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祖师:“我一生造庙度僧,布施设斋不计其数,请问我的功德大不大啊?”达摩祖师回答:“实无功德。”这一来话就讲不下去,很可能梁武帝就此拂袖下殿,迳回后宫去了,自此不再见达摩大师。
在《六祖坛经》中韦刺史以这件掌故请教六祖慧能。六祖的回答是:“武帝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六祖讲了很多道理,他的结论是:“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不是我祖师有错。”六祖所讲的道理,恐怕不是我们完全能听得懂,各位有兴趣研究,不妨请看《六祖坛经》的疑问品。我现在只选出其中一二点,相信是我们可以逐渐做得到的,希望可以帮助各位做真功德。
六祖说:“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吾我自大,常轻一切,即自无德。”又说:“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即不轻”就是说不轻视别人,“常行普敬”就是普遍的尊敬别人。
所以功德这件事,说它容易,却又很艰难,像梁武帝造了这么多寺庙,做了无数的供斋、布施,可是达摩祖师说他并无功德;说它难做,却又似乎人人都能做得到,因为只要内心谦下,常能尊敬别人(重视别人的意见,对人有礼貌),不自己以为了不起,即是功德,各位听了觉得如何?
现在我们对“功德”已有了一个约略的概念,我想和各位再研究一下《金刚经》中对“福德”和“功德”是怎样区别?使我们可以更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我在研究《金刚经》的时候,曾有过一个有趣的问题:鸠摩罗什大师有时用“福德”,有时用“功德”,他是不是随便使用这两个术语呢?今天我就不会有这样幼稚的问题了,因为几年来我觉得鸠摩罗什大师对于字眼的选择,是十分认真和严格的。
所以我们如果能研究出,他在什么情况下用“福德”,又在什么情况下用“功德”,则对这两个术语的了解,一定更能清楚。
我于是做了一番统计的工作,发觉他在全文中一共用了十八个“福德”,用了八个“功德”。分析下来,概括的说,凡是提到众生的布施,都用“福德”(有十五处),凡是说到对《金刚经》,信心清净,受持读诵,则用“功德”(有六处)。
各位也许会问,还有三处“福德”,及二处“功德”是指什么呢?
这二处“功德”,一是佛说他自己曾供养了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佛,供养诸佛,是有极大功德。一是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佛也说有功德,但不及另一菩萨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所得的功德大。这里请各位注意,佛说的是菩萨的布施,并不是我们凡夫的布施。佛在《金刚经》一开始即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又说:“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所以四相未除的善男子、善女人如梁武帝所布施的,大都是得人天福德的果,而菩萨的恒沙世界七宝布施,则在无量福德之外,更有功德。为什么呢?佛说:“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不贪著,故说不受,广行布施而若无其事,所以有无量功德。希望各位细心体会。
还有那三处“福德”呢?那是闻《金刚经》经义而生净信,受持读诵及至四句偈等,都有福德。换句话说,布施固然有福德,诵经也有福德。
根据上面分析,可以得到一个简单的结论:佛在《金刚经》中告诉我们:
一、福德是由布施(包括持戒、忍辱、精进)的因所产生的果。
二、功德是对般若经典信心清净,受持读诵的因而产生的果。
也可以说,功德是智慧(包括禅定)的结晶,而功德中也包含了福德。
三、我们应该怎样修福?
我希望各位不曾被我讲了一大堆的福德、功德、求福、修福而弄得头昏脑胀。让我来说一个掌故,各位也许可以轻松一下。
据传说在中国苏州有一条自乡间通到城市的要道,每天有很多乡下人进出。这条街只有六尺宽,名叫六尺巷。这条巷在两家大园宅之中间,至于这条巷的由来,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传说。
不知道是在那一个年代,其中一家园宅的主人是在京中做丞相。有一天他收到家乡管家的一封紧急报告,说隔壁邻居无理,硬说两家之间的园地划界不清,照邻居的意思,我们得退进三尺,园地极大,若退进三尺,要损失很多土地,请示主人应该如何处理?这位丞相,看了管家的报告后,在他的报告后面,批了几个字:“让他三尺亦无妨。”管家收到主人的覆示后,就将主人“让他三尺亦无妨”的意思去告诉邻居,邻居听了,哈哈大笑,对管家说:“你看!你家主人多么大方,我可也不能小气,我也让他三尺亦无妨。”于是辟出了一条六尺宽的通道,便利了很多乡人,不必再绕道进城。这条通道就叫“六尺巷”。
现在言归正传,我们应该怎样修福呢?各位自己及各位所熟悉的大德亲友,修福修得很多,我多少有些班门弄斧,不过尽我所想到的,提供各位三个半方法,以供作各位的参考,欢迎大家来信批评讨论。
(一)不要批评人。这说说容易,但做起来并不容易。一个值得介绍的心得,是尽量发掘对方的长处,欣赏他的长处,学习他的长处,赞美他的长处。当我们注意对方的长处时,自会减少批评。又千万避免在许多人面前批评一个人,或搬弄是非。这是修福,是修功德。
(二)实践普贤十大行愿。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每一行愿都在修福,其中对一般学佛来讲,忏悔业障及恒顺众生最易引您走上修功德的正路。
(三)受持读诵《金刚经》。劝您每天至少念一遍。这是出于我亲身的经验,体会到《金刚经》实在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也是顶容易做得到的修福,而其功德无量。
至于什么是半个方法呢?
如果您和人争吵生气,或被人欺辱时,倘能生起“让他三分亦无妨”的心,往往可以堵造业之途,开修福之门。这是半个修福的法门,供各位一笑。祝各位福慧双修,谢谢各位。
一九九三年讲于纽约大觉寺
(三十二)缘
今天我们在庄严寺聚会,依佛法来讲,是因为我们彼此宿世因缘成熟,或者说众缘具足,所以能聚在一处,并非偶然。这个“缘”字在佛法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诸法缘生,性空缘起,都是佛陀亲证的重要教义。
今天我准备和各位讲两件我亲身遇到的事实,想在这些事实中,让各位体会到缘的重要性及微妙处,供各位参考。
在未讲这两件事实前,应该先对这个题目“缘”字稍有交代。根据《辞海》,这个缘字,音“沿”,“因也”。所以在中国文字中,也可以说缘即是因。可是在梵文中,“因”是 Hetu,“缘”是 Pratyaya。Hetu 是指结某种果必须要有的主因。譬如结瓜结豆,必须要有瓜或豆的种子,所以种子是主因。而 Pratyaya 是指所有帮助这主因结成果的助因,助因就是佛经中的“缘”,没有缘,这主因就不可能结果。譬如种子必须有日光、水分、泥土等方能结瓜或结豆,所以日光、水分、泥土等就是助因。中国的佛经多从梵文翻译过来,所以在佛经中也将因和缘分开,主因称因,助因称缘。没有缘,或者缘不具足、不够,这个主因也就会迟迟结不出果。这一个真理,十分重要。我们如果能彻底掌握住这个真理,对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一切事情,都会渐渐地看得更清楚,想得更明白,可以帮助您减少因为这类事情而引起的梦想颠倒,甚至于身心受苦。
一九七四年,我有缘认识了西藏密宗白教的领袖第十六世DB法王。那是他第一次到美国来弘法,住在我长岛的菩提精舍中,因此有相当多的机会亲近他,他的弘法热忱与慈悲和蔼,给我极深的印象。
一九七五年,他第二次来美,要我帮他在纽约建一所白教的北美道场。那时美国佛教会已发动造庄严寺。敏智、仁俊、圣严等各位法师,带领著不少同修,真所谓筚路蓝缕,正在一片荒山森林中觅径辟路。我记得仁俊法师那时曾口占一诗:
一片天青一片禅 山深水活意超然
他年最是宜人处 岭上梅花谷口莲
今天正好仁法师亦在座,不知仁法师还记得这首诗否?目前还是岭上无梅谷缺莲,不知仁法师愿发心来完成您的诗意否?
美国佛教会那时已在我四百六十英亩的土地上,选了一百二十五英亩(相当于五十二甲余)的土地,包括一个五英亩大小的湖。所以,当DB法王嘱咐我帮他兴建北美道场时,我就将剩下的三百三十五英亩地全部让他选用。可是说来奇怪,他们踏遍整块山地,竟找不到一处像庄严寺那么背山面水,三边怀抱的适当地形、各位!请注意,这是缘不具足的第一个象征。
一九七六年中,DB法王好不容易选定了一块在卅五英亩湿地边缘上的高地,准备将来将此大湿地开辟成湖。同时,我又为他在那地的近旁,买下一所房屋,作为他们的临时场所。这所房子后来仁法师也曾辟为精舍,驻锡其中。
一九七六年十二月,一切法律文件都已准备好,决定正式签字。DB法王及他的几位仁波切及随员等都已住在那屋里,客厅怖置得相当华丽,屋外也褂满了西藏旗帜,充分表显出密宗道场的风格及庄严气氛。当我到那所房屋去谒见DB法王时,他们还吹起号角,以示隆重。
可是,缘不具足的象征接二连三。正当我走进厅内,向DB法王顶礼时,挂在墙上的一张他的照片,忽然掉了下来,随从为之失色。后来我们准备签字时,姜贡仁波切将大窦法王常用的墨水钢笔交给他,请他签字,DB法王签了下去,可是笔中竟然没有墨水。这一来又是一阵忙乱,赶快换来另一支笔,方才签字盖章。
一九七七年五月,DB法王在那选定的场所,举行净场典礼四天。第四天来宾约三百人,包括了当地的镇长等,我记得陈健民居士还专程从三藩市赶来参加。仪式在一个大帐蓬中举行,正当仪式进行中,忽然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一时风声、雨声、号角声、铃声、鼓声混成一片。现在回忆起来,后来几年中庄严寺的几…
《金刚经的研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