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的研究▪P6

  ..續本文上一頁聽經,就可以和這批大比丘們相提並論,也一定會有不可思議的感應。如果我們能將這一節千二百五十大比丘的經文,做這樣的體會、受持、實行,我們可算是不辜負了結經大德的一番苦心。

  再從另一個觀點來看,凡是有緣讀誦《金剛經》的,可以說至少已具有初發心菩薩的資格,所以今天各位有緣在一起研究《金剛經》,絕非偶然,千萬人中不得其一,希望各位要好好自己珍重。

  (七)爲什麼有“爾時,世尊食時”這一段日常生活的記錄?

  《金剛經》在開始的時候,有這麼一段佛陀日常生活的記錄:“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這一段日常生活,應該是佛陀每天的生活程序,也許在每次說法前都是一樣的,可是爲什麼別的經中都不記,單單在《金剛經》中記了這麼一段?曆來許多大德,對這段經文有各種不同的解釋。現在我們就先從持戒修福的觀點來研究這段經文。

  持戒簡而言之,就是過有規律,不害衆生的生活。“爾時世尊食時”,可以看出佛陀有一定吃飯的時候,想想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的人,連家庭主婦,中午,晚上,有時甚至于早餐,時時都有應酬,那裏有個一定的時間用餐!再看佛陀每天著衣持缽,入城乞食,這是佛陀的戒律。去乞食要穿上整齊有禮貌的衣服,要有威儀。六七十歲的人了,身邊有這麼多的弟子,他還是每天親自拿著笨重的大飯碗去乞食,而且他入舍衛大城乞食,是依家而乞,並沒有挑選,到皇宮乞食如此,到貧窮人家乞食也是如此。此種的以身作則,不但示範持戒,也示範修福。像這種表率又有幾個人能做得到?

  各位,乞食是爲了讓人有布施的機會。因爲供養有道德有智慧的人,是種福田,是可以得福報善因的。讓人有得福報的機會,這個舉動,本身即是修福。所以佛製乞食,是使出家人有持戒修福的機會,意義極爲深遠。

  不分貧富,依家乞食,是培養平等心,沒有分別心,所以遵守這個戒律,不但是持戒,並能攝慧。再看經文“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都是有條不亂,多麼安詳莊嚴。吃完飯,收了衣缽,洗了足,馬上就敷座而坐。想想我們自己,吃飯時,常常是這個菜好,那個菜不好;不但吃完飯後很少能靜得下來,連在吃飯的時候,也是一邊吃,一邊看電視,看報紙,轉念頭,談生意,或者生氣發火,何嘗有一刻是真正靜下來的,更不必談入定了。

  所以這一段佛陀日常生活的敘述,實在勝過千言萬語,我們如果能常常拿佛陀以身作則的生活作榜樣,可以說不辜負佛陀的一片苦心,此之謂報佛恩。

  般若妙慧在日常生活中

  經首這段描述,除上述含義之外,也給我們另一個更重要的啓示,這個啓示就是你所讀的這部般若妙慧,是脫離不了日常生活,是不應該和日常生活分開的,是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處體會和實踐般若的道理,這才可以說是真正向佛學習的佛弟子。所以說這段經文非常重要。

  可是上述淺顯的解釋,雖然對我們這些博地凡夫,可以起模仿學習的作用,但似乎用來說明結經的大德,是因爲了解須菩提是在佛陀的日常生活行動中,突然有了新的發現,所以起而贊歎:“希有!世尊!”,則顯得不夠。爲什麼我這樣講呢?因爲這位偉大的老師──佛陀,叁十多年來,在他的行住坐臥中,時時以身作則,應該須菩提早就熟悉。持戒修福也早已是這批大比丘的日常功課,應該不會引起須菩提“希有!世尊!”的贊歎。因此我們得用較深的看法來研究這段經文。其實這段經文,不僅記錄所以有這一次金剛般若說法的直接因緣,也顯示了金剛般若的基本教義。所以各位如果發心讀或研究《金剛經》,我勸各位要好好地把握這段經文,不要認爲它不重要而忽略過去。

  若要用較深的道理來說明這段經文的涵義,並不容易。現在我就直接了當的解說一下:須菩提那天是忽然領悟佛陀的著衣持缽,入城乞食,乃至敷座而坐,原來是在示範般若的最深道理。他並不用語言,可是卻教導了他的弟子們不取相、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的般若妙理。正因須菩提領悟了這點,所以他急急乎地站起來,贊歎佛陀說:“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咐囑諸菩薩。”

  什麼是“不取相,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

  我的這個問題,講到這裏可以說已經解答了,但也可能給若幹朋友帶來新的問題,例如什麼是“不取相,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這叁句話好像太專門了一些,如果要詳細解釋,就應該從什麼叫做“相”講起,但這樣講就等于研究《金剛經》的正文,因此這個“相”留待將來研究《金剛經》正文時再討論,現在先針對這個問題,做一簡單的說明。

  須菩提所領悟到的是佛在日常生活中,竟完全沒有取佛相;也沒有取法相,因爲佛在乞食的行動中,並沒有用文字來演說教義;也沒有取非法相,雖然是一言不說,可是處處都在教導弟子。各位想想看,佛若取了佛相,他就不會和弟子一樣,每天著衣持缽,進城乞食。不要說取佛相,他只要稍稍取一些師父或上師的相,以他這麼大的年紀,早就可以坐在精舍裏,由給孤獨長者供養他,或者由弟子乞食來侍候他,他又何必每天托著笨重的缽,赤著腳來回走這麼遠的路,乞食回來,再和弟子一同吃飯呢!再進一步講,佛若取了佛相,以佛的神通,根本就用不著和凡夫一樣每天吃飯,他本身是佛而不取佛相,這就叫“不著相”。不著相是《金剛經》講的重要道理。

  再看,佛陀在日常生活中,如此自然的過著出家生活,並沒有說一個字,講一句話,而且是自然流露,並非故意這麼做,這就叫不著法相。他的弟子及後來的世人以他爲榜樣,都是被他的身教所感,得益于他不取法相,而將法傳授給衆生,這就叫做不著非法相。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佛陀實在已徹底的表顯了般若離相的妙慧。不著相、不著法相、不著非法相,是何等的親切動人,無怪乎須菩提一旦領悟,立即贊歎:“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咐囑諸菩薩”了。

  (八)“雲何應住”和“應雲何住”

  須菩提在贊歎佛陀之後,提出了問題,依照《金剛經》的流通本,這個問題是“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如果您念過《金剛經》的,一定知道,在這部經大約一半的地方,須菩提又提出了同樣的問題:“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我要和各位研究的問題,是爲什麼在佛講了很多道理之後,須菩提還會提出同樣的問題。經文經過了一千多年來的抄寫和印刷,在抄寫、印刷過程中,是不是有錯誤的可能?這是我多年來的疑問。有些注經大德,認爲須菩提第二次重提這個問題,是他的慈悲,是要讓第一次問題還沒有聽懂的人,還有機會再聽到佛的開示;也有的大德認爲這兩次的問題,文字雖然相同,但其意義有深淺的不同。這些解釋都不能消除我的疑問。

  後來我讀玄奘大師譯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五百七十七卷“能斷金剛分”,佛說般若經的第九會,相當于鸠摩羅什大師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就是我們現在讀的《金剛經》。玄奘大師對這一個問題的譯文是“世尊!諸有發趣菩薩乘者,應雲何住?雲何修行?雲何攝伏其心?”這裏他用了“應雲何住?”就比“雲何應住?”容易解釋得多,涵義也比較豐富。可是“能斷金剛分”大約在一半的地方,也有同樣問題的記錄,而玄奘大師的譯文也同樣是“諸有發趣菩薩乘者,應雲何住?雲何修行?雲何攝伏其心?”因此,雖然我發現了新的譯文“應雲何住”,可是還沒有完全解答我的疑問。

  一直到十幾年前,看到一本唐朝鹹通年間,鸠摩羅什大師譯的手抄《金剛經》影印本,其中在經初的第一次問題時,用的是“應雲何住”,而第二次問時用的是“雲何應住”。換句話說,須菩提第一次的問題是“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第二次的問題則是“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可是那時,我還不敢確定那一種版本是對的。雖然覺得第一次發問時用“應雲何住”,第二次發問時用“雲何應住”,遠比兩次都用“雲何應住”要合理且容易解釋得多。

  去年,我細讀了江味農居士著的《金剛經講義》,發現他對這個問題曾做了深刻的研究。他不但考據了古代的大德注解《金剛經》時所引用的經文,且根據敦煌石室唐人寫經,譬如石室秘寶中柳公權所寫的《金剛經》等,提出他的結論。

  他的結論是第一次問的時候是“應雲何住”,第二次問的時候是“雲何應住”;他並且說,不僅唐朝的抄本是這樣,明朝的刻本、宋初的《金剛經》版本也都是“應雲何住”。一直到清朝初期的刻版(就是現在所謂的流通本),才改成“雲何應住”。因此,他的結論是第一次問題中“雲何應住”是錯誤的,應該是“應雲何住”。我認爲江居士的見解很正確,他這一番校訂工作很有價值。各位所讀的《金剛經》,大都是所謂的流通本。如果第一次的問題是“雲何應住”的話,不妨在邊上加注“應雲何住”,將來自己慢慢體會,再決定那一種譯文對你最能相契。

  講到這裏,好像我對流通本中是否有錯誤的問題,已經有了解答,可是須菩提這兩次的問題究竟應該怎麼解釋呢?前後又有什麼不同呢?我們要將這個搞清楚了,才明白這一個“應”字,若搬動了位置後,會使經文的意義有相當大的改變。

  現在,我先將須菩提問題中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解釋一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印度梵文的音譯,因爲中國成語裏,沒有適當的字句,可以完全表達這句梵文的意義,所以沒有直接譯成中文。“阿耨多羅”,簡單地說就是沒有比它再高再上的意思,簡稱爲“無上”;“叁”是正,正知正見的“正”;“藐”是平等…

《金剛經的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