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與元明准提信仰的流行(唐希鵬)

  《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與元明准提信仰的流行\唐希鵬

  提要:

  准提信仰是中國佛教諸佛,菩薩信仰中的一支,本文通過對《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一書的內 容分析及與其他載有准提信仰的佛教經典的對比,闡明了准提信仰在我國元明代流行開來的原因。□

  唐希鵬,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碩士研究生。□□

  准提,又作准胝、准泥、准提觀音、准提佛母、佛母准提。意譯作清淨,是護持佛法,並爲 短命衆生延壽護命之菩薩。禅宗以准提爲觀音部之一尊,深加尊崇。日本臺密以准提入于佛 母中,以爲佛部之尊。

  日本東密則以准提爲六觀音之一,攝于蓮華部中六觀音(千手觀音、 聖觀音、馬頭觀音、十一面觀音、准提觀音、如意輪觀音)中。蓋觀音分入六道,爲濟度衆 生之應化身。位于胎藏界曼荼羅之遍知院,身著輕羅綽袖之衣,腰系绶帶,手腕佩以白螺, 呈十八臂叁目之相。□

  准提信仰是佛教諸種佛、菩薩信仰的一個較大分支,現在各大寺廟如成都文殊院、昭覺寺中 仍有十八臂的准提菩薩塑像。

  關于准提信仰,雖然經典早在唐朝時已譯出,如善無畏譯《七 佛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法》、金剛智譯《佛說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羅尼經》 等,但 在我國元明兩代前並未見有興盛的記載,而在元明兩代其記載表明准提信仰已非常之風行, 如明末名僧天界覺浪在《佛母准提修忏儀序》文中也說:“至如諸佛菩薩充滿刹塵,獨有觀 音與准提之救世最爲靈驗。而法界中,亦無一人不知有觀音與准提者……”。□

  又如清初僧人澹歸今是的《遍行堂集》中所收《准提閣記》一文,曾記載准提法的流傳狀況 ,文雲:“准提菩薩近百余年前稍知趨向,今則遍宇內仰威神,幾與補陀競爽。” 文中指出的“遍宇內仰威神,幾與補陀(觀音)竟爽”之語,可以窺見明末清初准提信仰的 盛況。□

  那麼,何以原來一直默默無聞的准提信仰會在元明時期蔚然成風,並且自此長盛不衰以至于今呢?本文作者認爲與《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的出現有十分密切的因果關系。

  □ 《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作者據藍吉富先生考爲道殿,其生平在卷首的陳覺序文及卷末的性嘉《後序》文中都略有提及:他法號道殿,字法幢,俗姓杜。

  山 西雲中(大 同)人。幼習儒釋之學,出家後持戒謹嚴,精研內典。在顯教方面擅華嚴宗學,密教方面則 熟習准提等法門。由于提倡顯密兼學,因此陳覺序文中即稱之爲“顯密圓通法師”。 □

  現在的問題是《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一書爲什麼會導致准提信仰的風行,本文作者認爲 ,應當從《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一書的內容及思想特點中探究其原因。□

  首先,援引顯宗理論以入准提法門,以補以往法本重行持少理論之偏。□

  准提修行法門在《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一書之前的法本,如《七俱胝佛母所說准提陀羅尼 經 ·唐不空譯》,只提到修行准提法門的儀軌、方法及注意事項、效果等,而在理論上則少有 發明,這顯然不對漢地佛教徒的胃口,也是准提法門信仰一直未見流行的原因。□

  在本書的《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中,道殿提出“先悟毗盧法界,再修普賢行海” 的修行路 徑。

  何謂“毗盧法界”呢,道殿解釋道:“初悟毗盧法界者。謂華嚴經所說。一真 無障礙法 界或名一心”,他又說“一切衆生從無始來迷妄。不知無盡法界是自身心。

  于中本具帝 網 無盡色心功德。……切須悟此毗盧法界。若未悟此法界。縱經多劫修習萬行。徒自勞苦不得 名爲真實菩薩。亦不能生如來家”可見道殿對“先悟毗盧法界”非常之重視, 這也是一般顯教的思路。□

  再說“後修普賢行海”,道殿對此的重要性有如下闡釋“既得了悟無障礙法界。于 自本心。 于中本具十華藏世界微塵數相好。帝網無盡神通功德。與十方諸佛更無差別。

  奈無始局執妄情。習以性成卒難頓盡。致令自家神通功德。不能盡得自在受用。故須稱自家毗盧法界。修 本有普賢行海。令無盡功用疾得現前”。

  自心雖同于佛,具無量功德,但“無始局執妄情,習以成性,卒難頓盡,致令自家功德,不能盡得自在受用”,所以必須修習普賢行海,開 發本心所具的無量功德。這一觀點,無疑是受《楞嚴經》中“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 除,因次第盡”的思想影響。□

  道殿對“後修普賢行海”的觀點並未點到即止,而是提出了五種切實可行的觀法, 如“今就 觀行略示五門。一諸法如夢幻觀。二真如絕相觀。叁事理無礙觀。四帝網無盡觀。五無障礙 法界觀”。

  其中尤其應該注意的是第四觀——帝網無盡觀,我們來看:“一禮敬 門二供養 門叁忏悔門四發願門五持誦門。初禮敬門者。謂想盡虛空遍法界塵塵刹刹。帝網無盡叁寶前 。各有帝網無盡自身。每一一身各禮帝網無盡叁寶。每一一叁寶前。各有自家帝網無盡身禮 。更想此一門。盡未來際無有休歇。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很明 顯,此一觀法是受《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影響而成。這一觀法,爲後世諸多准提法門的修習者所用,在成都昭覺寺及文殊院印行的准提法本中,都可窺見這一觀的影子。

  □ 以上道殿對顯教的修行理論作了系統的疏理,但准提法門本屬密教的修行法門,他 是如何調 合顯密二教的呢?《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書中,作者寫道“如病人得好藥方。須要自知分 兩炮炙法則。合成服之方能除病身安。……雖不解得但持誦之。便具毗盧法界普賢行海。自 然得離生死成就十身無礙佛果”,只要修習“密圓神咒”,不必解其義,自然符 合“先悟 毗盧法界,後修普賢願海”的修行路徑,自然達到得離生死,成就十身無礙佛果的宗教追 求,如此一來足以看出道殿對密教咒語的重視。

  後面我們將談到道殿選擇准 提法門總攬密教的原因,此不贅述。□

  以上我們看到了道殿對顯教修行的次第的觀點和由顯入密的思路,可以想見,本書 如此的安 排,彌補了以往准提法本如《七佛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法》中只重行持,少談理論之偏 ,使此後的顯教修行者經由自己熟悉的理路,自然而然的把目光投向了密教,投向了道殿大力宣揚的准提法門。這對此後准提信仰的流行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

  其次,我們來看道殿對准提法門本身的理解和宣揚。□

  一、密教咒語數不勝數,爲何單提准提真言爲密教真言代表呢?

  道殿認爲“准提總 含一切諸真 言,准提能含諸咒。諸咒不含准提。如大海能攝百川。百川不攝大海”,由此可 以看出道殿對准提真言可謂是推崇備至,然而他的這種說法,在與准提相關的諸經中並找不到明確的記載,難免令人質疑,故而他又強調“謂一藏經中神咒,不出二十五部。一佛部謂諸佛咒。二蓮華部謂諸菩薩咒。叁金剛部謂諸金剛神咒。四寶部謂諸天咒。五羯磨部謂諸鬼神咒。此五部每部複各有五。即成二十五部。今准提總攝二十五部。故准提經雲:獨部別行總攝二十五部”。

  既然“准提總含一切諸真言”,那麼,修習密教者只要安心修持好准提 真言便是 提綱契領的修習整部密教了,道殿的這種觀點無疑給欲修習准提法門者以極大的信心。□

  二、關于持戒:□

  一般認爲佛教的修習必須持戒律,道殿卻提出准提法門的修習是“不擇染淨”的:

  “叁爲准提不擇染淨得持誦故,不問在家出家,飲酒食肉,有妻子等,皆持誦,不同余咒,須要持戒 ,方得誦習。”

  道殿此種觀點的依據,考以前關于准提法門的四種譯本:

  (1)大唐天竺叁 藏地婆诃羅于垂拱二年,西魏國寺譯,名《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2)唐·善無畏奉诏譯,名《七佛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法》。

  (3)唐天竺叁藏金剛智譯,名《佛說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羅尼經》。

  (4)唐叁藏沙門不空奉诏譯《七俱胝佛母所說准提陀羅尼經》。□

  唯有在唐善無畏譯本《七佛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法》中,有不共說法,即:“佛言此咒 印能滅十惡五逆一切重罪。成就一切白法。具戒清潔速得菩提。若在家人。縱不斷酒肉妻子 。但依我法無不成就。”□

  而其它叁部則無有此無須持戒的開許,甚至十分強調持戒:

  (1) 叁藏沙門不空譯本中“在家菩薩,修持戒行堅固不退;若出家菩薩具諸禁戒,叁時念誦依教修行”;

  (2)唐天竺叁藏金剛智譯本中“在家菩薩,初入亦須自誓隨力發願,受叁 歸五戒 ,或常持八戒”;

  (3)大唐天竺叁藏地婆诃羅譯本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受持讀誦此陀羅尼滿……,生生常得出家。具持菩薩律儀淨戒”。□

  道殿單提《七佛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法》的觀點示人,其用意何在?對于這點,道殿有自己的解釋:“今爲俗流之輩,帶妻挾子,飲酒啖肉,是其常業,雖逢僧人教示,習性難以 改革,若不用此大不思議法救脫,如是人等,何日得出生死?”。

  在家人有妻有子,飲酒吃肉,對于佛教修習,雖心向往之,往往因佛教諸多的戒律禁忌而知難而退,這也是佛教 不能更進一步走入尋常百姓家的一個重大原因。在這裏,我們就可以看出,道殿爲了弘揚佛教,爲了“救度衆生”,用心是何等的良苦。□

  當然,道殿並非矯枉過正而徹底廢弛戒律,相反,他對持戒還是非常提倡的:“其有齋戒清 淨依法持誦者,更爲勝妙,故准提經雲:何況更能結齋具戒,依法持誦,不轉肉身。往第四天,得入神足是也。”□

  可見,對在家人毋須持戒的開許,只是權宜之計,“齋戒清淨”才是修行正途,道殿此舉,頗爲符合佛教“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之理趣。

  綜上可知,道殿對修習准提法門須持戒律觀點的宣揚,無疑對後世准提信仰的傳播 ,尤其是 准提信仰在佛教居士即在家人中的傳播,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爲准提信仰的興盛奠定了基 礎。□

  叁、道殿對准提法門修持儀軌的簡化

  在唐朝金剛智譯出的《佛說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羅尼經·說七俱胝佛母准提陀羅尼念誦法 》中,列出的准提法門修習儀軌包括二十一個手印及二十一個咒語,如下所示:

  “

  先結叁部叁麼耶契次結諸契

  佛部叁麼耶契第一

  其契相福智手並仰。檀戒忍辱般若方便願微屈相拄。進力押忍願上節。禅智附進力側。 即成。

  誦妙言曰 ……

  把數珠契第二十

  其契相以二手二無名指二大指。各撚珠上。二手相去一寸許。余指散開微屈即成。

  誦淨數珠妙言曰□ 微盧遮那阿麼羅莎縛(二合)诃……”

  如此繁瑣的儀軌不禁讓欲修習此法門者知難而退。

  道殿深知漢人喜簡不喜繁的習性 ,尤其是 經禅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言教洗禮以後,太繁瑣的修習法門難以有太大的市場。

  故而道殿根據自己對准提法門的理解,大膽提出了包括“藍”字觀、淨法界咒、護 身咒、六字大明咒、文殊菩薩一字大輪咒和准提咒的修行次第。□

  作爲一名佛教徒,敢于于經典之外另起爐竈,提出全新的修習儀軌,這是需要很大勇氣的。 曆史證明,道殿此革新之舉大獲成功,依《佛說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羅尼經》中 儀軌修習者從古至今幾近于無,而依道殿大師所定儀軌修習者卻是數不勝數,乃至于今日, 佛教界弘揚准提法門者,莫不以此儀軌爲指歸。

  另外,道殿對准提法門儀軌的革新,其意義還不止于有利于准提法門的弘揚,更在于此舉用 是密法中國本土化的一重要裏程碑,正如藍吉富先生所說:“該書所揭示的理論方向及所提 倡的顯密雙修法門,是作者對十二世紀以前中國佛教的抉擇、綜攝與再創造之一例”,在 漢地顯教流傳的諸咒,如大悲咒、楞嚴咒等等中,只有准提咒擁有完整的完全漢化的修習儀軌,這不能不說是道殿大師的一大貢獻。□

  四、道殿對准提法門壇場即修行場地的簡化

  密宗的修習,對修行場地,即壇場的要求非常苛刻,在《佛說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羅尼經 ·說七俱胝佛母准提陀羅尼念誦法》中載有:“嚴飾道場隨力所辦。其道場法,先須選隱 便勝地,東西南北各量取四肘,作方曼茶羅,掘深一肘……以香湯相和塗地 …… 即新淨供 具金銀熟銅商去貝玉石瓷木等器,盛諸飲食及好香花燈明遏伽香水,隨力所有布置 供養 … …”。如此複雜之壇場,雖是莊嚴,但頗費物力財力,在漢地顯教寺廟中一般也 沒有能力依法行之。

  □ 道殿正是看到了這一點,他提出:

  “二爲准提壇法,人易成辦故,但以一新鏡未曾 用者,便 是壇法,不同余咒,建辦壇法,須得揀選淨處,香泥塗地,廣造佛像,多用供具,方能成就 。”

  只用一面未曾用過的鏡子,便是壇法,這樣的壇法算是簡單到極點了,較之前面所引 《佛說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羅尼經˙說七俱胝佛母准提陀羅尼念誦法》中的複雜壇法, 道殿提出的壇法顯然平易近人的得多。□

  雖然在佛典中找不到道殿把壇場簡化至此的依據,但他這種作法無疑打消了衆多佛 教徒欲習 密法,而又懼其繁瑣的顧慮,這樣,自然而然的,凡欲修習密法者,准提法門成了他們的首選。

  □ 以上,我們看到《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一書在理論上和具體行持上對准提法門的論述。隨 著《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一書的成書和流傳,准提信仰在佛教界和民間興盛起來,正所謂 “遍宇內仰威神,幾與補陀(觀音)競爽”,這也正是道殿大師所希望看到的吧。

  

  本站補充:關于作者說:“雖然在佛典中找不到道殿把壇場簡化至此的依據”這一句話是有誤的,獨部法裏是有道殿說的鏡壇法的。

  

《《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與元明准提信仰的流行(唐希鵬)》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