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說虛空,但不是空無所有的空,他譯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等于心經中的五蘊皆空,諸法空相,但是他並沒譯成“凡所有相皆空”。因爲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空的觀念是一種斷滅相,是一種虛妄觀念。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可取著,是無法相、無非法相中的“無”字的注解。在大乘佛法中各位常聽到我空、法空、空空這句話。我空、法空就是無法相,空空就是無非法相,都不可取著。所以這段經文在說明了這種對《金剛經》能一念生起淨信的人,他們不但無我、人、衆生、壽者四相,而且對法相、非法相也不取、不著、不住。
爲了使各位對取、著、住這叁個名詞有較深刻的印象,我再舉一個簡單的譬喻。現在請各位觀想自己在街上走,忽然你注意到路旁站著一個人,注視之下你發覺這個人是一位異性而且長得很好看,你走了幾步之後,竟忍不住地又回頭去看幾眼。
我想各位看了這個譬喻之後,自己就容易分析什麼是取,什麼是著,而走了幾步又忍不住地再回頭去張望一下就是住相,嚴格的講,取、著、住,都是執著。取中包含了住,因爲取就有刹那間的時間,不管怎麼短,都是壽者相,所以佛在《金剛經》中接下去說:“若心取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爲什麼呢?因爲非法相也是一種相,所以“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也就是說任何相不論是有、是空,都是虛妄,都不可取。雖不可取,但是要勤修布施,廣行六度,這就是《金剛經》的中心教導。
(十七)爲什麼佛要問“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我想請各位觀想你正參加佛陀的金剛法會,千二百五十大比丘都在座,釋迦牟尼佛正問你:“于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你將如何回答?現在讓我們研究一下當時的背景,悉達多太子出家苦修,然後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依一般人的觀點來講,佛是得了無上正等正覺的法(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而成佛;佛又正在對我們說法,所以這個答案似乎應該是肯定的。可是在佛陀的問句中用的是“如來”,而如來是法身佛,前面佛已明白指出,法身佛是沒有身相的,如果連身相都沒有,又怎能說是如來得法及說法呢?所以答案又似乎應該是否定的。你們想這個分析對不對?
現在請問你,你的答案是肯定的呢?還是否定的?或者是學維摩诘居士的默然不答?默然不答又似乎太不恭敬佛了。我好像聽到有人在說“既不是肯定,也不是否定”。有這種想法的人,智慧可就不小了。
我們且看須菩提是怎麼回答世尊的,須菩提說:“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各位請細心體會一下,須菩提這個回答可謂智慧高超啊!須菩提尚未成佛,他怎可自作聰明的說,如來是得法呢,還是沒得法;如來是在說法呢,還是沒說法。現在他說:“如我解佛所說義”,將責任往老師身上推,說這是我了解你佛所講的道理,如此一來,說對了固然很好,說錯了頂多是誤解你老師的教理罷了。再看,須菩提根本沒有正面答覆佛的問題,他沒有答覆如來是不是有法可得,也沒有答覆如來是不是在說法或有法可說。他的答案是將法的觀念根本推翻,法既不能說有,也就無所謂得法及說法了。所以他說,沒有一個一定的法叫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沒有一定的法如來可說。爲什麼呢?須菩提他自己解釋說,如果如來有所說法,這所說的法,應該都是不可取,因爲一取即著相;也都不可說,一說即著言語相。所以如來所說的法,是非有也非無,即非法非非法。最後他再加上一個注解,爲什麼我這麼講呢?因爲一切聖賢都是修非有非無的無爲法而逐步在差別相中達到圓滿無差別的佛地。各位你看須菩提的回答,是不是十分圓妙?各位,看《金剛經》的敘述佛與須菩提的對話,真可謂意味無窮,愈研究愈可以發現此中的涵義。
下面的一段經文,是佛陀對須菩提這番話的贊許。至此爲止,《金剛經》的主要教義,在佛與須菩提的對話中已充分的發揮了,所以佛下了一個結論,這個結論是:“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說明受持《金剛經》的福德是不可思議的,這對我們而言,是何等的重要啊!我想沒有其他的詞句能比“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來得更明白,更貼切的說明《金剛經》的重要了。
上面這段經文是緊接著佛陀的兩次發問;第一次問“可以身相見如來不?”第二次是問“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第一次是問佛相,第二次是問法相。兩次的結論是:凡是我們凡夫心中所有的佛相及法相,都是虛幻的,都是人依五官的感覺加上腦筋的作用所生起的虛妄幻象,所以佛總結說:“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換句話說,這種佛及法的觀念,都是虛妄,佛及法都是人定的假名。講到這裏,相信各位已經明白,雖然佛及法都是虛妄,都是假名,但我們非全心全意地禮敬諸佛、勤修佛法不可,爲什麼呢?因爲佛就像是大海中的燈塔,法是渡海的船。請問如果你在大海中航行,你可以不依靠燈塔的光,不依賴渡海的船,而可以順利地到達彼岸嗎?更何況你還在海的此岸,正欲渡向彼岸哩!須知生死大海固是虛妄,可是你也是虛妄的,以虛妄的你,要渡虛妄的大海,你又怎能不依賴虛妄的船只,虛妄的燈塔呢?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在這如幻如夢的世界中,各位要勤修如夢如幻的善法,不取法相,也不取非法相,此之謂“如如不動”!
(十八)萬裏長江直瀉大海祝各位福慧雙修
佛陀在說了“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之後,接著問須菩提“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各位都知道,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這四個名詞代表了跟佛出家的弟子所達到的四種修行境界,也稱初果、二果、叁果、四果。中國佛教界一般稱之爲小乘聖者。其實小乘這個名稱,並不妥當,容易引起誤會,最好避免使用。
在金剛法會上,這千二百五十大比丘幾乎都已達到阿羅漢(即四果)的階段,所以這批大比丘可以說都已親自體驗初果至四果各階段的修行過程及境界,佛問這個問題,很明顯的是要這批大比丘用他們自己親身經曆過的體驗,來解答他們心中的疑問,因此我們研究的焦點應該是須菩提及這批大比丘們心中起了什麼樣的疑問,所以佛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細讀前面幾段經文,發現佛陀的發問並非突然或憑空而起。佛陀在前面的結論是“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其意爲所謂的成佛者,非有一個實有的佛道可得,而是當智慧福德兩俱足圓滿時,給這個人一個尊號叫“佛”,也沒有什麼實有的法,像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可得及可說,不過給它一個名詞叫“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因此成佛說法,全是人腦中所生起的虛妄的形相,人給它們不同的名稱叫佛,叫法,所以說“是名佛、法”。
可是這批大比丘之中難免仍有執著上求佛道的觀念,心中希望有個佛道可成,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可得。有可成,有可得原是人的一般習氣,佛陀要破除他們根深蒂固的觀念和習氣,雖然已明白地說明了所謂的佛、法,即非佛、法,再叫他們運用自己過去的經驗想一想,當你們達到須陀洹的階段時,你能不能說你得到一個須陀洹果呢?很顯然的他們是沒有得到什麼實質的東西。那個時代連一張結業證書都沒有。所以須菩提回答:“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也就是說當他修行到對色聲香味觸法不起作用的時候,就達到這種境界了,爲了便于教導,將它算是一個階段,給它一個名詞稱爲“須陀洹”,事實上並沒有一個什麼果可得。這好比一個大學生,他從一年級升到二年級時,他可有得到一年級的果嗎?他暑假一過,下學期算二年級的學生了。須陀洹也是如此。當他達到入流的階段,他叫須陀洹,再進一步斷除大部份欲界的思欲時就稱他“斯陀含”,但是他也沒有斯陀含的果可得。
“入流”普通有兩種解釋,這兩種解釋並不沖突的。一種是當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遇到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時,不取、不住、不著、一入即流,簡單地說就是六根對六塵不起作用,不産生六識,就叫入流,這是修行的過程,而修行到這種境界時,就叫“須陀洹”。另一種解釋爲入流是入聖人之流,又叫預流,換句話說,就是已加入了聖人的行列,已可被尊稱爲聖人。總之這都是人定的名詞,經曆過這些階段的,從前也曾一心向往過要上求須陀洹果,可是當他到了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時,佛即印證他已是須陀洹。但事實上他並沒有得到一個什麼果呀!同樣的道理,一個人一心上求佛道,可是到他福慧雙圓,大徹大悟時,他也不會有一個什麼果可得啊!
佛在金剛法會上一再強調無佛道可成,無法可得可說,無佛土可以莊嚴,這些都是在破除我們這些凡夫有所得、有所住、有所成就的知見執著。一旦有了這種知見的執著,那麼心就不清淨了,所以經文再叁地反覆說明,而歸結到“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萬裏長江,直瀉大海,無怪乎六祖惠能聽《金剛經》至此疑情全釋,頓悟自性。
各位親愛的朋友,我十八個月研究《金剛經》還祗研究到此,自知所下的功夫,膚淺得很,此次應菩提心基金會之邀,在僑聲電臺廣播,完全是抛磚引玉,今天將告一段落,今後當繼續研究,希望各位有意見或有問題,仍隨時賜函,你們的問題往往可以給我啓發,我衷心感謝。在此特別要向吳萍女士致謝,他主持菩提心這個節目,並以標准流利的國語讀我的講稿。祝福各位法喜充滿,多謝各位。
(十九)“而實無來”與“而…
《金剛經的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