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的研究▪P4

  ..續本文上一頁經聞法,不易隨心所欲;再則佛教經典太難懂,法門又多,明師難求,缺乏經常指導,不知如何修行。《金剛經》譯文流暢易讀,一本在手,已夠修持,所以是老少皆宜。爲什麼說小大由之呢?因爲《金剛經》可以完整全部念一遍,也可以只念一段或其中幾句,經中不是常說“乃至四句偈等”,拿一段或幾句經文,仔細尋釋經義,實在是意趣無窮哩!

  今天想介紹給各位的,就只有叁小段,對我們而言,這叁小段已是《金剛經》的精華了。第一段是佛說“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在這段中,佛說的“所有一切衆生之類”,這句“衆生之類”就是指凡衆緣和合而生的都是衆生。

  各位想一想,宇宙之間那一事物不是由衆緣和合而生。有情的人類、動物固然是衆緣和合而生,無情的植物、礦物等也是衆緣和合而生。有形質的物體是衆緣和合而生,無形質的思想事象也是衆緣和合而生。所以一切衆生之類是指宇宙間一切的事物思想。因爲衆生乃緣聚則生,緣散則滅,無論是人、是物、是思想,都是瞬刻在變化,並非永恒。如夢如幻,但也不是沒有,它們都是不生不滅的本性,在這不生不滅的本性中,生起幻化虛妄的各種相,名爲衆生。“無余涅槃而滅度之”這句話好像很難懂,其實就是要使這一切衆生都回歸不生不滅的本性。所以所有一切衆生之類,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是佛陀教我們應發廣大的心願,這正和各位常念的“衆生無邊誓願度”一樣是發大願。

  第二小段,佛說:“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從現代科學理論,宇宙萬物最後的本質都是“能”,然則我皆令入涅槃而滅度之,不但衆生滅度,我也滅度。換句話說,一切都是“能”。所以佛說無我相人相衆生相。既然一切都是能,還有什麼人我衆生之分?這就是“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正因爲衆生都是“能”,本來就是不生不滅,如此那有衆生得滅度?這就是佛所教的大智。

  第叁小段,佛說“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是佛所教的大行。這幾句話含義極豐富,布施有有相布施、無相布施。有相布施所得福德是有相和有限的,也就是所謂的人天小果。無相布施的福德,佛用虛空作比喻,是不可思量。而《金剛經》所著重的是無相布施。通常說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叁種,其實不只是以外在爲施舍對象才是布施,在自身修行中,還可以有更深入,更廣泛的布施意義。如六波羅密中布施舍貪,持戒舍嗔、貪、放逸,忍辱舍嗔,精進舍懈怠,禅定舍散亂,般若舍兩邊空、有見。舍就是布施,波羅密多就是于法行無所住,亦即對萬法的表相不起執著。各位,要知道煩惱及貪嗔癡都因取著相而生,所以于法無所住,實是大行的中心。

  爲什麼勸念《金剛經》

  諸位同修,從上面叁小段文來看,大願大智大行,佛法的精華都包含在此。大願大智大行不但修慧而且修福。在這裏我想和各位提一提:知識份子的習性,重視研讀書本,因此信佛教的讀書人,大都注重修慧而忽略了修福。有的學者更是把佛法作爲一門學問,皓首窮經,常有時不我予之歎。佛在金剛法會上一再強調,修慧求解固然重要,修福也同樣重要。須知人身難得,久遠以來,我們一定做過許多好事,不然不會生而爲人;但亦難免做過惡事,惡因會有惡報,修慧不修福者,往往會障礙叢生,多病多痛,而且臨終業障出現,可以使一生幾十年的修行,毀于一旦。所以修福消業,十分要緊。

  《金剛經》教人修福修慧消業,是一部各方面都顧到的完善佛典,無怪乎佛在經中說:“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又說:“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各位想一想,你是不是也希望曾在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因爲有這樣的功德福報感應,所以我覺得我應該勸各位親愛的同修,將念《金剛經》列入您們日常的課程,也算是我報答曾經是各位的一位好同修,居和如度化我的深恩,謝謝各位!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廿六日講于紐約大覺寺

  (四)《金剛經》的功德

  《金剛經》在中國是一部很普及的佛教經典,是紀錄釋迦牟尼佛和他的大弟子須菩提問答對話的一部經。讀誦這部經的人很多,可是我們往往念過就算了,正和念佛一樣,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又有幾個人心裏存著阿彌陀佛普度衆生不可思議的無邊功德?我想在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如果心中能念念不忘阿彌陀佛普渡衆生的不可思議無邊功德,一定更能和阿彌陀佛相應,也更容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念佛如此,念經也如此,所以如果我們念《金剛經》時,能心中念念不忘《金剛經》的功德,一定更能和佛在《金剛經》裏講的道理相應,更能得到好處。

  “《金剛經》的功德”這個題目,說得完整一點,應該是“受持《金剛經》的功德”。所謂“受持”,“受”就是接受,“受”比了解要更進一步,換句話說,了解了一個道理,生起了信心,所以誠心接受,這是“受”的意義。“持”是“持久”的意思,就是懂得道理之後,在心中念念不忘,且能應用在日常生活上。所以受持《金剛經》,簡單的說,就是明白了解《金剛經》的道理,有了信心,誠心接受,而且憶念不忘,能用在日常生活上,這樣才可以叫“受持”。這樣的受持讀誦,或爲他人解說,並不一定要全部的經文,經中一再地說“乃至四句偈等”,就是指,即使是一小段,幾句經文,就已是功德大得難以想像了。

  佛是一位非常細心、非常慈悲的老師,他擔心我們的心量太小,容納不了大法,不肯相信受持《金剛經》有這麼大的功德,所以他特別在經中說:“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我若具說者”就是說,我如果將這種功德統統講出來,或者有人聽了,心裏會起狂亂,狐疑不信,甚至生起毀謗,造意業、口業,這樣反而害了這個人,所以佛說,我實在還沒有將受持《金剛經》的功德,在《金剛經》裏統統講出來哩!

  那麼,佛在《金剛經》裏已經講出來的功德、福德,究竟有多少?佛用了好幾種譬喻說明。首先拿布施七寶的福德來比較。“七寶”簡單的說,就是金銀珍寶。“布施”就是幫助他人。“七寶布施”是拿金銀珍寶來幫助他人。在《金剛經》中,佛問須菩提,如果有人拿了裝滿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這個福德大不大呀?叁千大千世界是很多很多的世界,好比現在的天文學家說的“銀河系裏有很多很多的星球”。你想若以裝滿了這許多世界的珍寶來幫助人,這樣的福德大不大呀?須菩提說:“很大,世尊。”佛又說:倘若另外有一個人,他受持《金剛經》,甚至只拿一小段,或幾句經文,解釋給別人聽,這個人的福德,要比前面那個人用七寶去幫助別人的福德更大,這已是大得不可想像了,可是這還只是一個叁千大千世界而已。

  再看經文,佛用恒河的沙做比喻,恒河是印度的一條大河,河中的沙很細,是出名的多沙的河。佛說如果我們有像恒河沙那麼多的恒河,再把這許多恒河的沙加起來,這麼大的數目,如果裝滿了這麼多的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用來布施,你說福德大不大呀?須菩提說:那真是大得無可比喻了。可是佛又說,倘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希望各位聽到這裏,不要懷疑不信,心即狂亂,因爲佛是不說謊話的。各位請想一想,佛如果將福德說得小一點,又有什麼關系呢?他又何必騙我們?所以受持《金剛經》的功德,實在是非常大的。

  不僅如上所說,在《金剛經》的最後一段,佛用無量阿僧祇世界來比較。“阿僧祇”是印度梵文“無數”之意。換句話說,是拿無量無數的世界的金銀珍寶來助人,這樣的福德,還不及受持《金剛經》,乃至四句偈等爲人演說的福德。

  佛在《金剛經》裏又說,他從前還未成佛,在然燈佛給他授記之前,他曾供養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的佛,沒有漏失過一位。照理來說,他供養了這麼多的佛,其功德應該是大得無法想像,可是佛說,他供養了這麼多佛的功德,還不及在末法時代,能夠受持《金剛經》所得的功德大。

  各位聽到這裏,千萬不要心即狂亂,狐疑不信,佛就是擔心我們的心量太小,不肯相信,而錯失良機,所以在《金剛經》裏,非常懇切地說:“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佛以他自己親證的經驗,知道《金剛經》的功德是這麼大,他殷切地希望我們這些後世凡夫,能用最小的精力,獲得最大的功德,不要浪費寶貴難得的人身,不要走修行的冤枉路,所以一再的強調《金剛經》的福報功德。

  其實《金剛經》的福德,還不止如此哩!佛又以用身命來布施的福德和受持《金剛經》的福德做一比較。佛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複有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甚多。”

  佛又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早上以恒河沙數一樣的身命行布施,中午又以像恒河沙數一樣的身命行布施,晚上也以像恒河沙數一樣的身命行布施,如此不斷地布施了無量百千萬億劫,而他所得到的功德,還不及另外一個人,他一聽到《金剛經》,就生起信心,並且相信《金剛經》的道理所得的功德多,更何況他相信了後又能書寫,能念,能受持,能爲他人解釋。所以佛做了一結論,他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爲發大乘者說,爲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爲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

  《金剛經》是佛在般若法會上講的。般若是佛親證的空性體驗,是不著行相的教理,…

《金剛經的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