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梵文 NIRVANA 的音譯,涅槃的意思是不生,不生也就不滅,所以不生不滅的境界叫做涅槃。我們人有煩惱,煩惱會忽然生起,也會消滅,因此煩惱不是涅槃。人的肉體會從娘胎出來,出生,會長大,會衰老,會死亡,所以人的肉體不是涅槃。
“滅度”這兩個字的意思,滅是滅其煩惱,度是度脫生死,就是不再受生死流轉。本來我覺得佛如果說“我皆令入涅槃而滅度之”,好像已經夠明白,爲什麼要再加“無余”這個形容詞呢?我的淺見是,因爲金剛會上佛陀對千二百五十大比丘講,他們都已經是達到阿羅漢的程度。阿羅漢他們的觀念是煩惱已斷,不再來受生死,所以已經達到涅槃的境界。可是他們的煩惱固然已斷,無明習氣還沒有消盡,所以還是有余。照大乘經典上來講,阿羅漢固然不再來投生,不再到人間來,但是還是有所謂的變易生死,即使是菩薩,生死也還沒有盡,所以也還有余。這阿羅漢的涅槃境界,只能說是有余涅槃,還不是無余涅槃,要到成佛的境界才是無余,因爲佛陀是在對這批阿羅漢講《金剛經》,所以著重了無余涅槃而滅度之。換句話說,是對他們講,要度一切衆生都成佛,都回歸本性,而不是要度一切衆生成阿羅漢。這就是彌勒菩薩《金剛經》頌偈的所謂的廣大心、第一心。這也是我們應發的願。我們的願力是普度一切衆生都成佛,要普度一切衆生都回歸本性。
下面的兩句“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就是彌勒菩薩頌偈中的久遠心及不顛倒心。不顛倒心是降伏妄心的金剛利器,也就是有相無相的關鍵所在。妄想心即因顛倒而起,有相即是顛倒。“所有一切衆生之類,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這叁句話,是佛陀教我們如何修因;可是還是有相的因,有能度衆生的我,有所度的衆生,還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一定要加上“實無衆生得滅度者”,才是無相的因。各位,不但我們應該要這樣修,就是成了佛,也是實無衆生得滅度。《金剛經》中佛不是說“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衆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若有衆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衆生、壽者。”
(十叁)既然實無衆生得滅度者,爲什麼佛又叫我們去度無量無邊的衆生呢?
爲什麼《金剛經》中,佛說實無衆生得滅度,而還要我們去度無量無數無邊的衆生呢?我希望各位不會和我有同樣的疑問。因爲我這個問題,是標准的凡夫之見,是妄想心,是顛倒心,是分別心,是比較心,是計較心,是所以成爲凡夫而不能解脫的原因。也就是著相,著我、人、衆生、壽者等相,一切的毛病都由此而生。
如果各位對上面所研究的“所有衆生之類,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這段經文,已經握住重心,現在這個疑問就不會産生。
爲什麼我這樣講呢?讓我從叁個角度來研究:
第一,經文明明說“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又在《金剛經》的下半部佛說“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請注意“如是”及“已”,換句話說,證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是在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之後。
第二,我們講衆生本空,是理解不是實證,如果你真實證衆生本空,則我是衆生,我也本空。換句話說您已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還問什麼爲什麼佛叫我們度衆生呢?
第叁,現在雖然滿目皆是衆生,你若不去滅度它,這個幻象老是存在,就造成生死流轉。要滅度它,要從幻象中透過而見其本體,則本體本空。所以在夢中不覺夢境是幻空,一定要醒後,方知是夢,是虛妄,是不實,滅度也是這個道理,所以雖然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你還是要滅度無量無邊衆生。
依緣起性空立義
衆生本空,是佛法中的基本教理之一。衆生本空,可以從性空緣起的道理來解說,也可以從現代科學的知識來作譬喻得解。
我們先來研究緣起性空。要研究緣起性空,當先從諸法緣生講起。佛陀親證的真理,肯定了知世界上的一切現象和知識觀念,都是由各種因緣集合而生起或形成。如果你們懷疑世界上的一切東西都是由因緣集合而生的,不妨隨時隨地盡量去想它,看能否找出一種現象,它不是由任何因緣集合而生起,它是本來就存在,是永遠不變,永遠不變壞和滅亡,你可以將這種思維作爲一種功課,看看有沒有這種不由因緣生的現象,這種功課對你有很大幫助,唯有你自己想通了,才能堅定你的信心。
所謂緣起,就是宇宙一切萬物,如一件東西、一種現象、一種思想等,全是因若幹種的因緣聚合而生起,在人的心目中顯現出來,當這種因緣有所改變時,這些也隨之改變;當種種因緣消散時,這些也消失了。緣聚則生,緣散則滅,就叫做緣起。一切衆生,不論是有情無情,都是緣起的現象。
現在,我們要問,緣起的現象是如何發生的?一切衆生萬物萬象都顯現在虛空之中,爲什麼在虛空之中,會有這種種現象的生起和消滅呢?第一個答案各位一定會說,這很簡單,因爲虛空是空的,所以能含萬物,如果虛空是堅實的,就不能有萬物的生起和變動了。這個答案很對,因爲虛空是空的。
萬物是不是固定不變的呢?這是我的第二個問題。萬物如果是固定不變的話,盡管虛空是空的,萬物仍舊不變。白雲不會變形,人也不能走動,不能長大,甚至不可能生出來,所以萬物也是可變的。
虛空是空,萬物能變,那麼我們的第叁個問題是:什麼東西或力量使萬物在虛空中變動?人推車,車會動,這是人推的力量;火煮水,水能沸,這是火生熱的力量。花的種子埋在土裏,經過陽光水份的培養,種子會發芽,會長大,會開花,這是種子的因,加上泥土中的養份,水及陽光等力量而開花,這些不同的力量,佛法中都稱之爲“緣”。
以上所講都是以物質爲對象,車動,水沸,花開,這些都是人所能看到的,我們的結論是:虛空是空,萬物能變,所以歸納出緣起的真理。
現在,我們進一步來研究人的思想觀念,是否也是緣起的呢?我們常聽人說,某某人是受了孔孟學術思想的影響,或者說某某人是受了貝多芬音樂的感動。這個孔孟思想、貝多芬音樂就是緣,受影響、被感動即是緣起。有緣起就證明人的思想觀念,不是一生出來就固定不變的,它也像萬物萬象一樣能變。萬物在虛空中變,我們說因爲虛空是空的,所以萬物能變。那麼思想觀念是在什麼地方變呢?佛陀說:思想觀念是在你的本性中變。本性有如虛空,它是空的;正因爲是空的,所以思想觀念能在本性中生起、改變、消滅。
現在,我們再進一步問,虛空這個概念是不是也是緣起呢?如果沒有萬物,也就無所謂虛空。虛空在人的心目中,能大能小,它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所以虛空是人的一種觀念,它也是緣起。
從這裏我們得到一個結論:這個結論是本性是空的,由于各種不同的因緣在人的心中顯現虛空、萬物、萬象及思想觀念,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宇宙及人生。
禅宗六祖惠能在聽五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大徹大悟,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自性本自清淨,即是“性空”;自性能生萬法,即是“緣起”。所以六祖開悟時所說的這兩句話,實在是性空緣起的實證注解。也說明了衆生本空,但並不是說衆生是沒有的。衆生即是六祖說的萬法。衆生或萬法都在本性中顯現,這有如萬影都在一面明亮的鏡中顯現是一樣的。說本性是空,也等于說鏡子是空,因爲鏡子是空的,所以各種影子都能在鏡中顯現,也因爲本性是空,所以萬法能在本性中顯現。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佛陀在《金剛經》中所講的“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衆生既然都是緣起,有如鏡中的影子。所謂滅度也是緣起的一種現象,並不實有。有衆生得滅度或者我在滅度衆生,也都是緣起的現象或觀念,也是虛妄不實的。因此推論到最後,實在沒有所謂的衆生得滅度,既然沒有實有的衆生,也沒有衆生得滅度的一種現象。凡所有實有的觀念,都是我們的五官給我們的虛妄的影像,所以我們說衆生本空。
衆生本空,以現代譬喻得解
以上是依據緣起性空的佛法理論來解釋衆生本空,現在我們再以現代科學來舉例說明衆生本空。不過我得聲明,這個說法,只能說是我個人的經驗,提供各位參考。我個人覺得以現代科學作譬喻來體會,要比引經據典似乎更容易了解,因爲這種現代科學知識是現代人所特有,古代並沒有。佛陀在妙法蓮華經中說,一切智者,要以譬喻得解。譬喻就是說要用這個時代所能懂的例子來作比較,這就像如果我們對美國人講在河中淘米,他們決不能得解一樣。所以這也是身爲現代人的福報。
從另一個角度來研究,我想先請問各位,如果你和一位朋友在美術館欣賞同一幅畫,你和你的朋友所看到的,是否完全一樣呢?假如你的視力是正常的,而你的朋友有高度的近視眼,現在請他拿掉他的眼鏡,再請他看這幅名畫,那麼你們兩位看到的是否完全一樣呢?如果你再換上一付用放大鏡或顯微鏡做的眼鏡,那麼在你們兩人的眼中,這一幅畫是否完全一樣呢?這說明了每一個人所看出去的世界並不是完全相同的。不過我們的眼睛的構造是差不多相同,所以即使有小小的不同,並不會妨礙我們的日常生活。
一個色盲的人就沒有這麼簡單了。一個生下來就瞎了眼的人,可就不能了解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看出去的世界。你不妨找一位天生的瞎子,向他解說什麼是你看到的,例如天上的飛機,或者早上海邊的朝陽等,看他能不能懂。
這些例子只是說明我們所看出去的東西,並不可靠,但並不表示這些東西是虛妄不實,或者是本性是空的。爲什麼呢?因爲我們自己也是虛妄不實世界中的一份子,時時受我們的眼睛、耳朵等影響,而不能看到宇宙真相。那麼怎樣才能不受眼…
《金剛經的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