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的研究▪P24

  ..續本文上一頁而達到佛法中的所謂同體大悲,效法觀音,千處祈求千處應。並且因爲心胸寬大,易和“我當滅度一切衆生”的大願相應。

  既然一切都是緣起,則知緣聚乃生,緣散乃滅,一切在不停的變化中,沒有永久存在實有的個體,因此對佛在《金剛經》中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生起信心,漸漸沖淡執著之心,懂得貪戀的愚癡,而引發不住相的大智,能廣修六度萬行,若無其事;且能進而效法普賢菩薩的大行,不倦不厭,不以爲苦。

  大悲、大願、大智,大行在佛法中就叫“菩薩行”。菩薩行應是我們修行方向目標,也應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南針。

  各位,這並不是說,我們明了了緣起性空,就馬上能達到大悲、大願、大智、大行的境界,現在也許還差得很遠。可是這正像一位小學裏的學生,他是以進大學讀博士爲志趣爲目標一樣。有了指南針,有了一定的方向,您就可以向這個方向前進,時時以這個方向檢討警愓自己,看看是否錯了方向,這正和大海行舟,有了衛星向導一樣。各位,這是我所想講的修行的第二階段,無以名之,名之曰空。

  這個階段,可能很長,但依此方針修行,您會自己體會到:逐漸的對苦而不覺其爲苦,生起勞而無怨的心情;逐漸的對人對物愈來愈重視,生起勇于助人救物的心態。我相我見日漸消淡。

  所以在修行的第二階段,雖仍有苦,能不以爲苦;雖仍有我,但能人我並重,致力利人。

  各位,我在第一階段中所講的“知苦”,可以說都是我親身體會到的經驗。其中以一九叁七年日本侵略中國開始,這數十年中的“親別離”苦爲最明顯,病苦及求不得苦次之,老苦又次之。雖然我曉得我所受的苦,和一般真正受大苦的人比起來,差得很遠很遠,但是這些小苦已足使我發心要學佛法。所以今天第一階段所講的可以說都是實際的體驗,其中有很多都是各位也親身經驗到的。

  第二階段所講的,則個人的經驗、觀察及理解都有。以我目前的修行情形而論,應該說理論遠多于實際的經驗,日常生活中還很少能和性空緣起的道理相應,大悲、大願、大智、大行的菩薩行,則還只是可望而不可及,差一大段,尚待努力精進,自己雖常自警愓,更希望各位同修隨時多加策勵勖勉,因爲對您們講,也是積福做功德。至于第叁修行階段的“無我”,則可以說完全是從經典及大德們的講解著述或身教中濃縮而成的核心思想,還只是一個更遙遠的目標,可是已明白這個目標是十分重要,因爲一個人“我相、我見執著程度的深淺”,實在即代表了這個人修行程度的高下。

  第叁、無我

  “無我”簡單的說,即是《金剛經》中一再提到的“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無法相、無非法相以及無我見”等的總代表名詞。“無我”也即是“無我、法”,即是“無我、無法”,我及法都不執著。

  爲什麼“無我”或“無我、法”十分重要呢?我想引用《金剛經》中佛說的兩句話“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這兩句話很有意思,這是說如果一個人被別人恭維稱爲菩薩,可是他對我相、法相還是有執著,不能四通八達,一無障礙,這個人還不能被稱爲菩薩,他還沒有資格是菩薩。

  那麼究竟怎樣才是“無我”呢?各位,因爲我還沒有通達無我,所以袛能就我所了解的,提出兩點。供各位參考,希望各位指正。

  第一,“無我”並不是沒有“我”,或將“我”毀滅。如果這樣去體會,就完全錯了,那就是取了“斷滅相”。“我”仍舊一樣的有,那麼如何去體會“無我”呢?下面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希望各位細心體會,不要一笑了之放過。

  一九九叁年叁月中莊嚴寺的方丈明光法師在紐約莊嚴寺主持一個禅七。七天之中,氣氛嚴肅,香板高舉,大家對師父都極尊敬,連碰也不敢碰一碰,止靜跑香,都很循規蹈距,進行得很好。在圓滿的那一天,明光法師叫大家都到觀音殿門口去拍團體照。殿在有十六級高的石階上,石階及地上因連續幾天下雪都積滿了雪,一片白色,著實美麗。大家站在殿門石階頂上,拍好了照。忽然明光法師以宏亮的聲音說:“大家都到雪地上去玩雪。”一聲甫了,只見他帶頭從石階堆滿的雪上,竟縱身滑了下去,參加禅七的男男女女,還有圓滿日來找父母的十幾個孩子,都大呼大叫的紛紛跟著滑下。一到雪地,只見法師拿起一團小雪,突然抛向一個小孩的頭上,這一來,“雪戰”展開,先是明光法師與小孩們互擲雪球,不一刻參加禅七的男女居士亦紛紛加入“戰團”,互擲雪球,只見觀音殿前雪球來去飛舞,極爲壯觀,而法師中“彈”最多,黃衫上點點白雪,也有人在搶拍鏡頭,我們這位方丈和尚,滿不爲怪,若無其事,活像一個六、七歲的小孩,和大家“打”成一片!

  現在我想念一段《金剛經》的經文“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各位聽了這位現代方丈和尚禅七後的一舉一動,和《金剛經》中所記載佛的日常生活,可覺得有異曲同工之處?我個人則像須菩提那樣,心中生起“希有!方丈!”的念頭,爲什麼呢?請各位參一參。

  第二,“無我”並不是逃避、消極、不負責任、或什麼都不做。相反的,“無我”應該是奮不顧身、更積極、勇于負責、忘我、盡心盡力的做一切于人有益的善事、善法而沒有名聞權勢之想,這才是“無我”。各位,請細心想一想,逃避、消極、不負責,或什麼都不做爲的是什麼呀?還不是爲了我,因爲我怕麻煩,想少辛苦,怕人批評,這一切都以我爲中心,怎麼能稱爲“無我”呢?

  如果有一些些“我”的觀念在心中,各位,釋迦牟尼佛在行菩薩道時,又怎麼能舍身救虎呢?如果有稍微的“我”的觀念在心中,他又怎能在被歌利王節節支解時而不生嗔恨呢?有人說:“這兩個例子太難了,我們怎麼能做到呢?”不錯。各位,這並不是您得如法泡製,而是希望您明白這種“無我”的精神,在您對于性空緣起有了根基,您自然而然的會照這個方向前進,這是我想貢獻各位在修行第叁階段的重點,希望和各位共勉。

  佛在《金剛經》中有這麼幾句話,我想用來作爲今天的結論。佛說“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各位,這就是無我、法,能夠如是通達,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苦的觀念已漸漸消滅,我的觀念亦日漸沖淡,終于達到無我、無法,諸法無我,而廣修一切善法。祝各位早日圓滿福慧雙修功德,超越這叁個階段,亦無階段可超。謝謝各位。

  一九九叁年四月四日講于紐約大覺寺

  (二十九)從因果的觀點來研究忍辱

  相信凡是接觸過佛法的人,都知道“因果”這個名詞,也都知道“善因會生善果,惡因會結惡果”。但是,“因”如何“生果”?要多久才結成果?“因”是不是一定會結成“果”?一樣的“因”會不會生出不同的“果”?這許多自然界複雜的現象,要完全了解清楚,可也不是頂容易。

  今天我想趁這個機會和各位先將“因果”搞清楚,因果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有了這個基礎,然後再來研究忍辱。

  因緣果報

  各位大概都已經知道,有一尊一人多高的千年古觀音像最近降臨莊嚴寺。這尊古觀音像,不知道是那一個年代,從他的故鄉中國大陸,被人搬運到海外來,而且一定經過了許多的兵災磨難,因爲他被一位歐洲的丹麥人運到紐約的美國雕刻家 PAUL RUDIN 的家時,已是一堆支離破碎的形像。這位丹麥人留下了他進出口公司的電話及住址,請 RUDIN 估價修理。據 MR.RUDIN 講,他接下來之後,才知道這是一件和西方藝術品完全不同的東方古代雕刻人像。他那時才二十九歲,自己知道經驗不夠,也缺乏參考資料,所以想請丹麥人將這堆東西取回去。可是幾次根據他留下來的電話及住址,都無法找到這位丹麥人,也從此不見他再來。這位年青的藝術家只好將這堆支離破碎的身體和手足擱置在他家的小閣樓。這樣一等,竟等了六十叁年。

  六十叁年過去了,一直到一九九一年的十一月,他知道附近有一所東方人的莊嚴寺,正在塑造一尊大佛像,MR.RUDIN 以九十二歲的高齡,扶著手杖,和八十七歲的夫人同來參觀。這是他初次來莊嚴寺,看了陳教授剛塑成的大佛頭部,歎爲觀止。回去後,即將那尊古佛的照片寄來,並表示願意出讓,我們去函同意。可是他病了,次年(一九九二年)一月逝世,遺言夫人將此尊古佛像捐贈莊嚴寺。他說:“我將這座東方的古代藝術品,保管了六十多年,雖然自己不能修複,但是現在已經找到了能修複古佛的人,及應該是這尊佛安身的場所,我心中很高興,我任務已了,可以走了。”

  各位,現在我請問各位一個問題:

  以觀世音菩薩的廣大神通之力,爲什麼這尊木雕觀音像,要在閣樓中等上六十叁年之久,才再被修複,繼續受人供養,來度我們這些衆生呢?

  “因爲六十叁年之後,緣才具足成熟。”──(聽衆答)

  您們說得很對。現在我們引進了一個新名詞,叫做“緣”。而且我們看到,“因”要有“緣”才能結成“果”。在這尊觀音像的例子中,什麼是“因”呢?

  丹麥人將一堆支離破碎的人像,送到 RUDIN 家中是“因”。

  什麼是“果”呢?

  陳教授將這尊晚唐時代的古觀音像修複,供在莊嚴寺是“果”。

  什麼是“緣”呢?

  如果缺了它,就不能結出如是的“果”的是“緣”。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那些是這尊古觀音像例子中重要的“緣”?

  很明顯的,如果 MR.RUDIN 沒有活到九十二歲已早去世了,這個因就不可能結出現在的果。仔細想一想,只差了不到叁個月的時間,可以說是千鈞一發!

  如果 MR.RUDIN 不到莊嚴寺來看大佛像的塑造;或者來得太早,只要早五…

《金剛經的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