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文殊法門的圓頓與漸次--以《維摩诘經》與《諸法無行經》兩部經典爲討論範圍(遊祥洲)▪P3

  ..續本文上一頁

  《維摩诘經》〈弟子品〉還有一段經文談到維摩诘居士與阿那律尊者的對話。阿那律尊者雖有天眼,卻還是跳脫不出清淨與汙穢的對立。維摩诘居士因此對他說:

  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叁昧,悉見諸佛國,不以二相。17

  這一句話非常重要。因爲只要你心中還有這麼一點對立,你的貪瞋癡就在那裏。爲什麼?有對立就有欣厭呀。所謂欣靜厭喧、欣淨厭穢、欣上厭下、欣彼厭此,不都是從對立中生起的嗎?文殊法門十分強調,十方世界諸佛國土淨穢平等,只不過是度化衆生的方便善巧不同罷了。

  要而言之,契入不二法門,只在一念之間。《維摩诘經》〈入不二法門品〉中叁十二位大菩薩各各宣說「不二法門」的內涵,其實每一位菩薩的修持方式都是一道方便門。好象紐約的中央公園,東西南北各有許多不同的出入口,每一個出入口都有不同的景觀。但中央公園原來還是一個,東走、西走、南走、北走,走遍了,你就明白,每一道門都是中央公園的一部份。因此,不二法門不是在衆門之外,另有一門,而是當你走進每一道門的時候,你的心中不作對立想,不作善不善想,不作淨不淨想,只是一念直入法性,一一門當下即是不二門。

  6. 即煩惱而證菩提。

  處理煩惱的方式,可以說是文殊法門的重大特色之一。一般的法門重在呵責煩惱,避開煩惱,使煩惱不生起。而文殊法門則重在直觀煩惱,轉化煩惱,甚至于轉煩惱爲道用,使煩惱變成菩提資糧。

  文殊法門的相關經典,對于煩惱的本質,有非常深刻的探討。煩惱有粗有細,有根本,有枝末,所謂生老病死,所謂世間八苦,這些都是煩惱的枝末。所謂妒嫉、懈怠等等,這些是粗煩惱。根本煩惱就是貪、瞋、癡。唯識宗把煩惱稱爲「隨眠」,意謂煩惱隨逐于人,叁世不離;眠伏于心,不易覺察,的確能夠說出煩惱的特性。

  重要的是,如果我們只是畏懼煩惱,排斥煩惱,乃至于逃避煩惱,只要有一念的挂礙,煩惱就消滅不了。大乘佛教用「明」與「暗」來比喻智慧與煩惱的對待關系,確有深意。因爲光明與黑暗本來就不是絕對的。多一分「明」,自然就少一分「暗」。修行的功夫,就是不斷地增加這個「明」,相對地,「暗」就減少了。這個「明」,就是人人本然具有的覺性。任何人只要當下正念現前,當下覺性就在那兒。即使正念不現前,覺性也還是在那兒,只是你自己不覺察罷了。

  這個當中還有一個要領,就是徹底地認識到「煩惱無自性」。這一點非常重要。爲什麼說煩惱無自性?因爲煩惱不是自己生起的。如果沒有內因外緣,煩惱如何生起?我的肚子餓了,這是內因,找到可以吃的東西,這是外緣。不管這個東西是不是屬于我的,只因爲我非常的餓,于是這個時候,貪煩惱就生起了。這個貪煩惱,在這個當下,就是一個「緣起法」。你先不要急著下道德判斷,因爲「該」「不該」的道德判斷,在貪煩惱生起的當下那一念,還沒有生起。重點是,這個貪煩惱在內因外緣的支持之下生起了。不但生起,而且十分自然。大乘佛教清楚地看到了煩惱生起的當下,有這麼一個「緣起性」,也就是「無自性性」,因此他認爲煩惱可以解,煩惱可以轉化。更重要的是,在上面舉的例子當中,人對于食物的反應,看似跳脫不出巴伏洛夫(Pavloff)「製約反應論」的範圍,但大乘佛教認爲,這種反應,只是一種「串習」,「串習」也是生命經驗在重複性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習慣,因此,「串習」也是「緣起」的,也是「無自性」的。更進一步說,不管煩惱如何生起,「串習」如何延續,只要正念現前,煩惱生起的力量就減弱了。「串習」亦然。這就是爲什麼大乘佛教面對煩惱的態度,不是逃避,不是畏懼,而是積極地增長正念,用每一個正念,來轉化煩惱,漸漸地,漸漸地,煩惱就沒有力量了。

  《維摩诘經》第八品〈佛道品〉有一段文字討論到「如來種」,正可以說明文殊法門「即煩惱而證菩提」,這一段文字是這樣的:

  于是維摩诘問文殊師利:何等爲如來種?

  文殊師利言:有身爲種,無明、有愛爲種,貪、恚、癡爲種,四顛倒爲種,五蓋爲種,六入爲種,七識處爲種,八邪法爲種,九惱處爲種,十不善道爲種;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18

  這一段話明白地主張,所有一切煩惱原來都是成佛的「種子」。在一般的理解中,成佛的「種子」應該是清淨的慈悲與智慧,應該是神聖的發心與行動,怎麼可能是貪瞋癡等「煩惱」呢?煩惱不是垃圾嗎?煩惱不是有毒的嗎?煩惱不是成佛的破壞成份嗎?《維摩诘經》本身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這樣的:

  若見無爲入正位者,不能複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如是見無爲法入正位者,終不複能生于佛法;煩惱泥中,乃有衆生起佛法耳。又如殖種于空,終不得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無爲正位者,不生佛法;起于我見如須彌山,猶能發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生佛法矣。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爲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19

  《維摩诘經》這一段文字,應用了叁個比喻。

  一、蓮花與淤泥喻。蓮花無法生長在幹旱的高地,反而只能生長在「卑濕淤泥」之中,成佛的智慧好比蓮花,智慧來自苦難的磨練,來自煩惱的沖擊,來自困境的逼迫。人在順境中,心靈容易鈍化,智慧無由生起。人就是因爲經常要面臨不同的煩惱,經常要從煩惱的逼迫中尋找出路,智慧因此被激發出來了。因爲經常看到周遭的人在煩惱中受苦,慈悲心也被激發出來了。成佛的種子──智慧與慈悲,就這樣在煩惱的滋潤下成長了。所謂「處汙泥而不染」,正是此義。

  二、殖種與糞壤喻。如果要播種,我們不能把種子撒在虛空之中,因爲虛空是沒有著落的,種子唯有撒在土地上,尤其是糞壤之地,愈是汙穢,愈是營養。一般人總以爲,學佛了,煩惱愈少愈好,這就個人而言,未嘗不是一種「清福」,但這份「清福」卻也是智慧與慈悲的空白。唯有不斷的走入衆生之中,「衆生」雖濁,但你心無挂礙,然後你觀察煩惱的機會增加了,你承擔煩惱的耐力也增長了。所以,成佛的種子絕不是來自空洞的清淨,而是不惜涉足糞壤之中,辛苦耕耘,然後才有豐碩的收獲。

  叁、寶珠與巨海喻。珍珠、珊瑚等海底的貝類,必須要有深海的環境才能生存,淺水中是養不出來的。同樣的,成就「一切智寶」的優勢,原來不在淺水之中,而是來自無邊深廣的煩惱大海。所謂煩惱大海,也就是「五濁惡世」,煩惱多得不得了呀!發心成佛者,與其日日祈禱生活中少煩惱,不如時時勉勵自己增強面對煩惱的能力。

  《維摩诘經》甚至于說「如是入無爲正位者,不生佛法;起于我見如須彌山,猶能發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生佛法矣」,所謂「入無爲正位者」就是阿羅漢,《維摩诘經》意謂,甯可你有極大的我見,也比急斷煩惱、早證涅槃好得多了,因爲阿羅漢早證涅槃是一條不歸路,但「起于我見如須彌山」者,反而因爲這個煩惱而激發修行的大因緣,在六道輪回中引生成佛的推力。

  上述這一段文殊師利菩薩與維摩诘居士的對話,引起了在座大迦葉尊者的響應,他說:

  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快說此語。誠如所言,塵勞之俦,爲如來種。我等今者,不複堪任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乃至五無間罪猶能發意生于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發。譬如根敗之士,其于五欲不能複利。如是聲聞諸結斷者,于佛法中無所複益,永不志願。是故文殊師利!凡夫于佛法有反複,而聲聞無也。所以者何?凡夫聞佛法,能起無上道心,不斷叁寶;正使聲聞終身聞佛法、力、無畏等,永不能發無上道意。20

  在大迦葉尊者這一段響應當中,我們看到了所謂「根敗」的比喻。大乘法與聲聞法的最大分野,一句話說到底,就是一個「耐煩」,一個「不耐煩」。「耐煩」就是耐煩惱,「不耐煩」就是不耐煩惱。聲聞因爲「不耐煩」,所以急著要去斷煩惱,也因此失去了成就菩提的機會。菩薩因爲「耐煩」,所以能夠借煩惱爲因緣而善修智慧與慈悲,這正是文殊法門的妙谛之所在。

  《諸法無行經》在面對煩惱的態度上,也有十分直接的表達。《諸法無行經》雲:

  分別煩惱垢,即是著淨見,無菩提佛法,住有得見中。

  若貪著佛法,是則遠佛法,貪無礙法故,則還受苦惱。21

  這幾句話很有深意。你在乎煩惱,你與煩惱爲敵,你已經落入了垢淨二元對立的圈套中。用這種態度來接近佛法,反而遠離了佛法。

  《諸法無行經》又雲:

  若人無分別,貪欲瞋恚癡,入叁毒性故,則爲見菩提。

  是人近佛道,疾得無生忍。

  若見有爲法,與無爲法異,是人終不得,脫于有爲法。

  若知二性同,必爲人中尊。

  佛不見菩提,亦不見佛法,不著諸法故,降魔成佛道。22

  這也就是說,貪瞋癡來了,你只要做一個「旁觀者」。你不要與它交涉,不要與它糾纏,觀察著觀察著,菩提智慧就漸漸現前了,無生法忍也更接近了。佛之所以成佛,只是因爲深觀法性,明白了煩惱實性即是菩提,因此跳脫出二元對立的束縛。所謂「降魔成佛道」,其實這個「魔」,不是別的,二元對立的妄想罷了。

  《諸法無行經》又雲:

  若以菩提心,自高無所畏,自念當作佛,是人無菩提,

  亦無有佛法,離菩提寶印。23

  這也就是說,如果你已經發了菩提心,已經很努力在修行,然後從這個當中生起了修道者的優越感,你就完了。你所達到的修行境界越高,你的優越感就越細微化,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那個「魔」還是你自己呀!

  唐代玄奘大師所譯的《大般若經》第十一會「布施波羅密多分」當中,有一段極重要的文字,直接標榜「煩惱」雖然是大菩提的障礙,卻能隨順菩提資糧。不但如此,「煩惱」還是菩薩的大恩人。這一段文字的…

《文殊法門的圓頓與漸次--以《維摩诘經》與《諸法無行經》兩部經典爲討論範圍(遊祥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