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波羅蜜多
以上我們雖然討論了很多有關布施的意義,但實際上尚未談到佛陀在《金剛經》中所教的“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中的布施。換句話說,我只講了布施,但還不是布施波羅蜜多,以上我所講的還是著相或住相的布施。
現在讓我來舉一個例子:譬如我現在在紐約僑聲廣播電臺講“《金剛經》的研究”,雖然也可以說是法施或布施,但是我心中有一個我在講,有聽衆在聽,有我是在講“《金剛經》的研究”的念頭,我某個時候開始講,十五分鍾之後要停止,這著了我、人、衆生、壽者四相。有時我還會生起我的國語口音准不准?或者會不會講得太深了?甚至會想到底有多少人在聽?諸如此類都叫住于相或者著相。所以我講《金剛經》雖然是布施,但並不是《金剛經》中的“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中的布施波羅蜜多。
簡而言之,“波羅蜜多”是到達彼岸,也就是已渡過了生死苦海而到達彼岸。而著相的布施所得的果,自然是著相的果。什麼是著相的果呢?就是還在六道輪回中的果,可能是升天,可能是下世富貴如意,這種布施所得到的果是生死果,尚未解脫,還有墮落的可能,這並非佛陀教導我們的究竟目的。因此佛在《金剛經》中強調“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也就是所謂的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的布施。色聲香味觸法都是相,所以概括地講,佛陀所強調的是要我們學不住相布施。那麼要如何才算是不住相布施呢?
第一,我們要弄清楚,不住相布施並不是說沒有相,或者不行布施,你還是要努力的行于布施,行布施就一定有相,這個關鍵在不著或者不住。要對相不著,對相不住。什麼叫著或住呢?你只要記得一個簡單的原則,凡是有分別、有相對的觀念,就是有住有著。
舉目望去,到處都是相,如果你覺得這個相好看,那個相不好看,那麼一有了分別就是著了相。如果你覺得這個比那個值錢,一有了相對的比較也是著相。因此,如果你說你所做的任何好事都是爲了子孫好,讓子孫有福報,這不但有人我之分,而且有好壞相對的比較,所以也是著相。還有一點我要強調的,如果你說我心中空空如也,什麼都沒有,這樣你也著了相,著了空相啊!這個著有和著空雖然很難懂,但非常重要。
普通我們講著相,大都指著「有”而講,譬如善惡、好壞、多少、都指著「有”。著「有”還有辦法補救,如果著了“空”就麻煩了。現在我們來談談什麼是空:有的人一講到空,就認爲什麼都沒有,都是空的,既然什麼都沒有,就不必在乎,變成消極或隨心所欲的做起壞事來,殺人放火等。可是他忘了,雖然說是什麼都沒有,他這個我還存在,因果還是控製著他呀!所以六祖說:“這等人不足與語。”佛經中也說:“甯可著有如須彌山,不可著空如芥子許。”所以我們研究佛法,特別是研究般若,一定要先明白佛經裏所說的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我們所感覺到的相,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刹那在變,非永恒存在的,是不可捉摸,因而給它一個名詞,中文譯成“空”。
《金剛經》中佛陀說的不住相布施,不是空無所有,不是沒有相,不是叫你不要行布施,而是要你更積極的行不著相的布施,不要對布施時的相起分別心或計較心。
第二,我們不可否認,既然得生爲人,不可避免的帶來以往無數世的習氣和業緣,這種習氣不可能一下子會改變。多世的業緣,深深地影響著我們今世的遭遇,這些都不是讀幾本經、燒多少香、拜多少佛、打多少坐所能一下子改變或消除的。所以要立刻能不住不著,或者對事對境不起分別心,或不起相對的比較觀念,這些都是不切實際的想法。禅宗裏所謂的頓悟,也是修了多少世而得,並非有一位超人,他可以運用他的神通,將你點石成金,凡事都得靠自己努力才行。佛陀在《金剛經》中所教的“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是要腳踏實地,痛下功夫。在此願將個人的兩點淺見提供諸位參考,請各位指教:
一、學佛修行要有正確的方向。依佛陀在《金剛經》中所指示“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衆生”,這是以廣大心發大願。如何滅度一切衆生呢?“布施”,盡一切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念念不忘布施,行布施,將布施和你的日常生活打成一片,如此以長心行大行,《金剛經》中所講的大願大行,實在是大悲世尊給我們最明確的指示。所以能依此方向行之,你就不會走錯方向。
二、要有耐心。要存久遠心,不要急于求有所得,或求一切順利。逆境有時是不可避免的,逆境來時不要怨天尤人或怨佛菩薩不保佑,要多念《金剛經》、藥師經、地藏經等,而將功德回向給過去世及現在世的怨家親友,以一切衆生爲對象,將“我”的觀念逐漸淡去。
講到這裏,有人會問:“你所講的全都是著相的行爲!”是的,現在我舉一個例子,假如你是年輕力壯健步如飛的人,在你家裏客廳散步,請問,你有沒有想過這樣走會不會跌倒?應不應該扶桌邊或者扶牆走?我能不能將背伸得直?我想你的答案是一定不會的,你根本不會去想它。在這同時,客廳裏還有一位二歲的孩子,半爬半走的正在學走路,他一會兒扶桌子,一會兒扶椅子,轉眼間又在地上爬。看到這種情形,你自會想,唉!我兩歲的時候不也是這樣走的嗎?這就是于法有住和無所住的區別。如何方能學“于法應無所住而行于布施”,相信各位已經得到答案了。
(十五)爲什麼佛要問“虛空可思量不?”
《金剛經》中佛說“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接著佛又問須菩提:“東方虛空可思量不?”“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各位有沒有想到過佛爲什麼要問這兩個問題?對于福德不可思量這句話,佛不是已說得夠明白了嗎,爲什麼又要問須菩提東方虛空可思量不呢?
這兩句話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在強調不可思量,所以須菩提答了“不也!”之後,佛說:“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可是我覺得意未盡于斯。
一、第一個實驗──虛空觀
現在我想請各位作一個實驗,我不曉得各位現在是在什麼地方?可能在房間裏,也可能在室外。我現在問:“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你且向東方看,我好像聽到不少回答,有的說我看到東方,東方是牆壁,有的說東方挂著一幅畫,有的說東方窗外有一棵樹,有的說東方滿天是烏雲,或者東方我看見一輪明月,或者朝日初升……好像沒有人說看到虛空。各位你明白了沒有?這就是著相。你的心止住在牆壁、在畫、在明月……你就著了相。好吧!請你現在將眼晴閉起來,將全身放松,愈松愈好,將你的心一直向東方沖出去,什麼東西都擋不住,你一直向東方沖,沖向了無止境的東方,現在怎麼樣了?你還著什麼相嗎?你說“不著了!”不對,你還是著相!
在禅宗的教法裏,講到此處就不該再講了,要讓聽的人自己去找答案,爲什麼我還著相?著的是什麼?不過我沒有資格作禅師,我至少要給各位一個答案。各位,你著了東方之相,你有一個向東方看的觀念在你的心上,對不對?也因此佛陀在《金剛經》中接下去又問:“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現在你再試試看,仍然是閉著眼睛,放松身心,將你的心向四面八方的擴大開去,這可並不容易啊!你試試看。從前陳健民老居士喜歡用一個圓氣球作譬喻,他說:“好比你是在氣球的中心,觀想將這個氣球向四面八方盡量擴大,大,大,一直擴大,這個氣球就越來越大”,你能作這樣的觀想嗎?試試看,訓練一段時日,等你覺得沒有這種困難時,再觀想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的虛空不可思量,慢慢的將眼睛睜開一些,但不要讓眼前的東西阻擋你的觀想,視若無睹的,仍然觀想無邊無際的虛空,不可思量。現在再眼晴開一些,一直到你的眼睛全開,而眼前靜止物不能牽動你的觀想時,開始放一些有規律運動東西在你眼前,如有秒針的鍾,試試看它會不會影響你的觀想。這時可能滴答滴答的聲音會影響你,但你不要去理它,你的心仍在無邊無際四面八方的虛空不可思量。等到這樣的觀想有把握了,你可以考驗一下,坐在電視機前,將電視一開,試試看你的心是不是仍在虛空不可思量上,若沒跟著電視畫面的表情走,你的功夫就很不錯了。
大悲世尊問虛空可思量不,其實是在指示我們,如何訓練自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實在是一個很好的禅定觀想法門。這是我介紹給各位的第一個方法,這個方法能使你的心境擴大,執著減少。倘若你能再配以諸法因緣生的教理,體會諸法當體即空,則在觀想虛空時就不必特意的超越你眼前的一切事物,沒有任何事物可以阻礙你的觀想,因爲它們都是因緣聚合而生,緣聚緣滅,並非實有,當體即空,這就合乎大乘佛法的修持。爲容易記得起見,我給這種實驗一個名詞,叫“虛空觀”。
二、第二個實驗──原子觀
原子觀又稱原子能觀,是我介紹給各位的第二種方法。上面所談的虛空觀,是觀想虛空,觀想一切物質衆緣和合當體即空,主要是對治我們執著物質習氣的方法。原子觀則是將各種複雜的表相,用分析的方法,將之還原至基本因素,這種方法主要是對治我們執著情緒的習氣。
我先舉一個例子,各位可以看出人的情緒因何而生?現在請各位開始想像。我們有叁樣東西,一只純金的結婚戒指,一個金鑄的十字架,一塊十兩重的黃金。各位一定同意,看到這叁件東西的人,會因人而異而産生各種不同的情緒。新婚熱戀的少年夫妻和結婚多年又經常吵架的夫妻,對他們結婚戒指的印象,可以說完全不同。年輕的一對會對他們的結婚戒指十分珍惜,可是吵架的一對,就可能産生厭惡的心情。虔誠的基督徒和回教徒,看到一具金鑄的十字架,他們所産生的反應又是天地之差。基督徒可以膜拜再叁,而回教徒卻回憶起在學校讀過十字軍的殘暴。至于那塊十兩重的黃金,大部份的人看了都會喜歡,但也有視若無睹的。結婚戒指、十字架…
《金剛經的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