个字译成“具足尸罗,具德具慧。”尸罗是戒字的梵文音译,所以“具足尸罗”即是“持戒”;而“具德、具慧”即是“修福”。换句话说,要具备德及慧两个条件,方是修福。
什么是“德”?佛书中有一句经文叫“善满称德”。通俗些讲,就是说你善事做到家了,称为有德。德又有“福德”和“功德”之分别,这其间相差很远,我们在第二点讨论中,将细细研究。这里玄奘大师所用的“具德”,应该说是福德和功德两种都具备。换句话说:修福的人不是单做福德,也须做功德。
什么是“慧”呢?慧即是智慧,大智慧在佛经中就叫般若,这是梵文的音译,读作“钵弱”。
所以修福的人,不但是修德──修福德,修功德;还得修慧,六波罗密中的禅定、般若都包括在内。
因为修功德又修智慧,所以修福的人必定心胸广大,我执轻微,以众生为对象,以普渡为愿力,这就和求福的只为了自己或小我的幸福、财富、名望、权势等有了极大的不同。
不过话得说回来,“修福”固然是我们学佛的应该致力学习的法门,但“求福”还是值得提倡的。不但能求福总远比不知求福的好,而且在这个时代,高谈修福,怕有拒人千里的流弊。所以一切善事,不论为己为人,不论是大是小,我们都要赞扬称颂。对十善道行之有素的人,自会慢慢的懂得“不住相布施”及做功德的优胜向往,这是修菩萨行的同修们所应该特别注意的善巧方便。
二、福德和功德有什么不同?
禅宗里有一个很出名的掌故,那是达摩祖师初到中国和梁武帝的一段不相投机的对话。
梁武帝听说西天有一位大德来临,就兴致很高的接见他,并问达摩…
《金刚经的研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