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氣、怨人、責備人是著了我人衆生壽者相,這很明顯的都是心中取了相。佛說:若心取相,則爲著我人衆生壽者。這一段我想大家沒有疑問。
責備人是不好,要贊美人,這是一種教法,也可以說是佛法中的修行辦法,所以是法相。這第二種人,他心中不怨人不責備人而是贊美人,這是他取了法相。現在佛說,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換句話說,似乎法相也不應該取。可是佛法即是法相,誦經拜佛、忏悔求福、十善道、布施持戒,甚至于發願往生西方,念阿彌陀佛,都是法相,現在佛說,若取法相,也著我人衆生壽者,這就比較難以理解,須得細心研究。
第叁段“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這就更難懂了。首先,什麼叫非法相?各位,有人歡喜講一講嗎?很好,我們歸納起來,有兩種人,佛說是取了非法相。
第一種人是不明因果、不信因果,滿腦的貪嗔癡慢疑,認爲一切法(包括法律)都不能束縛他,所謂無法無天,這種人是取了非法相。
第二種人是誤解佛法的空,以爲什麼都是空無所有,既沒因果,也無所謂善惡,這種人不是消極沈寂,就變成任性亂爲、造惡多端,這種人也取了非法相。這比取法相更難破除,所以佛說,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
是什麼人在取非法相呀?是我。
所以佛在《金剛經》中接下去說:“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如筏喻者—劃船的四個階段
佛接著又說:“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各位,佛在《金剛經》中說了兩句經文,對我們一般人講,實在非常重要,各位念《金剛經》的時候,不知有沒有注意是那兩句呢?一是“如筏喻者”,另一句是“如所教住”。
“如筏喻者”,意思是拿筏來作譬喻,筏是竹木所編造的渡河工具,等于是船。這個譬喻是說,一個人如果在河的此岸,要想到彼岸,應該怎麼辦?佛陀是常在印度的恒河邊上說法。恒河很寬,很多地方是看不到彼岸的,上面沒有橋,那個時代也沒有直升機這一類的航空工具,也沒有大汽輪或渡輪,唯一的渡河工具就是竹木編成的小船。經文中用筏,筏通常是指一個人劃的竹排或木排,多少含有渡河修行必須靠自己的深意。
“如筏喻者”其實是個相當複雜的譬喻,我們可以將劃船渡河分爲四個階段來看:
第一個階段是人尚在此岸,尚未上船,連船都還沒有上,自然談不到能到彼岸。世界上萬萬千千的人都是尚未上船的,已能上船的實在是極少數。前面我們講的第一類人(若心取相)及第叁類裏的第一種人(心取非法相,不信因果、不分善惡的),都還在這個階段。
第二個階段是已經上了船,拿到了槳,在學著怎樣劃船,不但希望船能向前進,還希望它不要兜圈子。這個階段主要的是在學劃船的方法,努力地,一直線地向前劃去,彼岸雖仍渺茫,只是一個概念,但是至少已不在此岸,已經向河的中心劃去。此時的心仍取相,特別是強烈的法相,我相仍堅。各位,我們極大部份的同修,可以說都在這個階段。
第叁個階段是彼岸在望,劃船的方法(法相)已很純熟,不必著意(我相漸斷)用功,只要一直線地向彼岸劃去,自然能到達彼岸。
第四個階段是船靠彼岸,你得將槳放下,一切劃船的本領都已無用,連船也得放棄,趕緊跳上岸去,這個時候渡河劃船,恍如一夢。
《金剛經》裏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衆生。”滅度一切衆生就是說:我應爲求一切衆生離苦得樂而努力。這一切衆生是不分怨親憎愛,不分國族老幼,這就是佛陀在《金剛經》裏教我們的劃船方法。佛又說“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這就是佛陀在《金剛經》裏教我們掌舵的方法,要逐漸的訓練不取相、不取我相、不取人相、不取布施相,使船能一直線的向對岸劃去。最後佛說:“菩薩但應如所教住。”就叫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不要叁心兩意,也不要怕住相取相,只要照佛所教的劃船撐舵的方法,努力一直線的劃去,我相人相衆生相自然會逐漸淡薄,這就叫做“如所教住”。《金剛經》中佛又說:“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衆生實滅渡者。”這時候衆生都無,那裏還有我,這就是所謂的彼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相一空,此岸即是彼岸。
張澄基教授常講的一個故事
我的正文實在講到這裏爲止,不過還有幾分鍾可講,我爲各位說一個故事。這是從前我的老師張澄基教授常歡喜講的一個故事:
有一位老師父,他有叁個徒弟。有一天,小徒弟站在老師父的身後,正在侍候師父,大徒弟和二徒弟則在門外爭辯。忽然二徒弟氣沖沖地跑進來,對師父說:“某本經典裏面,佛陀講的這個道理,我認爲應該這樣解釋,可是他(指大徒弟)不以爲然,和我爭辯,師父您看我的解釋對不對?”師父聽了說:“你的解釋不錯。”二徒弟歡歡喜喜的跑出去了。不一會兒大徒弟跑進來說:“師父啊,他只是依文解義,沒有明白佛陀所講的真實義,我想解釋給他聽,可是他卻和我強辯,現在他說師父您也說他的解釋是對的。”老師父聽了大徒弟的解釋後,說:“你的解釋不錯。”
這一來小徒弟方面可有問題了。“師父,如果大師兄是對的話,那麼二師兄就是錯了;如果二師兄是對的,大師兄的解釋就應該不對。怎麼可以二師兄是對的,而大師兄也是對的呢?”老師父回過頭去看看小徒弟說:“你也對。”
各位,爲什麼叁個徒弟都認爲自己是對,而別人是錯,可是這位老師父卻說他們都是對的呢?這個問題我留給各位自己去參了,謝謝各位。
一九九一年四月十四日講于紐約大覺寺
(二十四)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一)
各位都知道“可以身相見如來不?”是《金剛經》中的一句經文。我這次想和各位討論的其實是一段經文,而這句經文則是這段經義的開端,所以我今天以這句經文作爲題目。
在和各位研究這段經義之前,我想先和各位談一談我爲什麼選擇這個題目的緣起?
緣起
一九九○年初,美國佛教會董事會決定組織臺灣弘法訪問團,由顯明法師領隊。那時顯公吩咐,叫我和他要分頭赴各地演講,以擴大弘法範圍。消息傳出去之後,嘉義的香光寺經過慧炬雜志社約我去嘉義演講一次。我素知香光寺是一所水准很高的比丘尼道場,就請教慧炬的主持人鄭振煌教授,以什麼講題爲最合適。鄭教授打電話來,建議講《金剛經》,不過他說:悟空法師當時也在場,建議講西方極樂,因爲香光寺是以淨土爲宗。我覺得兩位大德都各有見地,都應該尊重,一時興起,就說:“好吧!我的題目是《金剛經》與西方極樂。”香光寺回一個傳真表示贊同。題目定出去了就得准備,我將淨土叁經仔細的看了一遍,可是除經中有提到生西的條件之一是讀誦大乘經典外,很難將《金剛經》與西方極樂世界連得起來,又更何況大乘經典很多,何以單提《金剛經》呢?曾反覆研究,不知如何著手。
誦《金剛經》而有了啓示
一天早上,在念《金剛經》的時候,念到“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念到這裏忽然靈機大動,唉!“阿彌陀經”中不是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嗎?倘若我們能夠對佛在《金剛經》中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這個教導,能解釋得通,能生起實信,豈不是就是證明:我們過去已經在無量千萬佛所種了善根,已滿足了“無量福德”嗎?換句話說,已經具備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叁個基本條件之二──善根與福德,我們只要再集中心力持名念佛及廣行善事,與阿彌陀佛的四十八悲願,力求相應,培植與阿彌陀佛的因緣,則叁個條件都有可能即生完成,西方極樂世界保證可以往生,而且品位一定不會低,這豈不是一條很明顯的修行大道嗎?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今天想提出供各位參考的即是佛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的前兩句。
“相”這個字在佛學中的意義很廣,我常覺得一般字典中的注解不夠完備。依我的淺見,凡是眼耳鼻舌身的感受,腦筋的思想、觀念、活動(包括夢境、幻景或定中的覺受)都叫相。《圓覺經》中解釋我、人、衆生、壽者四相,則完全是抽象的心態,已無形相可言。現在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則是說:凡人所感覺思維的一切一切,都是虛妄的。所以從淺的方面來講,凡是人以五官及現代科學儀器所覺察到的有形無形的宇宙萬象(相)以及思想家所剖析理解、宣揚的一切構想、理論(也是相),都是虛妄;從深的角度來講,只要心中存有一絲的觀念──甚至如我已開悟,我已解脫,乃至我已成佛的念頭,不論如何微細,也都是虛妄。定中見佛見光也是虛妄,與佛菩薩講話也是虛妄。
那麼究竟什麼叫做虛妄呢?
照字面來講,虛是不實,妄是不真。不實不真,不真實,非真實,稱爲虛妄。
講到此處,必須特別指出一點,我現在和各位的談話,是人與人之間的談話,是以人的知識用人類的某一國語言文字來表達我們的意見,這裏邊就有一個先天的限製,可是我們又不能不用語言文字,所要緊的是不要“死”在語言文字裏,換句話說,各位要因指見月,不要把指頭就認爲是月亮。
所以今天我不照字面的解釋來講,我想講幾個故事,《妙法蓮華經》中佛說“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也許各位從這些故事中,忽然心開意解,豈不是免…
《金剛經的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