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音與文殊:悲智雙運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李利安)

  觀音與文殊:悲智雙運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 李利安

  菩薩信仰是中國大乘佛教最基本的外在表現形態。在中國佛教的菩薩信仰當中,四大菩薩出類拔萃,無與倫比。這四大菩薩盡管在學理上是平等無別的,但在實際的信仰理念中,他們卻各有所司,各有所長,各自代表了佛教理論尤其是佛教修道理論中最基本的一個方面。而這每一個方面又都與人類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以及這些問題的解決途徑直接聯系在一起。

  在四大菩薩當中,觀音主悲,是大悲的象征;文殊主智,是大智的化身;地藏主願,是大願的典型;普賢主行,是大行的代表。這四個方面都極其重要,在佛教實踐中缺一不可。例如,地藏所代表的大願,這是一切修行的基本前提。但發了大願,還得起大行才可。而起大行無非是普度衆生。普度衆生既要像觀音那樣大悲熏心,解救衆生眼下的客觀現實問題,也要像文殊那樣大智高遠,解決衆生心靈的問題,從而使衆生獲得永久的終極的快樂。四大菩薩及其所代表的佛教理念之間的關系,我們還可以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層面來分析。但有一個基本原則應該非常清楚,即四大菩薩之間的關系永遠是和諧的、互補的、圓融的。在四大菩薩之中,地藏信仰在民間極其流行,普賢和文殊在正規佛教內部地位崇高,而觀音信仰則既在民間廣爲普及,也在正規佛教內部受到高度重視。觀音和地藏在民間廣爲流行是因爲他們與中國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直接聯系,而普賢和文殊在正規佛教和文化界的崇高地位是因爲他們在理論上更能直接地表現佛教的最高理念。

  四大菩薩之間的這種複雜而圓融的關系正是中國佛教發展曆史和現實情景的一種反映。所以,從曆史與現實的高度來宏觀地把握中國佛教菩薩信仰的特征,我們可以發現,觀音與文殊這兩大菩薩及其相互關系更具有典型性。觀音主悲,文殊主智;悲則救度無邊衆生,智則證悟無上菩提。這種既運用悲又運用智的救世策略在佛教中稱作“悲智雙運”,它是果地菩薩的一個基本特征,是因地菩薩長期“福慧雙修”的必然結果。悲智雙運是中國大乘佛教一個非常重要的修道理論,至今依然在佛教實踐體系中具有主導性的地位。本文通過觀音和文殊這兩種菩薩信仰來分析中國大乘佛教“悲智雙運”這一理念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希望通過這一分析,能使我們更加清晰地理解中國大乘佛教的理論特色和實踐趨向,更加准確地把握中國大乘佛教菩薩信仰的本質與發展走向,同時,也有助于我們理解五臺山作爲文殊菩薩顯靈說法的道場,它在佛教理論體系中的地位以及在佛教修行實踐中的價值。

  一、悲智雙運與人類生活兩大領域的連接

  人類的生活豐富多彩。自古以來人們通過各種方式來對其進行狀態描述和類型劃分。至今最流行的也是最爲淺顯的劃分法還是將其分爲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兩個大的領域。這種劃分應該說最能清晰、直接地反映人類生活的本質與現象的各個方面。所以,對人類問題的觀察如果能從這兩個最基本的方面展開,將會更加准確明了,更加易于理解,也可能在理論上更加厚重深刻,在實踐上更加富有價值。因爲,理論的價值和生命力甚至是判定其正誤的標准永遠取決于實踐。人類曆史上的所有宗教都是在對人類現實問題的深刻觀察之後所得出的對人類問題的解釋和解決方案。直面人類的現實問題,這是所有宗教的必然出發點;試圖解決人類的現實問題則是所有宗教的必然歸宿。所以,宗教學說特別是宗教的修道理論,如果能直接同人類的兩大生活領域聯系起來,這種理論將更爲符合人類的生活實踐,從而也獲得其合理性、實用性的最基本的前提。悲智雙運剛好就是從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兩個方面展開的。悲重在救當下之難,它偏重于人類的物質生活;智重在觀照人類現實問題的心靈根源,它偏重于人類的精神生活。可見,佛教的悲智雙運與人類生活的兩大領域是直接關聯的,這種理論架構對人類生活問題的把握也是准確到位的。

  二、悲智雙運與急緩關系的調整

  人類在現實生活當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人類總是不斷地通過各種途徑來認識自身所面臨的問題,並試圖采取各種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從而實現美好的生活。可以這麼說,自覺地發現並認識自身的不足並追求美好的生活,這是人區別與其他動物的一個關鍵。然而,小到每一個人,大到整個人類,我們所面臨的問題從橫向來看總是多重交叉的,從縱向來看總是綿延無盡的,所以,問題看起來好像是相對的(從一定的時空來講),其實卻是絕對的(從人類的永恒本性及其與外界的關系來講)。人類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這些問題,可以劃分爲兩類:一是眼下的問題;二是未來的問題。或者說,一是需要立即解決的問題,不解決就直接威脅人的生存或直接影響人的生存狀態;二是不必當即解決,一時解決不了也不直接威脅人的生存的問題,這些問題需要從長計議,緩緩而來,在未來的某個時刻解決。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組織,一個國家,其實都是通過這種方法來把握自身所面臨的問題的,所以,在人的奮鬥目標中總會有短期的目標和長期的目標。悲智雙運的思想,正好同這種問題意識和這種解決問題的途徑是一致的。觀音大悲,急衆生當下之苦難,從而運用神通,解決人們所面臨的急難;文殊大智,察衆生問題之根源,從而運用智慧,開啓衆生的心扉,以便永久地解決衆生的生存問題。觀音解決當下之苦,這屬于短期目標的實現,屬于“急”的一類;文殊解決長遠之苦,這屬于長遠目標的實現,屬于“緩”的一類。佛教的救世思想其實就是通過這種最基本格式展開來的。

  叁、悲智雙運與主客觀關系的協調

  “悲”的出發點是人類所面臨的客觀現實問題;“智”的出發點則是人類主觀領域的精神性問題。也就是說,前者更多地涉及客觀的領域,後者則更多地涉及主觀的領域。人類在世界上生存,首先要依賴于客觀的物質條件,離開了客觀實在,四大不成,五蘊難合,生存難繼,一切都失去了前提。然而人作爲一種有情識的動物,主觀世界的作用和價值始終在人的生存中占據著巨大的比重。對生存危機的認識,對生存狀態的理解,對生存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對主觀世界的徹底改造。悲所面對的問題雖然也包含一些屬于主觀領域的內容,但其主要還是以外在的客觀實存性爲其特征。人們的生老病死以及各種危難與痛苦,都是客觀的,需要實實在在的救度,需要大悲者的真切關懷。但在解決了這些客觀實存的急難問題之後,人們更應該思考人類所面臨的這些客觀問題的本質及其與人類主觀世界的深刻關系,思考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思考苦難的根源和幸福的真谛,思考人的本質和人的未來命運。對這些問題的反思,會幫助人們樹立一種更加合理的認識客觀的方式,形成一定的主客觀關系模式,並在這種模式的不斷演進下,發揮提升主觀、認識客觀、不斷協調主客觀關系的作用。人類自古以來的曆史特別是思想發展的曆史,其實就是不斷地認識客觀、解決問題並不斷地改造主觀、獲得智性生活的曆史。悲智雙運正是人類認識自身問題並解決這些問題的努力在這種格局中運行的一個範例。

  四、悲智雙運與所隱含的本質與現象之間關系的圓融

  正如上文所說的,觀音主悲,悲以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各類問題爲出發點和落腳點,所以,悲其實主要是或首先是針對現象世界的。文殊主智,智以探尋現實生活問題的背後根源及其深層次的關系爲基本特色,所以智主要是針對本質性問題的。宏觀上來看,悲所針對的人類苦難生活具有片面性、段續性和表面性等特征,這與所有事物的現象性特征是完全一致的,而事物之本質所具有的全面性、連續性和深刻性的特征,表現在人類解脫之前的苦難中,則是智所針對的無明的無所不在、無明的叁世貫通和無明的內在決定性作用,表現在解脫之後的快樂中,則是智慧的全方位熏染、智慧的永恒掌握和智慧的終極性奠基作用。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外現本質,表現在悲智關系中,則是悲所針對的人類苦難現象從終極根源上講是智所針對的人類的根本無明以及無明狀態下的各種業力引起的,是無明的必然的外在表現。所以,人類生活的問題從宏觀上來講,其本質是無明的問題,而解決這些問題之後所達到的終極解脫境界,其本質則在于智慧的圓滿。當然,現象也不可能完全地、直接地表現本質,就像人類的許多苦難看起來往往並不能同根本的無明和業力聯系起來一樣,于是,救當下之災難的悲便同救終極之命運的智也有了明確的分野。本質決定現象的範圍、趨勢、特色等,這在悲智關系中則表現爲智慧解決人類問題的本質方面,從而也決定了人類對現實各類苦難問題的認識,直接影響了這些現象領域的問題的解決。人生的本質和終極價值不在苦難之中,而在明心之後或往生之後的永恒快樂之中。而要達到這種境界,也必須借助于智慧,透過現實各類問題的蒙蔽,認識到萬象之本性,即所謂“明心見性”,最終證悟實相涅槃。

  五、悲智雙運與中國大乘佛教基本理論架構的契合

  在中國大乘佛教的理論架構當中,菩薩信仰是一種最直接、最基本、最完整的外在表現形態。菩薩的基本職志就是上求無上菩提,下度無邊衆生。上求菩提就是求智慧,屬于佛教理論當中哲理性最強的部分,涉及宇宙觀、人生觀等重大問題;下度衆生就是在社會之中做各種救世利人的事業,屬于實踐性最強的部分,涉及佛教的幾乎所有的行事。筆者曾經將宗教的內在形態劃分爲宗教的教義體系、宗教的修道體系和宗教的心理結構叁個部分,其中宗教的心理結構是在宗教教義體系和宗教修道體系的長期有效實行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並反過來強烈地作用于宗教的教義體系和修道體系。佛教的智的部分相當于佛教教義體系,而佛教的悲的部分則相當于佛教的修道體系。由悲而來的救度衆…

《觀音與文殊:悲智雙運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李利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