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的研究▪P19

  ..續本文上一頁用肉眼、科學眼、或智慧眼,我所看到的都是能!”

  很抱歉,這兩位同修,也還是沒有“見諸相非相!”經過這個實驗,我希望各位已經可以明白,凡是有能看(有我相),所看(有對象,即人相,衆生相),能聽,所聽等的都是著相,甚至看到空,看到能,也都是著相,都不是“見諸相非相”。

  以上全是“鏟除”,要掃除我們的錯覺及多世來的不正確的習氣。

  下面是“建立”,先從什麼是“如來”講起。

  如來的意義

  “如來”在佛經中,有多種的意義。基本的觀念是“本性”。廣泛的講是一切萬法的本性,叫如來。如果對佛講,即是性德,所以佛被尊稱爲“如來”。

  照字面解釋,“如”是說明萬法的本性,原是空寂、不動、無生滅、無來去;而“來”是在人腦筋中,從這不動的本性中顯現出來的不可計數的相,不可計數的法。這無量無數的相及法都瞬刻不停的在變,造成在人心目中的宇宙萬法,以及喜怒哀樂。所以簡單的說,如來即是本性,“如”是體,“來”是用。如果對佛來講,即是佛的法身。因爲這個道理是真理,所以如來也可以解釋爲真理的代名詞。

  證入空性

  《金剛經》中佛說:“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換句話說,倘一個人能不受世上種種的相(包括他自己的思想情緒)的幹擾及影響,不被這種種相所轉,佛說“則見如來”。

  這裏我想特別強調一點!各位,這句“則見如來”,千萬不要解釋爲:“那末,這個人就看見萬福莊嚴的如來佛了。”爲什麼我這樣說呢?因爲如果這個人還有“萬福莊嚴”的覺受,還看見有佛的形相,就表示他有“能看”、“所看”,各位大概還記得我上面所講的,這個人如果有“能看”、“所看”,就沒有體悟到“諸相非相”,還沒有認識“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如何能“則見如來”呢?

  各位,“見諸相非相”並不是說沒有相,而是說您用肉眼、科學眼、智慧眼或其他的眼所見到的相,都是虛妄不實,不要被它所轉。譬如說,有一位不懂得遊水的人,他從紐約搭船去倫敦看他正在熱戀中的女友,他對這位女友,已經到了夢寐求之,神魂顛倒的狀況。這天,當太陽將在大西洋海平線上下去的時候,他在船上忽然看見水中他的女友,正滿臉笑容的在向他招手,他什麼都不想的趕緊追蹤下去,各位,這個人如果不淹死,那才怪哩!

  各位,“則見如來”,也不是說您看見如來,而是說:您如見諸相非相時,這如如不動的本性即整體顯現,所以這裏的“見”,應念作“現”,是顯現的“現”。那時候已沒有任何相對的觀念,因爲一切都是本性所顯的如幻景象,盡管有肉體,而沒有我的觀念,盡管有衆生,而沒有人的觀念;連時間空間的觀念也不再存在。用佛法中的另一種術語來表達,即是“證入空性”。

  中國唐朝時代的惠能大師(禅宗尊爲六祖,著有《六祖壇經》)在聽五祖講《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大澈大悟,知道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就對五祖說: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這幾句偈即是敘明本性(即自性)和宇宙間一切現象中的關系,而“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即是“則見如來”。

  此法無實無虛

  佛在《金剛經》中說:“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這句裏的“如來”是佛陀自稱,意思說,我從性德中悟證,所有宇宙間的一切,都是無實無虛。

  因爲宇宙間的一切都瞬刻在變,所以“無實”;

  因爲宇宙間的一切都是本性的顯現,都是本性,所以“無虛”。

  因爲“無實”,所以不要執著它,而生起妄想;

  因爲“無虛”,所以因果不昧,千萬不要忽略。

  因爲“無實”,所以要將世上的一切看淡,不要被它所轉;

  因爲“無虛”,所以要求好報,必須要種好因。不論升天成佛,如是因,如是果,纖毫不爽。

  各位,這是“建立”,是佛陀所指出的一條正確途徑。

  如果明白了“無實、無虛”,各位就不難解答佛對須菩提的問題:“可以身相見如來不?”或者你們所天天看到的我的身相,是不是就是法身如來?

  因爲“無實”,這個瞬刻在變的身相是虛妄的,不能說即是遍一切處,不生不滅的法身如來。所以答案應該是不可。

  因爲“無虛”,這“身相”即是法身如來(本性)的顯現,即是法身如來。所以答案應是可以。

  也因此江味農居士在他的《金剛經講義》中,認爲這句須菩提的答語,應該讀成:“不(讀弗)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著重“得”字)見如來。”“不可”是要鏟除一般人(包括當時聽法的大比丘們)的執著佛相的習氣,而“以身相得見如來”則是建立自性生萬法,萬法即是自性(本性,如來)的真理。江居士自有他獨到的見解。

  不過,我的淺見,也許在佛講《金剛經》的時候,須菩提──他是“解空第一”的大弟子,認爲對當時的聽衆講“鏟除”還比“建立”更重要,所以他的答覆“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是偏重在“無實”,要“鏟除”一般人的習氣,也因此,他接下去說的是“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在《金剛經》的後面,佛還問了“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須菩提的答覆也是偏重于“鏟除”,而那時候須菩提顯已明白“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可是須菩提同時也明白,非得先有“鏟除”,很難“建立”,因此還是著力于“鏟除”,換句話說,對我們凡夫講,我們固然要明了“建立”的真理,但在日常生活中,還應著重于“鏟除”的修法。

  這是我的淺見,還希望各位多多指正。祝您們福慧雙修。

  (二十六)《金剛經》日用

  我這個題目原本很長,我想說的是:我們能不能將《金剛經》的教義應用在日常生活上。主持夏令營的同修,覺得這麼長的題目太啰唆,因此將它縮短爲《金剛經日用》。好在能日用,每天都用,就達到了我想和各位研究的目的。題目短確比題目長醒目,所以我很稱贊這位同修的修改。

  我從小就歡喜《金剛經》,也不明白是什麼緣故。記得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我們的國文老師是一位前清秀才,講起課來,常常閉起眼睛,搖頭幌腦,表露出一種很陶醉的樣子。有一次國文考試,學生每人得做一篇作文,忘了是什麼題目。總而言之,我在作文中引用了《金剛經》中的一句“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沒有想到老師對那篇作文,大爲稱贊,批了一個“甲”,而且在課堂上搖頭幌腦的念了出來,他的評語是“筆法老練”。其實,天曉得,我那時對“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根本不懂,不曉得是怎麼樣會將這句經文用了上去,也不曉得何以老師會這樣贊賞。可是《金剛經》第一次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卻給了我一種極大的鼓勵,使我對國文課,更是用功,不敢馬虎。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後來年紀漸漸大了,知識逐漸增多,可是《金剛經》對我的日常生活卻好像愈來愈是疏遠。“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的前面,還有兩句,也是佛說的,叫“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知是什麼原因,這“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兩句,隨著我的年齡長大,在我心中逐漸占了重要地位。什麼叫“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呢?就是說: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見到,所聽到,甚至于所想到的一切一切,都不是真實的,都是虛而不實,妄而不真。可是這一來,不但《金剛經》和我的現實生活脫了節,而且在我心中引起了虛妄及真實的矛盾。

  年紀愈大,現實生活對我的影響愈深。生病了,會覺得苦;跌傷了,會覺得痛;看見流血了,心裏會生害怕。慢慢的歡喜聽別人的稱贊及恭維,不歡喜聽別人的批評及責罵。一天到晚,忙忙碌碌,盡是在“爭取”,要這個,要那個,得到了高興,失掉了懊惱。虛妄不真的念頭早已抛到九霄雲外!

  一九叁八年,政府派我去德國,住在柏林。翌年的九月,德軍突然進兵波蘭,勢如破竹。第叁天晚上,柏林有空襲警報。我在中國時對空襲警報已訓練有素,所以不慌不忙的抓了一條被單,走到指定的地下防空室去。那曉得一踏進門,可把我驚呆了。原來滿室的德國人,人人都戴上了防毒面具,唯有我,什麼防毒的東西都沒有。突然,第一個念頭湧上心頭:萬一毒氣彈來時,我將是唯一的枉死鬼!另一個念頭又飄過心頭: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些念頭,都只是在一刹那間就過去了。各位,我那時候真希望這一切都是虛妄,可是拉拉被單,擦擦眼睛,還不是真真實有,一點不假。我勉強擠坐到屋角的地上,心裏好像轉過很多真真假假、真我假我的問題,昏昏沈沈,一直到忽而看見室內的人差不多走完了方才驚覺。這時正是初秋天氣,走出防空室時,一陣涼風拂來,還不是仍在德國柏林,過著現實生活!

  各位,現在我想問您們一個問題:今天,您們在紐約莊嚴寺,參加夏令營。此刻我們同在觀音殿上,您們面對著中間的七百多年前明朝時代造的五彩瓷觀音像,面對著一千多年前晚唐時代的古觀音像,我們在共同討論,您可覺得這一切都是虛妄的呢?可有那一位直覺地感覺這一切都是如幻如夢、虛妄不實呢?恐怕答案是沒有。每個人,相反地,都覺得這是真真實實,有這麼一所道場,有這兩尊慈悲莊嚴的觀世音菩薩像,有這許多同修共聚一堂,大家在參加夏令營,千真萬確,看得見,聽得清,抓得住,如果要說這是不真實的,是虛妄的,實在不容易接受。各位,您說對不對?

  自從第一次看到《金剛經》到四年前居和如往生,我在佛桌上看到她念了十八年的《金剛經》本子,發願繼續替她念《金剛經》爲止,正好六十年過去了。在這六十年中,我一直對《金剛經》只是一種說不出理由的仰慕,可是總覺得高不可攀,沒法和現實生活相契合。換句話說,沒法在現實生活中應用《金剛經》的經義。

  自從一九八八年七月四日我開始每天至少念一遍《金剛經》後,有個念頭逐漸在我的心中滋長,這個念頭,即是如…

《金剛經的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