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准提經‘滅罪先行’之探討(普光)

  准提經“滅罪先行”之探討\普光 整理

  一、前言

  本文的解析僅是依據經文中呈現的脈絡,解讀出的來的一種合理判斷,不是指導修行的一種文章,純粹只是希望經過此文的解析能更了解准提經的相關概念。僅能作爲參考之用,若欲如法修行,請尋訪具德上師如法受持。若有錯謬之處,希望各方大德慈悲指教斧正,則爲甚幸。

  二、滅罪先行

  (一)罪業障道

  由于衆生無始以來造作的罪業無量無邊,《普賢行願品》中說:“菩薩自念:我于過去無始劫中,由貪嗔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

  《地藏經》也說:“南閻浮提衆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何況恣情殺害、竊盜、邪淫、妄語、百千罪狀”。

  所以可以知道凡夫衆生無始以來造的罪業障礙,是很可怕的,足以使造罪衆生輪回受苦而無有出期。

  學佛即是要解脫生死救度衆生,而煩惱罪業無法清淨如何能解脫利益衆生?所以關于佛法的各種修學方法,大多都以忏除業障爲先。若罪業無法清淨如何能在佛法上有所成就?

  如藏密中四加行也是要先修金剛薩埵忏罪,一般顯教也是有種種的忏罪法,如拜八十八佛禮忏文…等。

  佛菩薩的福報功德無量,可以施予衆生。但衆生需要無有障礙才能接收。各位可想,世間的大財主善人尚且能布施救濟貧窮衆生,何況佛菩薩無法施予?

  阿彌陀佛將其累劫功德布施給念佛衆生,而衆生無須具備任何宿緣,只要願意無疑相信十念都能往生。

  因爲業障遮蔽無法接受佛菩薩的加持施予,就如至誠念佛一念可滅八十億劫重罪,即使有五逆之罪也可往生淨土,受用阿彌陀佛的功德淨土。這就是罪滅得福的證明。

  這一個概念在《大智度論》中龍樹菩薩有提到:“菩薩滿一切衆生所願,謂應可得者,然菩薩心無齊限,福德果報亦無有量,但衆生無量阿僧祇劫罪厚障故,而不能得。”

  “菩薩欲滿一切衆生願。彼以罪故而不能得。菩薩無咎。”所以應該將忏悔業障當作先行。

  另外一個無法滿願的理由是,這個願求會造成此人的障礙、叁毒熾盛,所以菩薩不許。

  論雲:“次釋迦文尼佛,王宮受身,現受人法。有寒、熱、饑渴、睡眠,受諸誹謗、老、病、死等。內心智慧神德,真佛正覺,無有異也。欲滿衆生所願悉皆能滿。而不滿者,以無數世來,常滿衆生衣食之願,而不免苦。今但以涅槃無爲常樂益之,如人憐愍所親,不與雜毒美食。如是“世間願”者,生諸結使,又複離時,心生大苦。是故不以爲要。”

  (二)滅罪論證

  准提的叁部翻譯中,每一部開始都先提到罪滅的問題。由此可知罪滅爲先。

  在准提陀羅尼經(不空 譯)中言:“若有修真言之行出家在家菩薩。誦持此陀羅尼。滿九十萬遍。無量劫造十惡四重五無間罪。悉皆消滅。”

  而其罪滅之相的敘述爲:

  “若誦滿一萬遍。即于夢中見佛菩薩。即吐黑物。其人若罪尤重。誦二萬遍。即夢見諸天室寺舍。或登高山或見上樹。或于大池中澡浴。或見騰空。或見與諸天女娛樂。或見說法或見拔發剃發。或食酪飯飲白甘露。或度大海江河。或升師子座或見菩提樹。或乘船或見沙門。或見居士以白衣黃衣覆頭。或見日月或見童男童女。或上有乳果樹。或見黑丈夫口中吐火焰。共彼鬥得勝。或見惡馬水牛。欲來抵觸。持誦者或打或叱怖走而去。或食乳粥酪飯。或見蘇摩那花。或見國王。”

  又說:“若不見如是境界者。當知此人前世造五無間罪。應更誦滿七十萬遍。即見如上境界。應知罪滅。即成先行。”

  “即成先行”的意思就是,罪障滅除的話,就是准提法的初步,最先的成就。罪障消滅之後,才有求其他成就的可能,何以見得呢?

  在清朝宏贊律師的著作《准提經會釋》裏在解釋種種別行法時,有提到:“此等皆謂已成就先行,或長持准提真言行人,故隨手應物悉應。若初誦行人,梵音未淳,心不專一,反謗無驗,獲罪彌深!”

  又雲:“行者若欲于此法(按:此處指布字法)求成就者,需依前預誦准提真言一萬遍,乃至十萬遍,而爲先行。如《蘇悉地經》雲:“若不先誦,遍滿念持,所求下法,尚不得成就,況求上中悉地成就。”以是義故,作勝上心,而先念誦。

  既爲先行,便于夢中見諸佛菩薩、吐出黑物…等,即是罪滅福生,成就之相。如念所求,決獲果遂。莫生疑惑之心,勿起取舍之念,更須策發叁業,加功誦持。亦不得以是境界,炫賣于人,唯同道者,不爲名利敬贊,方得說之。”

  意思就是說關于准提經裏種種的別行法,都是已經“成就先行”、或“長持准提真言行人”才有種種的效驗,這就證明了想要成就經中的種種法,必須以罪滅或以此爲定課者爲前提,才容易有種種的感應。否則沒有效驗的話,不能怪罪于法的問題。

  另外,見不空大師翻譯的經文說:“不見如是境界者。當知此人前世造五無間罪。應更誦滿七十萬遍。即見如上境界。應知罪滅。即成先行。然後依法畫本像。或叁時或四時或六時。依法供養求世間出世間悉地。乃至無上菩提皆悉獲得”

  這裏經文說:成就先行後,然後再依法畫本尊像,再依儀軌修持,則成佛也有可能。“本像”的意思在《准提經會釋》裏注解爲:“謂准提本尊像”。何以見得這裏指的“依法畫本像”是指儀軌呢?因爲目前的經文中,只有儀軌提到如何畫本尊像的內容。

  在《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卷上》裏也提到類似的概念,道殿大師認爲要成就息增懷誅法需先持滿一定遍數才有效驗。文中說:“若欲于此四種法中求成就者。須得預前持誦准提真言。五十萬遍或七十萬遍。或百萬遍而爲先行。方于四種成就法中。隨心所欲作一法時決定成就”

  而在提到出世間法的部分《顯密圓通集》甚至認爲要持滿更多的遍數才有成就,文中說:“此一種法。唯求出世間。若欲于此法中求成就者。須得預前持誦准提真言。五百萬遍或七百萬遍。或千萬遍而爲先行。方作此法定有靈驗”

  《佛說持明藏瑜伽大教尊那菩薩大明成就儀軌經》雲:“複次行人于瑜伽法門。若欲修習求諸悉地者。先于自身種種作法。忏除宿業令無障難。若不如此聖道難就。”

  另外在《准提叁昧行法·分持明驗相第五》裏也提到:

  “持驗之相。有乎二種。一者先行。二依法誦持。

  先行者:謂但能口誦。未起觀解。然能滿十萬遍者。即得夢見諸佛聖賢。口吐黑物。若有十惡業罪不得見者。更誦十萬。即夢境中。或見諸天堂寺。或與天女娛樂。或登山渡海。或騰空浴池。或食酪飯。或飲甘露。或升座說法。或乘船遊嬉。或見沙門居士。或見日月男女。或鬥勝黑夫。或怖走牛馬。種種罪滅清淨之相。設有五逆極重之障。未能豫見吉祥之相。更加七十萬遍。決定得見如前相貌。此滿九十萬遍乃得見相。蓋據具有五逆十惡罪者。法華叁昧雲。若得種種諸靈異好夢。是下品戒根淨相也。”

  由此種種經論證明,先行持滿一定遍數,以求滅罪,這是經文中隱含的意義。

  (叁)遍數的問題

  在准提經裏有提到持滿一定遍數,會有夢驗,但每本經的數字似乎都不太相同,在一篇古大德解釋遍數文章可參考之:

  “密教念誦悉地成就

  梵語悉地(siddhi)中文譯爲成就。即修法時所求之願。如意願望現前。故曰成就。今人往往不明教義。見經中有落叉成就。二月成就等。遂欲如數念誦十萬遍。叁十萬遍。百萬遍。以期洛叉(梵語lak”sa)成就。及念誦兩個月成就等。

  若如數念誦遍數無效驗。遂生疑法之心。反招罪過。蓋密教經典皆有淺深二解。如洛叉二字。淺者則作十萬遍解。深則作見字解。即“見心實相”。或謂自住菩提心。見佛心義。漫雲十萬遍。縱使無量遍亦徒誦無益。故不可以十萬遍。叁十萬遍。百萬遍爲必得成就也。

  言二月成就者。即月輪中觀真言字。即以真言爲出入息。息出字出。息入字入。轉調轉寂。息遍于身。不見息相。但以真言爲出入息。以此方便。令與本尊。合爲一體。轉調轉寂。息遍于身。不見息相。但以真言爲出入息。以此方便。令與本尊合爲一體。觀此圓明。大小任意。則所欲作者。皆明二月成就。非念誦六十日成就。

  又言叁洛叉數者也。即是叁十萬遍。若行者又得見本尊種子印等。即從本尊種子印中。而見本尊。如是成就已。即能遍安布諸字。而成自體。即如實知自心。成遍照之身。是名“洛叉”之義。

  若不如是相應者。于百年中。念滿千萬洛叉。猶不得成。何況叁洛叉耶。

  若行者叁相平等。

  一、身實相。是一洛叉。除一切身垢。

  二、語實相。是二落叉。除一切語垢。

  叁、意實相。是叁落叉。除一切心垢。

  叁垢除已。叁功德生。分證如來功德。如是業相應。住菩提心戒。一切地波羅蜜。悉皆圓滿。隨所住法教。皆依明禁故。隨所願成果。常當于自他。悲愍而救護。”

  又《西域大咒藏》中說:佛在世時,凡咒法中雲誦十萬遍得成者,以佛在世佛威力故得成。佛滅度後誦十萬遍不成者,緣衆生薄福,要須滿百萬遍方可得成。

  以遍數多故,一消諸障、二則于咒綽有其功。若有衆生宿業障重,誦滿百萬遍不得成者,仍須誦二百萬遍或叁百萬遍或四百萬,乃至誦滿七百萬遍必成就。

  

  叁、結語

  目前關于准提法的專門忏法中有夏真人的《佛母准提菩薩焚修悉地忏悔玄文》、受登法師的《准提叁昧行法》,可作爲幫助忏悔滅罪之用。

  在《佛說持明藏瑜伽大教尊那菩薩大明成就儀軌經·觀智成就分第二之一》裏有提到一段忏悔的文:

  “複次行人如是贊叁寶及本尊尊那菩薩已,合掌志心發露忏悔雲:“某甲自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輪回諸趣作大惡業行不善法,自作教他見聞隨喜,如是之業無量無邊,對佛菩薩發露忏悔,從今已去更不敢作。願佛菩薩大慈大悲,受我忏悔。又複說言我某甲從今已後,直至坐于菩提道場。”

  誓畢,歸依正等正覺無上如來寂靜法界,乃至歸依四方所有阿吠[口*縛]哩底迦大菩薩衆,乃至爲佛菩薩舍于身命無所悔吝,惟願慈悲攝受于我。又複說言:“我某甲從今已去,直至坐于菩提道場,于蘊處界諸所有法,一切無我無取無舍,離一切相自性虛空本來平等,亦複不生虛空之心,唯如諸佛及諸菩薩發菩提心。又如諸佛從初覺心知最上福,謂以諸佛菩薩緣覺聲聞等,乃至盡衆生界,諸所有福悉皆隨喜,我亦隨喜。以此功德願我當來,亦于一切衆生之界,如佛大悲降大法雨種種方便,于諸世間作大利益利樂衆生,以勇猛心速于事業,何以故此凡夫界是其難地而不究竟,我于此界一切衆生,願皆令得安樂寂靜出世間道,已得道者。我更令得最上功德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由此可知,准提法也重視忏悔業障。准提行者也應以忏悔業障爲先行。

  

《准提經‘滅罪先行’之探討(普光)》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