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的研究▪P16

  ..续本文上一页”修行人答:“我虽未断欲结(注一),然心实无贪。”王曰:“胡说!仙人炼气,不食人间烟火,尚且有贪,而你正值盛年,敢说无贪。”修行人答:“见色不贪,并不要服气食果,而是一心系念于不净、无常。”歌利王愈听愈气,厉声呵喝:“你小看仙人,诽谤仙人,犯了大戒!”修行人说:“我是一个持忍辱戒的人,绝对不说谎,人诽谤我,我尚知忍辱,怎么会去诽谤人呢?”歌利王说:“好一个持忍辱戒的人,让我割下你的耳朵,看你能不能忍?”歌利王边说边抽出佩剑,擦擦两声,轻而易举的割下修行人的两个耳朵。只见这个修行人毫无反应,宫女们急得哀求歌利王:“大王,不要伤害圣人啊!”可是这个时候歌利王已气得无法控制自己,不但不听劝阻,反而大声的说:“我可看不出他是个圣人,我倒要看看他能忍多少?”说著挥动手中的利剑,在修行人身上乱砍,把修行人的鼻子手脚都砍下来,这时忽然天地变色,飞砂走石,原来是护法四大天王动怒了,洒下金刚砂。这一来,歌利王非常恐怖,赶紧跪下求修行人饶他,修行人说:“大王,我心中毫无嗔恨。今我发愿,如我真实并无有一念的嗔恨者,令我此身平复如故。”修行人发了誓愿后,不可思议的事发生了,那些被节节斩断的手足耳鼻都还复如旧。修行人又发愿:“愿我成佛时,第一个先度大王。”这位修行人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而这位歌利王就是佛陀成佛后,去鹿野苑度五比丘中的第一位憍陈如的前身。

  回过头来看看《金刚经》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各位,现在让我念一段《金刚经》的经文,以说明今天讲这个故事的缘由。佛说“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反过来讲,如果生气怀恨,即是著了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换句话说,生气动火,就是极明显也是最容易犯的我、人、众生、寿者的形相。是什么人在生气呀?是我,这是我相。生气一定有个对象,这是人相。生气是为了各种不同的缘由,这是众生相。生了气可以一天不吃饭,这是寿者相。

  各位,请您想一想,您在这一生之中可曾生过气?我自己呢?惭愧得很,我就生过好几次的气,有时甚至可以为一件极小的事而生气。去年庄严寺的夏令营中,许多可爱的小朋友表演苏东坡“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的故事。有一天,苏东坡自认在禅方面已有很大的收获,遣仆送一首偈呈对江的佛印禅师,禅师打开一看“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禅师阅后在原纸上批“放屁”。仆人把信带回给主人,苏东坡一见禅师批了放屁两个字,立刻过江去质问。苏东坡之所以过江去和禅师算帐,表示他生了气,所以虽然自以为八风吹不动了,还是被一屁打过江去,这就是因为著了我、人、众生、寿者四相。

  当然生气有轻有重,皱皱眉头,心里不高兴也是生气,这是轻的;可是,是谁在皱眉头呀?是我在皱眉头,即有我相。为了谁而皱眉头呀?有了人相。是什么原因在皱眉头呀?乃是众生相。皱了一秒钟的眉头叫寿者相。所以皱眉头虽然是极轻微的生气,也著了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怒发冲冠、拔枪相见,这是重的生气。怀恨在心、寻求报复,这是更重的生气,都一样的著了我、人、众生、寿者四相。

  以上举了几个例子,希望各位对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有个粗浅的印象,现在就文字的意义做一简单的说明:

  经注中对四相的解释很多,有深有浅,根据我有限的知识,以《圆觉经》中的经文为最深入,可是这部经是佛陀对大菩萨们讲解的道理,对我们来讲恐怕太深,不易了解,若好高骛远,也许反而不易帮您修行,不过各位如果有兴趣的话,不妨读一读《圆觉经》的净诸业障菩萨品,可以对我、人、众生、寿者(该经中译寿者为寿命)的深度有一个印象。今天的题目是浅谈,就照浅而易于明了的意义来说明。

  有的人说:“一个人在一生中字眼用得最多的是“我”这个字。”这个结论正确与否,我们姑且不去管它,但每个人将“我”看得十分重要,则是事实。在座的可曾听过陈纲居士在大觉寺的演讲,他的题目就只是一个“我”字。他将“我”的涵义发挥得淋漓尽致,后来在美佛慧讯的第二、第三期中也刊登了,各位不妨将这篇讲词再拿出来看一看。

  我相不仅是说有我的形相,也包括了表现在外的我的观念、见解、情绪,凡一切由我为中心而产生的脑筋作用都是我相。所以前面的例子中生气光火是我相,嗔恨也是我相。生气嗔恨总有个对象,这对象就叫做人相。人相不一定是人,你对狗也可以生气。再如一件事你老是做不好时,你说我真恨死了,虽然你自己也不清楚到底是恨你自己呢?还是恨这件事?或者恨其他什么的,这些也都是我相人相。如果对象不止一个,就成了众生相。凡是有时间观念的,即是寿者相。不论是多久,或者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或只是一刹那都是寿者相。所以有一次赵真觉居士用空间时间来表明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也有他独到的见地。总之,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实在包括了人生的一切,而这一切都是虚妄不实的,我们却沉醉在这四相之中,跳不出来,把它认为实有、执著不放,一切烦恼苦痛都由此而生,一切无明流转也由此而起。所以佛陀在《金刚经》中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又说“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又说“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即是“则名诸佛”。由此可见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不仅重要,而且是学菩萨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必经之途,非将四相彻底破除,不得圆成佛道。

  破除四相并不容易,今天我们是浅谈,所以我只贡献各位一点我自己的经验,即是减少生气,您气生得愈少,对四相的执著也就愈少。至于怎样方可以减少生气呢?要看每个人的宿业因缘,但有一个要诀,就是不要怨人。

  各位不妨自己体验一下,您如果在怨人或责备人的时候,是不是往往会生气?而且可以因为生气,就愈怨人愈责备人;而愈怨愈责备,气就愈大。反之,责己往往会自己原谅自己,一下子就忘了,气也生不起来。古人说“责己严而待人宽”确实是经验之言,可以减少生气嗔恨。从佛法的观点讲,就是可以减轻对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执著,愿各位得到受用,谢谢各位。

  (注一)欲结:有欲望的缺点。

  一九九一年一月廿日讲于纽约大觉寺

  (二十三)再谈“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根源,简单的讲,即是我相

  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根源,简单的讲,即是我相。因为有了我,有了一个我的观念,这是我的,我认为这是对的,那是错的;我喜欢,我讨厌等就有了我相。有了我,而后就有你、有他、有大众、有一切的一切、有空间、有时间、有世界、有生死,也就是说有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这四相的根源是我相。今天我们再谈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将以我相为主题。各位只要掌握住我相,其他三相自会自动追随。

  我相和我见

  《金刚经》里面佛陀除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个名词外,还用了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用最简单的解释,凡见诸形相的叫做相,譬如脸孔涨得通红,大声和人争辩,是我相;在争辩的背后就有一个我见(见解或者是意见的见)。正因为有了这个我见,才会和人争辩,才会现出脸红大声的我相。相可以见(看见的见,包括其他的感觉如听见),但见(见解的见)的本体却不能看见,所以见比相更深一层。

  相并不一定必须先有见。譬如我这个身体──五官四肢,也是我相;婴儿呱呱地叫,是人一出世就有的相;皮肤破了,血会向外流,这也是相。这些都可以说是自然现象,并不需要先有我见。所以见固然比相深,可是相的范围比见广,而且有许多的我相并不重要,实在不需要破除。譬如说,饥来吃饭、倦来眠,一个开悟的人也有这些相。可是强词夺理,拔刀相斗就不是应该保留的相,而应该明白它背后的见。

  因此修行从见上著手,要远比在相上做功夫为重要,心净则国土净,如果贪嗔痴慢疑等我见能逐渐减轻消除,则沉沦六道造业受苦的我相,也自然会淡薄泯灭。

  上次在纽约大觉寺讲“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浅谈”之后,有一位朋友对我说:“您说生气、怨人、责备人即是著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正好说到我的毛病,谢谢您给我的指点,以后我见了人一定尽量恭维、称赞。”各位,你们听了,觉得怎么样呢?当然赞叹称誉他人,总比怨人责备人好,可是在一个人还没有证悟之前,赞叹称誉往往是有动机、有目的的,尤其是恭维。所以还是著了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是什么人在称赞呀?是我,这是我相;恭维谁呀?恭维某某人,这是人相;因为这种种贪嗔痴的理由而恭维,这是众生相;继续的恭维是寿者相,所以一样是著了我人众生寿者四相。

  不仅如此,如果你说我既不责备人、也不恭维人,我心中空空洞洞,什么都没有,那就对了吗?还是不对!是谁心中空空洞洞呀?这还是著了我相。甚至于发愿要往生西方,想成佛作祖,都是著了我相。《圆觉经》中佛对大菩萨们说:“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我相的难除如是,各位,让我们慢慢的研究下去。

  《金刚经》中“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相”

  《金刚经》里有几句经文,大家都熟悉,现在我们一起来念一念:“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各位,上次我们讲一个人生…

《金刚经的研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