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准提法中關于未來佛的思想探討(普光)

  准提法中關于未來佛的思想探討\普光 整理

  何謂未來佛

  釋迦牟尼佛是賢劫千佛中的第四佛,而在第四佛後成佛的第五佛就是彌勒佛。

  “彌勒”是古印度天竺婆羅門種姓。西元前六世紀,彌勒與釋加牟尼差不多同時生于印度波羅捺國大婆羅門家。自有《阿含經》以來,部派佛教公認,彌勒是菩薩衆的上首。作爲釋迦牟尼的大弟子,彌勒接受了老師多方面的考察,最後被指定當釋迦牟尼的接班人,繼承釋迦牟尼的佛位爲補處之菩薩。

  彌勒被指定爲釋迦牟尼的接班人後,便先佛入滅,離開了人間,上生于兜率天淨土。經過四千年(據說相當于人間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將下生人間,在華林園龍華樹下修成正覺,繼釋迦牟尼而成佛,在龍華樹下叁會說法。

  龍華叁會時,于昔時釋迦牟尼佛教法下未曾得道者,將以上、中、下叁根之別,悉皆得道。根據《菩薩處胎經》,龍華叁會所度之衆分別爲:

  初會:戒衆九十六億,凡有出家僧衆能持戒者,當先度之。

  二會:度衆九十四億,雖未出家,但已皈依叁寶,且能依戒奉持,恭敬供養者,皆當得度。

  叁會:度衆九十二億,雖未持戒,而能敬香禮佛,乃至一念稱名,少分供養,生正信者,亦皆度之。

  所謂華林園,就是龍華樹茂密成林的花園,所謂龍華樹,就是枝如寶龍吐百寶華的樹。又據說此樹種于龍宮,所以稱“龍華”。相傳龍華樹高四十裏,廣亦四十裏。

  還有一種說法: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流傳一萬二千年以後,佛教的教法滅亡了。這樣又過了八百多萬年,彌勒菩薩將由兜率天下降到我們這個世界成佛,爲衆生帶來幸福和安甯。因爲這是將來的事,所以把彌勒稱爲“未來佛”。

  “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此即未來佛的稱號。現處于兜率陀天內院爲補處菩薩,爲本師釋迦牟尼佛之後第五位成佛的菩薩。祂的願力廣大,凡是釋迦佛教法中內未能得度者,若只讀過一句經文,或稱念一尊佛號的人,當彌勒菩薩成佛時,在龍華叁會中皆能得度。

  這就是關于未來佛稱號的由來。

  准提與兜率信仰的交會

  在准提經文中對于目前最爲盛行的西方淨土竟然沒有記載,卻只提到了有關未來佛的思想。雖然經文中有提到觀自在菩薩這位西方上首菩薩,但似乎沒有提到有關極樂淨土的蛛絲馬迹?

  經文中只有提到面見十方佛的思想,如:

  1、右繞菩提樹像。行道念誦滿一百萬遍。即見佛菩薩羅漢爲其說法。意欲隨菩薩即得隨從。所求如願。乃至現身成大咒仙。即得往詣十方淨土。(智譯)

  2、何況更能結印齋戒依法持誦。不轉肉身往四方淨土(無畏譯)

  有提到十方淨土的概念,但卻無特別指出那一尊佛的名號。

  關于這一點與早期見十方佛的信仰,如《般舟叁昧經》卷上〈問事品〉所說:“十方諸佛悉立在前”及〈行品〉所說:“持是行法便得叁昧,現在諸佛悉立在前”,這些行法中也有提到,這是因爲釋迦佛在人間示現緣盡,而能得到佛菩薩親自教導,以求不退轉的另一種方式是皆屬見十方佛之法。

  在《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中有一段提到:

  “此咒(指准提咒)于南贍部洲有大勢力,移須彌山竭大海水,咒幹枯木能生華果。何況更能依法持誦,不轉肉身得大神足往兜率天。”

  找遍經文皆無此記載,原來與房山石經記載應該是一樣的。

  《 七佛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真言 獨部別行》(房山石經):“何況更能結齋具戒依法持誦。不轉肉身往第四天得大神足。”

  爲何道殿大師是講“不轉肉身得大神足往兜率天。”有可能是指:“不轉肉身往第四天”欲界第四天正是:兜率天。否則就找不出類似的記載了。

  至于爲何沒有提到西方淨土的介紹,可能與下列幾點有關:

  1、准提法的人天特性:在經文裏都提到修持准提法常生人天,尊貴富裕。而東密更將准提佛母攝于六觀音中的人道化主的准提觀音。所以准提佛母對人天衆生的救度有特別的願力。注重人間的淨化,關懷人間現世生活,此點可從准提法中的各種行法可知端倪。

  十八臂准提本尊的說法印是與彌勒菩薩的手印是相同的。

  此說法印的意義是:“表此尊于六觀音中,主要以度化人道爲主,他能破叁障,示現叁眼之智,來說法利生。”

  2、法的流轉因素:彌勒淨土思想在印度比極樂淨土來得早廣傳,故准提法中就有出現親自面見彌勒菩薩的概念方法。

  宏印法師在彌勒法門與淨土信仰一文中說到:“在曆史上彌勒信仰比彌陀信仰早,從什麼地方得知呢?從佛像雕刻的數量就知道。曆史上早期佛像以彌勒較多,一直到後來才轉爲彌陀像多……彌勒法門是南北傳佛教早期的共同信仰。這是曆史上站的住的一點。”

  可知西元前二百年到西元二百,印度的彌勒信仰,普遍盛行。約在西元四至五世紀時,彌勒信仰盛行于印度西北,後逐漸流布于中亞各國。法顯、玄奘兩法師的西行記中都有記載。

  由以上說明可略知其梗概。而准提法的原型可溯及至原始密法,故也接近印度當時教法的流傳情形。

  准提經中見彌勒菩薩的思想

  在准提經文中有提到面見彌勒菩薩的記載如下:

  1、“于高山頂上念誦一俱胝遍。金剛手菩薩將此人領五百六十人。同共阿蘇羅宮。壽命一劫。得見彌勒菩薩。聽聞正法。聞法已獲菩薩地得不退轉(不空譯)”

  2、“于叁道寶階從天下處寶塔。行者乞食旋繞誦俱胝遍。即見無能勝菩薩。與願爲說妙法。示無上菩提道。或見诃利底母將此人。入自宮中與長年藥。還童年少端正可喜。獲得伏藏大人許可。應廣利益叁寶。得一切菩薩安慰示其正道。乃至菩提道場(不空譯)”

  3、“行人往前正覺山頂。于佛塔前常持缽食。誦大明一俱胝。誦數滿已。得見金剛手菩薩。菩薩自引行人入吉祥門。告行人言汝入此門。無諸魔難所求願滿。離一切怖受大快樂。而于將來得見慈氏。聞說妙法證菩薩地乃至或得阿吠[口*縛]哩底迦菩薩之位。(法賢譯)”

  4、“行人往叁道寶階佛塔之處。常持缽食右繞佛塔。誦大明一俱胝。誦數滿已。得見無能勝及诃利帝等所求如意。其诃利帝接引行人。往自本宮與種種聖藥。其無能勝現身。爲行人說法令證菩提道及授與聖藥。變行人身具殊勝相。及得一切菩薩接引證道。乃至速坐菩提道場。(法賢譯)”

  這裏提到“彌勒菩薩”、“無能勝菩薩”、“慈氏”、“無能勝”都是在指彌勒菩薩。關于持誦陀羅尼求面見菩薩以得到佛法修證問題的解決,在曆史的記載中早已有這樣的例子:

  在此舉清辯論師的例子參考:

  “佛入滅後約一千多年,在南印度有一位清辯論師,他胸襟廣大,德行高深,表面上他是示現數論外道的儀態,擅長分別智慧,分析萬物,其實是在弘揚龍樹菩薩“心境俱空”的空宗思想。

  他聽說摩揭陀國的護法論師宣揚“唯識無境”的有宗思想,門下弟子有數千人之多,于是他就柱著錫杖,前往護法論師住所,期望能與他辯論唯識理論。

  到了波吒厘城時,他打聽知道護法論師正在菩提道場,便命令弟子代爲傳達說:“清辯對護法論師宣揚佛陀遺教,教化迷惑的衆生,這樣崇高的功德,真是虛心仰慕 已久。但是由于我還有些事未能辦完,因此暫時不能親自前往禮拜進見。而對菩提道場,我立誓絕不白來一趟,到了這個地方,就一定要證到佛果。”

  護法論師對使者說:“人生就如夢幻一般,生命短暫而脆弱。我每天只求誠心精進,沒有多余的時間和人交談辯論。”

  因此,這兩位論師只有透過使者的傳達,終究未曾見面。

  清辯論師回到本國以後,靜靜的思考著:“除非等到彌勒佛出世,否則誰能解答我的疑惑呢?”于是他到觀自在菩薩像前誠心的誦念隨心陀羅尼,不吃不喝,一直誦念下去。叁年之後,觀自在菩薩受了感動,示現微妙色身,詢問清辯論師:“你這樣精進誦念,有什麼志願嗎?

  “願保留此身,親見彌勒菩薩出世成佛。”清辯論師回答。

  “人命是這麼脆弱短暫,世間虛幻無常,你應該修行更殊勝的佛法,求生兜率天,在那拜見彌勒菩薩,這樣還比較快速。”觀自在菩薩勸他說。

  “我的志願不可奪,心不能改了。”清辯論師回答。

  “如果是這樣,你應該前往南印度的馱那羯磔迦國城南的一個山洞,山洞中有位執金剛神,你到那裏至誠誦持執金剛咒,這樣就能完成你的心願。”觀自在菩薩指示清辯說。

  因此,清辯論師遵照指示,前往執金剛神處所,至誠誦念。經過叁年以後,執金剛神現身問他:

  “你這麼精進誦念,是想達成什麼心願嗎?”

  “願留此身,拜見彌勒佛。觀自在菩薩指示我來這裏祈請您指引,您是否能幫助我達成心願呢?”論師回答道。

  “這個岩石裏面有一座阿素洛宮,你只要依法修行,發願祈請,精誠所感,石壁就會打開。打開以後你就可以進入宮中,等待彌勒佛出世。”執金剛神傳授他一個秘方說。

  “那麼我深居石壁之中,見不到外面的世界,怎麼知道彌勒佛出世了沒有?”論師問道。

  “等到彌勒佛出世後,我自然會通知你。”執金剛神說。

  于是清辯論師專心精進的持誦,再經過叁年心無旁骛的修行。叁年後,許多人都來山洞觀看,清辯論師口中持咒,以一顆小芥菜子擊向石壁,石壁竟應聲豁然開啓, 出現了一個山洞。大衆看得目瞪口呆,流連忘返。清辯論師走向山洞,回頭向徒衆宣告:“我長久以來一直祈請,懇求能等到彌勒佛出世,如今佛菩薩神通庇祐,使 我的心願得以實現。你們也應當一同進入這個洞穴,日後可以見到彌勒佛出世。”

  當時,大衆聽到論師的話,都害怕恐懼,沒人敢進入洞中,他們認爲裏面是個毒蛇洞窟,進去了會亡命喪身。論師再叁保證勸說,最後只有六個人願意跟隨進入。于 是論師向大家道別,石壁又重新合起,恢複原來的樣子。那些沒有跟進去的大衆才開始怨歎悔恨,平白失去見佛聞法的大好機會。 (出自大唐西域記)”

  此記載即符合准提經中所說:“于高山頂上念誦一俱胝遍。金剛手菩薩將此人領五百六十人。同共阿蘇羅宮。壽命一劫。得見彌勒菩薩。聽聞正法。聞法已獲菩薩地得不退轉(不空譯)”

  而上文中的執金剛神應是金剛手菩薩。

  同樣是入于阿修羅宮中等待菩薩下生的方式。可見此思想曾經在印度的佛法中流行過。

  《大唐西域記》卷九記載摩揭陀國有一岩岫,印度人謂之爲“阿素洛宮”,其文雲(大正51·920b)︰

  “往有好事者,深閑咒術,顧俦命侶十有四人,約契同志入此岩岫。行叁四十裏,廓然大明,乃見城邑臺觀,皆是金銀琉璃。是人至已,有諸少女伫立門側,歡喜迎接,甚加禮遇,于是漸進至內。城門有二婢使,各捧金盤,盛滿花香而來迎候,謂諸人曰︰宜就池浴,塗冠香花已,而後可入。(中略)唯彼術士宜時速進,余十叁人遂即沐浴,既入池已,恍若有忘,乃坐稻田中。”

  結語

  由以上敘述可知准提法實與彌勒淨土思想有一定的關系。而准提的人間特性亦與彌勒人間淨土的思想有不謀而合之處。

  而根據釋迦佛所說,叁世諸佛皆說准提咒的聖言量而言,將來彌勒菩薩下生成佛必也再宣說此准提咒。

  若欲隨彌勒菩薩修行,往生兜率天的行者,則修持准提咒,也符合往生兜率中的六事法:行衆叁昧的條件,修持准提咒即是修准提叁昧故。再加以持念彌勒菩薩聖號回向,而以准提咒能感召人天福報的特性,應可以如願往生兜率,再隨彌勒菩薩下生赴龍華叁會,度無量衆生。

  (本篇刊登于《慈宗法音》第17期:准提法音專欄。

  

  

《准提法中關于未來佛的思想探討(普光)》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