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二時臨齋儀爲何收錄准提咒探討(普光)

  二時臨齋儀爲何收錄准提咒探討\普光 整理

  禅門日誦中有記載關于寺院在早上及中午用餐時的行爲、攝心准則。就是通稱的二時臨齋儀。

  二時臨齋儀,是在早午二時用齋之前的儀式。先稱諸佛、菩薩名號,以表供養之意。之後稱念:“叁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養。若飯食時,當願衆生.禅悅爲食,法喜充滿。”念畢,由侍者默念“出食偈咒”(即以飯食施于諸鬼神之意)。然後大衆進食。食畢,念“結齋偈”,其中儀軌之一段有持誦准提咒,如下:

  “薩多喃,叁藐叁菩陀,俱胝南,怛至他,唵,折隸,主隸,准提娑婆诃。

  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爲樂故施,後必得安樂,供養已訖,當願衆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

  禅門日誦大概是出現在明末清初,那時也正好流行准提咒。所以准提咒被運用的機會也增加了。而也因爲如此使得准提咒更爲廣大僧俗所熟知持誦。

  《毗尼日用錄》中也提到:

  “乞食偈咒雲:入裏乞食,當願衆生,入深法界,心無障礙。唵折隸主隸准提娑婆诃(七遍)。”

  《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記卷下》(清 古杭昭慶萬壽戒壇傳律比丘書玉箋記)提到:

  “【記】結者。收歸也。檀越爲生善故。設齋供養衆僧。齋供既畢。仗咒力加護。二偈功能。結其善法。令不散失。自他兩利。二施無窮。故雲結齋。先念准提咒者。願所求如意也”

  而爲何會收錄于其中的原因我想應該是根據經文其中的功能特性雲:

  “若乞食時常持此咒。不爲惡人惡狗等類之所惱害。(诃羅譯)”

  “若乞食時常持此陀羅尼。不爲惡人惡狗等類之所侵害。乞食易得(智譯)”

  “意中所求。念誦皆得如意(不空譯)”

  乞食是印度僧人爲資養色身而乞食于人之一種行儀。又作團墮(即取置食物于□中之義)、分衛、托缽、行乞等。系十二頭陀行之一。其原始意義有二,即:

  (一)自利,爲杜絕俗事,方便修道。

  (二)利他,爲福利世人,予衆生種福機會。故乞食屬僧人清淨之正命;若自作種種生計以養其身,則爲邪命。 

  行乞之方法與威儀,據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七及毗尼討要卷六載,入城行乞時,道側而行,左手持缽,次第乞食;以維持生命爲限,心不貪著,故得食時不喜,不得亦不憂,唯以除舊疾,養氣力爲要。

  原始佛教時期,僧人用餐,是乞食而來的。而“准提功能文”中有關懷到這方面的需求。所以用餐的儀式中列入准提咒,或許也有這方面的考量。根據經文而言持准提咒乞食,較不會有意外傷害,也比較容易乞食得到,也是因爲持准提咒會增加福報的原因。

  雖然後世漢地寺院已經很少乞食,但有可能取准提經這段功能的緣由。

  何以得知列入准提咒是乞食的原因,請見下文:

  《卍新纂續藏經 第六十冊 No. 1117沙門日用》:

  “○乞食

  (欲入聚落乞食。先須誦偈雲)。

  發足向道  當願衆生  趣佛所行  入無依處

  (在路行時。應雲)。

  若在于道  當願衆生  能行佛道  向無余法

  (入村應雲)。

  入裏乞食  當願衆生  入深法界  心無障礙

  (舊用准提咒。本無所出。故不錄。若到門時。應雲)。

  到人門戶  當願衆生  入于一切  佛法之門”

  上文記載到乞食的一個行法,附注中寫到,原本的版本是用准提咒,但因爲不知其采用原因,所以在此版本不收錄。但我們看准提經文即知爲何舊版本要采用准提咒的原因了。

  另一個原因是持准提咒回向施主,儀軌雲:“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爲樂故施,後必得安樂,供養已訖,當願衆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

  以上拙見僅供參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