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文殊法門的圓頓與漸次--以《維摩诘經》與《諸法無行經》兩部經典爲討論範圍(遊祥洲)▪P2

  ..續本文上一頁孰爲本?答曰:無住則無本。文殊師利,從無住本,立一切法。11

  這一段話明白地指出,修持「正念」是消除煩惱的根本動力。與「正念」相反的,就是「顛倒想」。經中追問「顛倒想」從何而來,答案是「無住」。「無住」者,不一定呀!「顛倒想」這個東西,隨時隨地,只要你一念不覺,它就在那裏了。好比說「黑暗」這個東西,它從那裏來呢?它不從那裏來,因爲它只是「光明」照不到的狀態罷了。同樣地,你要問「顛倒想」從那裏來,答案是:不一定。因爲它只是「正念」不現前的狀態罷了。此所以經中接著說:「又問:無住孰爲本?答曰:無住則無本。文殊師利,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正念」的根本義,就是專注于當下。但從「專注」下手來修持「正念」,並不是叫你死死地看著一個東西,而是說,當下這一念心,必須聚焦,必須念念分明。如果你能夠做到每一個當下,每一個念頭都可以了了分明,那麼,這個正念本身,其實就是一股很強的照明力量。所以,在佛陀所開示的「八正道」之中,「正念」其實是修行的總樞紐。有了「正念」,「正見」才能夠發揮引導的作用。有了「正念」,「正思惟」才能夠發揮貫徹意志的作用。有了「正念」,「正語」「正業」「正命」才有支撐。有了「正念」,「正定」才能夠在「七覺支」當中,維持惺寂平衡。有了「正念」,「正精進」才能夠堅持到底。

  用「正念」來面對煩惱,效果最好。如果你懊惱,你念念分明地知道你懊惱。如果你生氣,你念念分明地知道你生氣。只要守住這一念心,然後,懊惱也罷,生氣也罷,它自然地就會在念念分明中,如實地呈現它自己。只要「正念」在,煩惱慢慢地就成了被觀察的對象。觀察煩惱有其要領,舉個例子來說,當「貪」的念頭起來的時候,你一旦有所覺察,這個時候最要緊的,就是不要去責備它,不要去打壓它。你只要輕輕地「照」它一下,那就夠了。那個貪的念頭就會在你「照」它的時候薄弱了。你越是「照」它,它就越薄弱。然後,你繼續守住念念分明的這一念心,煩惱就會慢慢地轉化,慢慢地就變成不煩也不惱了。這個道理,可以把它叫做「煩惱見光死」。這就是「正念」的奧妙。

  因此,佛教所謂修行,不用什麼高調,也沒有什麼玄妙,要緊的只是在日常生活之中,時時提醒自己「堅住正念」而已。禅宗所謂「照顧足下」,所謂「照顧話頭」,其實都只是要你當下提起「正念」罷了。

  3. 空與業報並存的生命觀。

  文殊法門雖然處處強調法性與空性,但也強調因果業報的相對客觀性。《維摩诘經》〈香積佛品〉雲:

  維摩诘言:此土衆生剛強難化故,佛爲說剛強之語以調伏之,言是地獄是畜生是餓鬼,是諸難處,是愚人生處,是身邪行,是身邪行報;是口邪行,是口邪行報;是意邪行,是意邪行報;是殺生,是殺生報;是不與取,是不與取報;是邪淫,是邪淫報;是妄語,是妄語報;是兩舌,是兩舌報;是惡口,是惡口報;是無義語,是無義語報;是貪嫉,是貪嫉報;是瞋惱,是瞋惱報;是邪見,是邪見報;是悭

  ,是悭

  報;是毀戒,是毀戒報;是瞋恚,是瞋恚報;是懈怠,是懈怠報;是亂意,是亂意報;是愚癡,是愚癡報;是結戒、是戒、是犯戒;是應作,是不應作;是障礙,是不障礙;是得罪,是離罪;是淨,是垢;是有漏,是無漏;是邪道,是正道;是有爲,是無爲;是世間,是涅槃:以難化之人,心如

  猴故,以若幹種法,製禦其心,乃可調伏。譬如象馬,

  悷不調,加諸楚毒,乃至徹骨,然後調伏。如是剛強難化衆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12

  這一連串的表達,就是說一個道理:因果業報。如是因緣,如是業報。這是客觀的現實,也是調伏剛強衆生苦切之言。但是講因果業報,不能講得太死,否則就成了機械的宿命論。因果業報無論如何開展,它本身畢竟是緣起法,緣起法是無自性的,因此它隨時都有改變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在因果業報開展的同時,你的心在那裏。這一點尤其重要。你的心可以因循故事,也可以當下幡然省悟。當下這一念心,在因果業報開展的進程中,擁有極大的自覺的空間。文殊法門在這一點上,顯然十分強調心靈的自覺性與自主性。《諸法無行經》所謂「若能見一切法性如是,便于一切衆生之中不起憎愛」,便是說明當下這一念心,一旦與法性相應,憎愛的習氣便起不了作用。

  《維摩诘經》〈佛國品〉有一個重要的偈語,所謂:

  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無我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13

  「無我無造無受者」,這是空;「善惡之業亦不亡」,這是業報。空也罷,業報也罷,都離不開「以因緣故諸法生」的原理。了然乎此,則不落「有」「無」二邊。這就是生命的中道。

  4. 藉假修真的理念。

  《維摩诘經》第二品〈方便品〉有一個很重要的理念,就是借「肉身」以成就「法身」。這個理念,簡單的說,就是「藉假修真」。這個觀念,包含叁個重點:

  1. 「肉身」爲假有,因此不可執著。經文中強調:「諸仁者!是身無常,無強無力無堅,速朽之法,不可信也。爲苦、爲惱,衆病所集。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14但肉身也是我們此生此世非常重要的憑借,因此也不能有忽視或踐踏肉身的觀念。肉身除了支持我們現實的生命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我們修持法身的資糧。

  2. 「法身」是生命的最主要目標,它的實現來自整個佛法的實踐。也可以說,整個佛法實踐的結果,就是成就法身。經雲:「諸仁者!此(肉身)可患厭,當樂佛身!」15法身的意義,在《維摩诘經》中的表達,是十分具體而又容易理解的。它不是指任何抽象而神秘的東西。它是生命與佛法結合的一種呈現。

  3. 實現法身,要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所以《維摩诘經》中說:「從如是無量清淨法,生如來身。」16這也就是說,只要是在日常生活中,勤修無量清淨法,如來身(法身)就在當中逐漸孕育成長出來了。換言之,法身是不離現實的。有人總以爲,一旦成就法身,就完全脫離了現實的世間,那是一種誤解。

  因此,從文殊法門的圓頓義上說,其究竟處乃是實現「法身」。但其實現的次第,則在于不斷地實踐佛法的各種功課,包括戒定慧叁學、六波羅蜜、叁十七道品等無量佛法。而其根本動力,則是「發菩提心」。

  5. 不二法門的契入。

  《維摩诘經》所標榜的「不二法門」,充份地展現了趣入「不二法門」的多樣性與究竟會通性。有人以爲,《維摩诘經》〈入不二法門品〉中叁十二位大菩薩各各講說「不二法門」的內涵,最後,維摩诘居士一人以「默然無言」作結,好象只有維摩诘居士一人是對的,其它人說的都不究竟。這是誤解。叁十二位大菩薩所說的是趣入「不二法門」的過程與理趣,每一個人所說的都是究竟的,只不過維摩诘居士很有幽默感,他用默然無言來肯定每一個人的發言,同時,借著默然無言來突顯:「各位講的都很對,不過,用講的不等于真正的修行,也不是真正的境界。」所以維摩诘居士要來一個畫龍點睛,「默然」,因爲「不二法門」是以「行入」,不是「芝麻開門」,叫一叫就進得去的。「無言」,正是說,語言是有缺陷的,「言不盡意」,「無言」,就是不可迷信語言,更不可「以言代行」。

  那麼,「不二法門」究竟是什麼呢?簡單的說,就是破除二元對立的思惟模式。人類的思惟模式,是以二元對立的邏輯爲主要架構,譬如,「一是一」、「二是二」,這是邏輯的同一律。「一或者爲一,一或者爲非一,二者不能同時爲真。」這是邏輯的排中律。「「一爲一,一又爲非一,這是自語矛盾,永遠不能爲真。」這是邏輯的勿矛盾律。人的思惟如果不接受這叁個定律,那就是顛倒錯亂。問題是,人的思惟不能完全用語言概念來概括,也就是不能用邏輯的叁個定律來概括。如果對于這叁個邏輯定律的限製性,缺乏了解,那麼,你永遠站在不二法門之外。不二法門就是要跳出這叁個邏輯定律的二元性,不要讓你的智慧死在這個邏輯的框框裏。

  在整個文殊法門的實踐上,你必須隨時保持這種不落二邊的自覺。把這一份自覺放在面對煩惱的態度上,尤其好用。煩惱一起來,你只要保持正念,保持覺察,不要與煩惱「對立」!不管什麼念頭起來了,你只要保持正念分明,當下明白這個念頭是什麼就好了。輕輕地「照」,不要太用力,太用力又是一種障礙。只要當下明白這個念頭是什麼,煩惱已經如實地呈現在那裏了。換一個方式說,就是保持正念分明,隨時隨地明白你自己的感覺。「我很生氣」,這是感覺。「我明白我現在很生氣」,這就是「回光返照」。簡單地說,清清楚楚的感覺本身,就是「觀」。煩惱的念頭剛起來的時候,本來還很微弱,但如果你毫不覺察,煩惱就會偷偷地壯大起來,就會在不知不覺之中消耗你的生命能量。煩惱本來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對它不覺察。所以,修持這個法門一定要養成「即起即觀」的習慣。

  只要做得到「即起即觀」,那麼「即觀即斷」就是水到渠成了。煩惱一起來,你馬上觀,而所謂「觀」,只是輕輕地「照」它一下,這就是「即起即觀」。一照過,你馬上「放下」,這就是「即觀即斷」。爲什麼一照過馬上可以放下呢?因爲你一起觀,煩惱就被你的觀照力量罩住了,煩惱如果是老虎,那麼觀照的力量就是一張網子,只要網子的韌性夠,這只老虎就跑不掉了。同樣地,只要你的觀照力夠強,煩惱就會逐漸衰減,乃至于不起作用。這一切都是在你觀照的當下完成的。此處所謂「斷」,不是阿羅漢的急斷煩惱之斷,而是大乘佛教的「觀空」之斷。「觀空」之斷,是深觀煩惱的緣起無自性,所以煩惱已被空性的智慧所轉化了。雖說是「斷」,其實只是輕輕地放下,輕輕地化掉罷了。悟此則煩惱與菩提一如,生死與涅槃不二。此即「入不二法門」。

  …

《文殊法門的圓頓與漸次--以《維摩诘經》與《諸法無行經》兩部經典爲討論範圍(遊祥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