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的研究▪P8

  ..續本文上一頁“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總之這句話是要一切衆生都得到好處,都得到解脫,都離苦得樂,都爲他們好。這一點是絕不會錯的,這不是積福嗎?你幫人,就是修福。下面佛又說:“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這“實無衆生得滅度者”好不容易懂。各位!凡是好不容易懂的道理,就是智慧。因爲我們的智慧不夠,所以好不容易懂。正因爲不容易懂,我們要去了解研究,進而明白個中道理,這就是修慧。所以這段降伏其心的辦法,不但善巧,而且是十足的福慧雙修。

  彌勒菩薩的《金剛經》頌偈

  在這裏我想介紹給各位,彌勒菩薩稱贊《金剛經》這段經文的一首偈。彌勒菩薩說:

  廣大第一常,其心不顛倒,

  利益深心住,此乘功德滿。

  在這首贊偈中,“常”是有恒心、久長的意思。所以這句話中,包含了叁種心:廣大心,第一心,常心。第二句“心不顛倒”是不顛倒心。《阿彌陀經》中有一句“其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即是這個不顛倒心。第叁句“利益深心住”,利益是彌勒菩薩稱贊上面的四種心,發了這四種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就得極大的利益;而且發的心,並不是浮淺的,浮淺的發心,禁不起八風一吹,就會被吹掉,所以這個發心是很深實的發心。這四種心一直放在心上,叫做“深心”,這個時時放在心上稱爲“住”,所以這一句叫“利益深心住”。最後一句“此乘功德滿”,這個“乘”指的是大乘。這句是彌勒菩薩對佛所講的這個降伏其心的法門的一個總稱贊,說依此法門去修,就可以圓滿大乘的功德。各位,要彌勒菩薩這樣稱贊,是不容易呀!由此,可見如此降伏其心的修法是何等的殊勝!

  現在我們將《金剛經》的經文及這首頌偈配合起來看:所有一切衆生之類,即是廣大心,也就是說我的發心,不是只對少數有限的衆生而發,譬如我只度中國人,這個“只度”就有了限製,就稱不上廣大心。而且不單單是指人類(下面會詳細解釋)。所以要發廣大心,是要對一切衆生,都要有這樣的發心。

  “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這句經文,簡單的說就是要這一切衆生都成佛,這才叫做第一心。四宏誓願中的衆生無邊誓願度,地藏菩薩的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都是代表了這個第一心。“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這句經文是常心。菩薩度衆生,有時爲度一個有緣的衆生,也許要花幾世的時間,所以各位想一想,要度無量無數無邊的衆生,須要多久的時間啊!有的人這樣一想,心裏怕了,就不敢發心了,這樣常心就不容易發起。各位,這個常久心和恒心,不但不容易發起,更不容易保持,這是我們學佛修行的緊要關鍵。我們讀經、研究經典、打坐、做好事、念佛、助人,一切的一切,學佛修行,都要有愚公移山和磨杵成針的精神及毅力,繼續不斷地做,毀譽不計,成敗不顧,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就這樣經常不斷的行之,這才叫做“常心”。千萬不要存著馬上會頓悟的念頭,更不要以爲自己比人聰明,可以抄短路、取巧,這些想法都不是“常”,都會在修行的時候障礙我們,使走入邪途。所以保持常心和恒心,實在非常重要。

  經文中的“實無衆生得滅度者”,彌勒菩薩稱爲“其心不顛倒”。《金剛經》的最後,佛說了一首偈: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如是觀者其心即不顛倒。我也有一首偈介紹給各位:

  權勢及財富,佳偶與子女,

  凡此皆真實,爭取並保持。

  諸作如是想的,其心即顛倒。爲什麼其心會顛倒呢?請諸位費神想一想!

  (十一)爲什麼佛列了那麼多衆生的類別?

  接著我想和各位研究“衆生”這個名詞。爲什麼佛陀在說了“一切衆生之類”之後,還詳細列出許多衆生的類別?“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有的版本最後一句分成“若非有想,若非無想”)兩句。”

  佛陀如果只說所有一切衆生之類,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不是已經夠明白了嗎?爲什麼還要列舉這麼多的類別呢?這是我的問題。

  首先我們得承認,我們是人,所以常常以人的本位作出發點,因此一提到衆生,就聯想到你我以外的所有人類叫做衆生。這原不能說不對,所有的人類都屬于衆生,都可以叫做衆生。可是反過來講,衆生這個名詞,並不只限于人類,讀過佛書的人至少曉得有六道輪回,在六道中有情感的生命,都屬于衆生,所以在天道的有情是衆生,人道、鬼道、畜生道、阿修羅道、地獄裏受苦的有情,也都是衆生。

  有的大德在解釋《金剛經》“一切衆生”時說,更深一層講,天道又可分爲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這些天界的也都是衆生。所以佛說,若有色、若無色。說修禅定修到某種程度,有所謂識無邊處天、空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這裏的有情也是衆生。因此佛列了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這種解釋也不能說不對。可是我覺得這還不是佛陀的本意。爲什麼我這樣說呢?因爲佛在講《金剛經》時,這一千二百五十大比丘,都已具有阿羅漢的資格,他們不但對于四生六道早已明白,就是禅定中的各種境界也已了然于心。所以我的淺見是,佛陀在此處要指出的一切衆生之類,不僅僅是有情的衆生,還包括了無情的衆生。

  所謂的無情,就是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沙石以及人造的飛機、汽車、電腦、房屋,一切的一切統統包括在內。因爲一定要徹底證悟,一切有爲法,包括有情無情,都如夢幻,都不真實,沒有自性,一切是空寂的,才是證入本具的空性。所以單單說有情是空寂,也即是所謂的滅度,還是不夠;要無情的現象,無情的有爲法也一切空寂,也都滅度,方才到家。但一般人,包括那時候的大比丘們,難免還因習氣未盡,偏重在有情方面而忽略了無情,所以佛陀不厭其煩的列舉了這許多類別,其中如濕生、化生、有色、無色、無想、非有想、非無想,都可以說是包括了有情與無情。

  “衆生”這個名詞,若照原義解釋,就是衆緣和合而生。衆緣就是各種因緣和合起來的現象,這和佛陀教化我們“性空緣起”的根本教義完全符合。所以佛陀並不單說一切衆生,也不說一切衆生若有情若無情,而詳細的列舉了有情無情的各種可能分類。我的淺見是,佛陀就是想引起聽法的人好好地想一下此中的涵義。希望各位大德指正。

  在這裏還得聲明一點,我這個解釋並不是說《金剛經》裏提到的衆生,都應該包括有情無情。其中也有單指有情而說的,因爲有情是衆生的一部分,所以有情可以叫做衆生,甚至于也有單指人類而說的,因爲人類也是衆生的一部分,也可以叫做衆生。但是要證入空性,則必須照見五蘊皆空,有情無情都包括在內。換句話說,一切衆生之類,都如空花夢境,都是虛妄,都不真實。所以佛說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

  修無相因,方成無相果

  在繼續研究滅度衆生前,我想先介紹一個極重要的佛教教理──修無相因,方成無相果。

  從前清朝時的讀書人,心目中最高的目標是中狀元,這個目標很單純也很明顯。現代人進了學校,目標就沒有這麼顯著。不過有許多聰明才智的年輕人,也抱著一個目標,要讀碩士、讀博士。尤其是哥哥姊姊是博士的,我也要做博士。我們學佛的也不例外,也有一個最高的目標,這個目標就是成佛。

  我們是在六道中輪回流轉的有情,要成爲悲智兩足尊的佛,就脫不了因果的自然定律。換句話說,要有成佛的果,就必須有成佛的因。而我們現在在六道之中,所能做的就是成佛的因。這個教理我將之歸納成叁句話──佛是無相的果、不著相的果,所以要成無相的果,一定要種無相的因。換句話說,要修無相的因,方能成無相的果,方能成佛。

  “相”這個字,簡而言之就是凡是一切相對的,有對待的一切,凡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所能感覺到的任何色聲香味觸的現象,及人的腦筋所想到的任何思想、觀念,可以用“有”及“無”來分別的,都是相,或者是有相。各位請注意,有相的因,只能得有相的果,所有一切有相的因,不論是善的,或是惡的,都不是成佛之因。要修無相的因,方能成無相的果,方能成佛。各位,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不是成佛,而是在阿彌陀佛的大願悲力加持之下,去修無相的因,而後方能成無相的果,方能成佛。

  各位請注意,我說要修無相的因,才能得無相的果,無相的果就是成佛的果。這幾句話是我們人類所能表達的語言。可是,如果我們一直認爲有一個無相的果可以得到,或者因今天修了一個無相的因而感到高興,這就已經不是無相,而是有相,是一種執著。

  什麼是執著呢?執著就是心中一有了“有”或“無”的相對觀念,一有了“好”或“壞”的相對觀念,這種相對觀念就是執著,就成爲有相,也就是顛倒。而我們常講“絕對”這兩個字,事實上和相對是一樣的。因爲絕對這個名詞是由相對而來,試想若沒有相對,就沒有所謂的絕對。換句話說,我們凡夫的起心動念都離不了相對的觀念。那麼,怎麼辦呢?

  各位可曾聽過“只問耕耘,不問收獲”這句成語?種田、種花、種菜等,只要你澆水施肥除草做得勤,依因果規律,自然有好的收獲。倘若拔苗助長,反而得到反效果。各位如能這樣體會,就能悟出什麼是無相之因。

  《金剛經》裏,佛陀教我們如何降伏妄心中說“所有衆生之類,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就是教我們耕耘的方法。做人如此,學佛的更要依佛陀的教導,令一切衆生皆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而心中沒有衆生的觀念,沒有我是在做善事的觀念,沒有這是一個受過我的恩惠的人的觀念。當然,更不要幫了人之後,起了後悔或懊惱之念,這才是所謂修無相之因。

  (十二)什麼叫做“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

  無余涅槃及滅度這兩句是佛教中專用的譯名。涅槃是印度…

《金剛經的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