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的研究▪P5

  ..續本文上一頁可是佛在《金剛經》中,這樣一再強調受持解說《金剛經》的福德功德,我希望各位能細心體會其中的含義。

  下面我爲各位講一個“羅漢托空缽”的故事,來結束這段“《金剛經》的功德”。

  從前印度有一個羅漢,這個羅漢依印度的規矩,每天都要出去托缽,就是拿個大碗,沿街去討東西吃。這天,他走了很多的路還未討到東西,缽裏還是空空的,他走到王宮的門口,看見一只大象,滿身挂滿了珍珠璎珞,顯然已吃得飽飽地,站在王宮的門口。羅漢看了這只象,不禁心生感歎,他說:“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他說我往世只注重修智慧,研究經典,但沒有去修福德,所以雖然成了阿羅漢,卻因沒福報,所以今天沒人供養我,我的缽裏還是空空的。這只大象,他往世只曉得修福,沒修智慧,所以今世是只象。可是他福報大,養在王宮裏,吃得飽飽的,滿身都挂滿了璎珞珍寶,可是終究是只呆象。由此看來“福慧雙修”實在十分重要,而受持《金剛經》,不但可以開智慧,還有不可思議的福德。

  (五)《金剛經》能消業障

  在這裏,我誠心誠意的再貢獻各位一點意見,在多生多劫之中,我們做了很多的好事,種下很多善因,今世才會投生爲人,而且能看得懂、聽得懂中文的《金剛經》。鸠摩羅什大師翻譯的中文《金剛經》,流暢美麗,我看過數種英文的譯本,但都不及中譯本的好。換句話說,各位實在太幸運了,就如同開經偈中的“百千萬劫難遭遇”一樣,有這麼好的機緣在一起研究《金剛經》,希望各位能好好珍惜,不要錯失良好機緣。

  我們在學佛的過程中,到了相當的成就之後,往往會體驗出業障的重要。無始以來,多生多世,我們做了很多的好事,不然是不會投生爲人的,但也難免積了很多的罪業,這種往昔所造的惡業,尤其是結怨的怨業,往往會在緊要的關頭來障礙我們。

  從前有一位老居士,他修淨土修得很不錯,在他臨終時,大家在旁爲他助念,他也很歡喜,說他看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看到阿彌陀佛。此時,忽然“呯!”的一聲!門應聲而開,一個披頭散發的女子跑進來,這就是他的姨太太。這個女子哭啼著:“老爺子!您怎麼可以走!您走了我靠什麼人過活啊!您不能走啊!”經這麼一叫,這位老居士雙眼一白,臉上現出很難看,很痛苦的樣子,阿彌陀佛不見了,西方淨土也不見了。這就是業障現前,前世的業在這緊要關頭現出來了。

  造業要受報,往往受報的時候,就會障礙我們,不但是障礙修行,也可以障礙我們的日常生活,所以如何能消罪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佛教裏有很多消業障的方法,如拜大悲忏、拜八十八佛等。在《金剛經》中,有這麼一段:“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爲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爲消滅,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是說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金剛經》,如果受他人批評、侮辱、辱罵,或者生病、破財等,這些都是先世的惡業,原本應該投生到惡道去的,現在因爲受持讀誦《金剛經》,惡業取消,重報輕受,所以念《金剛經》有這樣的無邊功德。上面經中這句“若爲人輕賤”中的“爲人輕賤”這四個字含義很廣,例如:凡是被人侮辱、被人打罵、生病,或者有不愉快、不如意的事等等,都可以包括在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若遇到這種不如意或不愉快的事,就要記得這句話的含義。

  “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惡道”就是叁惡道,也就是畜生、餓鬼、地獄。簡而言之,就此人過去的罪業,本應投生在惡道中,現在因受持讀誦《金剛經》,或者爲人解釋《金剛經》的不可思議功德,而將他應該投生至惡道的罪業消滅了。這是非常重要的!有的大德解釋爲“重罪輕報”,重的罪可以消,輕的業當然更可以消了。一個人,如果過去的罪障能消得愈多,不但來生會更好,就是現世的生活情況都會改善的。所以就這一點來研究,如果有人能精進地念《金剛經》,研究《金剛經》,爲人解說《金剛經》,不論是一句兩句或是很短的一段經文,都有不可思議的功德,是可以將他要成熟的重罪消滅的。在這種情形之下,有一部份罪障往往表現在爲人輕侮,或者不如意。所以在這裏特別強調,各位如果遇到這種情形,要將欺侮你的人,或是要加害于你的人,視如幫你消滅重罪的朋友或善知識,甚至是恩人。

  (六)爲什麼《金剛經》只列了千二百五十大比丘而沒有列菩薩?

  這個問題,是我讀《金剛經》時所産生的,我們都知道,《金剛經》是一部大乘經典,而大乘經典都是以菩薩爲聽法的主要對象,例如《華嚴經》和《圓覺經》都是列了大菩薩而未列聲聞弟子,也就是說都是大菩薩,而沒有比丘弟子。《金剛經》在開頭的時候就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就是說在《金剛經》裏,只提到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但是沒有說菩薩。所以我的問題是:爲什麼《金剛經》是一部大乘經典,而聽衆只有大比丘,沒有菩薩?集結這本經的大德,是不可能忽略了這點,是不是他有特別的用意呢?

  千二百五十大比丘的程度

  現在我們來研究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根據佛經,他們都是跟隨釋迦牟尼佛已叁十多年的弟子。佛在證覺之後,了解當時衆生的根性,自我的觀念還很強,沒有辦法接受佛陀親證的空性的真理,所以佛先說了十二年的阿含經,從苦集滅道四谛,求個人的解脫;接著講了八年的方等經,“方”是方廣,“等”是平等,要弟子們把心量擴大,明白如果只是求自我的解脫,其意義是不大的,而是應以平等普度一切衆生爲胸懷。隨後再講般若,開始透露佛陀親證的體驗,使弟子逐漸明白空的真正意義,明白每個人本來就有的本性是超越相對,是無所不包,所以要發大心,修佛道,度衆生,才是究竟的解脫。

  佛講般若二十二年,一共是十六會,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時候,已經是第九會了。換句話說,弟子聽佛陀講般若妙慧也已經十多年,到了佛講《金剛經》時,可以說都已發了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宏願,也就是發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了,已經不是單單只求自己解脫的小乘聖者,所以最低限度,我們可以說這批大比丘都是初發心的菩薩。因此,《金剛經》確是針對這批弟子講的,他們的根基成熟,是可以接受《金剛經》的般若教授。

  可是上述這個結論,並不能完全解答我的問題,因爲結集《金剛經》的大德,也可以像《阿彌陀經》一樣,在列了大比丘之後,再列菩薩摩诃薩若幹人,可是經上並沒有這樣寫。所以我覺得結集《金剛經》的大德,只列了千二百五十大比丘,是有其用意的。我的淺見是結經的大德,是在對未來的衆生,就像我們這些現在在讀誦《金剛經》的人,一個重要的啓示。這話怎講呢?在此,我先舉個譬喻,比如說在中學裏上代數課,有小學生、中學生和大學生都在聽課,你想那一種人得益最多?小學生聽不懂,大學生本來懂,覺得不夠勁,所以得益最多的一定是中學生。

  向千二百五十大比丘看齊

  佛陀是極注重應機說法的,所以凡是對機的聽法者,一定是獲益最多。所謂對機,就是聽的人的程度及聽法時的心境,和說的法最能相契,這就像中學生聽代數課最能得益。所以結《金剛經》的大德是在指示我們,如果希望在念或在聽《金剛經》時得益最多,應該是在念或在聽時,盡可能具備千二百五十大比丘的程度和心境。各位請注意,這並不是說你得像大比丘一樣,才可以念或聽《金剛經》,而是說你在念或在聽《金剛經》的這一刻,要盡可能在心裏上以這批大比丘爲模範榜樣,要模仿他們。如果能觀想,就在念經或聽經時,觀想自己就是千二百五十大比丘之一,而在此時此地,正在聽佛陀演講金剛般若波羅密經,這樣的念經、聽經,一定得益最多、功德最大。如果觀想的經驗不足,就應當盡量地模仿大比丘們,要模仿大比丘們,就得先知道他們的特點。難的我想不去談,好高骛遠也許反而做不到;容易,實際且可以做到的,我想提出幾點供各位參考。

  我想提出的幾點,第一,這批大比丘最明顯的特點是他們一直跟隨佛陀的左右,我們若要模仿他們,第一可以做到的是,心裏常存有和佛在一起的感覺。講得深一點,就是今天雖沒有應身佛,沒有釋迦牟尼佛在此,可是法身佛是遍一切處的,他時時刻刻都和我們在一起,因此在念或聽《金剛經》時,心中時時記起與佛在一起的感受是可以做到的。如果再在形式上,譬如有佛堂、佛像,那麼我們在念或聽《金剛經》之前,能夠懇切地禮拜,或供一尊佛像在你念經的桌上,都能助你生起與佛同在的觀念。倘若出外旅遊,或者沒有佛像,那麼我勸各位要記得《金剛經》裏,佛說的“若此經典所在之處,即爲有佛”。就像是有一本《金剛經》在這個地方,就是有佛。所以你拿了一本《金剛經》在念,佛就和你在一起。

  第二,這批大比丘都是所謂阿羅漢的程度,所以對于因爲有肉體而生起的我的觀念已經破了,一般的煩惱也已消滅。我們當然還差得遠,不能和這批大比丘相比,可是在念或聽的一段時間內,如果能盡可能將我見、我慢、我執減低,將心裏的煩惱、挂念、仇恨、怨苦放下,則此片刻間的心境,就可以和那些大比丘們比一比。這樣念經或聽經的功德,就遠比以散亂心、憤怒心或者貪欲心念經,不知道要大得多少。

  再舉個例子,如果在進賭場之前,念一遍《金剛經》,希望菩薩保佑能贏錢,還遠不如輸錢回來,垂頭喪氣地念一遍《金剛經》有益得多。

  第叁,上面已經講到,這批大比丘已發了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所以我們要模仿他們,最低限度也要做到每次念經或聽經時,發一個願,願我成佛,普度衆生。倘若這個“願我成佛,普度一切衆生”的悲願能在念經或聽經時,時時在心裏湧起,則在這樣的心境之下念經或…

《金剛經的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