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的研究▪P10

  ..續本文上一頁睛和耳朵的影響呢?數千年來,不少宗教所教的禅定,其目的就是在減少因受眼耳等所受旳影響,而造成不實的印象。

  禅定的要點,是先得把你腦子裏裝滿不真實的印象、思想和觀念都空掉,這好比你要裝東西到一個瓶子裏,你得先把瓶子裏原有的東西都倒幹淨,瓶子空了才能裝東西。禅定也是如此。禅定和裝瓶子不同之處,在于修禅定的瓶子空了之後,並不另外再裝東西進去,而這個瓶中會自然散發一股香氣。什麼香氣呢?就是譬喻你本具的智慧。這種禅定的修習,在佛法中稱爲止觀。也就是妄心降伏,本性自顯,或者明心見性。

  可是我們還沒有這種禅定工夫,妄心未降伏,本性也未顯露,怎麼辦呢?這裏提供一個以科學智識作譬喻來做觀想,隨時隨處持之以恒,不斷地觀想,慢慢的,妄想心自會減輕,這和一心念佛使妄心沒有機會生起來,是同一道理的。

  怎麼觀想呢?先觀想所有的東西都是“能”。這個“能”只是人類用來表示一種概念的名詞,英文稱它爲 ENERGY,這也是人定的一種名詞,至今尚無法嚴格地下定義說明 ENERGY 究竟是什麼?或者“能”究竟是什麼?

  在愛因斯坦以前,科學家說世界上的一切,可以分爲兩大類:一是物質,二是能。物質之間可以互相變換,譬如水可以變冰,冰也可以變水;能之間也可以互相變化,如電可以變光、變熱,光熱也可以變作電。可是物質和能是兩件基本原素,不能互相變換。一直到愛因斯坦用數學計算,發現物質和能也可以互相變換,這就是著名的 E=mc↑2方程式。最初很少人相信這個說法,直到原子彈(物質)爆發後(變作大量的熱和光),再也沒有人懷疑物質也是能的理論。如此一來,宇宙間的一切,都是“能”在各種不同的條件之下變現出來的現象。

  現在我們將這個觀念先肯定下來,然後再練習觀想。以我個人的經驗,開始時先觀想簡單的物質(即無情的衆生),這樣較易下手。例如從水開始觀想:先拿一杯水,先透過水的外形,想水是H2O,是二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結合而成。再想這種原子都是能,想想什麼是能?能是不可捉摸,看不見,也沒有聲音,我們叫它能。再看這只杯子,也是許多原子組合而成,原來杯子也是能的變現,如此透視觀察下去,在你的眼睛前,這還是一只裝滿水的杯子,可是在你的觀念中,這全是不可捉摸的能,已經無形無相了。等你把簡單的物件觀想純熟了,就可逐漸透視比較複雜的東西。試試看,拿一只小狗來透視,觀想它的毛、皮、肉、血、骨等,你會發覺這些都是各種原子組織起來的,這些都是能。狗的叫聲也是能,它能跑、能跳也是能。而你手裏抱著的仍是同一只小狗,但是在你的透視之下,已完全變了不可捉摸,無形無相的能。

  各位請自己試試看,你也可以透視自己最喜歡的東西,或自己最討厭的東西,而不論是你最喜歡或最討厭的,都是能,二無區別,這就是利用現代知識,使你能透視和觀想宇宙的真相,如此不斷地觀想,你可以得到一個結論,不論是有情或者無情的衆生,其本性都是能,都不可捉摸,都是無形無相,這就是宇宙的真相。

  經過這一連串的觀想透視之後,如果我們將“能”字換成“空”字,又有什麼不同呢?這還不都是人定的名詞而已,這就變成衆生本空,但在人的眼睛之中,衆生依然遍地皆是。由此觀之,佛理如能通達,觀想如能成就,雖然可以在理解上減輕煩惱和執著,但還不是實證的。甚至于還未達到阿羅漢的能空掉肉體的我的程度,或大菩薩的能變化如意的境地。換句話說,我們理解了衆生本空,是可以減輕精神上的痛苦,但還是凡夫,不能消除肉體上的痛苦。人有傷還是會痛,有病還是會苦。這個認識非常重要,所以了解衆生本空是修慧;要減除現世的苦痛,就必須消除以往的業障,就必須修福。也就是說在你還未實證之前,因果的自然法則還是控製著你,唯有修福,才能消業除苦。單單了解業是空的,苦是虛妄的,雖然是正知正見,但還是不夠的。佛陀在《金剛經》中並不先說實無衆生得滅度者,而先強調一切衆生之類,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滅度無量衆生就是修福。而且佛陀接下去又說:“複次,須菩提,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布施也是修福。

  我們所謂知識份子的,往往喜歡修慧,而忽略了修福,這實在是我們的弱點。我們千萬不可以爲自己經論已通,辯才無礙就夠了,這種人往往會業障叢生,不是做事不順手就是多病多痛。因爲過去無數世來的宿業積怨沒有減輕消除,就成爲有慧缺福。這正像那位阿羅漢所說的“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如果各位有了這種感覺,就應該力行積福,以求平衡。由此可看出平日福慧雙修是最妥當的修法。

  (十四)什麼是“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

  什麼叫做“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布施這個名詞聽起來很普通,凡是稍稍接觸佛教的朋友,就知道要布施,向佛寺捐錢、供養法師都是布施,但這只是布施的一小部份。布施的意義,事實上非常廣。大體而言,佛教提倡的布施可以分爲財施、法施及無畏施叁種。進一步則可分爲著相布施或住相布施,及不著相或不住相布施。

  依彌勒菩薩的說法“檀義攝于六”。這個檀是梵文布施的譯音,所以檀就是布施。彌勒菩薩說,布施的含義包括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所以說攝于六。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布施在佛法中是一種極重要的法們,也是極重要的修福法門。因此我想多舉些例子,使這個法門在各位心中逐漸培養純熟,進而隨時隨地若無其事的行布施。這就近乎佛說的“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了。

  財施、法施、無畏施

  一、財施

  財施是將你有的資産,包括金錢與其他的物品,舍捐出去,令人得益。從佛法觀點而言,你勸人行財施,或者贊歎他人財施,“隨喜”,這兩種福報也一樣大。現在我舉幾個例子,如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是財施,因爲佛法僧能使人得到智慧,得到安慰,離苦得樂。再如捐款給慈善機構、孤兒院、養老院、醫院、佛寺、教堂、圖書館、學校等也是財施,都能令人得益。講到這裏也許有人會問,我那裏有那麼多的錢財可以到處布施?不錯,要知道舍本來是不容易的,唯其難舍能舍,福報才大。同理,在學校讀書,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得好分數的,只有勤學肯讀的學生才能得高分。可是如果財施太勉強,而引起後悔煩惱,就譬如讀書如果太苦讀,將身體弄壞了,則有失中道,這並不是佛教所倡導的。以我個人的經驗,能多接近善知識,試觀想衆生本空,都能使你習慣行于財施。

  二、法施

  法施嚴格來講,是要將宇宙真理,佛法裏所謂的正知正見,介紹給人。廣而言之,如助人有機會聽到、談到或看到正知正見的佛書,又如你義務幫忙使法會辦得圓滿,參加的人法喜充滿,也都算是法施。所以法施並不一定要自己精通佛理之後才能做,你替佛教團體流通佛書,幫助正知正見的善知識弘揚佛法,也是法施。再進一步言,教師使學生得到良好的教育;醫生護士爲人講解醫學常識,傳授身體的保健;社會服務者給人以適時的安慰,提出善意的建議,使人內心得到甯靜,使家庭和諧,社會安甯,凡此種種的教授宣揚令人得益,雖說有程度深淺的不同,但都可以說是法施。

  叁、無畏施

  凡是以大悲心助人或其他衆生,如畜生野獸等,減少消除其恐怖、憂慮、苦難的都屬于無畏施。所以一般而論,醫生、護士、律師、警察都是施無畏者。

  各位要知道父母對子女也是施無畏的,而子女對年高需人照料的父母,也很多有極好的施無畏的表現。

  以上所講的是佛教所提倡的叁種基本布施,但上面所舉的例子大都是著相的布施,所以還不能算是“于法應無所住而行布施”的布施。“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的布施是不著相布施或不住相布施。不過在未談不住相布施之前,我想先將彌勒菩薩對布施的看法介紹給各位。彌勒菩薩在他的《金剛經》頌偈中說了這麼一首偈:

  檀義攝于六 資生無畏法

  此中一二叁 名爲修行住

  第一句“檀義攝于六”中的檀是梵文 DANA 的音譯,其意爲布施。“檀義攝于六”說明布施的含義是攝,攝就是攝受包含,攝于六就是包含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六種。如何攝呢?偈中的第二和第叁句說“資生無畏法,此中一二叁”。資生無畏法是叁個名詞。資是資産,資生就是供給衆生物質的需要,使其不感缺乏,所以資生就是財施,無畏是無畏施,法是法施,所以資生無畏法就是財施、無畏施、法施叁種布施。

  “此中一二叁”是說明財施、無畏施、法施是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這六種法門是相互攝受的。這六種法門中的第一種,布施可以攝資生(即財施),所以是一對一。持戒和忍辱也很清楚,一個人如果持戒嚴謹,能忍辱,則不會惱害衆生,也不可能使衆生起恐怖心,可使衆生減少畏懼,這等于檀義中的第二種無畏,所以六種之中的持戒及忍辱和資生無畏法中的第二種無畏是相攝的,因此二對二。助人精進修持習禅及教授般若等大乘教義,令生智慧,就等于, , , 法施;所以六種之中的精進、禅定、般若叁種即和資生無畏法中的第叁種法相攝,叁對叁。因此一對一、二對二、叁對叁,偈中簡說爲“此中一、二、叁”。偈的第四句“名爲修行住”,是彌勒菩薩的結論,就是說檀是我們應該努力修行的法門。

  再用另外一個方法來說明布施可以含攝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等六種方門。布施是舍,舍你喜愛的東西使人得益。持戒是舍,舍貪舍嗔。忍辱是舍,舍嗔。精進是舍,舍懈怠。禅定也是舍,舍去散亂和昏沈。般若當然也是舍,舍癡、舍執著、舍著有著空,也可以說舍兩邊,舍相對。所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都是舍,也就是說將布施的意義發揮到極端,可說是包括了一切大乘的精髓。…

《金剛經的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