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黃金在佛法中都叫做相,這種表面上顯現出來的相,在不同的人的心目中會産生不同的情緒,這種情緒可以十分不同,珍惜、厭惡、崇敬、嗔恨。爲什麼我說它們是表面上顯現出來的相呢?因爲它們全是純金製成,如果上面這些人只看到了金子,而不看見戒子,十字架等相,則可以皆大歡喜,不會産生複雜的情緒,各位說對不對?
現在我再舉一個例子,我這裏有叁堆東西,一堆是黃金,一堆是泥土,另外一堆是狗糞。各位看了印象如何?大部份的人都會說喜歡黃金,泥土呢無所謂,狗糞厭惡遠而避之。現在各位已經明白,這也是不同的相所引起的不同情緒。若以現代科學常識來分析,黃金、泥土、狗糞都是原子所組成,如果你看它們都是原子,那麼這些東西在你心裏又有什麼不同,有什麼喜不喜歡,討不討厭的?世界上所有的東西包括你我在內,都是原子組成的,既然全是原子又有什麼區別呢?
在二十世紀初期,原子是宇宙間最小的因素,小到不能再分,它好像是一個實體的單位,直到近百年來,由于核子能的發現,才知原子也是人假定的能的一種表相而已,其實這些都是“能”,因種種因緣而顯現出來的表相,更因爲這種變化多端的表相,而生出複雜的人類情緒,造成社會的喜怒哀樂。依佛法講,業報因果,生死輪回,無不由此而生,實則都是能的變化,並無實質,包括能在內,都是我們人類定出來的假名,爲了說話方便起見,我們稱它是能,稱它是原子,稱它是狗糞,稱它是泥土,稱它是黃金,稱你叫我。
現在我們來看《金剛經》中佛陀說的兩句話:“須菩提,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世界,如來說非世界,是名世界。”在佛陀的時代,一般人都認爲微塵是世界上最小的物質,而世界是最大的。可是佛並沒有肯定微塵是最小,世界是最大。佛說微塵不過是顯現在人心目中的一種幻象而已,而人類給它一個名詞是名微塵。所以說即非微塵,是名微塵;同理,世界也不過是顯現在人心目中的一種幻象,人給它一個名詞叫世界,所以說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在微塵與世界之間,包括了無數無量的物質,有情無情的衆生,又有那一種不是“即非”與“是名”呢?
佛陀是一位既慈悲又有智慧的老師,他總是講一般人聽得懂的譬喻,如果佛生在今天,很可能他會說原子非原子是名原子,宇宙非宇宙是名宇宙,而不用微塵和世界來作譬喻了,名稱是改了,但道理還是一樣的。這就是我介紹給諸位的原子觀。
我們以X即非X是名X的公式,應用在一切有情無情的衆生上,X還有什麼相可著可住呢?話雖如此,可是各位不要忘了,不住相並不是沒有相,不住相也不是不布施。在虛空觀、原子觀的心情中廣行布施波羅蜜多,這就叫“如所教住”。
以上我花了很多的時間,和各位研究佛陀在《金剛經》開始時答覆須菩提的兩小段經文。佛說“所有一切衆生之類,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是佛陀教我們要以廣大心發大願;“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是衆生當體即空的般若大智;“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是成佛之因的無相大行。這大願大智大行就是諸菩薩和大菩薩們所走的菩提正路。我們若能以這幾句話作爲修行做人的指針,則不論修何種法門,禅淨顯密,視各人宿根因緣,都會成就,這就是我加強解釋的原因。
依我個人的淺見,《金剛經》到“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這段時,佛陀已經答覆了須菩提的問題,展示了一般人應學的修行途徑,可以說已告一段落了。經文自此之後,都是佛陀在解答須菩提心中的疑問,這些疑問大部份都是須菩提才一轉念,佛陀已經知道,遂以反問須菩提的方式,使他領悟而講出答案,因爲須菩提心中的念頭,結經的大德沒法在經中記錄下來,所以《金剛經》的經文給讀者有很多段落和不相連貫的印象。其實自始至終,《金剛經》都是以須菩提的心念爲貫串,並且須菩提的心念是逐步深入,所以這部經文也是逐層推進,此所以通理法師在《金剛經新眼疏》中有信、解、修、證的次第之分,而明朝憨山大師著的《金剛決疑》,列舉須菩提心中的叁十個疑問,更是與其他注解不同,值得各位參考。
(十六)爲什麼佛要問“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佛陀在說“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後,接著即問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佛陀爲什麼會問這個問題?身相究是指什麼?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得先說明一下,在大乘佛法中有法身佛、報身佛、應身佛(或應化身佛),所謂佛的叁身的說法。這種說法,原是爲了使我們凡夫容易了解的方便說法。法身佛是佛的本體或本性,是無始無終,不生不滅,遍一切處,沒有形相,也就是沒有身相,在《金剛經》中稱爲如來。報身佛是爲應大菩薩們的機,在法身佛本體中顯現出來,是具足萬德莊嚴的身相,譬如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是報身佛。應身佛是爲了度化有緣衆生,在法身佛本體中顯現出來的身相,通常佛經中說的佛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指的就是應身佛的身相莊嚴。我們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即是應身佛。所以報身佛、應身佛都有身相,可是法身如來並無身相。
接著我們來看爲什麼佛要問須菩提,“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上文佛陀教我們要無住相布施,無住相包括了要不住布施的對象的相。衆生是布施的對象,不住衆生相對這批聽法的大比丘來講是可以理解的。可是供養佛陀也是布施,所以佛也是布施的對象,佛是他們最尊敬信賴的;每天在一起,不但對佛的莊嚴威儀印象深刻,而且常常以佛的一舉一動作爲模範,對他們來講這是身相俨然,千真萬確,而現在佛是不是要他們連這個佛相也不住呢?這是須菩提代表這批大比丘在心中所生起的疑。佛陀知道得很清楚,所以反問須菩提說:須菩提啊!你以爲你們目前所看到的佛的身相,是不生不滅遍一切處的佛本性法身如來嗎?須菩提也許本來已明白,也許是經佛一問即刻領悟,知道身相是瞬間在變,緣聚則生,是有生有滅的,自然不能即是法身如來,所以他答“不也,世尊”。爲什麼他會這樣回答呢?須菩提自己解釋,是因如來所說的身相,只不過是一個名稱而已,並不是實有一個不變的身相。
佛陀接著說了兩句很重要的話,第一句是:“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也就是佛對須菩提說:你說身相只不過是一個名字,並非實有,而是虛妄的,這是對的。不僅身相如此,連世界上其他所有的一切相都是如此,都不是實有,都是虛妄的。凡是可以稱爲相的,都是在本性中因因緣聚合而顯現出來,都是虛妄。
第二句佛更進一步地說:“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其意爲:須菩提啊!你說這個身相不是法身如來,其實並不是完全對的。這好像水波是由水而有的,這個你們所見到的佛的身相,也是從如來法身中因和你們相應的緣而顯現出來的相,所以如果明白了所有的相都是虛妄,都是非相,不要執著在任何相上,則你們所看到的佛身就是法身如來。譬如見波就是見水,就是見H2O,就是見原子,就是見“能”。不但佛身如是,其他所有的一切相都是如此,若能將所有的相都以此觀之,則見法身如來。這更深一層的道理,連須菩提也覺太深,怎能令人聽聞而起真實信心呢?于是他又問佛陀說:“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陀答須菩提說:不可如是說,即使是佛滅之後很久,還是會有持戒修福的人,對這個真理産生信心的。
“持戒修福”這四個字希望各位要常存于心。我們已離佛住世時代久遠,現在能有緣聽聞《金剛經》,過去一定是積了許多持戒修福的因,而今要使以往的善因不會浪費,就更應持戒修福,積極地儲存持戒修福的善因,使自己對《金剛經》的經義,即使是一句一義生起實信,或者僅僅是一念的淨信,都是很好的。
佛在經中接著說:“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我們得有緣接觸《金剛經》,相信一定也已在很多佛所種了善根,現在是在本師釋迦牟尼佛所,生而爲人,千萬不要錯過種善根的良機。世上有千千萬萬過去種了很多善根福報的人,今世濫用福報,這實在太可惜了!所以各位千萬抱定宗旨,有善必做,善根積得愈厚,對你愈好,決不吃虧。
佛陀又說,當知是人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這也可以用來考驗及警惕我們自己,就是說生起的實信是要和本性相應,也就是說從本性中流露出來的真實信心,才是清淨心,才是實信。而清淨心就是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的心。
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各家注解中講得很多,各位可以參考。法相及非法相的意義,我想作一簡單的說明。
一切具體的形相和思想觀念或各種道理、法則見諸條文或行動的都叫法相。其實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也是法相,因爲我、人、衆生、壽者都是法,所以《金剛經》中有時只提法相,其實這個法相已包含了我、人、衆生、壽者四相。再進一步來講,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謂的空,其實也是法,因爲它也是一種緣起的觀念,是和“有”相對而成立的觀念,所以法相也可以包括空相,空無所有的空相。
什麼是非法相呢?按世間法來說,非法就是不合法,非法相等于犯法,可是在金剛法會中,佛陀說法的主要對象是大比丘們,照理已不須再和他們講世間法,因此《金剛經》中的非法,並不是僅指不如法或不合法,而是進一步的指沒有法。法是宇宙間的一切現象,沒有法就等于什麼都沒有,等于空。講到這裏,各位也許會想,既然非法即是空,那麼鸠摩羅什大師爲什麼不稱它爲空相,而稱它爲非法相呢?我個人的淺見,覺得鸠摩羅什大師是爲了要避免學人將日常生活中,空無所有的空,和本性真空但能生萬物的空混雜而生誤解,也因此整部《金剛經》中,各位可曾注意到,大師並沒用一個“空”字。…
《金剛經的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