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自真心誠意。各位,如是因,如是果,是千真萬確的,不經一番寒澈骨,那得梅花撲鼻香!希望各位不要聽過就算了,要能真真得到益處,這是我衷心所祈望的。
(二十八)“苦、空、無我”的叁個修行階段
今天是清明法會,依照中國的傳統美德,清明節是紀念和追憶已故的親屬及祖先。我想各位一定同意,趁這個機緣,讓我們一起來發願。願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功德,都回向給曆世的親屬,願他們離苦得樂,早生淨土。
對于今天這個題目,首先我有叁點說明:
第一點:今天想講的“苦、空、無我”,並不含有消極、悲觀、逃避的意義,各位聽完了之後,請自我品評,也許會同意我的說法。
第二點:題中所謂叁個修行的階段,並不是真的有階段之分,而是爲解釋方便起見,假定有叁個階段。實際上,各位可以體會到,修行心態更變的過程,是一以貫之的,並沒有硬性的劃分。
第叁點:我沒有出家經驗,所講的是以在家人修行爲主,出家修行可能不同。
第一、苦
“苦”如果講得更清楚一點,應該說是“知苦”。知苦實在是任何人發心修行的先導。本師釋迦牟尼佛示現出生在這個世界,也是因爲體會到人有生、老、病、死的苦而離開王宮,尋求離苦解脫的方法。苦行了六年,最後徹底覺悟樂苦兩極端都非解脫之道,完成悲智具足圓滿,尊稱爲佛,樹立了“知苦”是修行得解脫的榜樣,爲後世千千萬萬人所仰慕,爲我們的模範。
所以一個人如果能夠知道苦,才不是苦,他是應該值得恭喜和慶幸的。
一個人不知道苦,那才真是苦,往往會後悔莫及。年輕的時候,身體強壯,盡貪口味上的刺激,酒、肉、煙、咖啡、濃茶,毫不顧忌,一旦發現胃出血,照X光說是胃潰瘍、胃癌,趕緊停止喝酒,可惜已經遲了。這裏不過是舉一個例子,如果舉一反叁,這類日常生活中的悲劇,真是道不勝道!
佛法中概括的說,苦有八類: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現在我提出幾項,想問各位:
在座的可有人沒有過病苦?出生以來,沒有生過病,或不以爲病爲苦的,請舉手。(無人舉手)
在座的可有人沒有過和親人別離的痛苦?這包括了生別或死離。沒有過這種痛苦回憶的,請舉手。(無人舉手)
在座的可有人並不覺得有老的痛苦?今天在座的年輕人很多,我想不如將問題反過來問。在座的倘有人已經感受到有老的苦痛的,請舉手。(幾乎都舉手)
哎!我沒想到有這許多同修已感覺到有老的痛苦!
接著我想再問一個問題,在座的可有人有“求不得”的苦?求不得的意義廣泛得很。例如,小孩跳躍著跑進房來,伸手向媽媽討糖吃,媽媽說:“NO!”小孩嘟起了嘴,眼淚汪汪地慢慢走開,這是求不得的苦;失業了,找事做,東碰釘子,西遭冷眼,這也是求不得苦;家中老小四口,靠救濟金不夠,眼見孩子們日漸瘦弱,心中盡是難過,但苦無辦法,這也是常見的求不得苦。這些求不得的苦還是合理的苦,至于情場失戀,賭場輸錢,官場失意,商場虧本,則更可以使人傾家喪身,這種求不得苦,往往是貪心愈重,苦痛愈大。自古以來,不分中外,這類例子,真是舉不勝舉。
各位在座的同修可能有人會說:“我是凡求皆得,從沒有求不得苦。”從沒有求不得的苦的,請舉手。(無人舉手)
現在我想請問各位一個問題:“您到大覺寺來,爲的是什麼?您們求神拜佛,誦經念咒,爲的是什麼?您們修淨土、參禅、學密又都是爲什麼?”說是好奇吧,在最初接觸佛法的時候,也許有些好奇的成份在內,可是這種成份不會持久。所以極大多數的人之所以學佛,都是因爲明白了人生有痛苦,而想求離苦解脫的方法。聽人說,佛法會教您這種離苦解脫的方法,所以您來信佛教,發心修行。到大覺寺來也是爲了要多了解一些佛法的內容,多懂一些修行的方法,您說對不對?
所以“知苦”而後發心,要尋求滅苦的方法,有了方法,您再依照這方法去學習、去精進,我們就稱爲“修行”。知苦、發心、修行叁部曲,爲方便解釋起見,作爲第一階段,而苦是這一階段的前導,是主因。
所以我說:知苦的人是值得被恭喜慶幸的。
等到佛法接觸稍稍多了,有一種新的觀念會在您的心中慢慢滋長,這種觀念用中國的文字來表達,叫做“空”。這種觀念是說一切的一切榮華富貴,到頭來都是一場空,什麼也帶不走,那麼人辛辛苦苦,究竟爲的是什麼呢?說是爲了子孫,一個人兩眼一閉,子孫的好壞,是否還能照顧得到呢?說是留芳後世,可是後世人稱贊您,您還聽得見嗎?這種思想給人帶來一種灰心、消極、失去意義的苦痛。各位,這種“空”不是佛所講的“空”,而是不夠了解佛所講空的意義而誤解的“空”。這還是苦,並沒有脫離我所講的第一個階段,不過比前面所講的苦,更深了一層而已。
各位可曾注意,我們前面所講的知苦、發心、修行,都有一個共同的中心。是誰知苦?是誰發心?是誰修行?答案是“是我知道人生有苦,是我發心,是我想修行,是我在修行”對不對?所以在這第一階段中,“我”的觀念,實在是一切的中心。一切的體會、思想、行動,可以說都以“我”爲出發點。
因此在第一階段中有兩個重點:一是知“苦”,二是有“我”。
那麼什麼是我今天要講的“空”呢?
第二、空
禅宗的六祖慧能在他開悟的時候,說了這麼兩句偈: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聽懂了這兩句,就進入了我今天要講的“空”,也就是修行中的第二個階段。“自性”即是“本性”。“何期”,是本來沒有想到,現在忽然明白了的驚歎詞。明白了什麼呢?明白了原來我們的本性本來是清清淨淨的。而什麼是清清淨淨呢?即是“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最後一句是說,可是我們眼耳鼻舌身意所感覺到的一切的一切,包括物質及思想,即所謂萬法,卻又都是在這清淨不動的本性中顯現出來,您說奇怪不奇怪?所以六祖慧能不禁驚歎!
我想舉兩個例子,都是我們幾乎每天都會遇到,已不足爲怪,不去仔細研究的現象,希望因此可以增強我們對自性清淨,卻能生萬法的真理的了解。
各位,如果在一處極熱鬧的場所,譬如聯合國大樓吧,看到一面極大的鏡子,這鏡子裏面一天到晚顯現出各式各樣的人形,男的、女的、老的、小的、黑色的、白色的、黃色的、阿拉伯人、非洲人、中國人、印度人,又穿著各色各樣的服裝,無奇不有。可是這些影像是不是在鏡子之外呢?不是。是不是在鏡子之內呢?也不可能。這些影像,此去彼來,有沒有影響或改變這面鏡子呢?一點也沒有。
各位,這面鏡子本來是一片清淨,可是能顯出萬萬千千的影像,雖然顯出萬萬千千的影像,可是鏡子本身並沒有增加什麼,也沒有減少什麼,也不會動搖,也沒有改變。如果沒有東西在它的前面,它還是一面清淨的鏡子,您仔細想一想,這種現象奇怪不奇怪?
各位有沒有念過《楞嚴經》中觀世音菩薩講的耳根圓通?您如曾在紐約莊嚴寺住過,您便會體會到觀世音菩薩所講的“聞性”,在清晨二、叁點鍾的時候,一覺醒來,耳邊是一片清淨。可是即在這一片清淨的聞性中(即是聽覺),忽然生起風吹落葉的聲音,是這麼遙遠,好像來自另外一個世界;又忽然生起小鳥的歌聲,繼而蟲鳴,于是聽到遠遠傳來鍾聲,心中就生起原來法師們已在上早殿了。這一天您倘能細心體會,您會發覺,在您的原本一片清淨的聞性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音調,有柔和聲,有暴噪聲,有令您煩惱的聲音,也有令您興奮的聲音,無奇不有,細細分析,真可謂五花八門,此起彼落。可是雖然出現這無數無量的音聲,您的聞性又何嘗增加了什麼,又何嘗減少了什麼,又何嘗動搖?又何嘗有所改變?當您深夜再一心觀靜時,還不是仍舊一片清淨。您仔細想一想,奇怪不奇怪呢?
各位,您看我們能不能仿照六祖慧能的偈子,也來一套:
何期鏡面本自清淨 何期鏡面能顯萬象
何期聞性本自清淨 何期聞性能現萬聲
各位聽了覺得怎麼樣?我看到有人在笑。
各位,日月星宿,地球萬物,所以能遊行于虛空之中,是因爲虛空是空的,對不對?
如果鏡面上塗了一層顔色,將鏡面遮住了,是不是還可能顯出萬像呢?不可能。
如果聞性中先有了某種聲音,如聾子只聽到嗡嗡之聲,是不是還可能出現其他各種聲音,也不可能。
所以鏡面必須本自清淨,才能顯出萬象;聞性必須本自清淨,才能出現萬聲。
同樣的理由,自性(我們的本性)也必須本自清淨(空),方才能生萬法。
這個道理在佛法中稱爲“性空”。
至于萬法怎麼會生起的呢?它並不是自己忽而生起的。在鏡子的例子中,因爲有人走過這鏡子的前面,鏡中才會顯現出這個人的形象,所以“人的走過”是“鏡中顯人影”的因緣;在聞性的例子中,因爲法師打鍾,所以聞性中顯出鍾聲,因此撞鍾是聞性中出現鍾聲的因緣。在佛法中就稱爲“緣起”。
性空、緣起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大覺大悟時所證到的道理,學佛的人對這個真理必須徹底了解,才不會走上岐路。懂了性空緣起,就走上了我所假定的修行第二階段。
在這個階段中,您會逐漸走上成佛之道。各位,請重視“逐漸”這兩個字,修行急不出來,千萬不要操之過急。操之過急,往往會加強“我見”,反生障礙。譬如帆船航行于大海,只要看准方向,隨順風向水流,繼續不斷的航行,自有到達目的地的一日,操之過急,反有覆舟淹死的危險。
那麼什麼是我們修行的方向呢?就是在第二階段中的“性空緣起”。
既然我們的本性是空,一切都在本性中顯現,則宇宙萬像、人生一切都不離本性,如影像之在鏡中,如聲音之在聞性,一切都是同體,這種認識,如能日久薰習,漸漸的,人我分別之心會淡,心胸會擴大,會隨時體會到別人的困難和痛苦,生起協助的心,進…
《金剛經的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