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五臺山與文殊菩薩

  五臺山與文殊菩薩

  傳爲文殊菩薩顯靈說法道場的五臺山,居我國四大佛教聖地之一,人稱“金五臺,銀普陀,銅峨眉,鐵九華”。可見其在佛教徒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傳說五臺山最早是道家的地盤。《道經》裏稱五臺山爲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廟。《清涼山志》稱文殊菩薩初來震旦(古代印度人稱中國爲震旦)時,居于石盤洞中。而石盤洞是在道家的玄真觀內,這說明五臺山爲道家所踞。

  五臺山取佛教替代道教,最終成爲我國的佛教名山,來源于佛祖的明示及佛道兩家的爭鬥。據《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記載,佛祖釋迦牟尼對金剛密迹主菩薩說:“我滅度後,于此瞻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那”。其國中有山,號曰“五頂”。文殊師利童子,遊行居此,爲諸衆生,于中說法。”這裏所說的“五頂山”,就是指現今的五臺山。佛教傳入五臺山,史載始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被漢明帝青來的兩位印度高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從洛陽來到五臺山(當時叫清涼山)。由于山裏很早就有了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傳說中五臺山又是文殊菩薩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他二人遂産生了在此建寺的想法。但因當時五臺山是道家的地盤,道家不會輕易地允許外來教派在此建寺。一個要建,一個不讓建,這就需要借助于第叁者來裁決。據《國史舊聞》記載:“永平十四年正月十五日,明帝集諸道士于白馬寺,使于摩騰、竺法蘭二人賽法。”在明帝的主持下,雙方達成了“賽法”協議,即約期焚經,以別真僞(相傳焚經地點在今洛陽焚經臺)。其結果,道教經文全部焚毀,佛教經文卻“烈火不燒”。可見,外來的和尚不但會念經,而且其經文也能經得起“千錘百煉”。印度二高僧因此也就獲得了在五臺山建寺的權利。接下來就是建寺地點的選擇了。據《清涼山志》記載:“在大塔左側,有釋迦佛所遺足迹,其長一尺六寸,廣六寸,千輔輪相,十指皆現。”相傳他二人不僅發現了此足迹,而且還發現有“舍利”,再加上此處山勢奇偉,氣象不凡,與印度的靈鹫山(釋迦牟尼修行處)相似,故決定在此建寺,並取名靈鹫寺。明帝爲表示信佛,追命“大孚靈鹫寺”。“大孚”即弘信的意思。“大孚靈鹫寺”就是今顯通寺的前身。從那時起,佛教就在五臺山深深紮下了根,並開始成爲我國的佛教中心.

✿ 继续阅读 ▪ 文殊道場五臺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