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波及整個北國。處于平城東南600余裏的五臺山,此時興寺度僧,可以說是順理成章的。
五臺山佛教的興起和佛寺的興建始于北魏孝文帝時期。據《古清涼傳》、《廣清涼傳》載,“元魏孝文,北臺不遠,常年禮谒,”並至臺山避暑,于中臺置千許“小石浮圖”,在清涼谷嶺建造了清涼寺。日僧圓仁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認爲“此五臺山,都號清涼山,山中造寺,此寺最初,故號清涼寺。”孝文帝登五臺山時,見“有一小峰,頂平無林木,巋然高顯,類西域之鹫峰”(《廣清涼傳》)。遂“爰發聖心,”造建了大孚靈鹫寺,又于寺前種植花園二、叁頃。並且環繞鹫峰置建了12座寺院。五臺山佛教由此而興。孝文帝以後,諸帝也都崇佛,“魏高祖太和中,代京閹官自慨刑余,奏乞入山修道,敕許之。乃赍《華嚴》晝夜讀誦,禮悔不息。一夏不滿,至六月末,髭須生,得丈夫相。以狀聞,帝大驚,重之。于是國敬《華嚴》,複尊恒日”(《大唐內典錄》)。皇帝奉佛,朝野風從,一時皇親國戚、王公貴族等,紛紛施財信佛,立寺建塔,至山瞻禮靈迹。魏文帝第四女信誠公主于五臺山興建佛殿講堂,置公主寺。棣州剌史崔震于中臺造精舍一所、小石塔數枚。宕昌王亦曾遊五臺山,于佛光山造宕昌寺和佛光寺。在元魏時期,五臺山已建有佛光寺、宕昌寺、清涼寺、大孚靈鹫寺、公主寺、觀海寺、銅鍾寺等數十座寺廟,且“歲時香火,遣使敬修”。可見,其時五臺山佛教已很興盛。
北齊諸帝大多好佛,至使齊境佛刹林立,僧尼衆多。至今山西境內北齊佛教遺迹,還有多處。五臺山佛教在北齊崇佛風氣下,得到大規模的發展,進入其佛教發展的第一個繁盛期。《古清涼傳》載:“爰及北齊高氏,深弘像教,宇內寺塔,將四十千。此中(指五臺山)伽蘭,數過二百。又割八州之稅,以供山衆衣藥之資焉。”按正史,周武帝滅齊後,執行廢佛政策,在原北齊境內沒收佛寺四萬余所,使叁百萬僧人還俗。可見慧祥的記載大致符合史實。一座五臺山,居然建寺二百,並割八州之稅供養,可見當時五臺山佛教之盛。北齊初年,第叁王子入山求見文殊菩薩,燒身供養,诏修王子燒身寺(即今壽甯寺)。
周武滅佛,齊境盛極一時的佛教,于此衰落,五臺山佛教也遭到毀滅性打擊,寺廟悉毀,僧尼還俗。以至慧祥感歎道:“遭周武滅法,釋典淩遲。芳徽盛軌,湮淪殆盡”(《古清涼傳》)。
隋興,一改廢佛爲崇佛。隋文帝于開皇元年(581)“下诏,五頂各置寺一所,設文殊像,各度僧叁人,令事焚修”(《清涼山志》)。開皇十叁年(593),文帝又派人至五臺山,設齋度僧,並自稱“佛弟子。”五臺山佛教又走上了恢複和發展的道路。
唐代是五臺山佛教發展的極盛時期。李淵父子由太原起兵而有天下,建立唐王朝。因此,他們把太原府轄境內的五臺山看作是“龍興之地”。貞觀九年(635),唐太宗下诏雲:“五臺山者,文殊門必宅,萬聖幽棲,境系太原,實我祖宗植德之所。尤當建寺度僧,切宜祗畏”(《清涼山志》)。于是,在五臺山建寺十所,度僧百數。這就奠定了有唐一代對五臺山佛教的基本政策。武則天爲了給自己君臨天下製造輿論,對佛教特別熱心。長安二年(702),武則天自稱她“神遊五頂”,敕命重建五臺山清涼寺,竣工後,命名僧感法師爲寺住持,並封感法師爲“昌平縣開國公,食邑一千戶,主掌京國僧尼事”(《廣清涼傳》)。清涼山住持感法師成爲掌管全國佛教事務的最高僧官,這是五臺山佛教在全國佛教界取得舉足輕重地位的發端。武則天遣使到大孚靈鹫寺前,采花萬朵,移到禁苑,命內道場栽植供養。並派尼妙勝在中臺造塔,一年完工;遣內侍黃門金守珍就山供養,設齋供一萬菩薩,設齋之日,巡禮僧達萬人。唐代宗時著名高僧不空曾派弟子含光來五臺山建金閣寺,不空首先施舍自己的財産,並動員代宗及諸大臣贊助。于是,宰相王缙從中書省開出募捐許可證,命五臺山的僧侶數十人,分赴全國各地募捐。代宗也給全國十節度使下诏,讓他們支持這項募捐活動。金閣寺建成後,又造了玉華寺。大曆五年(770)不空還曾親自到五臺山修功德,並運用自己在朝廷的勢力,奏請天子在天下著名寺院都建文殊閣,作爲五臺山根本道場的支院。又奏請在天下各寺院食堂中改所供賓頭盧尊者爲文殊。這樣就把文殊信仰推廣至全國,形成了以五臺山爲中心,以各著名寺院爲樞紐,遍布天下各大小寺院的文珠信仰之網。五臺山佛教經唐代諸帝的傾心供奉推動,寺院建築規模宏大,全山僧尼數以萬計,進入其佛教發展的第二個繁盛期。當時全山有佛寺360余所,其中規模宏麗者70余所,全山僧尼”達萬人之衆”(《全唐文》卷621)。五臺山成爲中外佛教徒共同向往的佛教聖地,瞻禮五臺山的僧侶,川流不息。
入唐以來,佛教有了很大發展,但國家經曆了安史之亂,經濟上遭到了巨大破壞,從而和寺院經濟發生了尖銳的矛盾,于是發生了曆史上有名的廢佛事件。武宗會昌四年(844)禁供佛牙,並敕五臺山、終南山、泗州普光寺、鳳翔法門寺等處,有佛指骨也不許供養。接著,會昌五年,大規模拆毀寺院,沒收寺産,遣散僧尼。凡毀大、中寺院四千六百多所,小的寺廟四萬多處,還俗僧尼二十六萬人,沒收寺院良田數千萬頃,佛教勢力遭到沈重的打擊。會昌六年(846),武帝去世,繼位的宣宗以至懿宗都力圖恢複佛教,但王朝已臨末運,藩鎮傾軋,農民起義,數十年間,戰亂頻仍,中國佛教從此衰落。經過這次廢佛,五臺山佛寺中,只有僻處臺外、規模不大的南禅寺遺漏保留下來。此寺建于建中叁年(782),距今一千二百多年,成爲我國最古的一座現存唐代木構建築。其余寺院,有的就此湮沒,有的重新修複。大中二年(848),宣宗诏令五臺山新建五座寺廟,各度僧50人。昭宗時曾敕令重修壽甯寺,並撥給州田百頃。佛光寺,會昌廢佛中被毀,宣宗即位後,願誠和尚重返佛光,整理廢墟,女弟子甯公遇施建了東大殿。此殿建于大中十一年(857),距今一千一百多年,是我國保存下來的古建築中又一顆明珠。
《廣清涼傳》載:“宣宗踐祚,重興寺宇,敕五臺諸寺,度五千僧,再請君頁爲十寺僧首,並都修造供養主。”可知在宣宗在位期間,又修複了許多寺廟,诏度了五千余名僧人,五臺山佛教有了一些恢複。但隨即不久的五代,又發生了後周世宗的滅佛事件,遂使五臺山佛教又趨式微。《廣清涼傳》載:“自後周已來,亟遭廢毀。甄臺寂寞,空余麋鹿之場;寶塔摧頹,但聚鸱枭之迹。俄鍾隨季,海內分崩,寓縣沸騰,生靈塗炭。兵火延及,蕩焉靡遺;大率伽蘭,多從煨燼。名額既泯,基址徒存,其堪住持者,67所,余皆湮沒焉”。由此可知,尚未恢複元氣的五臺山佛教再遭打擊,以至周世宗滅佛後,至宋初,寺院僅存67所。
宋太祖趙匡胤創宋之後,一反後周滅佛政策,轉而對佛教進行扶持和保護。于是,五臺山佛教又從蕭條轉向了新的興盛時期。太平興國元年(976),太宗诏曰:“五臺深林大谷,禅侶幽棲,盡蠲稅賦”(《清涼山志》)。並敕中使將金泥書經一藏送至五臺山菩薩院供養,“每歲度僧50人,令事清修”(同上)。太平興國五年(980)正月,又下诏:“重修五臺十寺。十寺者,真容、華嚴、壽甯、興國、竹林、金閣、法華、秘密、靈境、大賢”(《佛祖統紀》)。並令內侍張廷訓往五臺山造金銅文殊菩薩像,供奉于真容院。同年四月,又遣使蔡廷玉等到臺山建寺,“敕河東路有司運給”(《清涼山志》)。太平興國七年(982)八月,寺建成,賜額“太平興國寺”。淳化二年(991),太宗又令:“五臺諸寺院,今後每至承天節依例更不試經,特許剃度行者50人,內20人與真容院,余以等第輪次均分諸院“(《宋會要輯稿》)。景德四年(1007),宋真宗又“特賜內庫錢一萬貫再加修葺”(《廣清涼傳》)。由于宋代諸帝對五臺山的崇建,佛寺興建增多,僧尼人數猛增。《廣清涼傳》載:“自是,層樓廣殿,飛閣長廊,雲日相輝,金碧交映,莊嚴崇奉,邈越前代矣。”據《廣清涼傳》載,宋時全山有寺70余所,僧尼五千多人,香火已十分旺盛。
北宋未年,金兵大舉伐宋,五臺山因與金朝接壤,“比因邊亻卒,議括曠土,故我聖境山林,爲土兵所有,門開余田斬伐,發露龍神之窟宅,我等寺宇,十殘八九,僧衆乞丐,散之四方“(《清涼山志)。五臺山佛教因戰事又一次受到沖擊。宣和七年(1125),忻、代二郡失守,金兵占領了五臺山,五臺山一帶僧俗受到金兵燒殺搶掠。五臺山僧正真寶曾團練僧兵,聯合宋軍抵抗金兵。作爲金朝統治者的女真族,一方面受當時崇佛社會風尚的影響,另一方面金代諸帝爲柔服漢人,加強中原地區統治,亦對五臺山佛教加以尊奉。天會十五年(1137),于五臺山佛光寺重建七間木構建築的文殊殿和五間天王殿。正隆叁年(1158)建造了靈岩寺(即岩山寺)金帝完顔亮且命“禦前承應畫匠王逡同畫人王道”(《靈岩寺水陸圖碑記》)于正殿中繪畫水陸圖。金世宗大定叁年(1163),敕建五臺山萬歲寺。還在五臺山新建了平章寺,重修了淨名寺。從中可看出,金朝統治者對五臺山還是尊崇的。
元朝建立後,對佛教非常尊崇,喇嘛尤受優禮。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就曾诏曰:“朕眷仰靈峰,大聖所宅。清修之士,冥贊化機,官民人等,不得侵暴,“(《清涼山志》)。第二年造經一藏,敕送五臺山善住院,令僧披閱,並修十二佛刹。元貞元年(1295),元成帝爲皇太後建佛寺于五臺山。至大元年(1308),元武宗“發軍千五百人修五臺山佛寺”。同年十一月,再“摘軍六千五百人供其役。”至大叁年(1310),又一次增派工匠軍卒,“營五臺寺。役工匠千四百人,軍…
《文殊道場五臺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