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文殊道場五臺山

  文殊道場五臺山

  五臺山是著名的佛教聖地。自兩漢之際佛教傳入漢地,到東晉十六國時期,便逐漸弘傳至這一地區。從此,五臺山佛教曆經淪桑,弘傳不絕。寺廟林立,香火興盛,名僧濟濟,宗派繁多。五臺山成爲海內外信衆虔心巡禮朝拜的佛國聖地,與峨眉山、普陀山和九華山並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一、地理形勝

  五臺山在山西省的東北部,位于北緯39°02′、東經113°32′附近,地跨山西省的五臺縣、代縣、繁峙縣和河北省的阜平縣二省四縣,但其大部分在五臺縣境內。五臺山屬太行山一個支脈,爲東北至西南走向,東北高,西南低,縱長約二百裏,方圓五百裏。有東臺、西臺、南臺、北臺和中臺五大高峰。東臺望海峰,海拔2795米;西臺挂月峰,海拔2773米;南臺錦繡峰,海拔2485米;中臺翠岩峰,海拔2894米;北臺葉鬥峰,海拔高達3058米,爲我國華北地區最高峰,素有“華北屋脊”之稱。五座臺頂雖峻極雲表,峰頂卻平坦寬廣,“有如壘土之臺”,故稱五臺。又因此山“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曾無炎暑”(《廣清涼傳》卷上),亦稱爲“清涼山”,並被人們譽爲“清涼聖境”。五臺山景色宜人,風光秀麗,氣候涼爽,是消夏避暑的理想勝地。

  五臺山五峰聳立,左鄰恒嶽,右接天池,北陵紫塞,南俯中原,環基所至五百余裏。自古便有五臺、四土垂、四關、四門等形勝說法。

  其實,古今五臺的分布羅列是有差異的。宋代僧延一的《廣清涼傳》卷上說:“至巨唐俨禅師,神異僧也,嘗登西、南臺之上,望見五頂,皆有五色雲覆之。隨雲覆者配之爲臺,唯古之中臺,即今之北臺;古之南臺,即今之中臺(孝文封爲南嶽也)。余皆定矣。”唐代行俨禅師(

  —849)以前的五座臺頂是:北臺爲大黃尖,中臺爲葉鬥峰,南臺爲翠岩峰,西臺爲挂月峰,東臺爲望海峰。此後的五座臺頂變爲:北臺葉鬥峰,中臺翠岩峰,南臺錦繡峰,西臺挂月峰,東臺望海峰。古今五臺,中、北、南臺有變,東、西二臺相同。人們習慣上把五臺之外稱爲臺外,五臺之內則稱爲臺內。

  所謂四土垂,在《廣清涼傳》中說:“按《靈記》,五臺山有四土垂,去臺各一百二十裏”。東土垂無恤臺,即恒山頂,在山西省渾源縣境內;西土垂瞢薨豆山,即管涔山,在山西省甯武縣境內;南土垂系舟山,在五臺縣靈境鄉境內;北土垂覆宿堆,即夏屋山。明代沙門鎮澄所撰《清涼山志》卷二也說:“五峰之外,複有四土垂,東曰青峰土垂,即常山,亦名無恤臺,趙襄子曾登是山,因以爲名。南曰朱明土垂,即方山,李長者著論處。西曰鶴林土垂,即馬頭山,亦名磨笄山,代子夫人磨笄自殺處也。北曰玄冥土垂,即夏屋山,亦名覆宿山,古之帝王避暑處”。這裏所說的四土垂與《廣清涼傳》略有不同,東土垂仍爲恒山,南土垂方山,在山西省壽陽縣東北40裏,西土垂馬頭山,在山西代縣城東南25裏。北土垂仍爲夏屋山。

  所謂四關,在《清涼山志》卷1中載,五臺山“雄據雁代,盤礴數州,在四關之中,周五百余裏。”四關,即指雁門關、龍泉關、平型關和牧護關。雁門關,亦名西陉關,在山西省代縣西北30裏處;龍泉關,在河北省阜平縣西70裏處;平型關,在山西省繁峙縣東130裏處;牧護關,在五臺縣城東南10裏處。此外,五臺山還有四門的說法。近人李相之在其《五臺山遊記》中說:“五臺山有東西南北四門。南門有叁層:第一層叫大關,亦名虎狼(牢)關,離濟勝橋四、五裏。第二層是閣子嶺,嶺上有“五臺奇勝”石碑一座。第叁層是虎陽嶺。北門是鴻門岩,東門爲龍泉關,西門即峨峪嶺。”四關四門,分列于五臺山東西南北四周邊界上,成爲五臺山佛國聖地的出入門戶。

  《敦煌石室遺書》中的佛教史籍說:“昔人頌宇內靈奇之境,恒言五嶽之外,複有叁山。蓋謂五臺、峨眉、普陀也。叁山皆因佛迹顯,而五臺尤以山辟最早,境地最幽,靈贶最赫,故得名獨盛。”五臺山地區這一特殊的地理形勢,在文化地理學意義上,自然地爲五臺山佛教道場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即構成以五峰環抱的臺內臺懷鎮爲主體基地,四方弘布,東叩阜平的龍泉關、西臨甯武的管涔山、南接壽陽的方山、北倚北嶽恒山的地域廣闊、佛法獨特的北方系五臺山佛教文化圈。

  二、佛教沿革

  五臺山相傳爲文殊菩薩應化道場。早在東晉十六國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即北魏泰常六年,天竺沙門佛陀跋陀羅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60卷中《菩薩住處品》載:“東北方有菩薩住處,名清涼山。過去諸菩薩常于中住。彼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有一萬菩薩眷屬,常爲說法。”此經把清涼山定爲文殊師利所居之地。唐景龍四年(710),菩提流支譯出的《佛說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中說:“爾時,世尊複告金剛密迹主言,我滅度後于南贍部洲(大地)東北方,有國名大震那。其國中有山名曰五頂,文殊師利童子遊行居住,爲諸衆生于中說法。”中國古稱震那國,五臺山亦在中國的東北方,尤其是上述二經提到的“清涼山”、“五頂”山,恰好符合五臺山“五巒巍然”、氣候清涼的特征。由此武則天在位時法藏所著《華嚴經探玄記》卷15就說:“清涼山則是代州五臺山也。于中現有古清涼寺,以冬夏積雪,故以爲名。此山及文殊靈應等,有傳記叁卷。”正式確認清涼山就是五臺山,而五臺山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唐華嚴宗四祖澄觀在所撰《華嚴經疏》中更直截了當圓滿了這一說法:“清涼山,即代州雁門郡五臺山也,于中現有清涼寺,以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曾無炎暑,故曰清涼。五峰聳出,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故曰五臺。表我大聖五智已圓,五眼已淨,總五部之真秘,洞五陰之真源,故首戴五佛之冠,頂分五方之髻,運五乘之要,清五濁之災矣。”將清涼山等同于五臺山,把五臺山確定爲文殊菩薩道場這一衍化過程,從北魏開始,一直到澄觀撰《華嚴經疏》止,可以說基本結束。從此,五臺山文殊信仰在中國佛教史上獨標一幟,影響越來越大。文殊爲釋迦牟尼佛的九代祖師,亦稱諸佛之母,在佛教信仰中地位極尊,五臺山因了文殊道場的緣由,也就受到了僧俗信衆的信仰、曆代帝王的崇建以及王公武將文臣的護持,成爲漢、藏、滿、蒙各民族尊奉、海內外知名的佛教聖地。

  1、五臺山佛教的肇始及興衰

  在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中,五臺山佛教的興衰和寺廟創建最早。關于五臺山佛教的興始和寺廟創建的時間,自古以來,說法很多。

  明代高僧鎮澄所撰《清涼山志》載:攝摩騰、竺法蘭“于永平十年丁卯十二月至洛陽,”“明年春,禮清涼山回,奏帝建伽藍。騰以山形若印度靈鹫山,寺依山名也。帝複以始信佛化,乃加大孚,孚者信也。始度僧數十居之。”若依此說,大孚靈鹫寺當始建于漢明帝永平十一年,是五臺山最早的寺廟。此說源于唐道宣《集神州叁寶感通錄》:“其山屬代州五臺縣,備有五臺。中臺最高,目極千裏,山川如掌上……從臺東南而下叁十裏許,有古大孚靈鹫寺,見有東西二道場,佛事備焉。古老傳雲漢明帝所造。”五臺山東漢興佛建寺之說,亦同樣見于宋延一重編的《廣清涼傳》,“大孚靈鹫寺者,世傳後漢永平中所立。”這一說法因了道宣的聲望及《清涼山志》的廣泛流通,目前較爲流行,但查諸僧傳,均未載摩騰、法蘭于永平十一年春至五臺山一事。且摩騰其人,劉宋之前不見史載,是否確有其人,學術界尚無定論。至于法蘭傳中說的“忄音又于西域得畫釋迦倚像,是優田王旃檀像師第四作也。既至洛陽,明帝即令畫工寫,置清涼臺中及顯節陵上”(梁《高僧傳》卷1)。其中的“清涼臺”在洛陽白馬寺中,並不是清涼山(即五臺山)。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在其《五臺山記》中說:“余考之,五臺山在漢爲慮廠虎縣,而山之史始見于齊。其佛寺之建,當在後魏之時,而彼教之人以爲攝摩騰自天竺來此,即居是山。不知漢孝明圖像之清涼臺在洛陽而不在此也。”其實,根據史料記載及考證,在東晉初年、後趙時期,由天竺高僧佛圖澄及其弟子東晉名僧釋道安方將佛教傳入山西境內。所以,東漢時五臺山即建有佛寺的說法是難以成立的。況且,五臺山回環五百余裏,大孚靈鹫寺即今菩薩頂、顯通寺一帶,處于五臺山腹地,交通十分不便。在佛教初傳漢地之時,即在這裏建造寺廟,恐怕是不大可能的。

  在記述五臺山佛教史迹最古老的著作唐代沙門慧祥所撰《古清涼傳》中又有另一種說法:

  “大孚圖寺,寺本元魏文帝所立。帝曾遊止,具奉聖儀,爰發聖心,創茲寺宇。孚者,信也,言帝既遇非常之境,將弘大信。且今見有東西二堂,像設存焉,其余廊庑基域,仿佛猶存。《括地志》以孚爲鋪,《高僧傳》以孚爲布,斯皆傳錄之謬也。”依此說,大孚靈鹫寺是建于北魏孝文帝時,釋慧祥所說的《高僧傳》是指唐道宣所著《續高僧傳》,其中《昙韻傳》載:“昔元魏孝文,嘗于中臺置大布寺,帝曾遊止,具奉聖儀”。根據文獻記載和曆史文物考證,北魏時期五臺山興建佛寺之說是可以成立的。

  建立北魏政權的拓跋氏,先前僻居朔漠,“故浮圖之教,未之得聞,或聞而未信也”(《魏書·釋老志》),到拓跋王圭時,始知佛法,只是當時“天下初定,戎車屢動,庶事草創,未建圖宇,招延僧衆也”(同上)。398年,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天下粗定,遂頻诏建寺,禮敬僧人。拓跋王圭開北魏崇佛之風氣,從此代皆如此。文成帝時(452—465),爲其祖先鑄釋迦立像五尊,高丈六,用赤金25萬斤。又任沙門昙曜爲沙門統,于城西武州塞鑿山開窟五所,雕飾奇偉,冠絕一世。這就是著名的雲岡石窟。孝文帝立,笃好佛理,大興佛寺,至太和六年(477),平城即有僧尼二千余人,新舊寺約一百余所,魏境四方各地僧尼77258人,有寺6478所。北魏的崇佛政策,影響…

《文殊道場五臺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