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的研究▪P20

  ..续本文上一页何可将《金刚经》的教义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打成一片。而且更重要的是不唱高调,不是仅仅懂,还要使一般人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不妨碍日常生活,而能使日常生活过得更丰富,更符合《金刚经》的教义。

  各位,每天继续不断的功课,确有它不可思议的感应。在这过去的四年中,我自己认为有四次突破。可是现在想想,从前的所谓几次突破,大都是理论上增进了解,而不是日常生活上的应用,用佛教的术语来讲,只是知见上的深入,不是习气上的突破。只有去年的一次给我的影响最大,我这次所以选这个题目,也是因为那一次的突破后,觉得应该尽快的介绍给各位同修。如果各位因此有所启悟,我愿将这功德回向给令我得此突破的那位同修及法界一切众生。

  去年我在纽约大觉寺曾以“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浅谈”为题作了一次讲演,我引用了《金刚经》中佛陀自己讲他在过去世中,有一次为残暴的歌利王斩割肢体的故事。佛说我那时候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为什么可以如此说呢?因为我在当时被节节支解时,如果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我在引用这段经文后,说了这么几句话:“各位,请记住这句经文:“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反过来讲,如果生气怀恨,即是著了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换句话说,生气动火,就是极明显也是最容易犯的我、人、众生、寿者的形相。是什么人在生气呀?是我,这是我相。我相是四相的根,因为有我,方才有人、众生、寿者。”

  可是我在说这几句的时候,很惭愧,实在还是依文解义,并没有真真明白怎么做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不著我相?

  那天有一位应朋友相邀第一次来大觉寺的丁太太,听完了演讲之后,满脸高兴,向我连连道谢,我可不明白她为什么要这样客气?

  以后她差不多每个星期日都来大觉寺,看见我总是高高兴兴的称谢赞美。有人对我讲,这位丁太太是常常骂先生骂得出了名的,可是近来好像忽然变了。

  有一天,她一早就在大觉寺,一看见我进门,就赶过来对我说:“今天早上我的先生忽然对我讲:“近来你怎么不骂我了?我心里痒得怪怪的,只等著你来骂我!””她说:“沈菩萨,这都是你教我的,真是感激不尽。”她那种出自内心的喜悦,突然触动我的灵机,若有所悟,于是我也连连向她道谢,彼此道谢了好一回。

  各位,我为什么向她道谢呢?并不是礼貌上的客气。这是我今天想要介绍给各位的要点,希望各位得到实益。

  转变习气自然冲淡我相

  各位,从前我对《金刚经》中“不著我相”、“不住我相”的教义,都是看重在防御压制,重心放在“我”上。譬如说:说话的时候要尽量少用“我”字,不要太固执我个人的见解,不要偏重于肉体的享受等等,可是压制来压制去,还不是我相依然,苦无办法。忽然看到丁太太活生生的表情、轻松的事实,她并没有在“我”字上下功夫,也并不故意压制,只是将她的习气转变了一下,而我相自然冲淡,这种现身说法,能不令我五体投地?

  我细心研究,为什么丁太太可达到的境界,我却没有达到?现在我先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我的答案,是否确当,还请各位指正。

  譬如有一棵根盘极粗大而枝叶不多的大树,这树的根很深,盘绞地下,既广且密,上面的枝叶虽然不多,但是这棵树却靠这些枝叶供给它日光空气以生存滋长。

  各位,如果有一只啄木鸟在这大树上啄洞,或者有地鼠在地下咬掉一些根,它们对这棵大树的影响,和一个人拿刀将树上一枝茂盛的枝叶斩掉,使大树减少了很多赖以维持生命的日光空气,是那个影响大啊?

  那位朋友对我讲:“丁太太是个出名的喜欢骂先生的人。”“常常骂丈夫”是她的习气,已形成一种习惯,起心动念,常会形之于语言仪态;“出名”是说她本人已不以为怪,任意表露于外,为人觉察。这是说这一种习气在她的日常生活中已占了极大的比重,现在一下子去掉,等于将树上一枝十分茂盛的枝叶斩断。而我几年来在“我”字上用功,“我”的范围,既广且杂,有如大树的盘根,这样的用功恰如啄木鸟啄木,地鼠咬根。所以,在“我”字上下功夫,劳而少功,而改变出名的习气,却事易而功倍。

  一般人的习气很多,而且自己不难觉察,也容易体会得出在滋长自己的“我见”“我相”。照我个人的经验,我列举若干,以供各位参考:自慢、自大、自赞、好胜、好吃、好赌、好色都是习气;好和人争论,欢喜批评人,欢喜受人恭维,不愿接受别人的批评,好发脾气也都是习气;有嗜好、有怪僻、吸烟、喝酒、吸毒,更是明显的习气;好管闲事,拨弄是非,更是易造口业及伤阴德的习气。这些习气,都是我们这棵“我见”“我相”的大树上茂盛的枝叶,这些习气经常的以日光空气滋养这棵所谓“我”的大树,而这棵大树正是我们生死轮回一切苦痛的根源。

  相信各位现在已经可以明白,为什么丁太太能迅速的减轻烦恼?而我这啄木鸟、地鼠式的想破除我相,虽然已经下了不少功夫,还远不及她?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研究《金刚经》中佛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上面我已经提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逐渐在心中占了重要地位,可是好多年来,我总觉得这个观念对人类没有好处。我的疑问是:如果大家都觉得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虚妄不真,没有永久性的存在和价值,那么人为什么要努力、要奋斗、要争取上进呢?不但生活变成了没有意义,而且人类也不会有进步。

  在一九八九年大约念了一年的《金刚经》后,有一天,在念《金刚经》的开始时,忽然心里提出一个问题。《金刚经》在开始时:“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我忽然自己问自己,佛陀不是已澈底明白了之后,还是和常人一样过著衣持钵、入城乞食的生活?而且每天不辞辛劳,尽心尽力,教导这许多弟子呢?四十九年可不是一个短的时间!佛为什么在大澈大悟之后,仍过著和平常人一样的生活,而且积极不懈的说法度生?

  各位,我曾对各位讲,我在过去的四年中因每天诵念及研究《金刚经》,我自己认为有四次的突破。同时我承认这几次的突破,大都是理论上、知见上的深入,至于如何方能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和日常生活相契合,则尚待继续努力。那天读《金刚经》,自己提出为什么佛在大澈大悟后仍过著和常人一样的生活的问题,是我第二次的突破。

  真如本性的显现

  那天,我突然发现,我的问题不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的问题是没有将接下去佛说的两句“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连起来一同思维或观想。因此,我一直将重心放在“虚妄”、“不真实”、空无所有的“空”上,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和我现实生活中的积极个性发生了矛盾冲突。

  这次的突破,不但明白必须将此四句连在一起,不能断章取义,而且在理论上统一了“虚妄”和“真实”的矛盾。

  为使各位更容易明白我的思路,我想先讲一讲我对了解“则见如来”的意义的过程,这是一个重要关键。而后谈一谈这次突破前与突破后思想上的区别。

  各位,要真真得到佛法的受用,一定要您自己亲身体悟,所以闻了要思,思了要修,我今天贡献给各位的,只能说是一个引子。

  我在年轻的时候,常听人讲,如来即是佛,是佛的一种名号。所以初读《金刚经》的时候,我把“则见如来”解释成“就看见佛了”。后来看大德们的注解及懂得一些梵文之后,方才晓得这种解释并不确当。

  “如来”是印度梵文 Tathagata 的中文译名。Tatha 是清净不动的本性。中国古代的译经大德找不出一个中国字可以完全和Tatha的意义相同,很善巧的选用了一个“如”字,所以这清净不动本性也叫真如。Agata 是来去的来。所以,“如来”的意义是说佛从清净不动的真如本性中所显现出来的一切功德,将这名词用来代表佛的性德,所以也可以用这个名词来称呼佛。

  这样一来,意义就完全不同了。“则见如来”并不是用肉眼看见佛,而是显现清净不动的真如本性。所以,这个“则见如来”的“见”字,读作“现”,其意义也是显现的现。

  什么叫做清净不动呢?《心经》中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即是清净不动的描写。换句话说,在清净不动的本性中,没有相对比较或对待的观念。

  因此,“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感觉到的一切相对比较的物质和观念,都是虚妄的;但如果我们了悟了这一切都是虚妄,不加执著,我们的清净不动的真如本性,即时显现;这清净不动的本性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恒久长在的,如果用人的言语来表达,它是真实的。所以,这四句要一气呵成。

  有了理论上的建立,各位就不难看出我在突破前和突破后的区别。

  虚妄、真实都是假名

  简单的讲,在突破前我心中是充满著虚妄和真实的矛盾,突破后,是虚妄与真实的统一。

  在突破前,虚妄和真实是对立的。是虚妄即非真实,是真实即非虚妄。在突破后,了解“虚妄”“真实”都是人定的名词。虚妄即是真实,因为万法(虚妄)都是本性(真实)的显现;真实即是虚妄,因为自性(真实)能生万法(虚妄)。

  在突破前,以“我”为中心,以“希望”为心的形态。如果我生病,我有不如意事,我不欢喜这些,我的心就希望这些都是虚妄;如果我得意,我满意,我欢喜这些,我的心就产生贪恋,而希望这些都是真实。

  在突破后,仍以“我”为中心。如果我生病,我有不如意事,我不欢喜这些,我明白这些都是我清净不动的本性中显现出来的因因果果,所以都是真实的,我一切承当。在佛法的术语中,就叫忍辱。…

《金刚经的研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