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的研究▪P19

  ..续本文上一页用肉眼、科学眼、或智慧眼,我所看到的都是能!”

  很抱歉,这两位同修,也还是没有“见诸相非相!”经过这个实验,我希望各位已经可以明白,凡是有能看(有我相),所看(有对象,即人相,众生相),能听,所听等的都是著相,甚至看到空,看到能,也都是著相,都不是“见诸相非相”。

  以上全是“铲除”,要扫除我们的错觉及多世来的不正确的习气。

  下面是“建立”,先从什么是“如来”讲起。

  如来的意义

  “如来”在佛经中,有多种的意义。基本的观念是“本性”。广泛的讲是一切万法的本性,叫如来。如果对佛讲,即是性德,所以佛被尊称为“如来”。

  照字面解释,“如”是说明万法的本性,原是空寂、不动、无生灭、无来去;而“来”是在人脑筋中,从这不动的本性中显现出来的不可计数的相,不可计数的法。这无量无数的相及法都瞬刻不停的在变,造成在人心目中的宇宙万法,以及喜怒哀乐。所以简单的说,如来即是本性,“如”是体,“来”是用。如果对佛来讲,即是佛的法身。因为这个道理是真理,所以如来也可以解释为真理的代名词。

  证入空性

  《金刚经》中佛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换句话说,倘一个人能不受世上种种的相(包括他自己的思想情绪)的干扰及影响,不被这种种相所转,佛说“则见如来”。

  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点!各位,这句“则见如来”,千万不要解释为:“那末,这个人就看见万福庄严的如来佛了。”为什么我这样说呢?因为如果这个人还有“万福庄严”的觉受,还看见有佛的形相,就表示他有“能看”、“所看”,各位大概还记得我上面所讲的,这个人如果有“能看”、“所看”,就没有体悟到“诸相非相”,还没有认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如何能“则见如来”呢?

  各位,“见诸相非相”并不是说没有相,而是说您用肉眼、科学眼、智慧眼或其他的眼所见到的相,都是虚妄不实,不要被它所转。譬如说,有一位不懂得游水的人,他从纽约搭船去伦敦看他正在热恋中的女友,他对这位女友,已经到了梦寐求之,神魂颠倒的状况。这天,当太阳将在大西洋海平线上下去的时候,他在船上忽然看见水中他的女友,正满脸笑容的在向他招手,他什么都不想的赶紧追踪下去,各位,这个人如果不淹死,那才怪哩!

  各位,“则见如来”,也不是说您看见如来,而是说:您如见诸相非相时,这如如不动的本性即整体显现,所以这里的“见”,应念作“现”,是显现的“现”。那时候已没有任何相对的观念,因为一切都是本性所显的如幻景象,尽管有肉体,而没有我的观念,尽管有众生,而没有人的观念;连时间空间的观念也不再存在。用佛法中的另一种术语来表达,即是“证入空性”。

  中国唐朝时代的惠能大师(禅宗尊为六祖,著有《六祖坛经》)在听五祖讲《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大澈大悟,知道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就对五祖说: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这几句偈即是叙明本性(即自性)和宇宙间一切现象中的关系,而“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即是“则见如来”。

  此法无实无虚

  佛在《金刚经》中说:“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这句里的“如来”是佛陀自称,意思说,我从性德中悟证,所有宇宙间的一切,都是无实无虚。

  因为宇宙间的一切都瞬刻在变,所以“无实”;

  因为宇宙间的一切都是本性的显现,都是本性,所以“无虚”。

  因为“无实”,所以不要执著它,而生起妄想;

  因为“无虚”,所以因果不昧,千万不要忽略。

  因为“无实”,所以要将世上的一切看淡,不要被它所转;

  因为“无虚”,所以要求好报,必须要种好因。不论升天成佛,如是因,如是果,纤毫不爽。

  各位,这是“建立”,是佛陀所指出的一条正确途径。

  如果明白了“无实、无虚”,各位就不难解答佛对须菩提的问题:“可以身相见如来不?”或者你们所天天看到的我的身相,是不是就是法身如来?

  因为“无实”,这个瞬刻在变的身相是虚妄的,不能说即是遍一切处,不生不灭的法身如来。所以答案应该是不可。

  因为“无虚”,这“身相”即是法身如来(本性)的显现,即是法身如来。所以答案应是可以。

  也因此江味农居士在他的《金刚经讲义》中,认为这句须菩提的答语,应该读成:“不(读弗)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著重“得”字)见如来。”“不可”是要铲除一般人(包括当时听法的大比丘们)的执著佛相的习气,而“以身相得见如来”则是建立自性生万法,万法即是自性(本性,如来)的真理。江居士自有他独到的见解。

  不过,我的浅见,也许在佛讲《金刚经》的时候,须菩提──他是“解空第一”的大弟子,认为对当时的听众讲“铲除”还比“建立”更重要,所以他的答覆“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是偏重在“无实”,要“铲除”一般人的习气,也因此,他接下去说的是“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在《金刚经》的后面,佛还问了“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须菩提的答覆也是偏重于“铲除”,而那时候须菩提显已明白“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可是须菩提同时也明白,非得先有“铲除”,很难“建立”,因此还是著力于“铲除”,换句话说,对我们凡夫讲,我们固然要明了“建立”的真理,但在日常生活中,还应著重于“铲除”的修法。

  这是我的浅见,还希望各位多多指正。祝您们福慧双修。

  (二十六)《金刚经》日用

  我这个题目原本很长,我想说的是:我们能不能将《金刚经》的教义应用在日常生活上。主持夏令营的同修,觉得这么长的题目太啰唆,因此将它缩短为《金刚经日用》。好在能日用,每天都用,就达到了我想和各位研究的目的。题目短确比题目长醒目,所以我很称赞这位同修的修改。

  我从小就欢喜《金刚经》,也不明白是什么缘故。记得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们的国文老师是一位前清秀才,讲起课来,常常闭起眼睛,摇头幌脑,表露出一种很陶醉的样子。有一次国文考试,学生每人得做一篇作文,忘了是什么题目。总而言之,我在作文中引用了《金刚经》中的一句“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没有想到老师对那篇作文,大为称赞,批了一个“甲”,而且在课堂上摇头幌脑的念了出来,他的评语是“笔法老练”。其实,天晓得,我那时对“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根本不懂,不晓得是怎么样会将这句经文用了上去,也不晓得何以老师会这样赞赏。可是《金刚经》第一次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却给了我一种极大的鼓励,使我对国文课,更是用功,不敢马虎。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后来年纪渐渐大了,知识逐渐增多,可是《金刚经》对我的日常生活却好像愈来愈是疏远。“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的前面,还有两句,也是佛说的,叫“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知是什么原因,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两句,随著我的年龄长大,在我心中逐渐占了重要地位。什么叫“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呢?就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所听到,甚至于所想到的一切一切,都不是真实的,都是虚而不实,妄而不真。可是这一来,不但《金刚经》和我的现实生活脱了节,而且在我心中引起了虚妄及真实的矛盾。

  年纪愈大,现实生活对我的影响愈深。生病了,会觉得苦;跌伤了,会觉得痛;看见流血了,心里会生害怕。慢慢的欢喜听别人的称赞及恭维,不欢喜听别人的批评及责骂。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尽是在“争取”,要这个,要那个,得到了高兴,失掉了懊恼。虚妄不真的念头早已抛到九霄云外!

  一九三八年,政府派我去德国,住在柏林。翌年的九月,德军突然进兵波兰,势如破竹。第三天晚上,柏林有空袭警报。我在中国时对空袭警报已训练有素,所以不慌不忙的抓了一条被单,走到指定的地下防空室去。那晓得一踏进门,可把我惊呆了。原来满室的德国人,人人都戴上了防毒面具,唯有我,什么防毒的东西都没有。突然,第一个念头涌上心头:万一毒气弹来时,我将是唯一的枉死鬼!另一个念头又飘过心头: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些念头,都只是在一刹那间就过去了。各位,我那时候真希望这一切都是虚妄,可是拉拉被单,擦擦眼睛,还不是真真实有,一点不假。我勉强挤坐到屋角的地上,心里好像转过很多真真假假、真我假我的问题,昏昏沉沉,一直到忽而看见室内的人差不多走完了方才惊觉。这时正是初秋天气,走出防空室时,一阵凉风拂来,还不是仍在德国柏林,过著现实生活!

  各位,现在我想问您们一个问题:今天,您们在纽约庄严寺,参加夏令营。此刻我们同在观音殿上,您们面对著中间的七百多年前明朝时代造的五彩瓷观音像,面对著一千多年前晚唐时代的古观音像,我们在共同讨论,您可觉得这一切都是虚妄的呢?可有那一位直觉地感觉这一切都是如幻如梦、虚妄不实呢?恐怕答案是没有。每个人,相反地,都觉得这是真真实实,有这么一所道场,有这两尊慈悲庄严的观世音菩萨像,有这许多同修共聚一堂,大家在参加夏令营,千真万确,看得见,听得清,抓得住,如果要说这是不真实的,是虚妄的,实在不容易接受。各位,您说对不对?

  自从第一次看到《金刚经》到四年前居和如往生,我在佛桌上看到她念了十八年的《金刚经》本子,发愿继续替她念《金刚经》为止,正好六十年过去了。在这六十年中,我一直对《金刚经》只是一种说不出理由的仰慕,可是总觉得高不可攀,没法和现实生活相契合。换句话说,没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金刚经》的经义。

  自从一九八八年七月四日我开始每天至少念一遍《金刚经》后,有个念头逐渐在我的心中滋长,这个念头,即是如…

《金刚经的研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